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王孫溥心畬: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2020-12-14 齊魯壹點

人物簡介:溥心畬(1896-1963),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北京人,滿族,清恭親王奕之孫。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相對於傳統畫派的齊白石、張大千,溥心畬(音同「餘」)是一個稍顯黯淡的名字——而事實上,這個名字自有其難以遮蔽的光芒。作為曾經的滿清貴胄,他歷經清室傾覆、民國成立、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由王孫變平民,由北京至臺灣。在他的文學與書畫創作中,也表現出時代變局與文化更迭之下,那份滄桑與悲涼的況味,被稱作「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的王孫畫家。聰穎早慧,才高多藝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溥心畬出生於北京恭王府。他的祖父是在清廷政治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恭親王奕,父親載瀅是奕的次子。出生第三日,光緒皇帝賜名「溥儒」,語出《論語》中孔子對子夏的教誨:「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溥心畬聰穎早慧、才高多藝。4歲學習書法,6歲啟蒙,習讀《論語》《孟子》,7歲學作詩。8歲那年,溥心畬在慈禧太后壽誕之日,獻上一副五言祝壽聯,聯句文雅得體,用典妥帖,深得太后歡心,此後「本朝神童」之名不脛而走。10歲時,他開始學習滿文、英文和數學,之後學作策論、經史一類的作文,同時勤練騎射功夫。在其後隱居戒壇寺和頤和園的日子,時常露一手「山間射雉、水上獵鳧」的功夫,據傳還有「背向牆壁,縱身而上」的輕功,顯得高深而神秘。文事方面,溥心畬的學習更為勤勉。每日黎明便開始掌燈讀書,日出後赴貴胄法政學堂上課,放學歸家,再於燈下讀到半夜。無分寒暑,終年如此。在有些溥心畬年譜中,有他「入宮甄選皇帝,未中選」的記載。據傳,選皇帝那年溥心畬14歲,和溥儀、大阿哥等一同接受慈禧的遴選。在太后面前,溥心畬突然大哭起來。太后問他何故?他說:「我想家了。」老太后心中不悅,揮令他趕快退下。而溥心畬的家人則欣喜若狂,他們深知慈禧的陰毒狠辣,欣慰其哭失了皇帝,卻撿回了性命。這些坊間傳聞充滿了傳奇性,但真實性卻引人懷疑。不僅溥心畬生前從未提過此事,而且以他的庶出身份,也不大可能成為皇位的候選人。儘管沒有登上帝位,他仍然沒有逃脫被歷史巨流裹挾衝刷的命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政權岌岌可危。溥心畬的兄長溥偉和朝中親貴組成宗社黨,對抗燎原的革命力量和專橫的袁世凱。沒想到被袁世凱先下手為強,派兵夜圍恭王府。溥心畬的生母項夫人帶著他和弟弟溥僡(音同「惠」)從花園草叢旁的狗洞逃出,在二旗村居住了一段時間後,遷到了西山的戒壇寺。戒壇寺建於唐高祖李淵時代,溥心畬出生前10年左右,一再被慈禧太后排擠的恭親王,經常避居在此,以收集詩書字畫消磨歲月。寺中的牡丹院雖不比王府豪華,但花圃假山俱全,環境幽雅,很適合靜修和讀書。1917年,溥心畬與前陝甘總督多羅特·升允的女兒羅清媛在青島完婚。羅夫人身材矮胖,面容不算姣好,操一口地道的陝西方言,對聽慣了京片子的溥心畬來說很是彆扭。這位官家小姐憨厚有餘,卻幹練不足,談到持家就更茫無頭緒。與她相比,側室李墨雲卻很懂得精打細算。羅氏死後她成為名副其實的女主人,把溥心畬當作「搖錢樹」,不停催促他作畫,後來更將所有印章據為己有,大小事宜都由她主掌。晚年家庭生活的不如意,讓這位落魄王孫噓唏不已,他寫了很多悼亡詩詞,回首前塵,才體會到夫妻之情歷久彌芳。

