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妖怪文化在國內是封建迷信,在日本卻百鬼夜行?
近代,隨著西方文化的衝擊和受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妖怪文化受到極大的破壞,還被貼上了「封建迷信」「腐朽落後」等標籤。
老一輩的人信仰和敬畏妖怪鬼神,尤其體現在傳統節日和民俗文化中,如清明節、中元節和喪葬文化等。
清明節要祭奠先祖,其中便有人們需要遵守的習俗和不能觸碰的忌諱。中元節,又名鬼節,顯然和妖怪文化脫不了干係。而喪葬文化和妖怪、鬼神有關的習俗就更多,這都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節日文化。
到了現代,妖怪文化逐漸被遺忘和淡化,很多年輕人對中國的民俗文化顯得淡漠和無視,對老一輩人信仰的妖怪鬼神也少了一份敬畏。
而在我們鄰國日本卻出現百鬼夜行的現象,對於妖怪文化來說,日本的許多商品都有百鬼元素,與之相關的文藝作品、影視作品也不在少數。
日本著名妖怪學者水木茂稱,「如果要考證日本妖怪的起源,至少有70%的原型來自中國,20%來自印度,剩下的10%才是日本本土的妖怪」。
比如我國上古傳說中的姑獲鳥,這種九頭鳥身的妖怪,是怨婦的化身,往往在夜間抱走人類的孩子,而日本神話中,姑獲鳥卻有撫育孤兒的現象,可見,同類妖怪在不同的地緣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存在意義。
九尾狐,我國古代民間傳說中的生物,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作為與王母一同出現的神獸,是祥瑞與子孫興旺的象徵。而傳至日本後,具備了新的面貌,頻繁地在善惡之間轉化。
再如天狗,原是來自《山海經》中的犬怪,傳到日本後,漸漸和佛教中的天魔、道教中的山神等結合起來,融合成為現代的形象。
不止日本,其實西方國家的許多妖怪,在中國傳統典籍中都能找到蹤影,比如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其實早就在中國的《山海經》《史記》《臨海異物志》等典籍中有所記載。
二、妖怪文化產於中國卻盛於日本,《中國妖怪故事》填補了中國妖怪學的空白。
妖怪文化產於中國卻盛於日本,對熱愛妖怪文化的80後作家張云為此感到震驚,張雲從小喜歡讀野史筆記,及各種民間奇談。
多年前,張雲去參觀一群孩子的動漫展,看到孩子們穿著各式各樣的漂亮衣服,其中有不少孩子打扮成了妖怪的形狀。於是張雲就問其中一個孩子,知道自己裝扮的是什麼妖怪嗎?
這個孩子說:「當然知道,這是日本的妖怪,叫姑獲鳥。我們裝扮的都是日本的妖怪。」
那一刻,張雲如遭雷擊,愣在原地。那群孩子裝扮的除了姑獲鳥,還有天狗、饕餮等,幾乎全是我們祖先創造並且書於典籍的妖怪。而在這些孩子眼裡,這些全是日本的。
於是,他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收集、整理從上古到現代的各種典籍,編寫出了《中國妖怪故事(全集)》,對中華五千年妖怪文化與妖怪文學進行了傳承發展,填補了中國妖怪學的空白。
本書以妖怪名稱加上相應故事的方式編寫,按照妖、精、鬼、怪四大部,每個部分以妖怪名稱首字母的漢語拼音順序排列,每段故事文末列出典籍出處,方便讀者觀覽。
本書記錄中國妖怪共計1080種,是目前為止國內收錄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長、條理最清晰的妖怪研究專著。
張雲稱: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為中國妖怪文化的發展盡一點綿薄之力。
那麼作者為何要傾盡十年的時間來編著這本書呢?妖怪文化有何重要的價值呢?
三、妖怪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很大價值,傳承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妖怪文化的價值很大,值得我們去繼承和發揚。
回到開篇,妖怪文化存在一定的落後和迷信部分,因為它來自封建的環境中,不可否認,妖怪文化對研究哲學、歷史和民間信仰、心理等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
妖怪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不應該遺棄,而應該繼承發展它的精華。
1.在藝術發展方面,妖怪不同尋常的樣貌、所代表的思想,又與藝術創作者追求的與眾不同不謀而合。在藝術作品中使用妖怪文化,可以加強藝術的獨特性,使中國現代藝術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大大增加。
2.在學術研究方面,妖怪文化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從哲學角度來解讀妖怪文化,人們會發現,它對於百姓眼中的世界描繪得更加詳細,補足了古籍的缺失,對描繪古代被統治階級的社會狀況和世界觀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3.在商業商品方面,人們可以將妖怪文化適當商業化。在商品中加入中國妖怪文化元素,不僅可以吸引消費者,還能夠創新傳統,而經濟利益能直接推動生產。從這一方面看來,將妖怪文化適當商業化不僅能增強文化氛圍,還能促進生產,推動經濟發展。
四、結言
妖怪文化並不是恐怖的文化,也不是獵奇的文化。之所以說妖怪文化到現在仍然有價值,決不是因為被它的光怪陸離照花了眼,而是透過荒誕的表面,我們可以清晰地觸摸到它包含在其中的嚴肅內核;撇去虛幻的浮沫,我們能夠明白地看到它其中蘊涵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