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物語㉓丨張伯駒與中國書法史「祖帖」《平復帖》

2020-12-24 新京報網

編者按:


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法帖《平復帖》,被譽為中國書法史的「祖帖」與「墨皇」,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也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古代名家真跡。


《平復帖》全文共9行84字,系用禿筆寫成的草字,為西晉時期大文學家書法家陸機手書、問候友人病情的信札,被視為東漢以後東晉以前凸現的一座書法藝術高峰。


據董其昌等人題跋,《平復帖》宋代入宣和內府;明萬曆年間歸韓世能、韓逢禧父子,再歸張醜;入清後,經葛君常、王濟、馮銓、梁清標、安岐等人之手;繼而入乾隆內府,再由乾隆賜給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光緒間為恭親王奕訢所有,並由其孫溥偉、溥儒繼承;民國時溥儒為籌集親喪費用,將此帖待價而沽,經傅增湘從中斡旋,最終由張伯駒購得;1956年,張伯駒將《平復帖》捐獻國家。


在《遺世墨寶平復帖》一文中,餘輝記述了《平復帖》在入藏故宮以前的這段波折往事。


以下內容節選自《中國書寫:紫禁城六百年》第二輯「國家寶藏」中的《遺世墨寶平復帖》一文,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中國書寫:紫禁城六百年》,祝勇編,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8月版。


原文作者 | 餘輝

摘編 | 安也


陸機的《平復帖》,所以傳世,絕對是意料之外的產物,恰恰因為他的無意,卻招致了眾多後人的有意,這從書帖的收藏款識上是看得出來的,此前,聽說《平復帖》在唐之殷浩和梁季的府上收藏過,此後,不知還有誰仔細珍藏過,只知到了宋徽宗時,依然還能完好地收藏內府之中。現在,我們看到的《平復帖》,就有宋徽宗趙佶以他特有的瘦金體書法,在書帖上題了字。

 

宋滅,到了元明兩朝,流落民間的《平復帖》,今日去了這一收藏家的府內,明日又轉入另一收藏家的府院,直到明朝末年,才為韓世能父子獲得,旋又到了張醜之手,入清後,又遞藏梁清標、安岐等處。乾隆皇帝酷愛書法藝術,有人為求功名,購得《平復帖》獻進皇宮,這時的乾隆帝,已有了他的「三希堂」,便對陸機的《平復帖》少了點興趣,興致高漲時,竟恩賜給了皇家宗室成親王,最後不知是何緣故,到清亡時為恭王府秘藏,其時,恭王府家道中落,主持家政的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在了恭親王奕訢之孫溥儒的肩上。

 

溥儒字心畬,別號西山逸士,15歲時入貴胄法政學堂,1914年畢業後留學德國的柏林大學,1922年獲博士學位,也是溥心畬血脈裡的藝術細胞特別活躍吧,學習法政專業的他,卻也積澱了十分厚實的藝術功底,回國後,竟受聘於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他從小得傳正統,深受南宋畫家馬遠、夏圭的影響,在傳統山水畫法度嚴謹的基礎上,靈活變通,出新創造,破除了「南北宗」的門戶之見,將其互為融合,獨創了屬於他自己的書畫風範,在民國畫壇上,博得了巨大的聲譽,與張大千齊名,時人習慣尊他們為「南張北溥」。然而,他們恭王府是死了駱駝架子在,僅靠他一己的力量,是怎麼也支持不起那個曾經的銷金窟了。


溥心畬(1896年9月2日-1963年11月18日)


無可奈何的溥心畬,只有忍心變賣祖上流傳下來的名貴字畫,來維持捉襟見肘的家計了。是年,溥心畬的老母辭世,頗負孝心的他還想著能如往年那樣體面地安埋老人,花費之大,使他手頭更加拮据。能有什麼好辦法呢?滿人的規矩大了,如何發喪,習慣上的那套成例,便是一切從簡,原來貴為王妃的溥母,那49個白天黑夜的水陸道場,是萬萬少不了的,裡裡外外都是開支,溥心畬痛苦地拿出了《平復帖》,計劃售出府門,聊補家用之需。

 

消息被北京城的古董商知道後,無不垂涎三尺,紛紛借著弔喪之機,找上門來商洽轉手事宜。這其中,多是利慾薰心的古董商,自然也少不了為外國做掮客的中間商,當然還有從保護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意欲購藏的收藏家。

 