借古人的枝幹,嫁接自己的特質在戒壇寺隱居期間,溥心畬自號「西山逸士」,過著「樂志琴書,心懷遐舉,與世無競,與人無爭」的生活。戒壇寺四周遍植松樹,溥心畬想描摹這些松樹的形態,結果卻畫得頗為零亂,於是找出所藏唐宋元明的古畫揣摩比較,有時臨摹一陣,然後再重新對樹寫生。在蔡耀慶看來,這種「無師自學」的習畫過程決定了溥心畬的繪畫風格:「他的學畫過程不是來自老師手把手的教學,也不是在畫院裡接受專業的訓練。他依靠的是用眼睛去『看』,既觀賞外在的自然風景與生活環境,也追摹不同流派的繪畫特質。」隱居西山的溥心畬,表面上過著超脫世外的悠遊生活,但故園舊人仍不時在腦海縈繞。1924年,溥心畬攜家人重返闊別十餘年的恭王府。此前,兄長溥偉為籌措復闢所需軍餉,將王府典當給西洋教會。溥心畬與教會百般交涉,令其歸還了王府後半部分的萃錦園,隨即遷入園中,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一家人為躲避戰亂搬到圓明園。在萃錦園中,溥心畬埋首創作,對客揮毫。閒暇時常在大戲樓中粉墨登場,自娛娛客,寄託舊王孫的幽懷。每逢海棠花季,就在夜間宴請遺老和文士,宮燈下賞花吟詩,有時一夜飲盡數缸美酒,不醉不休。回到北京的生活圈後,溥心畬與眾多畫家名流切磋交遊,數年之間畫藝大進。1925年,溥心畬和幾位宗室書畫家,創立了「松風畫會」。溥心畬並不常參加集會,但只要他一到,氣氛立刻不同。無論分析繪畫,敘述士林掌故,乃至彈古琴、奏三弦,無不妙趣橫生,引人入勝。1926年,溥心畬在春華樓初識張大千。這一頓飯,溥心畬談笑風生,吃得酣暢淋漓。二人不但同好美食,吃東西時更是不拘形跡,任憑桌上一片狼藉。張大千覺得溥心畬待人誠懇,毫無王孫驕氣。兩人的交誼從此日益深厚,經常相互在各自的冊頁上補景題詩。時人於是將二人並稱為「南張北溥」。畫家于非闇曾這樣描述兩人的風格:「張八爺是寫狀野逸的,溥二爺是圖繪華貴的,論入手,二爺高於八爺;論風流,八爺未必不如二爺。」臺北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蔡耀慶認為,就畫作面目而言,溥心畬確實缺乏「創造力」。但他並不是單純的臨古摹古,而是將古畫中的元素翻選出來,重新安排畫面,「是借古人的枝幹,嫁接自身的特質,而後開出不同的花朵」。因此,與其說他守舊,不如說是承襲著傳統的脈絡,守護著一種文人的堅持。正像溥心畬自己所說的,「借古人骨架,發揮自我筆墨、精神,正是國畫的特點。」

悲秋、思鄉、懷人1949年秋冬時節,溥心畬一家幾經輾轉來到臺灣。當時的臺灣經濟蕭條,單靠筆耕難以維生。當局有意聘請他擔任「國策顧問」「考試委員」等職務,溥心畬卻以「不事二朝」之義,委婉拒絕。在他心中,與「義」不相牴觸的公職只有教職,於是經由教育家黃君璧的引薦,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教授繪畫。到了上課的日子,溥心畬有時會迷路,坐著三輪車在校內兜圈子卻找不到教室;有時候丟了課表,弄不清開學和上課的時間。三催四請後,大師終於來了,在畫桌前的椅子上盤腿而坐,手揮摺扇,啜著香茗,不講理論,提筆便畫。讓學生先讀四書五經,練好書法,人品端正後不學自能。像當年赴臺的許多人一樣,溥心畬認為不久即可重返故園,無奈歲月蹉跎,北歸無望。悲秋、思鄉、懷人,成了溥心畬固定不變的情緒周期。隨著年歲日增,他的書畫文學中越來越多念舊憶往的色彩。故妻、故友、早年的弟子,時時在念;故鄉、故園乃至江南舊遊之地,都成了他一再描繪的題材。晚年溥心畬的筆下,常常出現各種鬼神精怪的身影。每至端陽,他常常一日中揮灑出數幅鍾馗,除了鎮邪祈福之用,「也以鍾馗驅鬼暗喻對時局社會的不滿」,蔡耀慶解釋道:「遇到看不慣的事情,心中忿忿不平,他就將自己想像為鍾馗,驅趕那些惱人的小鬼。」