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鄉村旅遊的「戀鄉現象」31 二十四節氣
這裡不是24節氣的發源地,
卻可以稱作是24節氣的故鄉,
每年24場節氣活動,連續三年不斷,
是世界上連續舉辦24節氣活動最多的地方,
創下了大世界基尼斯紀錄。
24節氣和時令、美食、農事相融合,各有不同的風俗及食俗,
成為太行水鎮傳統節日活動。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戀鄉院。
無論美食口福、競技較力,還是緬懷祭祀、弘揚傳統,
抑或是力爭上遊、衛生康健,都是中華民族千年優秀文化傳承。
1.立春
鞭打春牛,象徵開春利市。立春幡,剪紙花、蝴蝶、小燕等。
咬春,吃春餅、咬蘿蔔。
2。雨水
爆炒穀米花,清溝埋河,為排水防澇做好準備。
3、驚蟄:
吃炒豆。穀場擂鼓。各商鋪、客棧門前撒石灰,絕蟲蚊。
驚蟄吃「烤梨」,戀鄉不分離。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乾燥,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
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另外梨和「離」諧音,意思是要讓病痛遠離身體。
4、春分
吃春菜,豎雞蛋,放風箏,送春牛
5、清明
踏青。蹴鞠。祭典先人,寒食。
6、穀雨
雨生百穀,是播種移苗、種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緬懷倉頡,祈福禳災。走穀雨。食香椿。喝穀雨茶。
炸香椿魚小食,木蘭芽豬肉糕點;
花紙傘旗袍女模特園區走秀、炒春茶、甜蜜售賣,增強穀雨節日氛圍。
7、立夏
立夏吃蛋。稱人,鬥蛋。喝立夏茶和酸梅湯。
8、小滿
北方麥類等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祭車神,食野菜,
9、芒種
送花神,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芒種安苗,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
用新麥麵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打泥巴仗。男女青年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飲食上要清淡,以多食瓜果蔬菜、豆類為佳,少吃肉食。煮梅做清涼飲品,一杯太行水鎮手工阿膠桂花酸梅汁,滋一個夏天。
10、夏至
「夏至已至,日長之至。」食麵,食「麥粽」、「夏至餅」。
「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冬至餃子夏至面」。在新麥收穫之時,人們用新鮮的小麥製作喜面是慶祝豐收的最好方式。
夏至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11、小暑
頭伏吃餃子。
12、大暑
飲伏茶
13、立秋
迎秋祭祀、啃秋(吃西瓜)、秋老虎(潑水節)、貼秋膘(風情小吃),迎接秋天的到來!
14、處暑
飲藥茶。「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
15、白露
吃番薯,白露夾核桃享碩果。
16、秋分
吃秋菜。
17、寒露
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
18、霜降
賞菊,吃花糕。
19、立冬
檢查級維修保暖設備。
20、小雪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醃菜、貯菜。
21、大雪
大雪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之說。
22、冬至
吃餃子。
23、小寒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飲食偏重於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以羊肉湯最為常見。如與臘八節相合,與臘八粥等重合。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慄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
24、大寒
準備年貨。糊窗、蒸供、趕婚、趕集、洗浴、除塵。
二十四節氣活動深受遊客喜愛,逐漸成為品牌活動。讓遊客遊在其中、樂在其中、悟在其中。孩子真正觸摸到、感受到鄉村文化、傳統文化。
24節氣每個節氣都有主題活動,吃喝玩樂均有涉獵,豐富水鎮活動主題的同時,也旺了水鎮的人氣。
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逐步形成節氣傳承,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戀鄉作為中式高端鄉村綜合體連鎖品牌,積極研究中國民俗文化,通過創意策劃體驗性強的二十四節氣民俗旅遊活動,在各個戀鄉小鎮傳承發揚。
太行水鎮用最具民俗的活動,讓你記住不一樣的中國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