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素解》:如何不住我相,人相,壽者相和眾生相,如何無我

2021-01-09 走心書院

第三章 大乘正宗分

1.無餘涅盤

【原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解釋】佛陀給須菩提開示說道:「諸位菩薩,如果已經發大菩提心,就需要如此來降伏自己的心!」 摩訶薩是菩薩的尊稱。不要小看降伏自己的心,我們是不是很想把我自己的心,還有降伏別人的心呢?看看佛陀如何教我們安心,心安就是家。廈門南普陀寺中有四個大字:心安事隆。如果我們能夠安定自己的心,萬事就好了,做生意的生意興隆,做官的官運亨通。

佛陀又說道:「所有的一切眾生,只要是有情眾生,都可以如此安心,都可以教他們入於涅槃當中,進入寂滅解脫的狀態,而度他們出離生死輪迴的苦海。眾生雖然多,如果按照出生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四類:不管是卵生的眾生,比如雞鴨鵝等;胎生的人,牛馬羊等;溼地江河湖海中的生物,如魚等。還有一類出生是化生,是可以轉化的,比如蝴蝶小的時候是蟲子,後來變成可以飛的蝴蝶,可以互相轉化的。」

佛陀又說道:「如果按照有色和無色來分,可以分為兩類。有些有色身,有些沒有色身,你根本就無法看見。」佛陀把眾生進行分類,按照出生方法;按照色和無色來區分,有形無形區分,如此可見雖然無量無邊眾生,但是並不多。菩薩感覺到到眾生太多了,度都度不盡,越度越心慌,如何安心呢?色即色相。《心經》中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謂色,這是外界所看,所聽,所感受到的外相。人的靈魂是無法看見的,但是確實存在。對於打坐修定的人就會有這個體驗,包括有些專家專門研究瀕死的許多人,都會有靈魂出體的體驗。

佛陀又說道:「如果按照有情眾生,還是無情眾生,可以分為有無想法。」雖然看似簡單地這麼分有無想法。但是卻不能簡簡單單這惡區分,因為人雖然有想法,但是卻不去想,卻可以入於靜定。對於人本來是有想法的,但是卻是非有想。你要說他入定什麼都不想,難道是真的沒有想法嗎?也不能這麼說,因為入定可以覺知周圍的一切。所以,只能用非有想,非無想來進行表達。

佛陀又說道:「不管是怎麼樣的眾生,我都令他們證得涅槃,而進入寂滅解脫的境界,度他們到達解脫的彼岸。」什麼是無餘涅槃呢?無餘就是很徹底了,無漏了。所謂漏,就是六根還可以漏東西進來汙染本心。如果已經證得涅槃了,本心已經不會退轉了。

2.實無眾生

【原文】「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解釋】佛陀又說道:「我如此就可以救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不要心慌,不要心亂,如此就可以安心了!」菩薩既然發大菩提心,要證得涅槃,無上正等正覺。上求佛果,下度眾生。可是菩薩一看到無數的眾生,就心慌了,如何度得完呢?度不完,如何求得佛果呢?菩薩感覺前途很渺茫。對於讀書人而言,看到浩瀚的圖書,如何能夠讀得完呢?是不是有點心慌。王陽明先生年輕的時候想到格物致知,一物一物去格,如何能夠格得完呢?他選擇竹子去格,面對竹子七天七夜,結果病倒了。

佛陀又說道:「雖然說無量無邊眾生,可是實際上並沒有度什麼眾生。」佛陀有時候說話是不是很矛盾呢?佛陀說法一生,又說無說一法。因為佛陀連自己所說的佛法,也一切滅度了。因為佛法畢竟也是有為法,擔心眾生執著,所以這麼說。佛法只是治療心病的藥,如果病好了,還要執著於藥幹什麼呢?如果已經過了河,還背著船幹什麼呢?佛陀這裡所說的也是類似道理。說法一生,無說一法;度無量眾生,實則無一眾生可度。佛陀這麼說是為了打破眾生的相,不要執著。

佛陀又說道:「為什麼這麼說呢?須菩提!如果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樣的人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需要打破一切相,不要被佛法所束縛,不要被眾生的外相所束縛。雖然說打破,並不是不要,而是於相而離相。

