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農耕文化談起,漫談中國古代文人特有的隱逸思想

2020-12-14 華太師

在中華民族能存在五千年的歷史,其中農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僅為古人的生存帶來了物質上的滿足,到後來還發展成為了一種文化,給予了中國古人千百年來得以綿延的精神力量。

對於底層的百姓來說,農耕可能只是耕作種糧,但對於很多文人雅士來說,他也是一種情趣,是一種田園之情。這些文人們對待農耕文化不僅僅是傳統思想,在這其中還包裹著自己的情感,那文人們的情趣又具體體現在哪三個方面?

農耕文化在悠久的中國歷史中起到了紐帶的作用,這種深厚土地和綠苗給文人雅士所帶來的親切感,也是由於農耕文化之脈,凸顯了思想上的統一

縱觀中國的歷史長河,無論是從商朝時期,還是到了如今的現代化社會,農耕一直都是人們心中無法割捨的掛念。中國古代社會一直都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體,男耕女織、漁樵耕讀是中國農耕文化中的代表性特徵,這種文化也是千百年來經過歷史的洗禮所得出的經驗總結。

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一部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曾經寫道: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這句詩歌生動地描繪出了農民們在田地間工作時的狀態,而這樣的生活狀態,也體現出了當時太平盛世的境況。中國的農耕文化是華夏兒女用不同方式所延續下來的精華,這其中所體現的精神力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正如漢魏之時完成的著作《四月民令》中所體現出的華夏民族的耕作狀態一般,男耕女織,成年的男子要一邊讀書,一邊耕作,這種理想的耕作家庭模式也被稱作為「耕讀傳家」。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沒有一個朝代是不把農業放在第一位的。

農業是最基礎的產業,它生產出糧食,給國人以最基礎的生活物資,而統治者治國也需要用農業來穩定社會,重農思想一直被延續著並發揚光大,曾經的「重農抑商」政策,便是古代社會對於重農思想的體現,古人們認為農業是第一生產力。

不論是哪一家學派,又或是許許多多的著作,他們都體現出了農業的重要性,所以農業是古代社會的根柱,是支撐著整個社會運作發展的重要思想,這種思想由來已久,而且已經滲透到了古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例如如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的產生,就是中國古人為了迎合農業的需要,所總結出的寶貴經驗,直到今天都對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古代的許多著作,也都是為農業而作,重農思想早已植根於人們的心中。

古代的文人雅士便經常將農業與大自然聯繫在一起,寫出了許多富有閒情雅致的詩歌,比如陸遊的《鳥啼》中:

「三月聞黃鸝,幼婦憫蠶飢;四月鳴布穀,家家蠶上簇。」

這種農耕文化在社會的各個方面中都影響著文人雅士的價值觀走向,給他們帶來了一種別樣的趣味。

中國的農耕文化所表達出的是一種國泰民安、生活祥和的畫面,古代的文人雅士們多踏遍各地山水,遊歷各地風情,便對山水田園之景產生了情愫

中國傳統文人的啟蒙思想幾乎都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便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再加上由於後來科舉制的發展,讀書考取功名的思想影響,使得很多傳統文人。要麼就是在江湖上漂泊,要麼就是進京趕考、升官任職。

不論他們究竟是處江湖之遠,還是居廟堂之高,對於故鄉都有著深深的思念之情,這種情感是植根於他們的內心,滲透在他們的骨子裡的,他們不自覺地便會想起故鄉的土地、花、草等一切事物,所以故鄉的山水便成為了這種情感的寄託,也成為了一塊安逸之地。

在這些文人們途經各地風光時,他們看見的是青山綠水,但內心所裝載著的是對故鄉的土地和親人的思念,而使他們可以繼續在外奮鬥打拼的,正是這些文人年幼在故鄉時所建立的理想和抱負,他們為了實現這些抱負而寒窗苦讀數十年,只為有朝一日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為朝廷效力,為家族爭光。

這些文人們在外漂泊,內心十分渴望一種安寧、穩定的生活方式,山水田園正好就是這種淡泊寧靜生活的集中體現。古人們多數居住在有山有水之地,房屋旁便是河流,與鳥獸魚蟲、花草樹木為伴,下雨便披蓑衣、帶一頂蓑帽去耕種,下雪時便在屋中生火烤暖,這樣的生活是多麼的愜意,而這也正是文人雅士們潛意識中所渴求的理想狀態。