畫中的鐘馗,或是佇立江畔遙望遠山;或是騎驢行走在崎嶇的山路;或是高踞松樹上;或是怒容滿面,摩拳擦掌,卻不得不止步收劍,一腔憂憤無處傾吐。從這些難以計數的鐘馗像中,可以看到溥心畬晚年複雜而曲折的思想情感。在蔡耀慶看來,末代王孫身份決定了溥心畬一生都在矛盾與衝突中翻轉,因此,「他需要藉助畫作來抒發心性,塑造一個安身立命的空間。」如此再看溥心畬對於傳統筆墨的堅守,就不再是一種迂闊腐儒的偏執,而是一種遺民孤高情緒的展露。他平生怨恨國民黨,每逢遇到唱國歌,向國旗、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的場合,他都離席退場,待禮畢後才出來。舊朝往事已煙消雲散,溥心畬惟有在紙上的山水空間中,才能重溫那些寄寓在高山流水、松鶴茅屋裡的依稀舊夢。晚年的溥心畬喪失聽力,卻始終不接受西醫治療,最終被診斷為淋巴腺癌,在家人親朋的反覆勸說下住進臺北榮民總醫院,接受放射治療。1963年11月,溥心畬在臺灣病逝,享年68歲。「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遂成絕響。

相關焦點

  • 溥心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鑑賞
    【藏 品 名 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藏 品 作 者】溥心畬(1896-1963)【藏 品 類 型】鏡心 水墨髮箋【藏 品 年 代】戊戌除夕(1959年)作約0.86平尺【藏 品 來 源】個人珍藏收藏指數★★★★☆ 投資指數★★★★☆【藏 品 簡 介】溥心畬[yú],滿族,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著名書畫家、收藏家。為清恭親王奕訢之孫。
  • 他畫了6隻山海經妖怪,憑什麼拍出122萬?專家:你看妖怪的表情
    而他畫了6隻山海經妖怪,卻賣了122萬。這個人便是愛新覺羅·溥儒,又名溥心畬(yú),出生於1896年,是晚清時期恭親王奕訢的孫子,6歲受教,9歲能詩,12歲能文,被譽為皇清神童。辛亥革命後,溥心畬先是隱居在北京西山戒臺寺,後遷居頤和園,期間專心繪畫,1924年,溥心畬回到恭王府的萃錦園居住,與著名畫家張大千等人常有往來,溥心畬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的稱號。同年,溥心畬還與貝勒愛新覺羅·載瀛的長子溥雪齋、物鑑定家枯雅爾·奎濂的兒子關松房等人創立了近代著名國畫團體松風畫會,自號「松巢」。
  • 京華物語㉓丨張伯駒與中國書法史「祖帖」《平復帖》
    此前,溥心畬出手唐朝大畫家韓幹的《照夜白圖》,無意間流失海外,聞訊就使張伯駒痛心不已。這次,溥心畬又要出手《平復帖》,張伯駒唯恐重蹈覆轍,趕緊行動起來,託到琉璃廠閱古齋老闆韓博文,求他與溥心畬聯繫,看看能否轉賣給他,這位韓老闆,與張伯駒交誼不錯,與溥交情也不低,偏他又是個熱心人,當即起身去了溥心畬的府上,婉轉告訴溥先生,一定要汲取《照夜白圖》的教訓,可不敢使國寶《平復帖》再落入外國人的手中。
  • 中元節畫鬼 書畫家筆下的鬼畫賞析
    中元節,又名「鬼節」,中國傳統節日。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不只是鬼節,既有祭祖祈福之意,也是道家三元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民俗文化的遺產。中國畫家畫鬼同樣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有歷史記錄,早在韓非子生活的戰國時期,鬼神題材便出現於繪畫。
  • 什麼是「文人畫」?文化人畫的畫,就是「文人畫」嗎?
