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案頭雅趣

2020-12-12 騰訊網

每個人

都具有創造的潛能

再小的手藝,也有自己的價值

讓世界看見你

無限可能

雅生活之境何其廣大,

附庸者以物襯人,

陶情者玩物見心。

在這樣一個日漸喧囂浮躁的時代,當代人越來越嚮往古人那番寧靜淡泊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而文人生活裡尤以書齋文化為甚。

君子清居所伴之物,絕不僅僅只為滿足悅目之歡,更在於對心性品格的滋養。

只因真善之物,皆有其德行。書房中每日靜默以對的文房佳器,則更是文人生命中的真善之友,陶其情,養其氣,誠可久居長伴。

在過去,文人的案頭擺設哪些清玩?因何用,因何設?又寄託了主人的哪些情思?探究之下,竟有無限意味。

文人在這裡私自獨處,不記塵煩,擇善而賞,格物致知,用最純真的樂趣,頤養出最純率的自己。

有文房雅物為最高趣味,不失為人生幸事。這些器玩供具雖相伴無言,卻如同面對平生知己,可陶性、可舒懷、可銘志、可寄情……真乃文人清居中的真善之物。

「齋中長桌一,古硯一,舊古銅水注一,舊窯筆格一,斑竹筆筒一,舊窯筆洗一,糊鬥一,水中丞一,銅石鎮紙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滾凳一,床頭小几一,上置古銅花尊,或哥窯定瓶一,花時則插花盈瓶,以集香氣,閒時置蒲石於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爐一,用燒印篆清香。冬置暖硯爐上。壁間掛古琴一,中置幾,如吳中雲林幾式最佳。壁間懸畫一,書室中畫惟二品,山水為上,花木次,鳥獸人物不與也。」

這是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裡描述的書齋陳設,雖有些繁瑣,卻讓我們看到了一間舒適古雅的古代書齋的大概。今天小編也跟大家分享一些現代文人的案頭雅玩。

香爐

「文房百器,爐為首器。」君子佩玉,文人博古,銅爐取玉之溫潤,謙謙和悅;常置案頭,焚香一柱,秉燭夜讀,紅袖添香,實乃文房清玩之雅器。「文房諸器,宣爐為首」。

奇石

古人稱作石玩或玩石,古代文人大多愛石,並「與石為伍」。有靈璧、太湖、崑山、英石、黃河、大化、來賓等品種。靈壁石為賞石之首,一向為文人所鍾愛。

自古以來,文人多有此雅趣,如蘇軾曾記:」岸多細石,得二百七十枚,大者如棗慄,小者如芡實,又得一古銅盆,盛之,注水粲然。「河岸邊孩童嬉耍時喜玩的石頭,這位大文人竟也據之為寶,玩出自己的一番味道來。

這些山邊撿來的頑石,本是自然造化之物,與人無關,但經由閒心雅意,在案頭上巧呈妙用,竟也成為為生活添彩的一部分。這種從撿取到賞心的過程,比之購入一件古董雅玩,則別有一番趣味。

石上的青苔,亦是大自然最美的傑作。頑石長出青苔,就如同煥發了生命,每天觀察打理它們,仿佛與之對語。

心遊物外,逸趣自生。

古琴

「文房諸藝,琴為首藝」。善琴者通達從容。

古人的書房中通常會有古琴,或懸於牆壁,或置於案頭。

佛像

供於案頭,雅趣紛呈。

茶寵

茶掛

身居鬥室,意隨自然,心與天地相交融,冶煉成一片物外之隱的淡然情懷,最終所尋獲的是道德文章的真境。

菖蒲

菖蒲與蘭一樣是性靈之物,因簡而潔,因俗而雅,有出塵之致,其俊秀卓然的氣韻也正合文人寧靜致遠的秉性,成為其案頭清供。

菖蒲正式成為書房內的雅設,是始於宋代。用於盆養的菖蒲也被稱為「石上菖蒲」、「石菖蒲」,生於水中的石頭之上,栽培時無需泥土。

這種乾淨的狀態不僅雅觀,而且特別適合擺放在室內,尤其適合滿是書卷、文房、雅器的書齋。

-

世間多少事物,都令我們被欲望所牽累,而能淨吾心者,則獨有此君。

在傳統大項逐漸顯露疲態的時候,文房清玩以自身「小而雅、小而精」的獨特魅力正在博得更多人的關注。

回望過去的明月清風,流連古時的山河日月,既是追思,也為自省。我們生活在時代夾縫中,多少有些懷舊心態,所以只能到傳統的、物化的文明中,去尋找自己留戀的東西。

喜歡這篇文章,可點擊右下角 在看 分享給大家噢!

