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海經》簡析
《山海經》是始著於先秦時期的一部記錄中國古代歷史、神話傳說、地理、動植物、巫術、藥物、民間風俗、礦物、祭祀等等多種資料的小百科全書。其版本內容複雜,最早可見的版本是郭璞的《山海經傳》,但《山海經》一書早已在《史記》中提及,更被太史令評價其內容過於荒誕,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
書中記載了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女媧補天等不少膾炙人口的太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不僅如此,在地理方面他也有卓越的貢獻,全書共記載40多個邦國、550座山峰300條水道;並且書中的礦物記載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為我們探索研究上古時期先民們的生活和社會風採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參考,也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影視劇作等提供了諸多的靈感來源。
《山海經》在其他國家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甚至出現了一批專門對其進行研究的學者。袁珂先生曾在《山海經校注》中寫道:「吾國古籍,瑰偉瑰奇之最者,莫《山海經》若。《山海經》匪特使地之權輿,乃神話之淵府。」 據傳《山海經》戰國中後期到漢朝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作者不詳。對於其真正的作者也多有爭議,因為成書年代過久,其作者已無法考證,現在在市面上常見的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而成的。
古時大多認為《山海經》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專》、雜錄《莊》、《列》、《離騷》、《周書》、《晉乘》以成者。」當代學者認為此書成書歷經多時,絕非一人之作。縱觀古今文學,可以在許多文學作品中看到《山海經》的影子。《莊子》中朗朗上口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屈原的《天問》、《招魂》、《離騷》;詩仙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就連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西遊記》有人脫離不了《山海經》的影響。甚至有紅學專家說過:「不讀《山海經》,讀不透《紅樓夢》。」由此可見《山海經》並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反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山海經》東傳與日本 「妖怪文化」發展
《山海經》於奈良時代(相當於中國的隋唐)甚至於更早傳入日本。當時中日往來密切,日本曾十幾次派遣遣唐使來學習中國文化、制度,《山海經》就是在此時傳入日本,開始了其在日本千餘年的傳承、融合、借鑑之旅。
在江戶時代木刻本的《山海經》便已問世,甚至出現了《山海經》的仿製版本——《和制》、以及日本版的《山海經》——《怪奇鳥獸圖卷》。在日本境內有六七百種妖怪,這些形形色色的妖怪在一起構成了日本「妖怪文化」的豐富內涵。
有學者研究表示「日本70%的妖怪原型來自於中國,20%來自印度,僅有10%是屬於 本土妖怪。」在日本大部分的妖怪的幻化是來自於道家「物久成精」的理念,還有一部分則是從中國神話傳說或是文學作品中的妖怪演化而來。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中國志怪書籍的開山鼻祖——《山海經》。日本的「妖怪文化」也可稱為「百鬼文化」。「百鬼」一詞由來已久,在現今社會中提到「百鬼」一詞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日本的鬼怪傳說、動漫作品以及國產的遊戲《陰陽師》等內容,殊不知「百鬼」這一概念最初源自中國,就某種程度而言,《山海經》對日本百鬼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日本的 「妖怪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三、日本「妖怪文化」發展歷程
縱觀日本「妖怪文化」的發展,可大致將其劃分為6個階段。
(一) 奈良時代之前
古代人們自然的了解具有局限性,許多事情發生先人們也無法解釋緣由,對於天災人禍的發生充滿了恐懼與不安,這時 「妖怪文化」就在人類對於自然的想像力和對世間萬物的崇拜感之中產生了。「妖怪文化」與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的形成原因是一樣,因為當時先人們對於周圍世界認識不全面、無法客觀的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對世界萬物充滿了恐慌感而形成產生的。
