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日本神靈八百萬。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裡遊的,都自帶靈性;即便是沒有生命屬性的日常器物,如木魚、茶碗、傘、琵琶等,也因為經久使用,沾染了人的氣息而帶有靈性。
所以,日本神道向來信奉一種說法,萬物皆有靈性,所到之處皆有神靈存在。
鎌倉初期,故事集《宇治拾遺物語》以日本祭祀活動中的神官夜行活動為原型,提出「百鬼夜行」的說法。自此,品種繁多的妖怪們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經久不衰的藝術創作題材。
諸如,日本奇幻作家夢枕貘的《陰陽師》、漫畫家綠川幸的《夏目友人帳》、漫畫家今市子的《百鬼夜行抄》、漫畫家椎橋寬的《滑頭鬼之孫》、漫畫家青山剛昌《名偵探柯南》等作品裡,都不乏百鬼夜行傳說的身影。
據考證,在日本八百萬神靈裡,本土妖怪僅僅佔10%,從印度傳入的妖怪佔20%,而剩下70%的妖怪,都是從中國東渡而來的。
01中國「移民」日本的妖怪們混得咋樣?
一提到妖怪,就不得不提兩個關鍵人物——號稱「妖怪博士」的井上圓了、號稱「日本鬼怪漫畫第一人」的水木茂。
作為妖怪學的創始人,井上圓了一生致力於傳播西方哲學與宗教學,不僅身體力行宣講妖怪學,還留下一部傳世經典《妖怪學講義》。在這本著作裡,井上圓了深入剖析不同妖怪的成因,按照是否真實存在對妖怪們進行劃分,歸屬於「真怪」、「假怪」兩大類。
如果說,井上圓了奠定了妖怪學的基礎,讓妖怪不再零散地存在於民間的口口相傳之中,那麼當今日本妖怪學家、世界妖怪協會會長水木茂,則是日本妖怪文化的集大成者,他開創了怪談系題材的先河,代表作《妖怪大全》匯集日本民俗、傳說和神話中的各色妖怪神靈,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妖怪典籍。
以《妖怪學講義》、《妖怪大全》為代表的日本妖怪學專著和繪本記載的妖怪多數都是從中國漂洋過海而來,在日本這片土地上經過歷史和民間的演繹變得本土化。
小泉八雲曾在《怪談·奇譚》中記錄了一種名為「轆轤首」的長頸妖怪,它們通常以女人形象示人,夜間脖子會伸長,就像井邊打水時使用的轆轤一樣伸縮自如。
和「轆轤首」相似的,還有一種名為「飛頭蠻」的長頸妖怪。飛頭蠻,平時大多化為女人形象,每到夜間伸長的脖子就會飛出去,遊走於街頭巷尾,等到第二天清晨再飛回來。
其實,最早記錄這種長頸妖怪形象的,是中國晉代幹寶撰寫的志怪小說《搜神記》。
三國時吳國大將朱桓曾經遇到「落頭氏」,它們白天與常人無異,一到晚上頭就會與身體分離,以耳朵為翅膀,自動飛走,次日頭會飛回來重新接在脖子上。
落頭氏的傳說流傳到日本後,逐漸演變成了轆轤首和飛頭蠻,被劃分為襲擊人、喜歡吸食鮮血的兇殘妖怪之流。
青山剛昌在動漫《名偵探柯南》中多次引入妖怪形象,比如在《夢中的河童》這一集中就詳細講述了「河童」這種妖怪。
河童,身高大小與四五歲的人類小孩相似,皮膚長滿鱗甲,長著鳥的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體以及烏龜的殼。河童身上常常帶有臭味與黏液,生活在河流、湖泊、沼澤與下水道之中。河童常常將無辜的人與動物拖入水中溺斃,因而臭名昭著。
在東渡日本成為「河童」之前,這種妖怪本名「水虎」,棲居在湖北省的河流裡,外表看起來像三四歲的小孩子,身上覆蓋著堅硬的鱗片,刀槍不入。它們常常潛在水裡,只露出兩隻與虎相似的膝蓋,故而得名「水虎」。
