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最能代表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每半個月一次,全年24回

2020-12-19 國風人文地理

揭秘中國鄉村旅遊的「戀鄉現象」31 二十四節氣

這裡不是24節氣的發源地,

卻可以稱作是24節氣的故鄉,

每年24場節氣活動,連續三年不斷,

是世界上連續舉辦24節氣活動最多的地方,

創下了大世界基尼斯紀錄。

24節氣和時令、美食、農事相融合,各有不同的風俗及食俗,

成為太行水鎮傳統節日活動。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戀鄉院。

無論美食口福、競技較力,還是緬懷祭祀、弘揚傳統,

抑或是力爭上遊、衛生康健,都是中華民族千年優秀文化傳承。

1.立春

鞭打春牛,象徵開春利市。立春幡,剪紙花、蝴蝶、小燕等。

咬春,吃春餅、咬蘿蔔。

2。雨水

爆炒穀米花,清溝埋河,為排水防澇做好準備。

3、驚蟄:

吃炒豆。穀場擂鼓。各商鋪、客棧門前撒石灰,絕蟲蚊。

驚蟄吃「烤梨」,戀鄉不分離。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乾燥,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

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另外梨和「離」諧音,意思是要讓病痛遠離身體。

4、春分

吃春菜,豎雞蛋,放風箏,送春牛

5、清明

踏青。蹴鞠。祭典先人,寒食。

6、穀雨

雨生百穀,是播種移苗、種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緬懷倉頡,祈福禳災。走穀雨。食香椿。喝穀雨茶。

炸香椿魚小食,木蘭芽豬肉糕點;

花紙傘旗袍女模特園區走秀、炒春茶、甜蜜售賣,增強穀雨節日氛圍。

7、立夏

立夏吃蛋。稱人,鬥蛋。喝立夏茶和酸梅湯。

8、小滿

北方麥類等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祭車神,食野菜,

9、芒種

送花神,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芒種安苗,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

用新麥麵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打泥巴仗。男女青年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飲食上要清淡,以多食瓜果蔬菜、豆類為佳,少吃肉食。煮梅做清涼飲品,一杯太行水鎮手工阿膠桂花酸梅汁,滋一個夏天。

10、夏至

「夏至已至,日長之至。」食麵,食「麥粽」、「夏至餅」。

「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冬至餃子夏至面」。在新麥收穫之時,人們用新鮮的小麥製作喜面是慶祝豐收的最好方式。

夏至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11、小暑

頭伏吃餃子。

12、大暑

飲伏茶

13、立秋

迎秋祭祀、啃秋(吃西瓜)、秋老虎(潑水節)、貼秋膘(風情小吃),迎接秋天的到來!

14、處暑

飲藥茶。「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

15、白露

吃番薯,白露夾核桃享碩果。

16、秋分

吃秋菜。

17、寒露

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

18、霜降

賞菊,吃花糕。

19、立冬

檢查級維修保暖設備。

20、小雪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醃菜、貯菜。

21、大雪

大雪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之說。

22、冬至

吃餃子。

23、小寒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飲食偏重於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以羊肉湯最為常見。如與臘八節相合,與臘八粥等重合。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慄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

24、大寒

準備年貨。糊窗、蒸供、趕婚、趕集、洗浴、除塵。

二十四節氣活動深受遊客喜愛,逐漸成為品牌活動。讓遊客遊在其中、樂在其中、悟在其中。孩子真正觸摸到、感受到鄉村文化、傳統文化。  

24節氣每個節氣都有主題活動,吃喝玩樂均有涉獵,豐富水鎮活動主題的同時,也旺了水鎮的人氣。

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逐步形成節氣傳承,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戀鄉作為中式高端鄉村綜合體連鎖品牌,積極研究中國民俗文化,通過創意策劃體驗性強的二十四節氣民俗旅遊活動,在各個戀鄉小鎮傳承發揚。

