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能成為一種流派,關鍵在於文人思想,淺談文人畫的發展

2020-12-14 葉麼麼Art

文人畫,是中國繪畫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風格體系。它並不與中國畫門類裡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並列在一起,也不在技法上與工筆、寫意有所區分,而是中國繪畫大範圍中山水、花鳥、人物的一個交集。

至於它的創作者,同字面上的意思一樣,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那些文人畫家,大多是具備比較全面和深厚文化修養的文化人。他們在創作時,注重個性化的表現,還有詩、書、畫、印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結合。

《 安處齋圖-元人集錦之三》 元 倪瓚

一、文人畫的特徵

要問文人畫的特徵表現有哪些?我們大多會說文人畫重書、重意境、重墨趣。

文人畫的這些特徵,大多是由文人的審美追求與價值取向所決定的。它的題材方面多為高山、漁隱、梅蘭竹菊等。其中,梅蘭竹菊為花卉中逸品,一直是士大夫用以怡性陶情的繪畫題材,而梅和竹更得他們的喜愛。比如倪瓚的畫作,《竹枝圖》。

《竹枝圖》 元 倪瓚

文人常常會藉助描繪日常所見的自然景物,表達心靈的感受,在他的們眼中,這些景物已經在內心進行了轉化,成為了君子的代表。梅,衝寒鬥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賞。蘭,清雅幽香,孤芳自憐,潔身自好。竹,虛心勁節,直竿凌雲,高風亮節。菊,凌霜而榮,孤標傲骨。山水、漁隱則不問世事,淡漠名利。

而關於什麼是文人畫最本質的特徵,則說法有很多。有的說是水墨渲染,有的說是詩畫結合,也有的認為詩畫結合與水墨畫法共同營造它的特徵。但不管是哪一種,文人畫與其他繪畫流派最本質的不同,還是它獨有的借物言志,以此抒發內心鬱郁不得志,或是豪邁的情緒。

《 晴巒蕭寺圖》 北宋 李成

二、文人畫的起源

關於文人畫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最早的說法甚至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的孔孟之道和老莊思想。莊子的思想被中國諸多文人士大夫奉為至寶,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文人不仰權貴,不屈不撓又瀟灑浪漫、清高脫俗的氣節和風貌的範式。

也有學者認為魏晉時期的精神解放是文人畫發展的開端。漢晉之交,士族門閥當道,政治混亂,但思想卻得以自由解放。宗白華說,魏晉時期是中國政治上混亂但精神上卻極自由的時代,這時期的文人雅士雖然承載著社會的痛苦,但卻極有智慧。大起大落的政局,給老莊思想提供了滋長的條件,玄學佛教的興盛塑造了「魏晉風度」,成就了中國藝術史這一時代的諸多藝術名家和高人逸士,藝術成果輝煌。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王羲之、謝靈運等文人士大夫,才會借遠離塵囂的山川風光來撫慰曲折坎坷的人生,他們放浪形骸,視世俗如無物,桀驁不馴。其作品雖然是娛情之作,卻飽含磊落鋒芒,展現獨特韻味。

《王羲之觀鵝圖》局部 元 錢選

還有學者,如聶瑞辰則認為,文人畫的始祖應該是顧愷之,在南朝宋時宗炳和王微就提出了抒發情感和暢神的文人畫主張,所以稱王維為文人畫始祖是不妥當的。受明朝董其昌「文人之畫,自王右丞」說法的影響,學術界普遍認為唐朝的王維是文人畫的始祖。

其實,文人畫之所以能成為一種流派,關鍵在於文人意識的覺醒和精神世界的構建,而文人畫只是一種外在體現罷了。回顧歷史,文人士大夫開始獨立並主導政治、經濟與文化,影響著其他階層的品格與素養,是始於唐朝而鼎盛於兩宋,從這個意義上說,文人畫起源於唐朝,發展於兩宋,鼎盛於元明的說法還是較為成立的。

《 仿範寬山水》 明 趙左

三、文人畫的發展

唐朝的統治者以寬大的精神與對文化的認知,促進了唐朝經濟的空前繁榮和對外交往的頻繁。由於皇室的倡導和扶植,唐朝的佛教和道教極為興盛,對文化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士大夫們將文學修養、精神理想、哲學理念融入到藝術創作之中,出現了許多享有聲譽的畫家。

