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山海經》給人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奇形怪狀的動物很多,每個山上都有山神,二
每個山系講完後,必講到祭祀山神的方法。
看來,山神很厲害,祭祀很重要。山神的作用應是統管山上的動物,而《山海經》中諸山上不乏奇異怪誕的動物,這些動物還不乏神奇的能力。出則大旱,大水,大疫等諸災害,也有出則帶來大豐收的。所以,祭祀就很重要,給山神送禮,讓他約束好自己的手下,別給人類添麻煩。
那麼山神都長什麼樣?絕對令人大失所望,山神多形象怪誕不經,無疑皆兇神惡剎。這些神還是少招惹為好,保持良好的關係,這是人類祭祀的智慧。祭祀怎麼做,有什麼要求?《山海經》中皆有備述。這篇文章,我們重點來談談山神的形象和祭祀的文化。
一、諸山神形象,完全是一場基因變異的災難性後果。
諸山皆有神,諸神皆不同。然大概不出基因混雜與變異兩種情況。要麼動物雜配,要麼人與動物雜配。要麼變異,多頭,多足,多尾,多翼,多種組合與不同。
南山第一山
鵲山
,
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
《南次二經》之首,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
《南次三以》之首,其神皆龍身而人面。
《西山經》中《西次二經》之首,凡十山,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一臂,操杖以行,是為飛獸之神。崑崙之丘,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西水行四百裡曰流沙,二百裡至於蠃母之山。神長乘司之,是天之九德。其神狀如人而[犭勺]尾。又西三百五十裡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又西三百五十裡曰天山。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維帝江也。《西次三經》之首,崇吾之山至於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裡。其神狀皆羊身人面。
《西山經》中,人面馬身神,人面牛身神,羊身人面神。
陸吾神:有面虎身,九條尾巴。
西王母:狀如人,
豹尾虎齒。
《北山經》中,人面蛇身神,蛇身人面神,馬身人面神,彘身八足神。
《東山經》中,人身龍首神,獸身人面神,人身羊角神。
《中山經》中,人面鳥身神,獸身人面神,豕身人面神,鳥身人面神,馬身龍首神,鳥身龍首神
諸山神集齊,大家仔細觀察,無非人獸,獸獸基因混雜與變異。由此觀察,作者也是有點神思枯竭,想不出什麼新花樣了。
我們仔細去看其他一些野獸啊,也無非如此,最多組合的複雜一點。所以我個人覺得,《山海經》中的神獸之類,多為杜撰,即無實物,亦非傳說。
二、關於山神的祭祀文化
《西山經》中第一列山系,祭祀華山,太牢,祭祀羭次山時,前行最隆重的大社禮,是所有祭祀中記錄最為詳細,規模最大的。
凡《西經》之首,自錢來之山至於隗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裡。華山冢也,其祠之禮: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燭,齋百日以百犧,瘞用百瑜,湯其酒百樽,嬰以百珪百璧。其餘十七山之屬,皆毛[牛全],用一羊祠之。燭者百草之未灰,白席採等純之。
太牢:牛、羊、
豕三牲具備謂之太牢。這裡講到,祭祀華山才用到太牢,而華山是《西經》之首,眾山之宗。
祭祀羭次山最隆重。廟堂之中,燭火通明,將一百頭牲畜齋祭一百天,並與一百塊美玉一起埋葬。同時還要擺列一百杯燙熱的酒,酒杯上系一百塊珪玉,一百塊璧玉。
祭祀其他山神時,就更簡單了。用一隻純色的羊,放在白色兼五彩鑲邊的蓆子上,用未燃盡的百草灰照明。
各山系介紹完後,都有祭祀的說明。仔細研究,無非這幾樣。牲畜,公雞,母雞,狗,玉器,稻米糧食,酒,火燭,白葦席。
地點:在廟堂中,在野外,築高臺,或挖深坑,鋪白茅或白葦席。
方法無非三種:不殺,扔在山中,殺死供奉,埋到地裡。
還有燔燒,烤熟了,也有不燔燒,生的。稻米也是一樣。
還有各種組合,有用一種稻米,有用多種糧食,或一種都不用。有用一種牲畜,或用多種,再與其他燔燒和祭祀方法進行組合。不一而足。
輔助的除了擊打音樂,還有舞蹈,叫喊聲。
《中山經》中有也有相關的記載:
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於陽虛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裡。升山冢也,其祠禮,太牢,嬰用吉玉。首山[鬼申]也,其祠用[禾餘]、黑犧、太牢之具、蘗釀、幹舞、置鼓,嬰用一璧。屍水,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於上用一雌雞於下,[乞刂]一牝羊,獻血。嬰用吉玉,採之,饗之。
從《山海經》中的祭祀文化看,再到後世,《左傳》,《春秋》,《史記》中記錄的祭祀文化來看,大同小異,只是變化了程序,步驟更規範複雜,祭祀物品製作更精美,音節舞蹈更華麗。
祭祀文化中的心理根源,無非是將自然災難歸於山神,以人的視角想像山神的需求。神也好吃,就用最好的牲畜供奉,山神也愛美,就送美玉,山神也寂寞,後來發展有供奉童男童女的。山神的級別高,權力就大,就多送點,小山神權力小,就少供奉點。完全是從人的需要來臆測神的需要,以人的感情來臆測神的感情。期望通過這種祭祀,賄賂神,讓神少降災難,多賜祥瑞。我想人的這種想法,神怕也不會接受。
《山海經》以奇瑰怪誕著稱,幾千年來,人們不斷研究,有人認為只是傳說,有人認為是實錄,只是後來山形地貌發生了變化。但是,從《山海經》中記錄的山神形像和祭祀文化來看,想像成分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