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文房雅玩,這才是中國氣質

2020-12-14 騰訊網

傳 播 藝 術,播 種 幸 福 。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文房廣義解釋為文人的書齋或書房,狹義則專指書寫、繪畫與讀書的文具。文房用器早於隋唐時就逐漸興盛起來。隋代是我國科舉制度的起源時期,隨著科舉的興盛,促進了隋唐文人階層的出現,於是與筆墨情趣不可分離的文房用器大量出現,這些文房用器早超出了筆、墨、紙、硯的範疇。

古人好古,讀先賢書,重歷史經驗,發思古幽情,追求會古通今的樂趣。書畫真跡、碑帖原拓、古籍善本自然是書房的珍品,那些文房用具也最好有些古意。

「齋中長桌一,古硯一,舊古銅水注一,舊窯筆格一,斑竹筆筒一,舊窯筆洗一,糊鬥一,水中丞一,銅石鎮紙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滾凳一,床頭小几一,上置古銅花尊,或哥窯定瓶一,花時則插花盈瓶,以集香氣,閒時置蒲石於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爐一,用燒印篆清香。冬置暖硯爐上。壁間掛古琴一,中置幾,如吳中雲林幾式最佳。壁間懸畫一,書室中畫惟二品,山水為上,花木次,鳥獸人物不與也。」

這是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裡描述的書齋陳設,雖有些繁瑣,卻讓我們看到了一間舒適古雅的古代書齋的大概。下面我們也跟大家介紹部分古代文人的案頭雅玩,供大家欣賞。

洮河硯

硯材可分為陶與石兩大類,總以發墨而不損筆為尚;宋硯常用澄泥、端石等材質,硯式多為抄手式;明代之後硯臺樣式更為自由而多樣化,並講究硯盒的製作,而硯身常刻有使用者、收藏者的銘識,益發思古之情。

磚硯

水盂:

除了筆墨紙硯,文房還有「第五寶」,就是水盂。水盂是古代讀書人用於硯池的貯水小罐。水盂置之文案賞心悅目,伴之筆硯彰顯文化張力。此物因小巧而雅致,最能體現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故在文玩類的工藝品中,屬於品位較高的藏品。

水盂

若無盂盛以水,豈能染墨濡筆,揮毫於縑素耶?

鎮紙:

黃玉螭紋鎮紙

鎮紙,又稱壓尺,顧名思義就是書寫時用來壓紙,長如直尺形的文具,宋代時已是文人基本的文房配備。

烏木瑞獸鎮紙

印章:

印者,自古以來就是商之憑信,官之權威,文房之清供,墨客之雅玩。印,方寸之間有乾坤,一方印章就是一方天地,它巧妙地將繪畫、書法、雕刻等藝術融於一體,生動而又多趣,古樸又不失典雅。

印章的美學價值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印章的藝術美和印章的材質美。印藝之美則可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

評一方印章的優劣,可以說是一半觀其料,一半察其工。古印章大多都有鈕飾工藝,而鈕工的精粗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古印章的價值。

香爐:

戟耳爐

「文房百器,爐為首器。」君子佩玉,文人博古,銅爐取玉之溫潤,謙謙和悅;常置案頭,焚香一柱,秉燭夜讀,紅袖添香,實乃文房清玩之雅器。

沖天耳三足爐

奇石:

奇石,古人稱作石玩或玩石,古代文人大多愛石,並「與石為伍」。靈壁石為四大賞石之首,向為文人所鍾愛,靈璧石瘦漏皺透,石質堅硬,敲之鏗鏗然。

古琴:

善琴者通達從容。古人的書房中通常會有古琴,或懸於牆壁,或置於案頭。

菖蒲:

菖蒲與蘭一樣是性靈之物,因簡而潔,因俗而雅,有出塵之致,其俊秀卓然的氣韻也正合文人寧靜致遠的秉性,成為其案頭清供。

文人書房必有的植物:菖蒲

菖蒲正式成為書房內的雅設,是始於宋代。用於盆養的菖蒲也被稱為「石上菖蒲」、「石菖蒲」,生於水中的石頭之上,栽培時無需泥土。這種乾淨的狀態不僅雅觀,而且特別適合擺放在室內,尤其適合滿是書卷、文房、雅器的書齋。

回望過去的明月清風,流連古時的山河日月,既是追思,也為自省。我們生活在時代夾縫中,多少有些懷舊心態,所以只能到傳統的、物化的文明中,去尋找自己留戀的東西。

-E N D-

【 國際藝術大觀 】

古代文人的文房雅玩,這才是中國氣質!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國際藝術大觀》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旗下品牌 】