什麼是我相呢?佛陀教我們要打破我執,對於我這個概念。每個人都以自我為中心,正如尼採所說我是太陽,家人,親戚,朋友,動物,植物,石頭瓦片等,如同衛星圍繞著轉動。如果固執地以為只能以我為中心,那就是我執了。《道德經》中講,貴大患若身!真正的憂患是自己有這個身。

什麼是人相呢?有了我相,就有了人的外相。我的執著,他人也有他人的執著。西施漂亮,而東施不漂亮。王陽明先生有個山中之花的公案。看花的時候,花的顏色一下子鮮明起來;不看花的時候,花和你的心歸於孤寂狀態。西施也是如此。看西施的一瞬間,西施的肌膚一下子就鮮明起來;不看西施的時候,西施和你的心歸於孤寂狀態。一萬個人看一個人,有一萬個形象;一萬個人有一萬個哈姆雷特。

什麼是眾生相呢?眾生相,有無量無邊眾生,但是在覺者的法眼看來,眾生平等,這只是幻相罷了。

什麼是壽者相呢?有些長壽,有些短命,這也只是幻象罷了。《莊子》中講,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時間只是虛妄罷了,所以佛經中只是講一時,不講具體的時間。生死也只是幻象罷了,本來無生無滅,無生無死。

佛陀通過妙智慧看破這一切幻象。

此章佛陀教大家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著相,離相而離相,這些都是真正的正宗的大乘佛法。因此稱之為大乘正宗分。