民族情濃厚的張伯駒先生是所有購藏者中用心最重的一個人。此前,溥心畬出手唐朝大畫家韓幹的《照夜白圖》,無意間流失海外,聞訊就使張伯駒痛心不已。這次,溥心畬又要出手《平復帖》,張伯駒唯恐重蹈覆轍,趕緊行動起來,託到琉璃廠閱古齋老闆韓博文,求他與溥心畬聯繫,看看能否轉賣給他,這位韓老闆,與張伯駒交誼不錯,與溥交情也不低,偏他又是個熱心人,當即起身去了溥心畬的府上,婉轉告訴溥先生,一定要汲取《照夜白圖》的教訓,可不敢使國寶《平復帖》再落入外國人的手中。

 

對此,溥心畬是同意的,但對張伯駒的購藏開出了一個20萬大洋的價碼,讓張伯駒還是為難了。韓博文對張伯駒和溥心畬二人的心思摸得透透的,他是誠心幫忙要做好這個中間人了,慨然免去他該得的中間收費,勸說溥心畬折半轉賣給張伯駒,但溥心畬堅持20萬大洋的天價,少一個子兒都不賣。張伯駒卻不死心,找到鹽業銀行的大老闆,倒借了6萬大洋的債款,又託面子相對大些的畫壇大師張大千到溥府上說合,結果還是被拒絕了。

 

一件不容商量的事情,最後的轉機卻還出在溥心畬的身上。東洋人求購《平復帖》的掮客多如牛毛,都快把溥心畬家的門檻踢平了。而這時,日本人悍然發動了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成了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心願,為表達自己的抗日決心,此時的張伯駒也不想購藏《平復帖》的事了,把他手邊的10萬大洋全都認捐了抗日款。他的這一舉動,令溥心畬心潮難平,他做出決定,低價也要把《平復帖》轉手給張伯駒了。東洋人願出20萬大洋,他們有錢到別人手上買去,溥心畬無論如何也不會賣給他們的,他不能對不起祖宗,更不能對不起子孫。

 

萬般無奈,溥心畬吩咐家人備車,他拿了《平復帖》,直接到了張伯駒的府上,告訴他,《平復帖》是你的了。張伯駒自然不會白拿,他東拼西借,也只湊足了4萬大洋,溥心畬便眼也不眨地一手給貨,一手接錢了,把他不忍割捨的《平復帖》像是從身上割肉一樣,轉賣到了張伯駒的手上。

 

把《平復帖》轉賣給張伯駒,溥心畬心裡清靜,張伯駒的心裡自然也是高興的,他們二人同時欣幸,《平復帖》面臨戰亂,得其所歸,是不怕落入外國人手裡了。


《平復帖》


你知道張伯駒先生是怎樣一個人?他1898年2月12日(光緒二十五年)生於仕宦之家,曾在天津新學書院讀書。入仕後,不滿北洋軍閥的統治,轉而致力於鑑藏古物和藝術研究。民國時期,即與清之鎮國將軍溥侗(溥西園)、袁世凱次子袁寒雲,張作霖愛子張學良情誼交厚,人稱「四大公子」。對於《平復帖》的珍視,在「四大公子」之一張伯駒看來,是堪比他的性命的。

 

很長一段時間,他和《平復帖》幾乎是形影不離,即使朋友想要看一眼,他都秘藏不取。此一時段,原來對《平復帖》垂涎三尺的東洋人,還通過古董商屢次登門,遊說張伯駒,欲高價收買《平復帖》,他們的出價是30萬大洋,如有可能,他們還能繼續加價,但在張伯駒的跟前,無一例外地碰了軟釘子。張伯駒語氣平和地告訴來人:金錢易得,國寶難求。我中華文化之寶既已到了我的手裡,就萬萬不會流入異邦他人之手。

 

前來張伯駒府上遊說出賣《平復帖》的古董商,有一個叫白堅甫的人,他曾把顏真卿的傳世墨寶《自書告身帖》轉賣給了東洋人。他的到來,在張伯駒的府上,是連一口茶也討不到的,他遊說的話剛一開口,就遭到了張伯駒厲言斥責:請你告訴那些貪得無厭的無恥之徒,他們所以昨天能掠走《自書告身帖》,是因為有民族敗類認錢不認祖宗,這樣的事,在張大爺這裡是斷然不會發生的。自己造的孽自己知道,被張伯駒這一通數落,白堅甫自是狼狽不堪,他不敢再在張府逗留,慌慌張張地告辭而去。

