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文化頻道 記者 張嘉玉】11月22日,小雪節氣到來,環球網文化頻道專訪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還原二十四節氣申遺的現場,「文化共享性是非遺申報的核心。讓世界各國各民族朋友了解到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古人天才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了解到中國文化與眾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分享我們民族文化的魅力,這是特別重要的。」
文化共享性是非遺申報的核心
與世界共享二十四節氣的文化魅力
環球網文化頻道: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作為二十四節氣申遺代表團的團長,現場的情形是怎樣的?
馬盛德:我當時是文化部非遺司主持工作的巡視員,受文化部黨組的委派,以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會議是在位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的非洲聯盟會議中心召開的。另外,中國民俗學會是註冊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NGO機構,還有大概十位專家學者作為非政府組織代表到現場參會共同見證。
會議開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一個一個介紹各國申報的項目,播放我們二十四節氣的申報片、文本等,不少國家的代表對二十四節氣表達了認可和讚美,非常地順利。大會主席最終落槌宣布,經討論「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的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予以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時心裡是非常喜悅的,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
環球網文化頻道:在聯合國搭建的國際平臺,文化交流的氛圍是怎樣的?
馬盛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會議場合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平等,成員國之間一律平等,只要你把寫有國名的牌子立起來,他就給你發言的機會,讓每個代表充分地表達。聯合國教科文非遺申報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讓各國各民族分享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所以文化共享是非遺申報的核心。而不是誰多誰強,不是競爭和比賽。讓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朋友了解到二十四節氣這個遺產所體現出的中國人天才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了解到中國文化與眾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分享我們文化的魅力,這是特別重要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國際層面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是強烈的意識到了全球化、工業化在給人類帶來這樣一個優越成果的同時,我們許多文化遺產在消失,文化多樣性減少,個性化銳減。人類的文化非常豐富多彩,需要相互了解,也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遺產在分享當中消除了隔閡,因為遺產的共享,大家和諧在一起,彼此相互尊重,這是遺產最大的價值。
可見地表達非物質的二十四節氣
申報文本要做到讓人一看就明白
環球網文化頻道:為什麼選擇二十四節氣進行申報?
馬盛德:2005-2009年非遺普查統計我們國家有87萬項海量的非遺資源。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是我們形成的重要的非遺保護制度,由下至上申報,最後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選擇最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項目,向聯合國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二十四節氣的代表性、影響力和典型性是無可置疑的,沒有一個遺產能像二十四節氣一樣涵蓋這麼豐富的內涵。古人利用圭表觀測日影,得出具有科學性依據的觀測結果,逐漸誕生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形成國家的曆法指導社會生活。二十四節氣在人們的實踐中,產生時令、物候、民俗、歌謠等豐富的內涵和文化表現形式,在全國有10個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保護社區,體現了二十四節氣的整體性。
環球網文化頻道:選擇二十四節氣來申報有哪些難點?
馬盛德:長城、故宮是我們看得見的,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看不見的、無形的。這些特別體現非遺特性的項目如何表述清楚,實際上難度很大。聯合國非遺申報有五個大的類別,其中有一類是「有關宇宙和自然界的知識與實踐」,二十四節氣非常符合這樣的類別。我們申報的時候,全稱是「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
文本的製作是非常地艱難。這麼豐富的內涵要表現在申報書中,就要用凝練清晰的文字通俗易懂地表述出遺產的價值。文化部非遺司組織了歷史、民俗、天文力學、氣候氣象等各領域的學者專家,還得有非遺保護的專家用教科文關於非遺的語境和術語表達出來。
二十四節氣勾起海外華人的文化記憶
申遺成功喚醒大眾對傳統文化的嚮往
環球網文化頻道:二十四節氣申報成功後,我們是如何進行保護與傳承的?
馬盛德:申報通過以後,代表團有一個發言機會,除了感謝和喜悅,中國政府也對這樣優秀的非遺項目做出莊嚴的承諾,要對項目進行很好的保護,制定了行動計劃和保護規劃。政府要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個國際平臺莊嚴承諾、宣誓對遺產項目的保護,這是聯合國教科文設立代表作名錄最大的目的。項目申報成功以後有一個十年行動計劃,要在十年的時間周期完成實施項目的保護。我們的十年行動計劃也非常詳細,各個保護單位都有自己的計劃和步驟,根據當地實際實施保護。國家層面要來進行監督、推動相關的工作。
目前,在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直接領導下,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作為協調單位,中國農業博物館作為牽頭單位,協同相關社區、群體於2014年5月成立「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組」,聯合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五年保護計劃(2017—2021)》,並共同約定了彼此的責任和義務。以中國農業博物館和中國民俗學會為代表的社團群體長期從事「二十四節氣」的相關文獻、傳統知識及民俗實踐的保存和研究工作,將為該遺產項目的保護提供智力支持,分別負責徵集、收藏、展示和研究、宣傳、弘揚等工作,承擔起專業機構和專業學會的責任。
環球網文化頻道:隨著申遺的成功,二十四節氣也越來越深入人心,您感受到了哪些變化?
馬盛德:二十四節氣媒體關注度非常高,幼兒園、小學開設二十四節氣知識的科普,還有好多出版物,用童話形式來解讀二十四節氣。藝術家也被激發了創作靈感,用舞臺、美術、音樂的形式表現二十四節氣,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也勾起了很多海外華人的情懷,重新喚醒他們心靈深處的文化記憶。大眾層面通過二十四節氣進一步提高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激起了熱愛傳統文化的熱潮。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
專家簡介
馬盛德,撒拉族,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原副司長、巡視員(主持工作),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現任國家非遺展示保護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向聯合國申報「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學會副會長,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學、上海交大、上海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特聘、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