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人的閒居生活

2020-12-22 宜興紫砂之家

有人說,中國古代,最懂得生活和情調的,一個是兩宋,一個是晚明。明朝人的生活講究閒適雅趣,閒居雅賞的生活美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理念。

人在閒居之時,到底能做些什麼,明人陳繼儒絕對有話語權,其於《太平清話》中道:

凡焚香、試茶、洗硯、鼓琴、校書、候月、聽雨、澆花、高臥、勘方、經行、負暄、釣魚、對畫、漱泉、支仗、禮佛、嘗酒、宴坐、翻經、看山、臨帖、刻竹、餵鶴,右皆一人獨享之樂。

此樂種種,在明時書畫中,可以窺得。

01臨 水 銷 夏

明 周臣 水閣圖

明代早期的山水人物畫,讓清幽的空間中有人的參與。是「林泉之致」的嚮往,也有古人日常生活中的真實細節,徜徉於山水之間,聽絲竹聲聲,是今人也嚮往的理想生活。

明代 唐寅【石林消夏圖】

02山 間 雅 居

陳繼儒於《小窗幽記》寄閒居生活,「餘嘗淨一室,置一幾,陳幾種快意書,放一本舊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揮塵,意思小倦,暫休竹榻。餉時而起,則啜飲苦茗,信手寫《漢書》幾行,隨意觀古畫數幅。心目間覺灑空靈,面上當亦撲去三寸。」

朝霞暮靄,星月竹影,梅雪烹茶,田園侍花,理想與現實,雅氣與情懷,愛此間者,嚮往之情不能避也。

03泛 湖 清 遊

山間清居,泛湖清遊,不是名人獨有的喜好。諸多古代文人都愛泛舟於江上。或三五雲集,或獨泛江上,可賞書畫,可煮清茶,可聽琵琶。有飯可食,有酒可發,有詩章成,逍遙非常。

明 陳洪綬 泛舟撫琴圖

說明末文人躲不開張岱,明改清代後,其隱居避亂,潛心著述,以小品文而名流千古。《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夜航船》等書,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

無論是秦淮河的畫船蕭鼓,兩岸水樓,還是西湖的清雅恬淡、勝水佳境,都與遊湖泛江有關。張岱在《揚州清明》道:「揚州清明、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這四樣景致乃是夢想之景,難以忘懷。」