比如王維,他極為篤信佛教,尤其喜愛山水,所以他的田園詩裡充滿了禪意,畫裡也洋溢著詩趣。被蘇軾稱讚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藝術境界非同小可,也難怪董其昌會認為他是文人畫的始祖。從此,以高雅、含蓄、精緻與意識於一體的文人畫被視為正統的畫種,並備受提倡。可以說,文化藝術開始充滿力量,變得成熟而充滿風韻。

《仿王維輞川圖卷》 元 王蒙

在之後的五代時期,山水及花鳥畫快速發展,為宋代繪畫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到了宋代,佛家、道家的理念滲透到儒家思想後所孕育的宋明理學,對文化藝術產生了更加深刻的影響。而且在充分吸收了唐詩的營養元素後,宋代的文人畫特別注重詩意、情趣和境界。因此文人畫常常是內斂與思辨的藝術風格,含蓄的表達取代了奔放的情感。

另外,宋代的文人畫,還講究筆墨趣味,開始用書法入畫。以梅、蘭、竹、菊為題材的代表人物有文同、蘇軾、楊無咎等。以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的秋林和雪後靜穆的群山為繪畫內容的文人畫代表人物有李成、範寬等,這類題材的畫會給人深遠、靜謐以及厚重的感覺

《墨竹軸》 北宋 文同

除此之外,文人畫家郭熙創造性地使用了石柱聳立的山巖和蟹爪狀的樹木,結合高壁、回溪、斷崖、峰巒、雲煙,顯得畫面非常怪異。李公麟則以純墨色的線條白描所感悟的自然。而米芾、米友仁倆父子創造的「米家雲山」,則進一步發展了文畫法。

《樹色平遠圖》 北宋 郭熙

到了元朝,蒙古的統一,邊緣的少數民族文化成為了統治者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文人們懷著悲憤的心情,隱居山林迴避不如意的殘酷現實,各種藝術成為他們唯一的精神寄託。此時的文人畫創作更加含蓄,藉助於花鳥、枯木、竹石、水波、煙雲茅亭等內容,表達自身難以施展抱負的無奈。

不過文人畫的技巧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比如元代書畫家趙孟將筆墨與書畫結合,而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的作品則給人以荒冷、蕭疏、淡泊的感覺,其幽深的境界又各顯畫家不同的人生和性格。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民族與個人所遭的苦難與悲涼的情境。也是在這個時期,中國的繪畫開始走向書法化和寫意化的道路。

《歐波亭圖》 元 趙孟 管道升

到了明朝,文人畫作品主要是山水畫和花鳥畫,並在水墨寫意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當時一些政治傾向和藝術風格相近的畫家形成畫派,比如浙派以山水畫為主,筆墨勁健而且法度嚴謹。吳派大多是不做官的士大夫,因為同時擅長詩、書、畫,其作品的情懷抒發和個性頗具詩意。其中,明末董其昌的山水畫不拘一格,強調筆墨神韻,吸收各家之精華,更加標榜文人之氣。

而到了清代,這種文人氣質則更加厚重。文人的代表紀曉嵐,在這方面凸顯了知識分子入世的無奈和出世的不甘心,游離於兩者之間,在痛苦與糾結中尋找自我的位置。

總的來說,文人畫到最後,已經是一種融詩、書、畫、印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畫裡有著文人的氣質、情趣及文化追求。

《倣僧巨然谿山暖翠圖卷》 元 黃公望

總結

文人畫,從中國畫的細枝末節慢慢發展起來,並成為一個單獨的門類,幾乎可以代表中國繪畫的主流,其發展程備受矚目。而作為中國文人畫創作的主體一一文人士大夫,他們的繪畫,首先是展現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方式,然後才是其才華修養的途徑。因此,這成為不同於其他繪畫種類的獨特精神特徵,他們通過隱喻的符號和獨特的藝術方式,來傳達他們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相關焦點