 

出了張府的大門,白堅甫先自己抽了自己兩個耳刮,在他上張府來的時候,心裡的小九九打的那個歡,讓他是何等的歡喜呀!滿打滿算,這位張大爺如果肯把《平復帖》轉手,他是會有一筆不菲的佣金拿了。而且是,張伯駒自己也不少得呀?他在溥心畬手裡得到《平復帖》時,只出了4萬大洋,東洋人肯給他30萬大洋,這其中的差價小嗎?不小了,是一隻鐵公雞,身上也會長出毛來任人撥了。要知道,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糧食是最可緊俏的,一袋北平城的「狼狗牌」白面,也只需要2塊半大洋,30萬大洋全都用來買麵粉,那可就是12萬袋呢!他張大爺咋就算不清這筆帳?


張伯駒(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


挨了一頓臭罵的白堅甫,用他奸商的心腸是永遠也理解不了張伯駒的。他所能做的,就只能是鼠竄而逃了。

 

聞聽這樣的故事,我是快樂的,卻也是哀傷的。我快樂君子的豪邁與大氣,哀傷小人的無趣與無知。於是,心裡默默地為《平復帖》祈禱著,願望這一傳世墨寶平安永存。

 

可是,世上事又豈能依著善良的願望而來,恰恰是,常要逆著善良的願望而發展。有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幾乎是跟著發生了。時在1941年初的一天,張伯駒從他上海的家裡出來,到巷子口乘車去上班,斜刺裡衝出幾個蒙面大漢,把張伯駒持槍劫掠去了,隨之派人,向張家索要300萬元偽幣,不然就要撕票。面對如此變故,把張夫人潘素著實嚇壞了。她四處哀告,想要湊齊那筆巨款,儘快把身處危境的張先生贖回來。可她哀告了幾日,所能求到的人都求了,卻還是湊不齊那樣一筆巨款。到這時,潘素想起先生辛苦收藏在家裡的那些古代書畫,賣出一幅兩幅,差不多就夠了劫匪索要的贖金。但是潘素知道,先生視那些古代書畫如同性命,她要賣了,贖回先生,也會把先生氣得沒了性命。

 

潘素為難了,大為難呀!她派人悄然去警署報案。可警署的人二話不說,先要他們交上10萬元的立案費,才可以協助查辦,否則,他們也沒有辦法。

 

正在潘素心急如焚的時候,劫匪捎話過來,說是張先生連日絕食,已經氣息奄奄,昏迷不醒,應張先生要求,讓夫人去一趟。

 

去是不去,張府意見很不統一,潘素卻不管不顧,簡單地收拾了—下,就去了劫匪關押張先生的地方。夫妻二人相見,潘素發現丈夫的身體已極度虛弱,但他仍暗暗關照潘素,寧可死在魔窟,也決不變賣所藏古代書畫。那可都是國寶呀!即使自己的命沒了,也算是為國之瑰寶捐軀,死而無憾。


張伯駒與夫人潘素


危急關頭,遠在敦煌的張伯駒摯友張大千,捎來了一封書信,主張「誓不低頭」,並分析說,劫匪的目的就是想得到張先生的古代書畫,而不是要取張先生的性命。這封來自大西北的簡訊,對張伯駒先生的夫人潘素鼓舞很大,她焦急的心暫時地平靜了下來。於是乎,一樁嚇人的綁架案,拖了下來,時間一長,尷尬的成了劫匪他們,放人或撕票,都證明了他們的失敗。兩難之際,劫匪們妥協了,把原來咬透鐵定下的300萬贖金,降到了40萬。而這時,張伯駒被劫匪已經扣押了整整8個月的時間。

 

張夫人潘素接受了40萬贖金的要求,她向親戚朋友借了一些,還向高利貸伸了手,湊齊40萬元,這才把張先生贖了出來。8個月的扣押,張先生站著走路都不能了,他被人抬著出了扣押地,又抬著上了汽車。這叫張家人好不痛心,而更痛心的是,在張伯駒的堂叔按照劫匪的要求,到大中華旅館向劫匪代表交贖金時,卻發現那幫劫匪,正由警署的頭面人物和租界裡的特務分子陪著搓麻將!土匪們和警署人物以及特務分子說笑打鬧,好不自得,當著眾人的面接過贖金,還要羞辱張伯駒的堂叔,說你不能少我一個子兒,少一個都甭想把人贖回去。