莊子曾說: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這種「天人合一」的觀念,也是古代農耕人,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思想,這種觀念也體現出了古人尊敬自然、崇敬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模式。

古代的大多數傳統文人們從小也是在土地上生活長大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農耕文化的一脈傳承,對自然有著十分強烈的親和感。所以對於文人雅士來說,土地、青山、綠水,這些就是他們心心掛念的家園,家鄉中的鳥啼、蟲鳴、魚躍,便是他們聽來最為悅耳的歌聲,這些便成為了他們心中的渴求。

所以,古代的許多文人都嚮往著山水田園。無法做官實現治國抱負的文人們回歸家鄉,親身耕地;還在試圖中艱難生存的文人們,渴望回歸;即使是已經身處要職的文人們,他們也依然希望有朝一日還能回到耕地中,過上愜意的山水田園生活。

這種山水田園之情,是很多文人們在創作詩歌時,自然地流露出了清新之氣,那些詩歌都體現出了文人們追求山水田園生活的美好願望,這也是古代文人們的農耕情趣,山水田園也成為了詩人們經久不衰的詠嘆之題。

傳統文人們寒窗苦讀,便是為了進京做官,但有很多文人在做官以後因為不堪官場的黑暗,無法忍受勾心鬥角之事,而渴望隱居山林、隱逸田園

對於古代文人內心所渴望的隱逸之情,並不是在一個朝代忽然產生,也不是指代一小部分詩人,而是一個大的現象,並且由來已久,在很早之前已經初現端倪,這種田園隱逸之風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詩歌史,被歷來的文人們吟詠讚嘆,寫入詩歌中成為主題,以這種隱逸之情承載內心的情感。

早在《詩經》中,就有許多篇章都體現出了隱士們自在悠然的生活狀態,表達出了身處亂世之人對於隱逸生活的追求、羨慕,這大概是隱逸題材的產生,這種文學素材也一直被沿襲下去,流傳於後世。

從古代的許多史書和著作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已經隱逸之人,還是追求隱逸之人,他們的這種願望、羨慕和所追求的理想狀態,都要到山林、田園中去實現,在遠離人世之地、淡泊寧靜的生活、悠然自得的閒趣,便是他們所渴求的生活理想狀態。

如今家喻戶曉的陶淵明便是隱居于田園中的代表之一,他的《飲酒》中有一著名的詩句: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一句生動地體現出了田園隱居的閒情逸緻,表達出了陶淵明當時樸素自然、自得其樂的生活狀態,而這種生活也是由於陶淵明主動辭官以後,去到潯陽開荒,才得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隱居狀態。

不僅僅是陶淵明大詩人,謝靈運也曾辭去永嘉太守之位,到了會稽遊山玩水,他創作的許多山水詩都膾炙人口,體現出了濃濃的愜意快哉,不僅僅是這些詩人,還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到了晚年都選擇了隱居生活,愜意的過完了下半生。

身居官場的文人們,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了官場的黑暗,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他們想逃離這種勾心鬥角的政場,對實現自己的治國抱負失去了信心,轉身開始追求隱居生活的安逸,希望以此得到內心的安寧與平靜,體會生命的美好與樂趣。

中國古代的傳統文人們大多數都有著自己的高潔志趣,他們不願意被世俗玷汙,不論是在外漂泊落魄的文人,還是在官場上失意的雅士,他們很多都對山水田園有著強烈的渴求,他們追求這種農耕文化,喜愛這種悠然的狀態。

不論這些文人雅士們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最後歸隱到山林中,他們的內心都沉澱著對這種農耕文化的渴望與追求,他們對山水田園都有著熱愛之情,對於這些文人雅士來說,山水田園這樣的農耕文化所帶來的生活,是一種愜意閒致的情趣,也是一塊生活的聖土。

正是由於中國農耕文化的滲透性、悠久性、哲理性和務實性,使得古代文人對於農耕有著強烈的親和感,從而延伸出了許多其他的不同情愫,但歸根結底,這些情愫都是古代文人對於山水田園、隱居山林這一類拓展出的農耕文化的情趣體現。

參考文獻:

《詩經》

《貞觀政要》

相關焦點

  • 中國文人的另一面:出世、隱逸、怪癖和個人主義
    這些藝術現象不得不使我們聯想到中國文藝所擁有的強大的「言志」傳統,這個傳統體現出了中國儒家對於文字威力的信仰,正如古代典籍《春秋》所說的那樣,文人可以「微言」寄寓褒貶,14世紀的文人藝術家和後人為了求得自我表現
  • 古代的文人墨客,為何都偏愛隱逸田園?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作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曾在仕途無望的前提下棄官歸隱。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生活,並為世人創造出了一個世外桃源。筆者認為,在古代文人皆以入仕作為人生第一目標的時候,陶淵明會棄官歸隱于田園,激動的無奈與心酸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但是按照現代人的思維去分析,可以發現「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一種灑脫的華麗轉身呢!
  • 儒家的「文以載道」思想,是如何催生宋代文人畫興起發展的?
    琴棋書畫,最開始只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修身養性的雅趣,但隨著文人地位的不斷提高,以及儒家「文以載道」思想的濫觴,在藝術作品之中寄託作者的情懷,理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文人書畫的追求。在此基礎之上,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在以客觀題材劃分類別的人物畫,山水畫等形式之外,衍生出以創作主體為區分的「文人畫」的概念,並在宋代徹底成型。
  • 日本文人的中國趣味
    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突然成為中國尋求富強的導師。最為保守的日本漢學家卻並未適應中國導師的身份,在他們心中,中國文人趣味仍是畢生追尋的生活典範。據說,吉川幸次郎畢生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純粹的中國文人。
  • 鄴下文人群體的文化意義:古代中國的首次文學自覺
    鄴下文人集團始於建安十三年,終於建安二十五年。以「三曹」為領袖,以「七子」(孔融除外)為羽翼,聚集了諸多的文學精英。十三年問,在曹丕、曹植兄弟的直接組織與領導下,鄴下文人進行了豐富而頻繁的遊宴活動,遊園宴飲,吟詩作賦,同題共作,書信往來,形成了彬彬人盛的繁榮局面。那麼,這一現象在整個中華文化史上又有何意義呢?
  • 在中國歷史中,什麼才是真正的文人?
    什麼人有資格稱為文人呢?是不是那些能寫幾篇酸腐文,能畫幾筆臨摹畫的人就是文人了呢?是不是那些只看到所謂「陽光」的人,那些處處標榜「陽光心態」而看不見黑暗和危機的人呢?如果這樣的話,那小學生也是文人,他們會寫作文,會畫畫呀!
  • 文化自信,需要繼承中華傳統和先秦思想文化,重構現代倫理價值觀
    古代仕為德的化身,德不配位,或道德敗化,史治腐敗,則國敗,朝代輪替,「德」與「道」就是古代人文哲學的中心論點。2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是德性主義,劣勢是缺少科學還原和質疑精神,需要西方的理性和科學的智性主義。中國文化的核心之一是道德,是社會倫理之大成。
  • 評論:遏制糧食浪費 和袁隆平一起堅定中華農耕文化自信
    袁隆平先生被媒體譽為「國寶」,他因為解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問題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而受世人敬仰。除此之外,袁老也應當是新時代樹立中國農耕文化自信的一面旗幟。筆者提出這一說法的啟迪,來自於兩點:一是在中國網和江蘇衛視熱播的文化類深度訪談節目《似是故人來》第四期因對話袁隆平先生,深談中華農耕文化而被網友和觀眾熱捧。據悉,該節目當期在晚間黃金檔期所有衛視節目中收視率位居第二。
  • 古代文人雅士「標配」的香文化,融入當代生活美學
    如果說香的最終形態是「無」,而這「無」就在香爐的「有」中,成為中國傳統陰陽理念的形象化展示。人們已無法知道西漢未央宮究竟是什麼味道,卻能看到仙山層疊的「博山爐」;人們也難以探究明代故宮裡用的什麼香,卻不禁讚嘆留下來的「宣德爐」。 作為香文化的載體,香爐是繞不過去的重要物件,也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標配」。
  • 《品中國文人· 聖賢傳》首發式在山東書城舉辦
    「公益慈善中國行」特別推出「根在基層「系列報導,著力展現常年奮戰在公益慈善扶貧一線,認真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舍小家、為大家這群人的家國情懷,聆聽他們來自基層最動聽的聲音,以期推進公益慈善扶貧事業踏上新徵程、邁向新目標、取得新成就、創造新輝煌,為建設富裕文明的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 中國書法藝術的美學思想,是如何影響文人園林創作設計的?
