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反覆強調修行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一般人的會愛自己,愛自己就愛自己的樣子——我相,內心不斷重複對自己的念頭,可是念頭是剎那生滅的,所以我相就不斷在變化,直到我們老了以後,發現沒有一個不變的我。「我相」根本不存在,「我相」是我們想出來的一個東西。世間人可以現量看到色聲香味觸,所以有人說我不執著我,我看到色聲香味觸。《金剛經》說得特別清楚,不但不能入我相,我相是比量才能感覺出來的,現量看不到我嘛,那是比量出來的。《金剛經》後邊又說了,連現量也不能入。
小乘雖然承認五蘊有,但是五蘊裡沒有我,這是他修的重點,所以他不能起我相,證初果的聖人一定是把我相空掉了,所以他絕對不會起一個念頭說我得初果了,如果那樣他得不了初果他還是凡夫境界。他一定是空掉我了才得初果。
有的人這一生就證到初果了,入流是聖者了,最多於人間七個往來,生到欲界天,然後從欲界天再投胎,再生到欲界天,最多七個往來就能證到阿羅漢。如果精進修行,那就沒準了,也許三個往來就證到阿羅漢了,因為有很多人這一生就從初果、二果證到阿羅漢,這就看精進修行的程度了。二果是死後生到欲界天最多再來人間一次,所以叫「一來」,「斯陀含」的意思就叫一來。
小乘證了二果之後,比如這一生滅了,下一生會生到欲界天,如果在欲界天裡接著修行也有可能在欲界天就證到阿羅漢,直接進入無餘依涅槃,也有可能修行不好的,但是最多再回人間投胎一次,一來人間,來人間最多再來一回,然後就能證阿羅漢,這是二果。
二果斯陀含果,實際上「斯陀含」已經無我相了,所以「斯陀含」絕對不會起一個念頭說我還有一個往來,如果他起「我是斯陀含我還有一個往來」這個念頭,就是我執,就證不了「斯陀含」,所以「斯陀含」不會起這個念頭,說我證了「斯陀含」了,他一定是把我相空了之後才能證到二果。
「阿那含」叫不來,阿就是無的意思,「阿那含」是無來,再也不來了。「不來」是小乘的三果,如果這一生證到小乘的三果,直接生到色界和無色界,已經離欲了不會再生到欲界了,在色界和無色界直接證阿羅漢,直接入無餘依涅槃。所以「阿那含」的意思是不來,這一生圓寂後不再來人間了,直接上到色界或無色界,直接證到阿羅漢,直接入無餘依涅槃。
小乘極果叫阿羅漢,是小乘的最高果。「阿羅漢」這個詞在梵文中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無生,不再入輪迴生老病死了。還有一個意思是應供,應該供養,為什麼阿羅漢應該供養呢?因為阿羅漢已經證到了解脫,你這個人如果想追求幸福、追求真理,也想獲得解脫的話,就應該向他學習,向他學習的方法是什麼呀?要跟他結緣,結緣的方法就是讓他欠你債,他就要還你,你就能碰到他,所以「應供」的意思就是說對掌握正見掌握真理的人我應該供養他、跟他結緣,所以叫「應供」。第三個叫「殺賊」,是遮詮從反面意義上說的,是說「阿羅漢」把所有壞東西都空掉了。
什麼是賊呀?小乘經常講六根就是賊,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賊,眼睛看到顏色就弄得我們的心不平靜,耳朵聽到聲音賊就進來了,弄得我們貪嗔痴,所以六根叫六賊。西遊記裡有一段故事,孫悟空四個走到一個地方,衝出六個打劫的,問你們叫什麼呀?一個叫眼一個叫耳一個叫鼻,所以吳承恩對佛學有研究,六賊來劫道,最後怎麼降服他們呀?找到他的本心,這個賊是屬於誰的,有人不滿意說沒有把賊消滅了,是觀音的坐騎又回去了。道理實際上是你找到自己的本心、真心,找到真實,你就解決問題了,並不是要把他殺死,他也是眾生你也要度他呀?意思就是都要回歸正見。所以殺賊是殺的什麼賊呀?是六賊,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的胡思亂想就是賊,一胡思亂想就把你的真實境界、把你的正見、把你的幸福、安祥給偷走了。
沒有一個「我」或者一個人叫「阿羅漢」。如果有人、我、眾生、壽者證不了阿羅漢,連初果都證不了。為什麼沒有「阿羅漢」呢?只要阿羅漢一想我是「阿羅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聖者相就都有了,就不是「阿羅漢」了。他還能八風吹不動嗎?不可能,如果別人罵他本能地反應就動了,所以他一定是把我空掉才能證阿羅漢。
「無諍」是阿羅漢修行的一種方法,我爭取這一生不與人發生矛盾,不因為我引起別人的煩惱。須菩提在這方面做得最好,他就是不與人發生矛盾,不因為自己的言行引起別人的煩惱,不跟別人發生矛盾,所以他得了無諍三昩。須菩提得了無諍三昩,一輩子不與別人發生矛盾。「人中最為第一」,在佛弟子裡是最好的。而在須菩提的念頭上、心念上並不認為自己在行無諍,他就是無欲離我相,每天就按照自己的修行生活,所以並沒有我在修行、我在修無諍、我是阿羅漢、我如何如何這樣的想法,只是佛把他叫作是一個喜歡修無諍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