太行水鎮用最具民俗的活動,讓你記住不一樣的中國二十四節氣。

相關焦點

  • 什麼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20種代表傳統文化的載體
    今天我要給大家說一說什麼是中華文化,什麼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能體現中華文化的載體實在太多,我們今天主要就說說有哪些載體。琴棋書畫,囊括了中國的文化記憶,也可以說代表一個的文化素質。尤其是佛教到中國以後,蓮花化為各種菩薩的坐檯,在中國文化的地位上有是一次上升。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獨特的酒文化,中國文化的璀璨的一顆星辰。中國的酒和外國的酒完全不一樣。
  • 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是什麼
    我認為首先是漢字,然後是詩詞,京劇,這三種是最具代表性的。漢字,不用贅述,從甲骨文開始,文字即表行也表意,傳遞出的信息,蘊含豐富,本身就是自然界和人文的歷史演變,隨著漢字的演變,越來越符合人們的書寫習慣,在增加了實用性的同時,也保留了漢字最初的意義,有好多的漢字,一個字就代表若干的信息,他還能體現出感情色彩,在世界的文字體系裡,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他最能代表中國文化,我們每個人的學習,也都是從認字開始。
  • 在中國傳統民間文化中,「鯉魚」代表什麼?
    中國年畫很豐富,象天津楊柳青、江蘇桃花塢都是名揚天下的年畫中心。很多地方如山東高密、濰縣、平度,河南朱仙鎮、河北武強、陝西鳳翔、四川綿竹、福建漳州也都是著名的年畫之鄉。現在年畫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出現了很多文化精品。但這些年畫都成為藝術品了,不再走入百姓之家了。
  • 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在京開幕
    12月19日,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開幕儀式暨《種子:全球挑戰與中國現實》報告發布會在京舉行。本次活動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執委會辦公室指導下開展,由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夥伴計劃(UNEP-IEMP)和南寧市綠種扶貧服務中心(農民種子網絡)主辦,得到樂施會(香港)北京辦事處的支持。
  • 河南省中牟一高:走進農耕文化遺產搶救館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河南省中牟一高:走進農耕文化遺產搶救館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2020-12-15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這5種傳統布藝非遺文化品,最能代表中國民間文化,至今流傳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品類繁多,很有民間工藝,不僅工藝高超,而已文化內涵豐富,寓意深刻,這5種民間布藝傳統文化品你見過嗎?1、香包香包古代叫香囊,今人稱荷包,它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漢族農耕文化的產物,是千年來民族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在古代,未成年男女,必須佩戴香包叩拜父母,還有禮儀作用。戰國開始男人佩戴香包,晉以後漸為女人與兒童的佩戴品。宋朝官史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禮儀作用愈加凸顯。
  • 中國哪個朝代最能代表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從遠古走來,又走向遙遠的未來,嚴格意義上講,沒有一個朝代能夠代表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也包括日益發展的中國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 從中華農耕文化談起,漫談中國古代文人特有的隱逸思想
    在中華民族能存在五千年的歷史,其中農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僅為古人的生存帶來了物質上的滿足,到後來還發展成為了一種文化,給予了中國古人千百年來得以綿延的精神力量。對於底層的百姓來說,農耕可能只是耕作種糧,但對於很多文人雅士來說,他也是一種情趣,是一種田園之情。
  • 最能代表中國文化或中華文明的文化是什麼?
    一、全世界最大的、最厲害的、最值得推崇的、最有價值的、最能綿延不絕的、還能繼續使用數千年上萬年的文化,唯有人類的「社會治理」一項。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傳統文化,是用了近8000年的時間,給全世界提供了一個優秀的社會治理模式:「社會治理法治化+道德治理」相結合的社會治理模式。歷史上,無論是哪個朝代,凡是遵循這個規則的則強盛,凡是未遵循這個規則的,則衰敗。古今中外以及未來皆不例外。
  • 中華文藝復興代表人物——復興中國傳統文化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華文化「走出去」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並取得明顯成就。一批優秀的文藝工作者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走出國門,在世界舞臺上光彩奪目,彰顯出大國文化魅力和大家風範。他們是傳統文化的堅守者和復興者,又是現代文化的開拓者,他們代表著中華文化發展的風向標,向世界傳遞來自東方的筆墨之美,他們的作品昂揚著強烈的時代氣息,也得承五千年文明之源脈,使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恢復到空前的繁榮。中華傳統文化中許多優秀的內容不但受到中國人民的重視,也像磁鐵一樣深深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 東源義合鎮舉辦「稻田文化節」 展示傳統農耕文化