明 沈周

04閑 時 插 花

一花一葉、一瓶一罐,不只是閒情而已。「取花如取友」,案頭有山林,其不僅承載人文意義,更重要的是為生命增添了一絲靈動的活潑感。

明·沈周《廬山高士圖》局部

案頭風雅,有準有則。花道,從瓶器、選花到瓶與花的搭配都有其論說。案頭一支便可得的意趣風雅,是一門值得研究的生活藝術。

明時插花論多有著作,明代戲曲家高濂所蓍《遵生八箋》中《燕閒清賞箋》卷中有《瓶花三說》,明張謙德的《瓶花譜》,明袁宏道的《瓶史》,以及明文震亨的《長物志》。

明時雖已過四五百年,

但那些試茶嘗酒、對雨觀山、湖上泛舟的閒雅生活,

今時還能從文字中窺見一二。

從讀書、藏古、雅居、養生、治園等生活的各個方面,

描摹風雅的生活。

無論是回歸守成,寄情山水,

還是須臾日常,生活瑣事,

今時,我們能做的,

是可以像古人一樣,

在日常中,

生出美的感觸和嚮往。

- end -

相關焦點

  • 明代書法家邢侗的浪漫生活:雪水蓮花佳釀 文人詩酒雅集
    要說晚明文人釀酒,邢侗當執牛耳也!邢侗所釀「雪水蓮花酒」更是享譽當時,至今依舊為人樂道。僕報以家釀,雪酒甘盛」22字,真實地還原了明代那一段歷史,清晰地向人們講述了邢侗恩師、時任禮部尚書、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于慎行赴京上任,專程攜菊花繞道來臨邑看望邢侗,邢侗將其珍藏的家釀雪蓮酒贈給自己的恩師的過程。據說,于慎行把邢侗雪蓮酒帶到北京,貢獻給了萬曆皇帝朱翊鈞。萬曆皇帝飲罷,龍顏大悅,賜為邢侗「貢酒」,成就了一段佳話。
  • 閒居之趣
    來源:期貨日報立春已至,往年這個時候,細雨綿綿,春的氣息溫潤暖人,今年則因為有了一場「戰疫」, 全民暫時閒居在家。閒居,意思就是避人獨居。在這個紛繁的社會,少有人能忍得了寂寞,甘心做個閒居之人。那古人是怎麼看的呢?
  • 《劍網3》冬日閒居任務怎麼玩 冬日閒居任務流程分享
    導 讀 劍網3冬日閒居任務怎麼完成?
  • 古代文人雅士「標配」的香文化,融入當代生活美學
    人們已無法知道西漢未央宮究竟是什麼味道,卻能看到仙山層疊的「博山爐」;人們也難以探究明代故宮裡用的什麼香,卻不禁讚嘆留下來的「宣德爐」。 作為香文化的載體,香爐是繞不過去的重要物件,也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標配」。收藏家馬未都曾說:「古有宣德爐,今有巧生爐」,在我國古代工藝美術中,香爐文化有其獨特藝術內涵。
  • 「文人四藝」與「畫中畫」
    而且,在明代以前,沒有任何一幅可考的、以這組立軸的方式展示這一主題的繪畫作品留存下來。儘管唐代畫論家張彥遠(約815—875後)曾將這種組合用於展現高僧辨才的天資,但在明代以前浩渺的文本記錄中,「琴棋書畫」的措辭實屬罕見。    直到十七世紀,明末清初的美學家李漁(1611—1680)才將這四種活動統一,將其明確為「文人四藝」。
  • 中國文人的另一面:出世、隱逸、怪癖和個人主義
    所以中國的文人畫家,大部分都身兼文人,詩人,書法家,多個身份於一身,某些還是顯赫和頗有聲望的達官貴人。也正因為如此,當時的史書或者說他本人的傳記,提供了有關他們的大量生平資料,相當的詳細。只要我們掌握了這首資料,就可以從中探求出它所處的時代、他的所思所想所感,他是如何去享受生活、滿足自己的欲望,又如何遭受命運的打擊。
  • 古代文人的案頭雅趣
    在這樣一個日漸喧囂浮躁的時代,當代人越來越嚮往古人那番寧靜淡泊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而文人生活裡尤以書齋文化為甚。 這是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裡描述的書齋陳設,雖有些繁瑣,卻讓我們看到了一間舒適古雅的古代書齋的大概。今天小編也跟大家分享一些現代文人的案頭雅玩。
  • 石光華:文人美食家的川菜生活
    開宴之前,記者專訪了天府家宴的顧問之一石光華,這位文人美食家要給大家擺一擺自己對川菜的獨到見解。 嘉賓 石光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著名詩人、作家、美食家,自詡好詩、好酒、好吃。2004年,一本《我的川菜生活》受到讀者的追捧,多次加印,銷量破200萬冊。
  • 明代小說與明末三大思想家
    明代小說與明末三大思想家明代文學以小說達到的藝術成就最高,產生了大量的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明末的《金瓶梅》是我國文人獨立創作的第一部長篇白話小說。此外,較著名的明代長篇小說還有熊大木的《北宋志傳》、郭勳的《皇明英烈傳》、許仲琳的《封神演義》、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等,均在中國文學史佔據一定地位。不太著名的就更多了,光《西遊記》就有三部續集,《續西遊記》、《後西遊記》、《西遊補》,可見明朝長篇小說空前繁榮。