收藏國際 ID:shoucanggj

藝術道 ID:yszdao

喜歡請點讚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相關焦點

  • 身份的焦慮——中國古代對於「文人」的認同與期待
    古代文人話題是一個歷時性的演變過程,一部中國文學史,也深刻反映了這一過程的複雜性。【關鍵詞】文人 身份 認同 期待有關「恥作文士」、「文人無行」、「文人相輕」或「號為文人便無足觀」之類說法及相關辯護,就是這類話語。這是古人常用但又從未系統闡述的話題。它不僅涉及文章,也涉及政治、道德、人格評價等方面。不僅可遠溯至上古,且源遠流長,至今未泯。每一個古代文人都能感受到它們所帶來的有形或無形的壓力。一個中國古代文人意味著什麼?他需要承受怎樣的期待?他們和他們所作之「文」,何以成為古代集體意識關注的焦點?
  • 在中國歷史中,什麼才是真正的文人?
    什麼人有資格稱為文人呢?是不是那些能寫幾篇酸腐文,能畫幾筆臨摹畫的人就是文人了呢?是不是那些只看到所謂「陽光」的人,那些處處標榜「陽光心態」而看不見黑暗和危機的人呢?如果這樣的話,那小學生也是文人,他們會寫作文,會畫畫呀!
  • 從中華農耕文化談起,漫談中國古代文人特有的隱逸思想
    這些文人們對待農耕文化不僅僅是傳統思想,在這其中還包裹著自己的情感,那文人們的情趣又具體體現在哪三個方面?中國的農耕文化所表達出的是一種國泰民安、生活祥和的畫面,古代的文人雅士們多踏遍各地山水,遊歷各地風情,便對山水田園之景產生了情愫中國傳統文人的啟蒙思想幾乎都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便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再加上由於後來科舉制的發展,讀書考取功名的思想影響,使得很多傳統文人。
  • 風雅入骨 文房賞石自天成
    中國文化歷史淵源流長,自古以來,帝皇將相,文人墨客都有品賞、收藏文房雅玩的情趣。文房用品是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開創和傳播了東方最具魅力的書法和繪畫藝術,其中積澱了豐富的文化與藝術內涵。
  • 鄴下文人群體的文化意義:古代中國的首次文學自覺
    他們四處奔波,輾轉求志,由於雄才大略的曹操的崛起,及其對四方才十的熱情招徠,才得以以文學才能效力於曹魏集團,並在曹丕、曹植兄弟組成鄴下文人集團,詩酒唱和、談文論藝,呈現出那個「自覺」時代精神激蕩之下的獨特風貌,它「不僅體現了曹操對文人知識分子的重視,也反映了文人知識分子的一種重要心態:他們倘不是象桓靈之際的下層文人那樣,被黑暗的政治、種種迫害和禁錮,摧殘得氣息奄奄
  • 古代頂級文人拍馬屁,一個毫無下限,一個卻恰到好處
    在中國能讓我們用文豪來形容的,恐也就只有兩位了,而這兩位頂級的文人性格經歷上完全不樣,從他們身上很能看出來古代文人的兩種極端處境,他們兩個就是鼎鼎大名的李白和蘇軾。泰山與華山古代的文人本質上從來都沒把自己當做是文人,因為文人在現代可能還是個可以養家餬口的職業,但是在古代不行,古代讀書人的出路一般都是要出來做官的。
  • 中國傳統文人品格形象與文人樹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賦、詩、詞、畫等文學表現形式客觀上反映了中國古代文人品格形象的多重性。文人這一群體表現出來的特性,就是在個體情緒積攢達到一定程度上,會憤而成書,或寫歌,或寫詞,詩、畫以此作為一種情緒宣洩。戰國時期屈原的"離騷"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等等,都足以代表此類現象。就像中國傳統諸多文人畫中的樹木其創作風格都是高聳、清秀、簡潔、瀟 灑、飄逸。這也是文人用來表達某種情感和思想的一種手法。
  • 古代文人的案頭雅趣
    在這樣一個日漸喧囂浮躁的時代,當代人越來越嚮往古人那番寧靜淡泊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而文人生活裡尤以書齋文化為甚。 這是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裡描述的書齋陳設,雖有些繁瑣,卻讓我們看到了一間舒適古雅的古代書齋的大概。今天小編也跟大家分享一些現代文人的案頭雅玩。
  • 談談古代的文人社團
    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古代文人結社的分類和影響。有關文人結社,以現有史料來看,唐宋以前稀見。眾所周知,北宋出現活字印刷術,文化事業廣為普及,紙質文本走向普通民眾。這也使得自宋以降的文史資料最豐富、流傳最廣。唐宋以前的會社活動之所以比較稀見,我認為並不是不存在。我們不能從宋元明清幾代會社眾多,而推斷出前代會社少。
  • 日本文人的中國趣味
    這是1944年的新年,青木正兒卻仍與他欣賞的「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一樣,秉持「我思古人」的情懷,在追尋中國古典趣味的道路上獨立不倚。青木正兒(1887-1964),日本漢學家《琴棋書畫:中國文人的生活》是青木正兒的隨筆集,記載他所認識的中國文人生活以及其人生履痕。
  • 鐵骨男兒也有柔腸一面——李白、蘇軾說:是你們不懂中國古代文人