    文人園林的主人大多數是被貶或者退隱的官吏,他們經歷了宦海沉浮,心中建功立業的信念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清靜淡泊、自然適意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情趣。這些名流雅士,大多集「詩書畫」三絕於一身,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將隱逸的心態逐漸演變成一種穩定的理想。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承文明,學習古代文化的一本好書
    非常感謝能收到這本好書《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插圖修訂第四版),該書是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50餘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出版。
  • 中國傳統文人品格形象與文人樹
    以其自身所特有的文學感性思維和文藝審美情趣,而為文人群體所共有的外在形象與特質,在現實與理想的雙重維度下往往呈現出不甘流俗,傾向於以文學形式展現內心自我感性之世界。出於個體情緒表達的需求,主動創作文學作品,並從文學作品中寄託或者尋求一種個體情感和思想的表達。文學和文藝特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人自身的品格形象。文學與文人二者的關係相輔相成。往往從文藝作品中透視、審視就能體現一個文人的品格素養。
  • 儒+道+佛=扇子,文人的「玩物」扇子,為何能「裝下」中國傳統文化?
    古代的文人君子喜愛扇子,或是用之乘涼,或是把玩欣賞,抑或是在文學作品中寄予扇子種種品格操守或精神內涵。那麼,扇子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到底有什麼關聯?為什麼扇子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深受中國人喜愛,且使用至今?今天,我們不妨聚焦「扇子」這一物件,通過對它的一番解讀,尋找中國人賦予它的深刻精神文化內涵。
  • 文人畫能成為一種流派,關鍵在於文人思想,淺談文人畫的發展
    文人畫,是中國繪畫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風格體系。它並不與中國畫門類裡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並列在一起,也不在技法上與工筆、寫意有所區分,而是中國繪畫大範圍中山水、花鳥、人物的一個交集。至於它的創作者,同字面上的意思一樣,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那些文人畫家,大多是具備比較全面和深厚文化修養的文化人。
  • 民俗鼓舞劇《稼穡風》在稷山首演成功 展現后稷農耕文化的魅力
    為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近日,音樂民俗鼓舞劇《稼穡風》在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成功首演,充分展現了后稷農耕文化的魅力,促進鄉村振興,繁榮鄉村文化。本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設在運城市,稷山縣作為分會場,稷山縣圍繞「慶豐收、迎小康」這一主題,編排反映中華農祖后稷教民稼穡、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民俗鼓舞劇,原汁原味地展現稷山作為華夏農耕始祖后稷故裡、全國板棗之鄉在金秋時節的豐收場景以及棗鄉兒女的喜悅之情,以嶄新的風貌、優美的環境喜迎八方賓朋。
  • 身份的焦慮——中國古代對於「文人」的認同與期待
    從社會學和歷史學角度探討中國「文人」的發生,要比從詞源考察複雜得多。文人這個角色類型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上古中國經過了漫長的宗法封建時代,最早的統治階級既是政務管理者,又是文化承擔者。隨著文明不斷發展,社會功能進一步分化,又慢慢形成一種精緻的文化傳統——「禮」。「士」(君子)就是維護和承擔「禮」的特殊階層。「禮」有「尊尊」、「親親」、「賢賢」。
  • 「耕育」中體現的耕食育化思想是中國特色的「食育」文化
    「耕育」中內涵的是耕食教育理念,「耕育」中體現的是中國特色的「食育」思想。耕食除了包括種養食物以外,還包括耕食餐飲、耕食文化,整個人類生產、飲食、生活場景,體現中華民族從耕食到耕育的畫卷。耕育中體現的耕食教育理念將農耕、餐飲、文化、旅遊、康養等產業高度融合,既發揮了田園旅遊功能、生態示範功能,又通過耕育文化,促進農村鄉村振興。
  • 水墨動畫《山水情》:獨屬於中國情懷的文人風骨,如夢如幻
    或許,這便是古代文人對於傳承的一份熱忱守望,他們期盼著風骨留世,永垂不朽。終究,那一把古琴成為了少年與老琴師兩人之間的精神品格的物化,成為了一份值得永遠銘記的情感見證。可以說,這樣富有中國韻味的含蓄內斂的情感表達,儼然是與西方娛樂動畫完全不同的,這種含蓄的韻味是獨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甚至表達了不去羨慕「帝王權力」的思想,這是勞動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寫照,反映了農耕文化的顯著特點。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勤勞樸實是聞名於世的,在土地上更承載了太多感情。人類餐桌上的一切都源於土地、源於耕作。周口作為豫東大地的「糧倉」,更源於農耕文化,農耕文明的標誌性勞動力之一就是耕牛,而「牛」則見證了周口的農耕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