在《本草綱目》、《酉陽雜俎》、《太平御覽》等中國古書的記載中,水虎性情溫和,在遭遇小孩子的惡意挑釁時,水虎才會攻擊對方。沒想到漂洋過海,來到日本後,「水虎」居然變成兇狠嗜殺的「河童」,為害一方。
東渡日本的妖怪們絕不僅僅只有「落頭氏」、「水虎」:
《聊齋志異》裡出現過的「畫皮鬼」,搖身一變成了日本的「骨女」,同樣依靠姣好的假面迷惑男子;
《山海經》裡上古妖獸「九尾妖狐」,搖身一變成了赫赫有名的日本第一才女「玉藻前」,將朝堂玩弄於鼓掌之間;
《山海經》中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的「巫鹹國巫師」,搖身一變成了畢生守護蛇右門衛之墓的「蛇骨婆」;
《山海經》、《漢書》、《述異記》等典籍中的吃月亮的「天狗」,來到日本後的「天狗」成為了經常拐走人類小孩的妖怪……
許多中國妖怪來到日本後,紛紛被賦予新的傳奇色彩,要麼變得兇狠殘暴,嗜殺成性;要麼變成生前因愛生恨,死後怨氣十足的妖怪。中國妖怪們來到日本,反倒演繹出一番別樣的「百鬼夜行」。
02中國妖怪都是怎麼誕生的?
中國妖怪文化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間,大到中華文明的發展軌跡,小到尋常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少不了妖怪和妖怪文化的影子。
夏朝「事鬼敬神」,商朝巫術大行其道,周朝雖然已經開始尊崇禮教,但星算佔卜、祈福祭祀依然備受重視。夏商周時期的原始宗教,信奉「萬物皆有其靈、興衰自有天定」的理念,一旦違背上天的旨意,就會橫生災禍。
在古人眼中,上天降下的災禍大多與自然之事密不可分,日月星辰、風雨閃電、山川草木、花鳥魚蟲都會與災禍聯繫在一起,再加上巫術、佔卜、星算、祭祀的影響,妖怪之說自然而然就誕生了。
中國最早專門記載妖怪的著作是《白澤圖》。相傳黃帝向東巡狩,在海邊遇到一頭自稱白澤的上古瑞獸。 白澤口吐人言,將妖怪鬼神之事對黃帝娓娓道來,於是黃帝便下令繪製《白澤圖》,以示天下。
《白澤圖》記載妖怪數目數萬餘種,卷帙浩繁。可惜,這份妖怪譜今已佚失,後人只能在《淮南子》等典籍中,才能見到一些零星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兩本對志怪文學、妖怪文化來說至關重要的著作:被譽為「古今記異之祖」《汲冢瑣語》、被譽為「古今語怪之祖」《山海經》。現行於世的妖怪絕大多數都能在這兩部著作中找到影子。
真正解決「什麼是妖怪?」這個問題的,則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幹寶所寫的《搜神記》一書。這本小說集,記錄了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的故事,是中國志怪文學的不朽高峰。
在《搜神記》裡,幹寶指出「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於中,物變於外,形神氣質,表裡之用也。本於五行,通於五事,雖消息升降,化動萬端,其於休咎之徵,皆可得域而論矣。」
幹寶不僅定義了「妖怪」,還劃分出了妖怪的具體範疇,解釋了妖怪形成的基本原理。這也是古人對於妖怪最深刻而準確的定義了。
不難發現,所謂「妖怪」都有這三個特點:
第一,怪異、反常的現象,並且超越了當時人類的思維認知;
第二,這種現象必須依附於某種事物而存在,比如動物、植物、玉石、器物、人體、骨架等等;