  • 儒家的「文以載道」思想,是如何催生宋代文人畫興起發展的?
    琴棋書畫,最開始只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修身養性的雅趣,但隨著文人地位的不斷提高,以及儒家「文以載道」思想的濫觴,在藝術作品之中寄託作者的情懷,理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文人書畫的追求。在此基礎之上,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在以客觀題材劃分類別的人物畫,山水畫等形式之外,衍生出以創作主體為區分的「文人畫」的概念,並在宋代徹底成型。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正式提出「文人畫」概念的是晚明的董其昌,他以佛家禪宗分南北而喻,推出了文人畫的「南北宗論」,這種分類既是對蘇軾「士人畫」的一種回應,也對文人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陳師曾在《文人畫之價值》中提出「文人畫四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 什麼是「文人畫」?文化人畫的畫,就是「文人畫」嗎?
    傳統繪畫藝術當中,有一個叫「文人畫」的專有繪畫名詞。那麼,「文人畫」,是否就是說文人或者文化人所畫的畫,就叫「文人畫」呢?文人畫的發展歷史,又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咱們就來說說,到底什麼是「文人畫」。文人畫在取材上大致都是相同的 ,主要是取材於山水花鳥、 梅蘭竹菊等等這些相對而言,常見的自然物象。那麼這些取材呢 ,也是為了抒發一種個人的情趣和思想,所以這個文人畫 ,十分重視對於意境的營造。關於文人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
  • 文人畫與時代覺醒:靈光滿大千,半在小樓裡
    論及元代新變時,蘇立文指出:「一群英雄式的個人在超越他們所處狀況之悲哀時,藉由他們對傳統精華的感性地再詮釋,而為後代創造了一種新的繪畫。」「親近而不清高,超越又落入凡俗」在洪再新看來,良好的藝術市場是文人畫發展的基礎。最顯著的特徵是南宋市場被院體畫佔領,直到與南宋對峙的金代,士大夫畫才得以開花結果。
  • 國畫藝術之文人畫鑑賞
    從上述三個特點中我們可以得到下面的結論: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濃厚人文思想的繪畫。學養和格調既依託於筆墨表達,又游離於筆墨之外,功夫要在畫內看,在畫外尋。這就是境生象外。
  • 中國文人樹盆景發展中的不良現象評說
    文人樹盆景起源於儒家松柏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南宋初年東南之隅是其發源地,流至今日約有九百年的歷史。在此期間,時代的更迭,社會的變遷,政治、文化、經濟的不同,文人樹發展起起伏伏,歷盡艱辛,命途坎坷。然香火未斷,子孫不絕。改革開放後的幾十年間,大興造文人樹之風,該藝術如日中天,得到很大發展,人才輩出,出現了不少優秀作品。
  • 富岡鐵齋文人畫18幅,模仿中國明清山水畫,堪稱一絕!
    富岡鐵齋(1837—1924),字無倦,日本文人畫畫家,1837年1月25日生於京都,早年一度受著名歌人蓮月尼庇護,並深受其出世思想影響。
  • 中國傳統文人品格形象與文人樹
    以其自身所特有的文學感性思維和文藝審美情趣,而為文人群體所共有的外在形象與特質,在現實與理想的雙重維度下往往呈現出不甘流俗,傾向於以文學形式展現內心自我感性之世界。出於個體情緒表達的需求,主動創作文學作品,並從文學作品中寄託或者尋求一種個體情感和思想的表達。文學和文藝特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人自身的品格形象。文學與文人二者的關係相輔相成。往往從文藝作品中透視、審視就能體現一個文人的品格素養。
  • 「文人四藝」與「畫中畫」
    但對於這類繪畫組合作品的進一步檢視揭示了一些引人矚目之處,將「畫」從其他三種相伴的活動中明確地區別出來。組合右下邊的作品表現了「琴」,畫面中央是一位沒有戴帽子的白衣學士,他正在撫弄一把我們稱之為「古琴」的特殊扁琴。這種專為彈奏太古遺音的樂器無疑是士紳的選擇——作為一種抒發情感必不可少的工具,琴能在關係親密的文人心中引起共鳴。畫面中,其他四位聽眾均戴有象徵帝國官員身份的官帽。
  • 道教史上各大文人道畫,體現了「清靜無為」、「返樸歸真」的追求
    中國歷史上文人以道教神仙故事為內容的道教文人畫也不少。其中著名的有晉代的顧愷之,曾繪有《列仙圖》、《洛神賦圖》等。《洛神賦圖》所描繪的神仙境界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曾畫有《元始像》、《行化太上像》等近20幅道畫。