 

事後,有消息不斷傳出,綁架張伯駒先生的劫匪,就是當時駐紮上海的丁雪山部下,這位漢奸師長是汪精衛的心腹大奸,他指派人劫持張伯駒,幕後主使恰是日本古董商人,他們互相勾結,大耍下流手段,到頭來,碰到的是一個寧舍性命不舍國寶的張伯駒,他們是失敗了。但這也讓張伯駒醒悟過來,戰亂時期的上海,不是他的久留之地,悄悄地北上西安,隱居起來,免遭更大的不幸。

 

文獻有證,便是在這麼危險的時刻,張伯駒又變賣地產,用其所得的22根金條,購得隋人展子虔的《遊春圖》,這使他的購藏達到了空前所有的程度,流傳最早的中國書畫作品,盡歸他的懷抱。他要避亂遙遠的西安,臨行前,和夫人潘素,把這些珍貴書畫,一件一件,全都小心地縫入衣被之中,穿戴著一路北上。在路上,夫妻二人擔驚受怕,寢食不安,既怕土匪搶,又怕日本人來,還怕意外的閃失和自己的疏忽。到了西安,也時刻地小心著,整日守在家中,不與外人多來往,街面上稍有動靜,便大氣不敢出,心跳得像鼓敲。總之,為了國之瑰寶,讓張伯駒夫妻倆受夠了顛簸和驚嚇。


隋代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是如今我們能見到最早的山水畫。


個人的磨難,換來了國寶的安全。到1956年,張伯駒和夫人潘素商量,從他們30年的悉心購藏中選出8件書畫珍品,無償捐獻給了國家,這其中就有陸機《平復帖》。

 

事有湊巧,就在張伯駒夫妻把《平復帖》捐給國家後,經歷了近40年時間,即1995年春節前的一天,中國化工總公司石油化工科學院的田家青先生,在北京海王村的舊貨市場上逡巡,驀然發現一件紫檀木的匣子,這讓他的眼睛—下子閃閃發亮,匣為長方形,素身,匣蓋上刻有「西晉陸機平復帖」、「詒晉齋」等隸楷字樣,刻書字畫深厚圓實,刻工精細緻密。

 

田家青把匣子拿在手中仔細翻看,認得出是用上好的雞血紫檀木加工,時間既久,表面上是一層十分古樸的「包漿亮」。田家青在心裡把這件木匣與故宮博物院所藏乾隆朝的紫檀木匣相比較,發現幾無二致,就問攤主這件木匣的來歷,攤主只說是從北京一家拆遷地的舊貨市場得來,其他事情一概不知。田家青不敢猶豫,著人穩住攤主,他去請教文物專家王世襄先生,經他鑑定,認為這件紫檀木匣子沒有作偽痕跡,很有可能為成親王府的舊物。為了證明王世襄先生的判斷,匣子的持有人還把匣子帶到故宮博物院,當把收藏在這裡的《平復帖》放入匣子時,卻發現匣子稍顯大了些。

 

這是一個疑惑了。還好有位北京的老文物工作者,他有一封收藏了很久的信札。這是張伯駒當年寫給溥心畬先生的。信中提到,據著錄,《平復帖》原附帶一塊宋代緙絲包首及一件紫檀木匣。由此確定,這件雞血紫檀木匣子正是《平復帖》的原裝匣。有此巧遇,故宮博物院自然不能錯失機會,有意購藏此匣。持有者史致廣也樂於促成其事,而且他還感動張伯駒先生在戰亂時期為收藏《平復帖》所受的苦難,以及和平時期無償捐給國家的義舉,他也分文不取,無償地把《平復帖》的原裝雞血紫檀木匣子捐給了故宮博物院。

 

