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智慧:《圓覺經》之『云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2020-12-24 佛理智慧

歡迎關注佛理智慧。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

《圓覺經》第九章,佛對淨諸業障菩薩說: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善男子,什麼是我相?我相就是眾生的心所證的境界,即是心所了別的境界。譬如有人,百骸調適,不知有身,或因攝養不好,導致四肢軟弱麻木,忘了有身,若微加針刺或艾灸,則因痛覺而知有我,因為認知分別才感覺有我的身體,。善男子,求道者用心去了別知道,乃至證到諸佛境界,畢竟了知清淨涅槃,此所證取,都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證悟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復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什麼是人相?就是眾生心證悟的。即是眾生有證有悟的心念。善男子,覺悟到有我了,就不會再認得本來的我了。這個悟到的我,並非是真實的我,這個悟也不是真悟,認為自己已經悟了,而且已超過一切聖賢,這種心念,都歸人相。善男子,眾生覺悟到涅槃時,不分別人我,然而有涅槃可證,這還是我相。眾生認為有所覺悟,甚至以為無所不通,這還是分別有我,這些都叫人相。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善男子,什麼是眾生相?就是眾生心證悟之外的心念。善男子,譬如有人,說這樣的話,我是眾生,則可知道,他所說的眾生,既不是指我,也不是指他。為什麼不是指我呢?如果我是眾生,那麼我就不是我了。為什麼也不是指他呢?如果他是眾生,那他不就是我了嗎。善男子,但凡眾生有所證得的,都是我相,有所悟得的,都是人相。在我想和人相之外,對各種事物還存有了悟的,都叫做眾生相。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善男子,什麼是壽命相呢?就是指眾生清淨觀照,覺悟所得到的知覺。是眾生的業力所生的智慧見不到的境界,猶如命根,一樣是看不見的。

