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智慧:《圓覺經》之『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2020-12-05 佛理智慧

歡迎關注佛理智慧。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

《圓覺經》第十章,佛對普覺菩薩說: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能遠離這四種病的人,則知他就是清淨的善知識,作這樣的觀察善知識,叫做正觀,如果依照其他方法來觀察善知識,則叫做邪觀。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復遠離,應斷嗔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想要修行,應當盡一切力量來供養侍奉善知識,如果善知識來親近自己,應當要斷除自己的驕慢心,如果善知識要遠離自己,應當斷除自己的嗔恨心。修行人面對逆境或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自己和眾生的身心畢竟是平等的,了知眾生和自己同體無異,這樣的修行,才能夠進入圓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冤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之所以無法成道,皆由無始以來,對自己,對他人憎愛,有憎愛的一切種子,所以不能解脫。如果有人對待怨家,如同對待自己的父母,一心平等,無有分別,即知此人的自他憎愛的病已經除去了。對於一切方便法門,也應如此,不起愛此法或憎他法的分別心。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得圓覺,應當發這樣的心:盡於虛空界的一切眾生,我都要令他們證入究竟圓覺,而且證悟到,圓覺中沒有證者和覺悟者,斷除了他人我人的一切諸相。這樣的發心,才不墮於邪見。