千年名帖,與盛裝的寶匣分身數年,現在又合璧一起,實在稱得上是件萬古難逢的幸事。


本文選自《中國書寫:紫禁城六百年》,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 | 餘輝

摘編 | 安也

編輯 | 王青

導語校對 | 王心
















相關焦點

  • 《平復帖》考釋
    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是現存最早的名人墨跡,唐末以來,遞藏有序,北宋時曾入徽宗宣和內府,此前流傳狀況米芾《書史》有記錄,帖後更有傅增湘一千三百字長跋,詳述宣和以來流傳次第。《平復帖》距今逾一千七百年,字跡奇古,患漫難識,年代及所涉史事也難遽定。但是這一切,宋人並未介懷,如米芾等於帖的始末及內容未置一字。
  • 平復帖難以平復世人之謎團
    此帖從《宣和書譜》起迭經著錄,但歷代鑑賞家都認為,「其文苦不盡識」,「書法奇古,文不盡識」,故最初無人對此帖作出全文釋讀。此帖歸明代張醜收藏時,張氏十分寶愛,遂顏其室為「真晉齋」。《真跡日錄》二集載《真晉齋記》雲:「乃因《平復帖》顏其齋曰『真晉』,誠重之也!誠慎之也!……帖中如『羸難平復病慮觀自軀體閔榮寇亂等字,翩翩自恣,真有畢世臨模未能得其仿佛者。」
  • 米芾經典書法真跡:《濃墨秋山詩帖》、《道林詩帖》欣賞
    導讀米芾,原本名為黻,後來改成了芾,字號很多,比如鹿門居士、襄陽漫士、中嶽外史、海嶽外史等等等等。米芾的性格方面比較怪異,而且有潔癖,擅長書法,尤其是行書方面的造詣很高,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尚意」書法風格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當時有名的收藏家。
  • 書法史上一部「草書神帖」,專家:練好這943個字,書法能有大成
    在中國書法史的3000多年裡,能夠稱之為「神帖」的不過寥寥數件。「神帖」一般具備以下特徵:其一,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淘洗仍舊是千古不易的經典,至今仍舊盛傳不衰。其二,幾乎所有的書法人,都曾從中獲益,不學這本帖,你的書法境界便不會高明。
  • 一件藏於臺北故宮的「書法至寶」,曾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
    很多人問什麼樣的書法作品能代表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呢?其實藝術的標準是沒有辦法量化的,但是在書法史的流變過程當中,逐漸產生了一些讓歷代書法家公認的經典名帖,傳至深遠,經久而不衰!這些作品被世人總結出了「天下十大行書」,基本可以代表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了。
  • 「我善烹調,畫藝之上」:張大千的「食單書法現象」
    他提筆所書的菜單,也構成了他書法創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筆墨經典的建構意義與書法名篇的藝術價值,成為張大千書畫譜系中的精品力作。這種獨闢蹊徑而富有生活氣息的書法創作形態與表現方式,可以說不僅在同時代的書畫名家中、即使在歷史上的書畫大家中,也是鳳毛麟角,很少見到的,可謂是中國歷代書法藝術長廊中的「風景這邊獨好」。
  • 書法史|中國書法理論的內涵與架構,為什麼要追求「技貴通神」
    書法史|中國書法理論的內涵與架構,知道這3點,對你有很大的幫助中我們講了中國書法理論的內涵與架構的第一部分內容「道法自然」,闡述了中國書法的本源和自然萬象對書法藝術行為和審美的影響。這裡我們接著闡述中國書法理論的內涵與架構的第二部分內容——「技貴通神」。
  • 一個家族,創造了半個中國書法史!
    王羲之《行穰帖》王羲之(303—361),從衛夫人學書法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
  • 米黻書法《白雲居米帖虎丘詩》
    米芾(105l—1107)北宋書畫家,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等,世居太原,遷襄陽,後定居潤洲(今江蘇鎮江),徽宗召為畫學博士,曾官禮部員夕卜朗,人稱「米南宮」因舉止「顛狂」,稱他「米顛」,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行草得力於王獻之,用筆俊邁有風情陣馬,沉著痛快之評,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 一位狂人寫的書法,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書法史究竟有多少年?若是從甲骨文的成熟之日開始算起,距今也有3000多年了,在這3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有多少名碑名帖呢?有人統計過,到目前為止已經被發現了的有1300多件,這當然指的是那些經典之作,不包括已經丟失的!