如果您對我的文章感興趣,想看到更多的佛理智慧,歡迎在下方留言點評,或者在右上方加以關注。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金剛經》裡面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指什麼?
    《金剛經》裡面多次出現,「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該如何理解這四相呢?從字面意義上看,相即形狀,四相即我的形狀、人的形狀、眾生的形狀、壽者的形狀。
  • 從《金剛經》、《圓覺經》、《涅槃經》中看「無我」與「我相」
    《圓覺經》對這四相有比較詳細的解讀。有趣的是,《涅槃經》卻處處說有我。當然,這個「我」的意義,在層次上是完全不同的。筆者從諸經中找出有關細節,試從這個「我相」的角度,鋪陳這種表面上看似不一致,卻貫徹中觀的義理。「無我」的要義佛說無我,基本說來就是「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包括人無我與法無我。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歡迎關注佛理智慧。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圓覺經》第十章,佛對普覺菩薩說: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能遠離這四種病的人,則知他就是清淨的善知識,作這樣的觀察善知識,叫做正觀,如果依照其他方法來觀察善知識,則叫做邪觀。
  • 《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一)「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佛在經上說的「我相」是什麼?他和「我執」有何不同?
    佛在金剛經中說:菩薩若有我相、人相、壽者相、眾生相,則不名菩薩。我相說的是什麼?圓覺經云: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 何為無明?眾生從無始來,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大乘的另一部佛經《圓覺經》,圓即是圓滿,覺即是菩提,圓覺即是了知世間一切事理的真相。本經主要是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講述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序分我聽佛這樣說的。那時,佛得入神通大光明藏,心念大定,一切佛都久住此光明莊嚴境界,這也是所有眾生能夠真正清淨覺悟的本性境界。身心無生無滅,寂靜無為,涅槃平等,遍足十方,超越了分別,隨順迎合了涅槃正道。在這個境界中,可以顯現出佛國淨土。佛陀當時與十萬大菩薩在一起。
  • 《金剛經》的精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金剛經》全長不達萬字,從經的形式經文來看,全經理論都在闡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從立意上看,佛在經中鮮明地指出,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佛告訴須菩提,「當知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簡明的告訴佛弟子,佛與一切的區別,菩薩與非菩薩之間的不一樣。從學佛的根本目的看。
  • 《金剛經素解》:如何不住我相,人相,壽者相和眾生相,如何無我
    第三章 大乘正宗分1.無餘涅盤【原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解釋】佛陀給須菩提開示說道:「諸位菩薩,如果已經發大菩提心,就需要如此來降伏自己的心!」 摩訶薩是菩薩的尊稱。
  • 《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執別人不是修善之人,看輕他人,這便是人相。
  • 《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指為何?如何斷滅
    菩薩有我相,煩惱因而生起,亦因此增長,因為有「我」而生起無量煩惱。云何:「我」度煩惱?煩惱反會增加,為什麼呢?若見有眾生滅度,見有滅便有生,不見有滅,無滅則無生,那時才可稱為實實在在度眾生,而不見有眾生滅度。有些人埋怨煩惱破不盡,皆因見有煩惱可滅,見有滅則見有生,不久,煩惱又生起來,因為有能滅的我相在。
  • 您怎麼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金剛經》中一直提到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網絡上,這四相的解釋不少,各有不同。佛經中,佛陀告訴我們很多內容,但需要將之運用,則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去觀察與運用,畢竟法是每個人各自去實踐的,這樣才能變成智慧,學佛學智慧。
  • 佛教問答:怎樣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麼我們不由發問,什麼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呢?01什麼是「我相」?「我相」其實很好理解,因為人凡事都帶著一個「我」,無論你說什麼,做什麼都離不開「我」這個相,只是對「我」這個相理解的層次不太一樣罷了。從根本上來說,所有相都是「我」相。只是在這裡主要區分一個小我,肉殼的我,另外就 是一個觀念的「我」而已。可是肉殼的「我」好理解,觀念的「我」卻難以明白。
  • 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成就羅漢四果
    《金剛經》反覆強調修行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一般人的會愛自己,愛自己就愛自己的樣子——我相,內心不斷重複對自己的念頭,可是念頭是剎那生滅的,所以我相就不斷在變化,直到我們老了以後,發現沒有一個不變的我。「我相」根本不存在,「我相」是我們想出來的一個東西。
  • 《金剛經》裡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為何會被曲解?
    如有一本講解金剛經的古書叫做《金剛心總持論》,那上面對「無四相」的解釋是:菩薩之人,知身是幻,悟世無常,不惜身命,何況資財,但學大乘佛之教法,名無我相。等觀眾生,皆如赤子,不擇冤親,平等濟度,名無人相。於世間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續,名無眾生相。
  •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領悟到什麼是我相,可能是一剎那的,也可能用了很長時間,但沒關係,那個是真相,隨時在等著我們,也許是通過閱讀經論,也許是別人的言教,也許你什麼都沒做,忽然間看到花開花落,你就明白了。誰知道呢?人相、眾生相,也是如此,通過緣起性空,通過對六塵、六識、六根的深入思維,也許忽然間有一天就明白了。人相,就是我們認識的那個「認識」,比如,我認識的一個人,這個就是一個相。他(他)作為一個被執取的、被誤解為不變的「相」,存在於我們的認知中。事實上,這個「相」是虛妄的。
  • 南懷瑾先生:一般人學佛都想健康長壽,佛卻教導我們無壽者相
    一般人學佛,都想身體健康地活長一點,為什麼《金剛經》上教我們: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要認為學了佛以後,壽命就無量無邊,永遠活下去,這個觀念先要拿掉。譬如許多人為了身體的健康,學各種的方法,打坐、守竅、修氣脈轉動,實際上,已經都落入壽者相了;接著我相、人相、眾生相也都跟著而來,學佛的成就當然不會大了。又如修淨土念佛的朋友們,假使念一句佛號,觀念裡頭或下意識中,附帶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情況,那也不能得到究竟的成就。舉凡這些,都是要修行人自己細心檢查心念才會發現。
  •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凡夫迷佛性,六道輪迴便有種種相,例如黃金,根本沒有一切相,但經過錘鍊可以做成任何形狀的飾品,也可以造出佛菩薩羅漢相。若著了佛菩薩相飾品的形狀相,便迷失了黃金的本來面目,離佛相,離菩薩相、離飾品相,便認識黃金的非相——黃金不是一切相,但黃金能造種種相。
  • 《天道》:何為文化?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即是文化本來
    每一種文化都有每一種文化的用,每一種文化都有符合眾生立場的用。出離了眾生的立場,文化並即非文化。丁元英在五臺山與智玄大師論道的時,談到關於弱勢文化的得救之道。智玄大師告訴丁元英說,弱勢的得救之道,也有也沒有。
  • 七佛之師文殊菩薩為何說「若求菩提,是凡夫相」?
    一方面說的是佛菩薩普度眾生的大願;另一方面也反應出「成佛」、「證菩提」是學佛人的最高訴求。可是,佛家有一大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即婦孺皆知的「七佛之師」文殊菩薩卻又說「若求菩提,是凡夫相」,世間「無有有佛法者」。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金剛經》:知道這十個字的真義,便可以了悟本經的真空無相之妙
    對於佛祖所說的外之我人四相、內之我人四見,都不應該拘泥於其中而存有分別之心,而要超出這些分別之心去加以認知,因為佛祖所說的這些,只是佛祖為了便於說明而所假借的一個假名,將它們稱之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