祭祀:中國節氣文化的核心(上)

2020-12-12 勇哥de書舍

對中國人來說,節氣中的祭祀,蘊含著對生命的寄託,蘊含著對美好未來的期盼。

祭祀是節氣系統中的核心意象。

伏惟大地知四時,敬畏歷史向未來。

在漫長的時間流中,中國先人確定了四季,確定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二十四節氣。

「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在中國古代,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因之祭祀可分為三個類型:民家、地方以及國家層面。

民家的祭祀,最鮮明最突出的,當然是清明。清明祭祀叫上墳。也就是說,帶著祭品,去祖先或者死去的家人墳頭去燒紙燒香、去緬懷。清明是節氣,也是節日。因為「不到清明天地不明,到了清明天清地明」,於是名之曰清明。在歷史演進中,「思時之敬」,於是便有了清明節,便有了清明上墳。

絕大多數人對節氣的感性認識,多半自清明始。對小孩來說,去上墳比起其他的事體來,印象要來得更深刻一些,更清晰一些。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清明外出,人們還有另一項常規動作——踏青。春光正好,上墳歸來,我們一身累,也一身輕鬆,正是「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除了民家,對革命先烈的祭祀,讓當今的清明祭祀,上升到了國家層面。

說到國家,那就順勢說起節氣中的「國大典」。

古代祭祀

「國大典」,最大的主要有四宗:祭日、祭月、祭天、祭地。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這是清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論及的。這「大典」,起始當然不會是清,追溯判斷日月祭以及祭天祭地,是可以追到先秦,甚至更早。

為什麼選在「二分」之時進行日月祭呢?

「二分」,對摺平分夜晚和白天,按中國陰陽理論,白天為陽,夜晚為陰,春分起,歡慶陽氣昂揚,以至太陽,秋分來,迎接陰氣走強,以至太陰。於是,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太」字,最、極之意也。太陰太陽,那麼,古人怎麼不在極陽即夏至時來祭日,極陰即冬至時來祭月呢?可能是有了夏至祭地,冬至祭天的慣例吧。那麼,夏至祭日冬至祭月,合適嗎?冬至,我們能看得到月亮嗎?

說到月亮就接著說祭月。秋分祭月,本是「國之大典」。可是,並不是每一年的秋分都有看到一輪圓月的。怎麼辦?歷史交出的答卷是:中秋祭月,把本是秋分的祭祀任務移交到了中秋。更接地氣的是,皇家祀典,也漸漸演變成了民間的祭月神了。「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所以,不少地方有此民諺:男不拜月。

「國之大典」,祭日祭月,「日」「月」如此顯「明」,但祭天祭地才是最頂極的,特別是祭天大典。

「郊天祀典越成周,監製玉冠十二旒;黃土沈沈鋪輦道,行人遮蔽四牌樓。」這四句詩乃劉成禺所作,出自《洪憲紀事詩》,說的是中國民國三年1914年12月23日冬至那一天袁世凱祭天的情景。其時,袁世凱的身份是中華民國大總統。「總統雖無天子之名,而不能不行天子之義」。這是民國歷史上唯一一次,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祭天大典。

按規格,祭天主祭者須是天子。祭天,也是家祭,非常特別的家祭,即,天子向其老子——「昊天」「皇天上帝」獻祭。由此可知道天子也稱「下帝」。「下帝」祭「上帝」,此祭其實也就是昭告天下,天下是天子的,天子有權統治九州。按現代政治概念來說,這就是「君權神授」。

中國節氣確立的最大政治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說,在冬至,在祭天。用現代的話來說,是「頂層設計」,這就是家天下。

祭天,當然在天壇。歷史上有兩個天壇。第一個天壇,就是我們平日提及的天壇,即北京的天壇。

北京天壇

第二個天壇,在古長安,即現在的西安。冬至祭天禮儀始於周、興於漢、盛於唐。為了實施「國之大典」,隋朝就建起了壇。那時不叫天壇,叫圜丘,又名圓丘。天壇是後來的叫法。現在有人稱其為「天下第一壇」。赫赫女皇武則天就是在西安祭天的。

西安天壇

冬至祭天,現在還有嗎?2013年12月22日冬至日,西安舉行過「冬至祭天大典」。祭天曰:「吾等衣華夏服章,法始祖規制,以祀昊天。祈國家昌盛,萬民安康,社會和諧,天下大同。望我華夏數千載之人文榮光,揚於萬邦。」儀式中,大唐「皇帝」和「皇后」行禮如儀。顯然,「皇帝」和「皇后」都是當代民間人物。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祭天。