相關焦點

  • 《金剛經》裡面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指什麼?
    《金剛經》裡面多次出現,「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該如何理解這四相呢?從字面意義上看,相即形狀,四相即我的形狀、人的形狀、眾生的形狀、壽者的形狀。
  • 《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指為何?如何斷滅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金剛經》處處提出四相,作為《金剛經》中極為重要的概念,四相究竟所指為何?下面,我們一一來加以說明。我貪,是一個眾生相,我貪,又如何度別人不貪;我瞋,又是一個眾生相,我既有一個「瞋」的眾生,又如何度別人的瞋;自己不布施,別人更不布施,自己不持戒,別人更不持戒。菩薩度眾生,自己萬不能有眾生相。若無眾生相,一切眾生,一時度盡。
  • 《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中講:何以故。須菩提。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
  • 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成就羅漢四果
    《金剛經》反覆強調修行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一般人的會愛自己,愛自己就愛自己的樣子——我相,內心不斷重複對自己的念頭,可是念頭是剎那生滅的,所以我相就不斷在變化,直到我們老了以後,發現沒有一個不變的我。「我相」根本不存在,「我相」是我們想出來的一個東西。
  • 《金剛經》的精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金剛經》的精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金剛經》的精髓這一觀念,在我心中已定論了很長一段時間了。自我們認知以來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想起《金剛經》,對其精髓的領會和理解。
  • 《金剛經》: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直譯--「若是執取一切法的法相,就是執著有真實的我、真實的人、真實的眾生,以及真實的壽者。」眼扶塵根就是指眼球等眼部器官,眼勝義根是指眼神經和大腦掌管視覺的神經。眼根是如來藏所生的法,不管是眼扶塵根、眼勝義根,都是如來藏所出生的法;因為是所生出來的法,所以一定會壞滅,這就不是真實的法。眼根既然不是真實的法,當然也不會有真實的法相;若是執取眼根這個法有真實之法相,那和執取真實的我又有何差別呢?
  • 您怎麼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金剛經》中一直提到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網絡上,這四相的解釋不少,各有不同。佛經中,佛陀告訴我們很多內容,但需要將之運用,則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去觀察與運用,畢竟法是每個人各自去實踐的,這樣才能變成智慧,學佛學智慧。
  • 佛教問答:怎樣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麼我們不由發問,什麼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呢?01什麼是「我相」?只是這一層,相對於單純的「我相」來說更為解脫了一點點罷了。03什麼是眾生相?知道了「人相」的含義,「眾生相」就更好理解了。
  • 《金剛經》: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直譯--「為什麼呢?如果執取空無一切法的非法相,就是執著有真實的我、真實的人、真實的眾生、真實的壽者。」若於一切法起「斷滅想」,則是「取非法相」;法相不可執取,非法相亦不可取,乃至不可執取「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非法相」。「取」,就是執著、認取的意思;「非法相」,就是一切法的斷滅相、空無所有之相。
  • 《金剛經》裡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為何會被曲解?
    例如,鳩摩羅什譯本《金剛經》上有反覆出現的著名句式「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前所述,在古代時,即使是一些高僧或大德居士在解釋佛經時,由於缺乏不同譯本的對照,也難以避免會對一些經文進行自己的發揮。
  •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領悟到什麼是我相,可能是一剎那的,也可能用了很長時間,但沒關係,那個是真相,隨時在等著我們,也許是通過閱讀經論,也許是別人的言教,也許你什麼都沒做,忽然間看到花開花落,你就明白了。誰知道呢?人相、眾生相,也是如此,通過緣起性空,通過對六塵、六識、六根的深入思維,也許忽然間有一天就明白了。人相,就是我們認識的那個「認識」,比如,我認識的一個人,這個就是一個相。他(他)作為一個被執取的、被誤解為不變的「相」,存在於我們的認知中。事實上,這個「相」是虛妄的。
  • 《金剛經》中,「壽者相」指的是什麼?真理解的人並不多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佛在經中多次提到「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壽者相。這「四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所隱含的寓意卻是非常微妙的,尤其是「壽者相」,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也就是說,真正理解「壽者相」這一概念的人並不多。那麼,何謂「壽者相」呢?
  • 為什麼所有人讀了金剛經都會著相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若有人說,佛陀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你意下如何,這樣的人理解我今天所說的含義不?不理解,佛陀。這樣的人不理解佛陀你所說經文的含義。為什麼呢?佛陀你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就不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叫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 菩薩無住相布施——漫談《金剛經》要義
    ●「無住相布施」的要領 緊接著佛陀就開示「無住相布施」的要領。原來,布施是幫助眾生的第一步,所以佛先從「布施」說起。為了利益眾生而行布施,這不只是錢財的布施,當他人恐慌、悲哀之時,我何妨過去拍拍他的肩膀,問候他、勉勵他、陪同他、傾聽他的訴說,讓他的心情逐漸開朗,這個也是布施!
  • 《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一)「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金剛經》中的「相」,究竟指的是什麼?要如何破除?
    這些物質,在佛教中稱之為「相」。一個人修行,就是要從有相,達到無相。在《金剛經》中,佛陀提到了很多的「相」,具體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作為菩薩,就是要做到沒有這四相,否則,就不是菩薩。也就是說,放眼望去,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當你的認知達到這個程度,你才是真正的菩薩。《金剛經》中的「相」,究竟指的是什麼?
  • 從《金剛經》、《圓覺經》、《涅槃經》中看「無我」與「我相」
    編輯:普寂緣起與大意本篇主要是談我義及由此體相關係而衍生的「我相」(此「我相」有別於下文中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中的「我相」,故以引號標示) 。眾所周知,無我是佛法基本理論。《金剛經》中述及的「我相」更可細分為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 《金剛經》要義:掃一切相,破一切執(二)
    《金剛經》中所說的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見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相,即相狀、現象,廣義上是指認識中的表象或概念(名)。簡單地說,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直覺的對象稱為相。《金剛經》否定一切相,認為一切相皆非真實,一切相皆虛妄不實。諸法實相(真如)離一切相,即實相無相。反過來說,離一切相才能體證諸法實相。  《金剛經》是佛陀為最上乘的大乘菩薩說的,所以,佛陀一開始就單刀直入,開宗明義地教導菩薩:要降伏虛妄之心,持守心念,首先就要掃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的分別執著。「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金剛經》:為什麼要不住相布施?
    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原理」就「無住生心」四個字,要空有兩邊都不著。在《金剛經》裡有一大問,須菩提問佛:「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答:「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2019系列之《金剛經》裡的「我相」代表了什麼?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接著上回說: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先了解「相」,「相」這個字作為動詞,是看,查看,仔細看,相面,相馬就是這個相。經文裡的「相」,是名詞,看組詞,照相,相貌,長相,星相,這樣看來,我相就是我的模樣,我的形象,我的身體,我的血肉,我的言行。再給您一個解釋,「我相」就是「我」的定義,」我」的概念。中國的聖人老子就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