  • 收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書《張季明帖》
    米芾的「真趣」論何嘗不是書法藝術領域的「童心」說!米芾主張「真趣」,實際上就是主張書家要表達自已的真性情、真思想、真趣味、真愛好,不必一味模擬前人, 淪為書奴, 更不可矯揉造作, 陷於醜怪。「字有八面」是米芾「真趣」論對藝術實踐的具體要求:結字要靈活多變, 用法要豐富多樣, 總之要把字寫「活」,寫出「性格」。
  • 不可遺忘的50幅傳世書法
    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這些個性鮮明的書法名帖,記錄和書寫著中國中國書法的心路歷程。中國傳世書法名帖,千百年來幾經滄桑流轉有序,是人類的文化財富,是每一個書法人不可遺忘的。
  • 僅僅10行字的《土母帖》,憑啥位列書法史「十大行書」之一?
    說起書法史上的行書經典,最有名的當然是大名鼎鼎的「十大行書」。它們分別是: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寒食帖》、王珣的《伯遠帖》、楊凝式的《韭花帖》、柳公權的《蒙詔帖》、歐陽詢的《張翰思鱸帖》、米芾的《蜀素帖》、黃庭堅的《松風閣帖》、以及李建中的《土母帖》。對大多數朋友而言,最陌生的就是位列第十位的《土母帖》。僅僅10行字的《土母帖》,憑啥位列書法史「十大行書」之一呢?
  • 《書法問集》760、對你的書法學習影響最大的三個帖是什麼?
    對我影響最大三位書法家和他們的帖:王羲之《快雪時晴貼》、柳公權《玄秘塔碑》、懷素《自敘帖》。書法史和武俠世界可以「共情」,毛筆就是武器,筆法就是每個書法家的招式,帖子就是武功秘籍。這三位書法家比較知名和常見,這三貼也是比較知名和常見。
  • 米蒂草書——《盛制帖》
    米芾像米芾(1051-1107),年輕時叫米,字元章,有海嶽外史、襄陽漫士、鬻熊後人、火正後人、溪堂、鹿門居士、淮陽外史等別號。祖籍在太原,後來搬家到了襄陽,後面定居在潤州(就是在現在的江蘇鎮江),因此又稱為吳人。
  • 書法藝考(書法史)——《二謝帖》
    《二謝帖》是東晉朝王羲之創作的書法作品。法帖內容:釋文:二謝面未比面①,遲諑良不靜②。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③。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④。左邊劇⑤。楊守敬評《二謝帖》云:「《三希堂》所摹絕佳,陰陽向背,轉折起止之妙,宣洩已盡。學者從此尋玩,可悟用筆之法。」陸儼少1955年跋珂羅版王羲之法書《二謝帖》、《喪亂帖》諸帖云:「覽右軍墨跡,其用筆轉折之間益嘆神奇,而石刻遠矣。」 《二謝帖》筆致粗細相間,「想耶(邰)兒悉佳」諸字心恬意適,遊曳間馳縱無羈。
  • 漢代書法碑帖:張芝《終年帖》釋文+高清
    簡介張芝生平及書法成就此處從略,詳見「契茶書舍」《書法碑帖大全》第一章第8節:漢代書法碑帖:張芝《冠軍帖》釋文+高清>《終年帖》選自故宮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大觀帖》,傳為張芝之作,或為唐張旭所作。拓本圖片根據故宮博物院藏《大觀帖》和山西新絳縣圖書館藏《絳帖》重新裁剪而成。釋文終年纏此,當治何理耶?且方有諸分張,不知比去復得一會。不講意不意,可恨汝還,當思更就理。所遊悉,誰同故數往虎丘,不此甚蕭索。祖希時面,因行藥欲數處。看過還復,共集散耳。不見奴,粗悉書,雲見左軍,彌若論聽故也。
  • 漢代書法碑帖:張芝《二月八日帖》釋文+高清
    簡介張芝生平及書法成就(此處從略)詳見「契茶書舍」《書法碑帖大全》第一章第8節:漢代書法碑帖:張芝《冠軍帖》釋文+高清。《二月八日帖》選自選自故宮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大觀帖》,相傳,或為張芝之作,或為唐張旭所作。
  • 從米芾臨摹的《十二月帖》和《王略帖》品讀其書法造詣
    米芾臨《十二月帖》首先是《中秋帖》,此帖是米芾節臨王獻之的《十二月帖》。(此已成定論,劉九庵先生、徐邦達先生等已經發表論文詳細討論過,不再做討論。在此,我們只關注於兩帖之間書法藝術風格的異同。)在用筆上,王獻之書法筆畫瘦勁,提按變化不明顯,正如米芾所云:「運筆如火著劃灰,連屬無端末」,而米芾臨作用筆都較肥腴,點畫提按變化、粗細對比明顯,如「相」、「還」等字。
  • 王敬致書法藝術
    魯迅美術學院教授、書法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瀋陽市女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文化部、教育部特聘中國關心下一代工程委員會書法部分評審委員。王敬致書法王敬致是我尊敬的女書法家,她是一個非常本色的人,生活環境的好壞,沒有影響到她的所為與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