  • 明代楊掄與《真傳正宗琴譜》
    據明程嘉燧《送上黨郡侯楊公入覲》一文載:在楊掄赴京參加「大計」前,潞安府所屬「八縣士紳」,特請布衣文人程嘉燧撰文為他壯行!文章贊楊他「為人溫厚而直;敦大而敏,擅經術,精法比」,是一位性格溫和敏捷、精通經學和法律的好官。
  • 從《長物志》看明末文人的無奈與堅守
    《長物志》(「長」讀zhang,四聲),明代文震亨所著園林生活小品文,中國古代園林名著之一。文震亨,晚明蘇州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飽讀詩書,優遊書畫和林泉。文震亨三次為官,又三次罷官,終,為保一發而自絕。
  • 「齊家」之中,看明清人物畫中的民間生活與信仰
    宋元以後文人畫興起,山水畫、花鳥畫成為主流,人物畫逐漸被邊緣化。明清時期,人物畫在繪畫史的地位固然不再顯赫,但隨著士人階層的壯大,家族生活與信仰之形象化表達需求的增長,表現昭穆有序的祖宗畫、內外和諧的行樂圖、人神共享的吉慶畫,以其「修身、齊家」的社會功能,普及到中國傳統社會的方方面面,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
  • 文人秋遊,自在愜意,仇英繪《秋原遊騎》
    古代文人都有一顆嚮往自由的心。魏晉文人陶淵明高吟「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唐代文人白居易寫過,「下馬閒行伊水頭,涼風清景勝春遊」。從中就能看出來,陶淵明表達嚮往自由生活要隱居田園。唐代詩人嚮往自由生活,通過騎馬秋遊的形式表達。無論採用哪種形式,都是為了獲得心靈上的滿足。
  • 懷袖雅物文人扇,如是清涼
    蘇州摺扇,也就是文人扇,最早始於南宋,到明代發展至巔峰,成為文人墨客及縉紳士大夫必備之懷袖雅物。《文化大觀園》此行來到蘇州,借有著文人風骨的摺扇,感受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在蘇州平門斜對面的聽扇居,王健像往日一樣在做著手中的扇子。這是他與扇子「交流」的地方。
  • 古代文人的文房雅玩,這才是中國氣質
    這是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裡描述的書齋陳設,雖有些繁瑣,卻讓我們看到了一間舒適古雅的古代書齋的大概。下面我們也跟大家介紹部分古代文人的案頭雅玩,供大家欣賞。
  • 文人畫與時代覺醒:靈光滿大千,半在小樓裡
    在動蕩的元代,天下被分為四等,漢人不被重視,更得不到統治者的信任,大批漢族士大夫不再做官,而選擇隱居生活。「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就是這一時期文人的代表。倪瓚生於無錫一個富有之家,中年之前生活閒適,寄情於書畫,喜好結交高雅之士。
  • 明代花鳥畫巨匠陳白陽
    明 陳道復 菊石蘭竹圖  陳道復,初名淳,字道復,後以字行,更字復甫,號白陽山人,明代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大姚村(今屬江蘇蘇州)人,出生於成化二十年(1484)六月二十八日,卒於嘉靖二十三年(1544
  • 中國古代除士農工商外的不同社團,文人有文社,唱戲的有梨園
    在經濟型會社中,宋代的士子也有經濟互助的合會,明代文人的文社中同樣風行經濟上的互助合作。善會本為民間賑助,但也與士紳階層的倡導不無關係,並在組織、倡導過程中,控制這些民間組織。即使如會館這樣的商人社團,也同樣能找到士紳階層的影子,至於同鄉會館,更是為考試士子和候選官紳提供方便的組織。
  • 明代最時尚的五個人,你知道嗎?
    社會與文化是一個持續變體,明既承襲漢唐衣冠,又有對傳統秩序的某種反叛,無論是經濟結構、政治氛圍的變化,「社會流動」的加速及其對等級制度的衝擊,還是思想文化的活力與多樣性,都在民生日常中顯現千類萬緒的反射,其中民間的「時尚」就是觀察明代經濟社會生活的一個獨特的標本。自明代中期以後,慢慢形成一股追逐「時尚」之風。這就不能不提及「時尚」「時樣」兩個專有名詞。
  • 談談古代的文人社團
    有關文人結社,以現有史料來看,唐宋以前稀見。眾所周知,北宋出現活字印刷術,文化事業廣為普及,紙質文本走向普通民眾。這也使得自宋以降的文史資料最豐富、流傳最廣。唐宋以前的會社活動之所以比較稀見,我認為並不是不存在。我們不能從宋元明清幾代會社眾多,而推斷出前代會社少。以存在證未知,是個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