  • 中國文人的另一面:出世、隱逸、怪癖和個人主義
    實際上,中國的藝術普遍的都具有十分濃烈的詩意色彩,這是不單單是因為藝術家的詩篇——多數是題寫在他們畫上的——是他們隱秘思想情感最直接的表露,而且詩歌還是他們生活的見證。
  • 中國書法藝術的美學思想,是如何影響文人園林創作設計的?
    文人園林的主人大多數是被貶或者退隱的官吏,他們經歷了宦海沉浮,心中建功立業的信念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清靜淡泊、自然適意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情趣。這些名流雅士,大多集「詩書畫」三絕於一身,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將隱逸的心態逐漸演變成一種穩定的理想。
  • 從中華農耕文化談起,漫談中國古代文人特有的隱逸思想
    在中華民族能存在五千年的歷史,其中農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僅為古人的生存帶來了物質上的滿足,到後來還發展成為了一種文化,給予了中國古人千百年來得以綿延的精神力量。對於底層的百姓來說,農耕可能只是耕作種糧,但對於很多文人雅士來說,他也是一種情趣,是一種田園之情。
  • 當代擅長畫荷花的畫家 荷花國畫讓家充滿文人詩意
    其中,寓意豐富且美好的荷花成為了人們的最愛,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家裡都有哪些地方適合掛荷花國畫,並且有什麼象徵意義吧!走廊掛荷花國畫:美麗脫俗的荷花,即便是在汙濁的環境中仍能潔身自好,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這是君子的行為,因此荷花也被稱為君子花。
  • 你知道文人樹嗎?在盆景文化中,人們追求的文人精神究竟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指讀書能文的人, 有文德的人。但著名詩人、作家、評論家張修林在《談文人》中對「文人」作如下描述:並非寫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著創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寫作者,或者說文人是追求獨立人格與獨立價值人就叫做文人。
  • 鑑賞|清代江浙地區文人竹刻的興起背後
    方絜 竹刻仕女賞梅圖臂擱方絜 竹刻仕女賞梅圖臂擱清代江南文人竹刻藝術,發展到道光朝以後,在藝術上已經超越了傳統竹刻重鎮嘉定,從而成為這一時期竹刻藝術的代表。其蓬勃發展的緣由,具體而言大概有四:金石學的大興、陰文淺刻技法的成熟、竹製摺扇的風行、鐫刻為藝文之士所必修技藝。
  • 古代文人的案頭雅趣
    在這樣一個日漸喧囂浮躁的時代,當代人越來越嚮往古人那番寧靜淡泊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而文人生活裡尤以書齋文化為甚。 君子清居所伴之物,絕不僅僅只為滿足悅目之歡,更在於對心性品格的滋養。
  • 二子皆神俊,維也斂衽無間言|摩詰|蘇軾|吳道子|王維|文人畫
    這裡的平淡不是無味,而是在簡單中尋到一種韻味,並且回味無窮,好似經過一叢看似普通的花,等你走過後,風中飄來花香,讓人駐足,品味到花的不同之處。宋人平淡的美學理念,影響到藝術的方方面面,包括詩、書、畫、瓷器,被譽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再難超越,蘇東坡是大宋文人中的佼佼者,林語堂先生形容的好,快樂的天才。蘇東坡的「吾文如萬斛泉源」是老天爺賞飯吃,只有天才才經得住這份gift。
  • 在中國歷史中,什麼才是真正的文人?
    什麼人有資格稱為文人呢?是不是那些能寫幾篇酸腐文,能畫幾筆臨摹畫的人就是文人了呢?是不是那些只看到所謂「陽光」的人,那些處處標榜「陽光心態」而看不見黑暗和危機的人呢?如果這樣的話,那小學生也是文人,他們會寫作文,會畫畫呀!
  • 末代王孫溥心畬: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在他的文學與書畫創作中,也表現出時代變局與文化更迭之下,那份滄桑與悲涼的況味,被稱作「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的王孫畫家。聰穎早慧,才高多藝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溥心畬出生於北京恭王府。他的祖父是在清廷政治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恭親王奕,父親載瀅是奕的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