夏至祭地,雖然沒有冬至祭天那樣頂級,但和其相提並論是毫無問題的。祭地也有壇,稱為「方澤壇」。周代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國都北郊水澤之中的方丘上舉行。方丘,指祭壇為方形,水澤,指的是以水環繞祭壇。水澤、方丘,象徵四海環繞大地。後來,「方澤壇」演變成了北京的地壇。

祭天祭地,從周始,以至如今,從未斷絕,天下至誠,意緒綿綿,眾生如儀,根脈賡續。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天地保佑,天地可鑑。

這,就是中華民族立族立譜的根源;

這,就是中華民族前瞻前行的理由;

這,就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自信。

-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祭祀:中國節氣文化的核心(下)
    其實,節氣祭祀中並非每一項都鄭重其事,每一次都鄭重其事。中國節氣祭祀,國人們也並非一絲不苟,一板一眼,一本正經,其間蘊藏著中國人的天地觀,也包容著中國人的大智慧小心思。二十四節氣中的祭祀,主體內涵是嚴肅的,但也不乏生動活潑,特別是民間,越見活潑生動。總體看來,我們踐行的祭祀,是有意味的民族形式。換言之,不同的節氣祭祀,洋溢著不同的趣味和意味。這裡,略舉幾例地方性的祭祀活動。
  • 除了三月三的拜祖大典,河南還有哪些祭祀文化?
    春分已過,下面就是傳統的中國的祭祀文化清明。但是,夾在這兩個節氣中間的還有一個三月三,也就是民間的上巳節。曾經的上巳節,是流觴曲水,河邊洗濯,男女相識的節日,算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大家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是越來越重要,祖先崇拜的信仰已經深入骨髓。作為炎黃子孫,在祖先的誕辰上,告慰先賢們國泰民安,祈禱著風調雨順。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對於新鄭的拜祖大典是否能夠如期舉行,不得而知。其實,從河南其他地方的祭祖文化,我們已經可以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了。
  • 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憶二十四節氣申遺,與世界共享中國文化的魅力
    【環球網文化頻道 記者 張嘉玉】11月22日,小雪節氣到來,環球網文化頻道專訪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還原二十四節氣申遺的現場,「文化共享性是非遺申報的核心。讓世界各國各民族朋友了解到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古人天才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了解到中國文化與眾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分享我們民族文化的魅力,這是特別重要的。」
  •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赤峰市具有悠久的農耕文化歷史,早在八千多年以前的興隆窪文化時期,就已經有較為成熟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在興隆窪遺址的窖穴中曾發現了碳化的慄和黍,是目前所見中國最早的旱作農業的物證。因此,興隆窪文化所在地赤峰市被譽為中國旱作農業的發祥地。
  • 從驚蟄節氣出發,探尋中國古代的雷神文化
    驚蟄,古人又稱「啟蟄」,它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富有詩意的節氣,因為它與「雷」的關係最為密切,一聲春雷,驚醒了蟄伏於地下越冬的昆蟲,世界開始充滿生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 「穀雨」之「雨生百穀」的節氣起源與文化習俗
    最喜歡這樣的晚涼天氣裡,有客來訪,泡一壺松蘿好茶待客,與客人賞畫賦詩,興之所至,即鋪紙潑墨,先畫蕭蕭新葉竹几枝,再是數筆淡墨,橫掃皴春山,跨過清明的圍欄,連著的是穀雨節氣,坐在其中品茶香。在這首詩中,說明了穀雨節氣的天氣情況,同時也道出穀雨節氣喝雨前茶的風俗,民間諺雲「穀雨穀雨,採茶對雨」,穀雨前採摘的茶細嫩清香,味道最佳,故穀雨品新茶的文化風俗,相沿成習。
  • 文化賦能,傳承匠心 五糧液第二十四屆酒聖祭祀大典隆重舉行
    【編者按】12月17日,由五糧液集團主辦的第二十四屆酒聖祭祀大典在中國酒都宜賓隆重舉行。本次祭祀大典以祭工匠精神祭歷代傳人祭釀酒歷史為核心,表達...12月17日,由五糧液集團主辦的第二十四屆酒聖祭祀大典在中國酒都宜賓隆重舉行。
  • 白露節氣到 「三秋」要抓緊 (二十四節氣與洛陽)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明白露秋淚滴」……白露原指一種物候現象,即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在草木上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這時的節氣稱為白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明白露秋淚滴」……白露原指一種物候現象,即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在草木上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這時的節氣稱為白露。
  • 什麼最能代表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每半個月一次,全年24回
    揭秘中國鄉村旅遊的「戀鄉現象」31 二十四節氣這裡不是24節氣的發源地,卻可以稱作是24節氣的故鄉,每年24場節氣活動,連續三年不斷,是世界上連續舉辦24節氣活動最多的地方,用新麥麵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打泥巴仗。男女青年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飲食上要清淡,以多食瓜果蔬菜、豆類為佳,少吃肉食。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打造「二十四節氣」品牌 彰顯「城市客廳」魅力