    來自深圳的任先生開心地收穫第一名,他表示,參加這次稻田文化節,讓他回想起了小時候的生活,同時也希望讓孩子可以體驗到農耕的艱辛,更加認識到糧食的可貴。深圳遊客 任先生:「因為我們小時候是在農村長大的,所以覺得這種氛圍可以,很快樂、很和諧。」
  • 「播厥百穀,藏種於民」——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在京開幕...
    中國日報12月19日電 2020年12月19日上午,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開幕儀式暨《種子:全球挑戰與中國現實》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據悉,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科研人員、政府官員、社會組織代表以及媒體朋友們約120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 誰最能代表中國文化?
    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是什麼?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屬於華夏文明,是中國56個民族文化的總稱。在世界上隸屬於「漢文化圈」,往往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據此「概念」,中國文化往往是一個非常寬泛的體系及文化流派.
  • 7旬老人精製數百件微型家具來記錄他那個時代的「農耕文化」
    今天要介紹的是一位來自都昌嗚山的木匠,年過7旬的他為記錄他那個年代的農耕文化,專門巧制了300多件農耕時期的家具,不過這些家具都是微型的。先來說說都昌縣是哪裡?全縣轄24個鄉鎮, 259個村委會,82.66萬人口(絕大多為漢族江右民系),其中21個鄉鎮沿湖,湖岸線長達185公裡,佔整個湖岸線的1/10強。看完介紹大家應該明白了什麼,都昌縣水域比較多,是個農業產出縣,在農耕時代,這可是個糧食大省,所以家具的使用非常廣。今天說的這位老人名叫吳崇友,他用製作「微型農具」的特殊方式記錄下了他農耕文化的記憶。
  • 重慶銅梁·中國龍燈龍舞文化之鄉,每周六看火龍表演
    從11月7日開始,奇彩夢園舉辦了【周周龍舞匯】主題活動,11月和12月每周六晚19:30準時與遊客相見!前兩周的龍舞演出,吸引了近3000人湧入銅梁黃桷門奇彩夢園景區,直接創造了疫情以來周末遊客人數新高!到底是什麼樣的表演,能讓這麼多人蜂擁而至?銅梁龍日前,銅梁區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龍燈龍舞文化之鄉」。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為了深入挖掘和弘揚農耕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牢記歷史根脈,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還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設了農耕(民俗)文化展示館並多次舉辦中原農耕文明巡展等活動。在博物苑內,能近距離目睹農耕器具的傳承演變,現場體驗、感受農耕文化的親和力,知曉豫東乃至中原區域農耕水利的興衰變遷,更能領略豫東農耕文明的特色魅力。
  • 農耕文化發展新標杆之萬榮模式
    萬榮作為二十四節氣及后土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文化重要傳播地區,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農耕文化、后土文化以及非遺文化。當地政府依託優質的傳統文化資源,採用多種手段大力宣傳和發揚傳統文化,構建了適合當地實際的傳統文化發展新模式——萬榮模式。農耕文化打造農耕主題旅遊路線,帶動文化推廣促進農民增收。
  • 丁香鎮巾幗志願者助力「中國農民豐收節」池州庫山農耕文化攝影...
    丁香鎮巾幗志願者助力「中國農民豐收節」池州庫山農耕文化攝影系列活動 2020-10-12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池州庫山農耕文化攝影活動啟動
    10月10日,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池州庫山農耕文化攝影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石臺縣丁香鎮庫山村舉行。來自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池州市及石臺縣相關領導及相關部門人員以及各地攝影愛好者數百人共同出席當天的啟動儀式。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會秋宣布活動正式啟動。
  • 江西安源:弘揚農耕文化 助推鄉村振興
    央廣網安源7月17日消息 (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鄔斌 黃鋒)農耕文化是我們的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色,國家先後實行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這些都為農耕文化傳承和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