但是這個時代存在過的鬼怪由於時隔久遠,缺少可以考證的文獻資料,且對「妖怪文化」的形成影響不突出,所以不做具體說明。
《山海經》的傳入為許多先人所不能理解的現象得到了一種書面上的「官方」的解釋。《山海經》於奈良時代(相當於中國的唐朝)甚至於更早傳入日本。傳入日本後因為其自身所富有的宏偉的藝術想像力,作為介紹中國地理山川形勢的地理志而受到追捧,在日本《山海經》曾被當作遊歷中國的導遊類書籍。書中的各種妖怪也因為當時日本民間神秘主義盛行、社會幽閉色彩濃厚而備受歡迎,仿佛打開了人們認知世界的另一扇窗,承載了人們因受空間限制而無法述說的情感。
(二)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中日文化交流愈發頻繁,此時也是日本「妖怪文化」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現今流傳下來的600餘種妖怪均來自於此時。傳說日本的平安時代是一個人類與妖怪共處的和平時代,妖怪居住的地方和人類居住的地方是重疊的,人類在白天活動,妖怪則是在夜晚出沒。妖怪們在夜晚過著如同人類 一樣的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京都,到了夜幕降臨的時候就會出現許多形態怪異的妖怪,如同參加廟會一樣,戴著猙獰的面具,成群結隊的在夜晚的街道上遊蕩,人稱「百鬼夜行」。如果夜晚出來不小心看到這一幕,據說這個人就會遭到詛咒,親朋好友就會無緣無故地死去。
在平安時代由於鬼怪太多天皇專門設立了陰陽師這個職位,用於緩解社會動蕩、安撫民心,這使得陰陽師受人尊敬的程度達到了高峰,甚至擁有很大的政治權利。這個是時代最具代表性的陰陽師便是安倍晴明,他的能力出眾,是歷代陰陽師中的佼佼者。陰陽師,是日本的一種類似中國古代國師的職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業。安倍晴明擁有不僅擁有收妖伏魔的能力,還能聽懂鳥語、在召喚式神,傳說晴明可以召喚朱雀、青龍、白虎、玄武等十二個式神,晴明將這些式神都安置在京都的一條街道中。
(三) 室町時代
室町時代前期社會穩定,人民生活相對安逸富足,庶民文化開始出現,「妖怪文化」得以繼續發展。在這個時代出現了最早的妖怪畫師,以妖怪為主題的畫作也開始湧現。土佐光信是這個時代最負盛名的妖怪畫師,他原是第八代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政的「御教書」,擅長以光怪陸離的妖怪素材進行創作。他創作出了日本古代繪畫藝術的珍羞、給大和繪畫注入了新鮮血液的《百鬼夜行繪卷》。
繪卷中的「百鬼」是指日常的生活器具因長久就不被人使用被靈魂附著而具有生命力的妖怪,每一個都擁有著鮮明的個性,似人似鬼、栩栩如生。
(四) 江戶時代
這是「妖怪學」真正興起的時代,由於當時的商業手工業的繁榮,市民階層壯大,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加,為了適應時代變化的需求,妖怪的形象也發生了變化,這時的妖怪更像是西方童話故事中的「小精靈」。因為當時中國的版畫工藝和彩色套印技術已流傳到日本,所以在當時的書坊中有大量書寫怪談的書籍,都配以精美的插畫。這時還出現了許多具有日本特質的仿製《山海經》。
《怪奇鳥獸圖卷》在江戶時代,一位有繪畫素養的人畫的一部奇妙畫卷。其中七十幾種形態各異的鳥獸陸續出場,作者不詳,但是可以斷言,這些怪獸奇鳥的來源都是《山海經》 ,繪畫者以明清時期的《山海經圖》為藍本,經過描繪再加以色彩繪製而成的。畫卷裡的收錄的怪奇鳥獸都是江戶時代人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不在只是 「物久成精」器物。
(五) 明治維新後
明治維新後,西方文化傳入日本,日本步入現代國家行列,開始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思潮湧入。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妖怪文化」應該迅速被打入冷宮,但是在日本事情卻朝著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向在發展,原本應該被打上封建愚昧的「妖怪文化」卻搖身一變變成了大學課公開授課的「妖怪學」,更是引起數十年的研究熱潮,還在原有在「妖怪文化」中融入西方神話傳說,不斷優化原有的妖怪形象。
(六) 現代
「妖怪文化」在現代有著很好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受眾群,依舊存在著許多人從事著專門民俗研究。「妖怪文化」早已經不僅僅只局限於小說、花卷和木刻了,它開始與輕小說、動漫、影視劇、遊戲等逐漸融和,擁有了生命力,人們把有關妖怪的故事改變電影、動漫、甚至遊戲。
像是在世界各地受到廣泛歡迎的 《千與千尋》、《懸崖上的金魚姬》、《夏目友人帳》等等。日本的 「妖怪文化」開始走向世界,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