    有關專家表示,「詩禮中的四時八節——建鄴區廿四節氣主題活動」,在文脈傳承中,以文化涵養城市精神,用文化塑造城市品牌,為城市建設注入了全新的靈魂,為「建鄴速度」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品質,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又一創新之舉。
  • 二十四節氣: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
    而這一切,被人們一點點編組到時間的譜系中,形成「七十二候」,即把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一分為三,分別選取三種物候作為標誌。「發展到這個階段,中國人已經通過對天文地理的觀察,完全地掌握了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值得保護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鬥轉星移,時光進入21世紀,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儘管如此,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仍得到人們的重視。
  • 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元稹的廿四氣詩,也就是二十四節氣詩,是他在做丞相的時候頒布的面向全國的節氣詩詞歷,是日曆的一種補充,讓普通人都能知道每個月有哪些節氣,節氣應對的氣候知識與歷史掌故。
  • 上酷我聽二十四節氣 酷我音樂《百家講壇》之《中醫話節氣》開更
    在酷我音樂電臺聽二十四節氣裡的中醫智慧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其中所對應的中醫養生智慧,在千百年來更成為人們調理身體的一門學問。在酷我音樂上線的《百家講壇》2020最新節目《中醫話節氣》中,就與聽眾一起共同感悟健康生活方式,從二十四節氣中探秘中醫智慧,中國自古講究天地間歲時之序,萬物生長互相通,二十四節氣不僅預示著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物像更新交替,更與人們生活、健康、疾病有著密切的聯繫,古人對其注入的中醫智慧,就蘊藏著生命的健康密碼。仲春時節開始該怎樣排清體內濁氣?
  • 商朝的祭祀文化有多可怕?
    上篇我們探討了商朝的文化,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有關商朝人的祭祀習俗。眾所周知,祭祀活動是人類最原始的活動,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全世界的人類遺址中都能發現祭祀的痕跡和記錄。商朝的祭祀文化特別濃厚,從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銅器祭祀文物就能看出商朝人對於祭祀的重視。
  • 中國葬禮祭祀上才出現的食物,卻被印度大媽當成美食來賣,國人:不敢...
    中國葬禮祭祀上才出現的食物,卻被印度大媽當成美食來賣,國人:不敢買啊!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大國,而且經歷過多少朝代的更替,歷史文化從未出現過斷層。所以一些傳統的文化習俗都被保留延續了下來。不如中國式葬禮就很講究,一些習俗禮儀都要到位。還有各種祭祀所需要的物品,該有的都不能少。
  • 破譯24節氣:小雪、北鬥星與玉豬龍崇拜
    小雪是冬天的第二個節氣,也是24節氣的第20個節氣,迎來小雪,北方的冬天就真的到來了! 中國古人通過北鬥星在天宇的旋轉和太陽的黃道變換來確定四季、劃分24節氣,根據天人合一、天地感應的思想,古人形成了北鬥星崇拜和太陽崇拜,並通過刻畫符號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汶川縣 北川縣舉行大禹誕辰4147周年祭祀...
    一一(出自「景雲碑」)文化篇 「每年我們都自發組織大禹祭祀活動,以此來祭奠他的豐功偉績,以此來傳揚大禹精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大禹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永安介紹說。 《三國志·蜀書》載:「禹生石紐,今之汶山郡是也。」
  • 華夏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與道教經典《淮南子》記載
    道教經典《淮南子》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農學指時體系中最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氣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到了秦漢時期而臻於完備。在《淮南子·天文訓》中就有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系統記載。
  • 24節氣專欄-大寒
    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冬暖,過早播種的小麥、油菜,往往長勢太旺,提前拔節、抽苔,抗寒能力大大減弱,容易遭受低溫霜凍的危害。到了大寒時節,湖面上的冰會結到湖中央,整個冰面變得非常堅固。我們這個時候可以在上面自由地玩耍。一般到了一年中的最後幾天,湖面上的冰都比較厚實了。可想這幾天天氣是比較冷的了。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動畫片《二十四節氣的故事》片頭 資料圖片「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