相關焦點

  • 古人雅趣之琴棋書畫
    中國古代文人四大雅趣為琴棋書畫。琴指的是古代的古琴,棋大多是指中國象棋和圍棋,另外是書法和繪畫。以上四項是古代文人騷客,也包括大家閨秀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這四項技能合稱琴棋書畫。也有稱作文人四友的,如今用來表示一個人在文化素養上面的一部分。
  • 明代文人的閒居生活
    有人說,中國古代,最懂得生活和情調的,一個是兩宋,一個是晚明。明朝人的生活講究閒適雅趣,閒居雅賞的生活美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理念。諸多古代文人都愛泛舟於江上。或三五雲集,或獨泛江上,可賞書畫,可煮清茶,可聽琵琶。有飯可食,有酒可發,有詩章成,逍遙非常。
  • 文人雅趣,小葉紫檀制,瓜皮繡眼籠
    隨著文人雅客的參與,鳥籠慢慢的成了一種可觀賞的文玩,近年來,隨著收藏與傳統文化的熱潮,鳥籠的收藏價值也大大提升,一張製作精良、選材考究的鳥籠往往成交價值不菲。可家居文房陳設,寓意安居樂業,頗具文人風格與雅器。
  • 菖蒲· 雅趣何須貴
    此處來看,便可解為何古今文人雅士皆愛菖蒲之疑。其「不假日色,不資寸土」的特質,恰與文人所追求的清淨風骨不謀而合。玩者皆珍惜,或安置於小院或輕放於案頭,聊以觀己觀德。識蒲溥心畲 盆花菖蒲圖菖蒲,全株芳香,可作香料或驅蚊蟲;莖、葉可入藥。
  • 個性鮮明,風格迥異,他的新文人畫別有一番風味
    初次見連勝群的畫作,他的畫很有特色,不同其他藝術家的風格或明麗雋永,或渾厚博大,或清麗怡人,而他的畫可用「閒情雅趣」來形容。連勝群是中國新文人畫派的領軍人物,他涉獵廣泛,山水、人物、花鳥等無一不精。他的作品強調筆墨韻味,立意高古,構圖簡練,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 古代文人的文房雅玩,這才是中國氣質
    這是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裡描述的書齋陳設,雖有些繁瑣,卻讓我們看到了一間舒適古雅的古代書齋的大概。下面我們也跟大家介紹部分古代文人的案頭雅玩,供大家欣賞。
  • 「散發披襟,紈扇輕搖」 古代文人的那些酷暑雅趣
    這是明代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足見炎夏酷暑在古代人們心目中之可怕。      農曆六月以後,真正的酷暑天氣來臨。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陽曆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暑景方徂,時惟六月。大火飄光,炎氣酷烈」,這是三國時魏國的繁欽在他的《暑賦》裡講的一段話。「六龍鶩不息,三伏起炎陽。寢興煩几案,俯仰倦幃床。
  • 古代文人四大雅,您還保持著幾雅?
    古代文人四大雅:焚香、品茗、插花、掛畫。調查一下:您有幾雅呢?焚香重在「香」之美;品茗重在「味」之美;插花重在「色」之美;掛畫重在「境」之美。但這四雅之美,如今卻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此雅幾乎要斷絕了吧,而這項是最能體現文人的審美情趣的。插花是一門高雅的藝術,講究花與瓶和諧搭配,大瓶插花,忌諱過度修飾,追求率性隨意,自然流暢;小瓶則宜瘦巧,不宜繁雜,插一枝必得一枝獨秀,插兩枝則兩相唱和。這裡面其實蘊含中國古人獨特的審美趣味。插花有花道。
  • 動手做古代酒器,在百花洲體驗古人飲酒雅趣
    19日,參加齊魯志願者公益夏令營活動的小志願者來到百花洲,聽老師講古代飲酒文化,自己動手製作古代酒器觴,並在百花洲流杯池體驗古人「曲水流觴」的雅趣。「碧筒飲就是古人飲酒的一種方式,他們用頭上的簪子在荷葉上扎個洞,讓酒順著荷莖往下流,人就著荷莖喝酒。」志願者張志毅給孩子們講解說,就本來就清涼,經過荷葉荷莖之後更加別具風味,是很受古人喜愛的一種飲酒方式。
  • 古人的雅趣之一——撫琴
    在沒有高科技產品的古代,古人都有哪些打發時間的樂趣呢?其中之一便是撫琴。古人對音樂的痴迷體現在方方面面。從底層勞動者到聖人、君子,甚至是高層統治者,對音樂都有無法抵擋的熱愛。在農田裡勞作的農夫,放牧的兒童,無不嘴裡哼著歌曲;就連孔子也幾乎天天曲不離口;當初齊湣王為了聽竽,曾召集幾百名樂師為他吹竽……音樂成了古代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古代樂器也有很多,按照「八音」分為琵琶、二胡、編鐘、簫、笛、瑟、琴、壎、笙和鼓等不同的種類。其中古琴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足見古人對琴的喜愛,所以在古人看來撫琴是一種享受,一種雅趣。
  • 身份的焦慮——中國古代對於「文人」的認同與期待
    對文人的汙名化與為文人辯護兩種傾向相反相成,都反映了對文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文章經世致用的要求。這種要求是古代社會對文人的期待與古代文人的自我期許,也是士人在當時的社會體制與儒學價值譜系下的必然選擇。這一社會期待與自我期許隱含著深刻的矛盾:文人與文章經世致用的實用品格與獨立自由精神的矛盾,文章之學與道統、體制的矛盾。如何平衡與紓解這種矛盾,解決文與道的衝突,成為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的一個永恆主題。