    傳統繪畫藝術當中,有一個叫「文人畫」的專有繪畫名詞。那麼,「文人畫」,是否就是說文人或者文化人所畫的畫,就叫「文人畫」呢?文人畫的發展歷史,又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咱們就來說說,到底什麼是「文人畫」。那麼在古代呢、畫家被分為了三種:一種,是民間的畫工 ;一種 ,是宮廷裡職業的畫家,一般叫作宮廷畫家 ;最後的一種呢,就是由文人、士大夫所組成的畫家 。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日本·田能村直入:牧牛圖 楚尋歡藏日本·中林竹洞:風雪醉吟圖局部 楚尋歡藏日本把南宋畫僧法常奉為畫道宗師(見本公眾號文章《無相法常——對日本影響最大的中國畫家》),大概是受我朝南宋影響太深,日本人稱中國文人畫為南畫,把日本的文人畫,則稱為日本南畫。
  • 文人畫能成為一種流派,關鍵在於文人思想,淺談文人畫的發展
    文人畫,是中國繪畫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風格體系。它並不與中國畫門類裡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並列在一起,也不在技法上與工筆、寫意有所區分,而是中國繪畫大範圍中山水、花鳥、人物的一個交集。至於它的創作者,同字面上的意思一樣,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那些文人畫家,大多是具備比較全面和深厚文化修養的文化人。
  • 20世紀最傳奇的國畫大師,一幅畫曾賣1個多億,50歲還娶18歲少女
    (出自百度百科)張大千在畫壇的名聲可謂是如雷貫耳,他突破了傳統繪畫的藩籬,將重彩與水墨融為一體,探索出了一種全新的繪畫風格,他的名號眾多,與溥心畬先生齊名,被譽為「南張北溥」。張大千可以說是近代唯一一個能比肩八大山人的人,他9歲開始學畫,由於天分極高,12歲的時候便卓然有成,後曾拜在曾熙門下,受教良多。
  • 富岡鐵齋文人畫18幅,模仿中國明清山水畫,堪稱一絕!
    富岡鐵齋(1837—1924),字無倦,日本文人畫畫家,1837年1月25日生於京都,早年一度受著名歌人蓮月尼庇護,並深受其出世思想影響。
  • 中國傳統文人品格形象與文人樹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賦、詩、詞、畫等文學表現形式客觀上反映了中國古代文人品格形象的多重性。文人這一群體表現出來的特性,就是在個體情緒積攢達到一定程度上,會憤而成書,或寫歌,或寫詞,詩、畫以此作為一種情緒宣洩。戰國時期屈原的"離騷"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等等,都足以代表此類現象。就像中國傳統諸多文人畫中的樹木其創作風格都是高聳、清秀、簡潔、瀟 灑、飄逸。這也是文人用來表達某種情感和思想的一種手法。
  • 文人畫與時代覺醒:靈光滿大千,半在小樓裡
    參與雅集的這批人當屬北宋文學、書法、繪畫等各界翹楚,也是中國古代文人階層的代表。文人畫正起源於此。與由工匠所畫、具有功能性的畫工畫不同,文人畫的題材不拘一格,完全取決於畫家本人的創作意圖。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孔令偉指出,文人畫與畫工畫的重要區別正在於題材的自由選擇問題,自唐代王維起,繪畫藝術創作體現了「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的自覺。
  • 儒家的「文以載道」思想,是如何催生宋代文人畫興起發展的?
    琴棋書畫,最開始只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修身養性的雅趣,但隨著文人地位的不斷提高,以及儒家「文以載道」思想的濫觴,在藝術作品之中寄託作者的情懷,理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文人書畫的追求。在此基礎之上,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在以客觀題材劃分類別的人物畫,山水畫等形式之外,衍生出以創作主體為區分的「文人畫」的概念,並在宋代徹底成型。
  • 在中國歷史中,什麼才是真正的文人?
    什麼人有資格稱為文人呢?是不是那些能寫幾篇酸腐文,能畫幾筆臨摹畫的人就是文人了呢?是不是那些只看到所謂「陽光」的人,那些處處標榜「陽光心態」而看不見黑暗和危機的人呢?如果這樣的話,那小學生也是文人,他們會寫作文,會畫畫呀!
  • 中國書法藝術的美學思想,是如何影響文人園林創作設計的?
    文人園林藝術是自然環境、建築、詩、畫、書法、楹聯、雕刻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而園林的意境,正是這些園林藝術綜合而成的效果。它們在提供遊賞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的同時,會喚起以往經歷的聯想,產生物外情,景外意。同時文人也將書法藝術的美學思想運用到了園林內部設計中的方方面面,所以書法藝術和文人園林的創作思想有許多相同之處。
  • 可愛老頭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一生經歷了無數苦難和挫折,受過各種不公正待遇,儘管如此,他始終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態,並且創造了積極樂觀詩意的文學人生。賈平凹在一首詩中這樣評價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