    這兩首詩充分展示了詩人內心的孤苦,思念家人,無奈之下只能是借酒消愁,或許只有在酒醉之後才能暫時放下對家的思念。何嘗不是因為仕途的不順才讓詩人萌生思家渴望回家的想法。蘇軾在悼念亡妻時寫道: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在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中寫道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文人畫能成為一種流派,關鍵在於文人思想,淺談文人畫的發展
    文人畫,是中國繪畫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風格體系。它並不與中國畫門類裡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並列在一起,也不在技法上與工筆、寫意有所區分,而是中國繪畫大範圍中山水、花鳥、人物的一個交集。至於它的創作者,同字面上的意思一樣,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那些文人畫家,大多是具備比較全面和深厚文化修養的文化人。
  • 古代文人雅士「標配」的香文化,融入當代生活美學
    如果說香的最終形態是「無」,而這「無」就在香爐的「有」中,成為中國傳統陰陽理念的形象化展示。人們已無法知道西漢未央宮究竟是什麼味道,卻能看到仙山層疊的「博山爐」;人們也難以探究明代故宮裡用的什麼香,卻不禁讚嘆留下來的「宣德爐」。 作為香文化的載體,香爐是繞不過去的重要物件,也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標配」。
  • 楷聖故裡再現「曲水流觴」 當代文人文撼書堂
    這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序》中描述的場景,一千多年後的我們誦讀此文時仍心馳神往。而在今天的長沙望城,文人雅集的盛會再次上演。11月22日,「老長沙·新味道」第二屆書堂山當代文人書法周開幕式暨「人民藝術家」王蒙主題講座在雷鋒大劇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作家、書畫家、書法理論工作者及嘉賓相聚楷聖故裡,以當代文人的筆墨情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中國文人的另一面:出世、隱逸、怪癖和個人主義
    所以中國的文人畫家,大部分都身兼文人,詩人,書法家,多個身份於一身,某些還是顯赫和頗有聲望的達官貴人。也正因為如此,當時的史書或者說他本人的傳記,提供了有關他們的大量生平資料,相當的詳細。只要我們掌握了這首資料,就可以從中探求出它所處的時代、他的所思所想所感,他是如何去享受生活、滿足自己的欲望,又如何遭受命運的打擊。
  • 古代文人讀書之餘的清玩生活:輔助讀書,以自然幽志怡情
    中國歷史漫長,文人高士,所在多有,清玩逸事,多不勝數,遂分上下篇來談。本篇為上篇,主要談古代文人清玩生活中重自然的部分。01.古代文人生活中的清玩,要幽志醉心,重點在「清」,不在「玩」實際上,古代文人生活清玩,更多的是接自然之氣,養精淨神,安閒性情,並不貪玩小物件。
  • 熱愛中國文化的拜登,辦公室懸掛《竹菊圖》,體現出了文人氣質
    其實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中,拜登曾經兩次訪問中國,因而對中國文化,還是有非常深厚的研究,當談及對方的感受時,拜登表示經過二十年之後,中國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了,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古代文人為什麼大多數比較窮?
    古代文人在沒有考上科舉之前,日子過得都是比較苦的,並且當時大部分的讀書人都是普通百姓家出身,有錢的家庭出身的讀書人還是很少的他們只佔總人數的極少一部分。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古代讀書人古代讀書人的功名之路在過去一個普通的讀書人想要通過科舉考試要先通過以下幾場階段性的考試才可以
  • 中國古代除士農工商外的不同社團,文人有文社,唱戲的有梨園
    中國傳統社會的身份分層主要有士、農、工、商四個等級,此外即為賤民(惰民、奴僕、田僕)和四民以外的遊民。傳統的結社,往往也以身份的不同而劃分層次。 士為四民之首,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如在政治型會社中,朋黨問題的存在,最明顯地體現於這一社會階層中,而一些政治性的結社,更是士紳階層的專利。在經濟型會社中,宋代的士子也有經濟互助的合會,明代文人的文社中同樣風行經濟上的互助合作。善會本為民間賑助,但也與士紳階層的倡導不無關係,並在組織、倡導過程中,控制這些民間組織。
  • 《品中國文人· 聖賢傳》首發式在山東書城舉辦
    「公益慈善中國行」特別推出「根在基層「系列報導,著力展現常年奮戰在公益慈善扶貧一線,認真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舍小家、為大家這群人的家國情懷,聆聽他們來自基層最動聽的聲音,以期推進公益慈善扶貧事業踏上新徵程、邁向新目標、取得新成就、創造新輝煌,為建設富裕文明的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