  • 文房雅趣國學風:金錢菖蒲,花草四雅之一,家居養一盆旺財驅邪
    菖蒲之於文房,古樸典雅之風,過去只是少數文人之雅趣,近些年國學漸興,復古風盛,藝術文玩頗受追捧,文房菖蒲以其管理粗放,價格實惠,不少花友盆友們都會養一兩盆陶冶情趣。菖蒲,與蘭、菊、水仙人稱「花草四雅」,其小巧葳蕤,盤根錯節,葉纖莖細,不經意間露春色;若配之以山石古盆,置之案幾,碧葉蔥蘢、四季青翠、超凡脫俗、卓然挺立、挺水臨石、飄逸俊秀,清靜雅致,也十分契合「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文人秉性氣質,因此深受古代文人墨客喜愛,也是不少喜好雅趣之人的書房清供之物。
  • 煙火盡歸時,再攬浮生雅趣
    藝趣琴、棋、書、畫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和必須掌握的四大才藝,因為撫琴對弈、能詩善畫一直是才子們最嚮往和賞識的高雅形象。早在唐朝人張彥遠所編的《法書要錄》中,就將「琴棋書畫」並稱。在古代,彈琴(多指彈奏古琴)、弈棋(大多指中國象棋和圍棋)、書法、繪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故合稱琴棋書畫,即「文人四友」。琴棋書畫不僅是人生雅事,更是個人文化素養的直觀表現。若無法縱情山水,何不讓生命在琴棋書畫中渲染,散發出靈魂的香味?
  • 日本文人的中國趣味
    最為保守的日本漢學家卻並未適應中國導師的身份,在他們心中,中國文人趣味仍是畢生追尋的生活典範。據說,吉川幸次郎畢生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純粹的中國文人。生活略早于吉川的著名漢學家青木正兒(1887-1864)更直白地對軍國主義說不。
  • 從中華農耕文化談起,漫談中國古代文人特有的隱逸思想
    在古代的許多著作,也都是為農業而作,重農思想早已植根於人們的心中。古代的文人雅士便經常將農業與大自然聯繫在一起,寫出了許多富有閒情雅致的詩歌,比如陸遊的《鳥啼》中:「三月聞黃鸝,幼婦憫蠶飢;四月鳴布穀,家家蠶上簇。」
  • 明式家具置身現代空間,彰顯文人氣息,穿越時空的美
    明式家具被譽為世界家具的巔峰,其選材的精良,造型的簡約、比例的適度被人們廣為熟知,但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將文人的思想情懷融入進了家具裡,使家具散發出無盡的魅力,為家具帶來了獨特的灑脫與清雅。明式家具沒有過多花哨繁瑣的裝飾,它融合了古代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和工匠的精湛技藝,每一個家具部位,都如同一個漢字筆畫,用準確的角度,書寫整體造型的美觀。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珍賞》前言中有過這樣一段話:研究古代家具和人的關係,看它們在往日生活中如何被陳置使用,是一個重要而有趣味的課題。
  • 古代文人為什麼大多數比較窮?
    古代文人在沒有考上科舉之前,日子過得都是比較苦的,並且當時大部分的讀書人都是普通百姓家出身,有錢的家庭出身的讀書人還是很少的他們只佔總人數的極少一部分。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古代讀書人古代讀書人的功名之路在過去一個普通的讀書人想要通過科舉考試要先通過以下幾場階段性的考試才可以
  • 儒家的「文以載道」思想,是如何催生宋代文人畫興起發展的?
    琴棋書畫,最開始只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修身養性的雅趣,但隨著文人地位的不斷提高,以及儒家「文以載道」思想的濫觴,在藝術作品之中寄託作者的情懷,理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文人書畫的追求。在此基礎之上,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在以客觀題材劃分類別的人物畫,山水畫等形式之外,衍生出以創作主體為區分的「文人畫」的概念,並在宋代徹底成型。
  • 古代頂級文人拍馬屁,一個毫無下限,一個卻恰到好處
    在中國能讓我們用文豪來形容的,恐也就只有兩位了,而這兩位頂級的文人性格經歷上完全不樣,從他們身上很能看出來古代文人的兩種極端處境,他們兩個就是鼎鼎大名的李白和蘇軾。泰山與華山古代的文人本質上從來都沒把自己當做是文人,因為文人在現代可能還是個可以養家餬口的職業,但是在古代不行,古代讀書人的出路一般都是要出來做官的。
  • 古代文人用什麼字詞「號」令天下?(下)
    這類心中鬱悶的文人很多。像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幽州範陽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北涿州人。當過小官,心失志,身患疾。沒辦法工作了,就辭去那小小的官銜,遺憾的是為醫病誤服丹藥中了毒,結果是手足殘廢。那病痛,那苦悶,那日子真是苦不堪言,以致傑出的文人放棄煎熬,投水結束了生命;雖是一種解脫,卻真箇地可憐可嘆啊!盧照鄰生前用的號是「幽憂子」,真實貼切。傷感中,不願再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