如果您對我的文章感興趣,想看到更多的佛理智慧,歡迎在下方留言點評,或者在右上方加以關注。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本性無故』
    歡迎關注佛理智慧。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在《圓覺經》第一章中,佛告訴我們成道是怎麼修持的: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
  • 佛教之圓覺經原文及譯文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這部經是闡明圓覺——佛的境界,菩薩依此境界來發心修行,因此,佛一開始就顯現大光明,這是為了闡述圓覺法門,而用的說法方式。"悲"是拔苦的意思。
  • 怎樣斷無明,生清淨心,《圓覺經》中佛到底根文殊菩薩說了什麼?
    同時,也說明了佛家的智慧與中國本土思想有著濃厚的淵源。佛教文化,從古印度開始進入中國後。歷經波折,有能夠提出佛教中國化,這是相當難得的,歷經了將近兩千年的歷史。除了古賢大德、聖人及賢居的努力外。文字經典給中國文化開創了一代代的新篇章。影響之大的經書有許多,如《金剛經》、《楞嚴經》、《華嚴經》、《圓覺經》、《法華經》等等甚多。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云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歡迎關注佛理智慧。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圓覺經》第九章,佛對淨諸業障菩薩說: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什麼是我相?
  • 南懷瑾老師「圓覺經」的因緣
    【圓覺經】是佛教大乘之經典,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的簡稱,是佛為諸大菩薩講述如來圓覺妙理和觀行方法。【圓覺經】講述這本經的祖師大德很少,在網上找到只有南懷瑾老師講述的版本,可以說是難逢稀有,下面跟隨南懷瑾老師的腳步走進佛教大乘,證悟圓覺性海。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唐代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蘇州海雲禪寺據趙孟手書刻本。經折裝,每開5行,行17字。版框24.6 cm×10.2cm。1冊。此經為趙孟於元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廿七日為其夫人管道升所寫,此時其夫人已逝去一年,為超度薦福特寫此經,並施於蘇州海雲寺。
  • 佛陀在圓覺經裡直接說了 要想覺悟就得打坐修行
    圓覺經是佛陀和十二大菩薩,為天下眾生解說的,具體的、系統的、全面的、完整的佛法修行手冊。所有人只要依據佛陀在圓覺經裡講解的方法進行禪修,都能得到圓滿清淨的解脫。在莊嚴的圓覺法會上,文殊菩薩首先問佛陀:所有眾生要覺悟解脫,要想實現內心的徹底清淨,應該怎樣修行呢?佛法的禪修者,發下覺悟解脫求清淨的決心以後,應該如何遠離對佛法的錯誤看法和修法呢?如何才能使遠離佛法的末世眾生,在求證覺悟解脫的禪修之路上,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
  • 佛教:十二圓覺菩薩,圓滿之覺醒,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
    在佛教的歷史之中,諸多菩薩隨緣普度眾生,而在這其中,很多人在燒香拜佛的同時,卻對於佛教歷史不很熟悉,所以會有拜錯菩薩的時候,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十二圓覺菩薩,圓滿之覺醒,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說道十二圓覺菩薩,便要先說道《圓覺經》。
  • 《圓覺經》中,關於「無明」,佛的這兩個比喻,說得確實很到位
    在《圓覺經》中,佛為眾菩薩講解佛法,他說成就佛道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明」,因此,要想有所覺悟,就必須「永斷無明」,也只有永遠斷滅掉「無明」才能夠真正的成就佛道。那麼,這個稱名為「無明」是什麼呢?「無明」來自於哪裡呢?
  • 與眾經書不同,一部只對菩薩所講的經書,經中小眾圓覺經
    首先感謝大家的評論和關注,看到評論中好多人提到過很多經書,但提到圓覺經的一個也沒有,所以讓大家了解一下圓覺經,畢竟在末法時代多聞是沒有壞處的。圓覺經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它是給眾菩薩所講的經。金剛藏菩薩章篇幅原因摘取其中一段,原文·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妙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 星雲大師:解讀「普賢10大願行」,得此修行法門,方得圓滿佛果!
    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之一,是有名的大願王,也稱「普賢薩埵」、「普賢大士」、「普賢如來」、「遍吉士」等,是毗盧遮那佛的脅侍,與金剛薩埵同體,是佛陀的助理,也是法門的護法。普賢的意義,依據《圓覺經》記載之義為「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探玄記》則解釋為「德周法界曰普,智順調善曰賢」。
  • 佛陀對文殊菩薩的回答 就是對圓覺法門的開示
    要如何修行,才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佛陀在聽了文殊菩薩提出的問題以後,感到非常高興。立即回答文殊菩薩,有無上的圓覺法門,能夠讓禪修者當下就生起清淨心。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佛陀對文殊菩薩所講的無上圓覺法門。佛陀對文殊菩薩說:有一種叫圓覺的修行法門,是無上的法王。
  • 依照圓覺經進行修行 就能得到圓滿的解脫
    當時佛陀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十萬大菩薩,安住在三昧正受甚深禪定的法會中。文殊菩薩首先從禪修墊上站起來,謙恭地頂禮佛足,圍繞佛陀右繞三圈以後,恭敬地對佛陀說到:大悲世尊,祈願您能為今天在座的所有法眾和諸菩薩,解說實現內心徹底清淨的修行方法,以及禪修者應當遠離的對佛法的錯誤認識,使未來求覺悟解脫的眾生不會墮入邪見。
  • 四川安嶽雲居山,圓覺洞裡問圓覺,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縣城東南有山,名」雲居山」海拔350米,山不在高,有」圓覺洞」而出名。石洞開鑿於北宋時期,因雕刻有十二位菩薩而得名。景區隨山勢而建,清幽之中自有一股氣勢。既是石刻藝術之鄉,石刻自是主角,隨處可見,大門口的石刻廣場,全石結構的牌坊,石刻牆,石刻的浮雕……無一不精彩。石刻就是這裡的靈魂,那些平常的山石在石刻大師的精心雕刻之下仿若有了生命,變得靈動起來。
  • |引經據典31
    能見全世界眾生在生死輪迴中,欲超出生死輪迴,求自己了脫,故曰小乘;以其所求者僅及自己,但不害人。若有人求學,亦願教助,然不能普度眾生,故其結果僅自己得涅槃;故見理亦較淺,僅能空我而不能空萬法。理淺行小果亦小,即由小乘發心乃至小乘所修之果。至大乘之發心,非為一己,是無己而為眾生,以眾生為己。如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其本身生命不屬於己而屬於眾人;其發心為大眾,故可成為菩薩。
  • ——再讀南懷瑾先生的《圓覺經略說》
    再讀南懷瑾先生的《圓覺經略說》此書我25年前上大學的時候讀過一遍,已沒啥具體文字印象,只有非常優美舒服的感覺。這次呆家裡有空用擠牙膏的時間讀完了,意猶未盡,深有感觸。釋迦牟尼佛在《圓覺經》裡提到了「願我今者住佛圓覺」,能夠進入佛的清淨圓滿覺性之中。坦白說,作為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個體,是很難開始不求平安不求任何來修行的。其實這無可厚非,關鍵是自己應當發大願為了眾生而修、為利益他人而修行,尤其是修密宗。
  • 我們該如何謙恭地學習圓覺經 以使自己能真正掌握無上的圓覺法門
    在上一章我們已經知道,圓覺經是佛陀講解給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等十萬大菩薩摩訶薩聽的。我們要修行到有三昧正受、不二隨順的禪修功力時,才能真正領悟和讀明白圓覺經。今天我們來了解,自己應該如何學習圓覺經,應該如何謙恭地學習無上的圓覺法門。
  • 從《金剛經》、《圓覺經》、《涅槃經》中看「無我」與「我相」
    《圓覺經》對這四相有比較詳細的解讀。有趣的是,《涅槃經》卻處處說有我。當然,這個「我」的意義,在層次上是完全不同的。筆者從諸經中找出有關細節,試從這個「我相」的角度,鋪陳這種表面上看似不一致,卻貫徹中觀的義理。「無我」的要義佛說無我,基本說來就是「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包括人無我與法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