四、《山海經》妖怪的日本化
《山海經》中所記述的遠古異獸卻並未能夠在日本文化中完全生根發芽,紮根於這片土地。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的妖怪存在,它們幾乎還保持著最初的形態。
(一) 九尾狐
九尾狐是在日本「三大妖怪」之一,但其實有關九尾狐的最早的記錄是來自於《南山經》,「由東三百裡,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丹雘。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這裡的九尾狐常用嬰兒般的啼哭來迷惑路人,騙取路人的信任,然後吃掉他們。
九尾狐在我國古典小說乃至現當代小說中充當的通常都是一些類似於「褒姒」 「妲己」這樣的禍國殃民的角色。不但為歷代的小說家所不喜,在小說家筆下這些九尾「妖狐」以美色惑人、吸人精魄,不但如此「妖狐」們也是也是普通百姓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將那些長相豔麗、善於迷惑男人的女人比作狐狸精。「妖狐」的形象不只在中國「遺臭萬年」,在日本也是如此。
在日本九尾狐是一位如同妲己一般的絕世美女,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就是它化名「玉藻前」 操控鳥羽天皇,並使天皇身染重病,久臥床榻,引人懷疑最終被安倍晴明的後人擒殺。甚至有人說這隻霍亂日本的妖狐就是幾千年前曾魅惑過紂王的妲己,為躲避姜子牙的追殺從而漂洋過海逃到日本的。傳說日本的九尾妖狐的九條尾巴擁有著的能力。它們分別擁有可以召喚雷、火、風、地震、洪水、等等的能力,同時九條尾巴也代表了九條生命,除非九條尾巴一起斷掉,否則的話妖 狐還可再一次重生復活,獲得更加強大的能力。到目前為止,九尾妖狐已深深地根植於日本社會、文化體系之中,成為日本 「妖怪文化」體系中十分流行卻又異常詭異的文化符號。
(二) 「人魚」
日本的「人魚」最早也是源於中國,最早記載在《 海內南經》的氐人國,「氐人國在建木西,其人人面而魚身,無足。」氐人國位於建木樹的西面,這個國家裡的人都長著人的面孔、魚的身子,只有鰭沒有腳,遠看胸以上是人,胸以下是魚。
這種形象傳到了日本後,就成為了人魚最原始的形象,直到西洋文化進入日本,受西方童話影響「人魚」變成了現在為大眾所熟知的上半身是人(多為美麗的女性),下半身是魚的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種生物。
(三) 燭陰
燭陰又叫燭龍,最早是源於我國對氣象的崇拜,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山海經》中記載,「鐘山之神,名曰燭陰, 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息為風。不飲、不食、不息。身長千裡,在無啟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它長著人一樣的臉,蛇一樣的身子,周身通紅,眼睛是豎著長的,睜開眼睛天下就會變成白天、閉上眼睛天下就會變成黑夜,它不吃飯、不睡覺不呼吸能吞噬風雨,照亮幽眇之地。燭陰傳到日本後,仍以巨大的人面蛇身的形象出現,長著一副兇惡的面孔,身體像蛇一樣可以任意變長變短。當然在日本有著《山海經》中異獸影子的妖怪還有很多,像日本的「河童」原型就是中國的「河伯」、 「飛頭蠻」和與之相似 的「落頭民」、兇猛可怕的「窮奇」和愛搞惡作劇的三小隻「鐮 鼬」,等等。它們在漫長的歲月裡漸漸地被加上了一種日本獨有的神秘色彩。
五、結語
有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的志怪書籍卻沒有形成屬於自己的「妖怪文化」而日本卻將「妖怪文化」融入到生活中的呢?在中國自古以來大多數主流文化主要是服務於孔孟之道、程朱理學,鬼神之說與儒家所提倡的「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等教條背道而馳,為大家所不恥。
就連在明清小說盛行之際也僅僅只有《封神演義》與《西遊記》稱得上是有較強文藝影響力的佳作。清朝末年,西方文化進入「唯物主義」盛行,五四運動後國人更是意識到中國由於長期的積貧積弊、落後愚昧,導致國家正逐漸落後於西方。因此在新文化運動、新中國建立後,切斷了部分領域的文化傳承,導致現代的文化工作者很難對妖怪、鬼神文化產生認同。
而日本的「妖怪文化」則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豐富其內涵,逐漸形成體系、完善成一種獨有的的學說,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中。各種妖怪學者層出不窮,各種形態或憨態可掬、或高大威猛、或小鳥依人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日本是一個擁有「八百萬神」的國家,大地萬物都被賦予了生命,在保佑著信仰著它的子民們。
End
編輯 | 七號
圖片 | 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