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的是一位來自都昌嗚山的木匠,年過7旬的他為記錄他那個年代的農耕文化,專門巧制了300多件農耕時期的家具,不過這些家具都是微型的。
先來說說都昌縣是哪裡?都昌縣位於江西省北部,隸屬九江市,瀕臨鄱陽湖,地處「五水匯一湖」要衝,居南昌、九江 、景德鎮「金三角」中心地帶,南聯五水,北通長江。國土面積2669.5平方公裡,其中,水域面積1390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52.1%,擁有鄱陽湖1/3的水域。全縣轄24個鄉鎮, 259個村委會,82.66萬人口(絕大多為漢族江右民系),其中21個鄉鎮沿湖,湖岸線長達185公裡,佔整個湖岸線的1/10強。看完介紹大家應該明白了什麼,都昌縣水域比較多,是個農業產出縣,在農耕時代,這可是個糧食大省,所以家具的使用非常廣。
今天說的這位老人名叫吳崇友,他用製作「微型農具」的特殊方式記錄下了他農耕文化的記憶。
老人年輕時是一位木匠,通過上戶打長工做木匠活維持了一家人的生計。如今步入晚年的他,在機械化大力推廣的農村,對田園生活有了更多的觀察和理解。老人發現,現代機械化正在取代傳統農耕方式,小時候曾經使用的農具也越發的少見,基於自己是名幾十年的木匠手藝人,於是他便想到了利用自己木匠技藝,去留住正在消失的傳統農耕記憶。
他摸索的拿出了他多年未用的木匠工具,因為身體關係,多年沒用這些熟悉的木匠工具,但沒事時他都會給這些木匠工具上油擦塵保養。
按照木匠人的流程,他拿出了紙筆開始設計手繪圖紙,他憑著自己的記憶,把300多件農具的草圖一一畫出來了。然後下面的步驟就是對農具的材料的選取,聽他介紹,不同的農具所使用的材料是不一樣的,因為有的農具是經常在水中使用,有的是在旱地裡使用。所以對木材的選取有要求,農具主要的木材有槐木、松木、花櫚木等。在這裡要說的是,他繪製的圖與最後要做的微型農具是等比例縮小的。
當問起做一件要多久時,老人家說:做真正使用的農具,時間是比較長的,短則十天半個月,長則幾個月。但今天他說因為自己老了,體力跟不上,所以今天就先做微型的,但即使這樣的微型農具,製作也是要花點時間,快的話一件就半天一天,慢的需要好幾天。
當問起他那個時代什麼農具是最需要的時候,老人家說:這要數土車了,因為在那個時候家裡要有了它,拉運東西就輕鬆多了。
老人和藹可親的打起比方,他說比如我現在做的個鍘子、做這個大車、土車,先選料。
當問起做農具的具體流程時,老人家說大的步驟主要有:選料、繪圖、下料。
老人還說:「現在的年輕人很多東西都沒見過,他家的小孫子就對他剛做好的風車特別感興趣。」
最後我們還在老人家參觀了下他的木匠工具和他已經做好的農具,除了對這些微型農具的好奇與驚訝外,我們更多的是對這些農具的陌生感,畢竟不是我們年輕這一代經常能看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