第三,能夠通過人類的感官、心理所呈現,能夠出現在人類可接觸到的範圍之內,而不是人類無法證實的虛無縹緲的場所。
按照幹寶的定義,除去神靈、可以撒豆成兵的異人、一些極其偶然的異象之外,中國妖怪們大概可以分為妖、精、鬼、怪這四大類。
人之假造為妖。由人所化,或者是動物化為人形的,一般都被稱為「妖」。比如白骨妖、狐妖、蠶女、狐妖、地仙、燈花婆婆、鮫人等等。
物之性靈為精。山石、動植物、器物等,不化為人形而出現的,一般都稱為「精」。比如,蚩、山蜘蛛、河伯女、長鳴雞等等。
魂不散為鬼。《聊齋志異》中最多的就是鬼了,以幽靈、魂魄、亡像出現的都稱之為「鬼」,比如畫皮鬼、無常鬼、牛頭阿旁、山鬼等等。
物之異常為怪。在古人生活中不熟悉、不了解、從來未曾見過的事物,或者是見過同類事物,但跟同類差距非常大的東西,統統稱之為「怪」。比如雞寶、鱉寶、城隍主、飛鼠、鸞鳥、夔等等。
品種繁多的妖怪,以及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妖怪故事和傳說,構成了中華文明中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撐起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半壁江山。甚至深刻影響了日本妖怪文化的形成。
03為什麼中國妖怪不出名?
作家張雲曾經去參加漫展,看到一群孩子打扮成妖怪模樣。於是,拉住其中一個小孩詢問,知道自己裝扮的是哪個妖怪嗎?孩子回答他,扮演的是姑獲鳥,是日本妖怪。
張雲愣住了,孩子們所裝扮的姑獲鳥、天狗、饕餮,全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妖怪,但這群稚氣未脫的孩子,卻完全將它們當做了日本妖怪。這件事成了張雲的心結,也讓他下決心開始整理中國妖怪文化相關的諸多典籍。
耗費數十年時間,翻閱近300部文學典籍,張雲終於整理出一部涵蓋1080種中國妖怪及其故事傳說的奇書——《中國妖怪故事(全集):中國妖怪大百科全書》。
在此之前,系統整理中國妖怪少之又少。像《中國妖怪事典》這樣梳理中國妖怪品類的著作,還是出自日本漫畫家水木茂之手。更別提,井上圓了的《妖怪學講義》,水木茂的《妖怪事典》、《日本妖怪大全》,鳥山石燕的《畫圖百鬼夜行》等四冊妖怪畫卷,這些在妖怪學和妖怪文化上大放異彩的系統著作了。
中國妖怪數目眾多,大多散落於故紙菸塵中,卻鮮少有系統梳理介紹中國妖怪的書籍。為什麼數量龐大的中國妖怪遠不如日本妖怪出名,由此可見一斑。
從古書典籍中的文字符號,到現實生活可感知的生動妖怪,這期間需要的不只是一代人的努力。從日本妖怪的成名史中,不難找到些許經驗借鑑。
日本妖怪的成名,離不開一個人——小泉八雲。他是愛爾蘭裔,卻是個地地道道的日本通。他用一部《怪談》將日本妖怪推向了國際視野,令日本和日本妖怪一炮而紅。
這也促使一代又一代日本文學家、漫畫家不斷將妖怪融入作品之中,進而藉助現代電影、電視劇、動畫、動漫等多種形式,讓日本妖怪不斷豐富完善,更加廣為人知。
與日本妖怪相比,中國妖怪擁有龐大的群體數量、豐富的歷史沉澱,未來將有無限種可能。
但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也很現實,如何找到一個切入點,讓妖怪和妖怪文化能夠重新煥發生機,走進市場,走進千家萬戶,再度膾炙人口。
對中國妖怪來說,這條路還很漫長。
好在,張雲和他的《中國妖怪故事(全集)》已經開了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