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2020-12-14 尚思修善學佛

世間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此幻相虛而不實,所以執著取捨,處處為虛妄相所惑。妄境時時燻妄心,真性為外塵相所遮蔽,終日為環境所轉,因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苦,長劫輪迴,無有休息。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凡夫迷佛性,六道輪迴便有種種相,例如黃金,根本沒有一切相,但經過錘鍊可以做成任何形狀的飾品,也可以造出佛菩薩羅漢相。若著了佛菩薩相飾品的形狀相,便迷失了黃金的本來面目,離佛相,離菩薩相、離飾品相,便認識黃金的非相——黃金不是一切相,但黃金能造種種相。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真如隨緣有六度萬行,若著六道萬行之相,便迷失真如佛性,離六度萬行之相,即六度萬行便見真如佛性,因此世尊說:一切相即是非相。也就是一切相都不可著。

我相亦是非相,四大和合才成我,四大未和合以前,哪裡有一個我,所以如來說一切相都是非相。一切相在什麼地方呢?就在眼前,眼前的一切相都可以空掉、可以非,覺一切和合相即是空相,即名為無上覺。

六度萬行是菩薩道,但也不能落入這個相

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眾生只是一個假名,無有實體,有妄想有生,無妄想無生,若離妄想即無眾生可得。眾生就是貪嗔痴,貪何曾有實體,對物說貪,離物何來有貪,是故貪也是一個假名,猶如水泡一樣,起了又滅,只不過滅了又起,如是生生滅滅,相續無間斷,這就是眾生的名。

離了貪的妄心,無妄想生起,即是無生,無生無滅也就無眾生,那裡有一個眾生可得,因此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眾生無生,實相現前;諸相非相,法身現前;只要離相,即見法身,修行就是要人離了。

眾生無生,實相現前

眾生無生便是佛,諸相非相見如來

比方說我們念佛,也是諸相非相,也是無實無虛的,開始時有念而念,後來是無念而念,無念而念比有念而念更好,有念而念是有心去念佛,是有實,念得馬馬虎虎,是有虛。無念而念是無實,念起來很相應,不覺得辛苦,是無虛;無實就是無為,不覺得有所作為,無為法功德廣大,就是無虛。

「應無所住」是無實,只有這樣才能生出慈悲喜舍的清淨心,也就是無虛。修行中所做的一切事,若能與無實無虛相應,不久便得般若妙用。

無實,即不可得心,無虛,就是做事恰當。其實一切法都是無實無虛,性空緣起是無虛,緣起性空是無實,例如滴水成冰,冰是無實,但冰有作用,所以又是無虛。

修行的路很艱難,也很簡單

平常心學道

知道了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我們修行的時候也不要落在這句話上,要是落在上面又成了著相了。

那麼怎樣修行呢?保持一顆平常心。

從前,有一個學僧就是無法開悟,他去法堂請師父開示說:「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晚睡,心無雜念。我想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可為什麼我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塊鹽,交給這個僧人說:「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放進去,使它融化,你就會開悟了!」

平常心修道

這個徒弟遵照禪師的吩咐把鹽放進葫蘆裡,可是鹽卻好久不化,他跑回來說:我把鹽放進去可鹽老是不化!禪師拿過葫蘆往外倒掉一些水,然後搖晃了一會,鹽很快就融化了。

禪師慈祥地說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怎麼能開悟?」

小和尚不解地問:「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

禪師耐心地解釋得:「修行如彈琴,弦太緊會崩斷,弦太松不成聲音。時刻保持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學佛修行,僅憑用功還是不能正確理解佛法的本義。如果把心執著在佛法的相上還是不能成就。所以世尊說:「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

著相就會起迷惑,有了迷惑就會生起煩惱;離開相就能見到本性,菩提就會現前。因為這個原因,在娑婆世界的修行者欲想發菩提心,應離一切相,這是修行的要素。

何為無所住心?

譬如日月行空不住空,照山河大地而不著山河大地,我們的心也應該像是這樣,於六塵之境不住,不住有,亦不住空,是為無所住心。

若能離相,不為相所惑,則無執著取捨,我們在這個世界的六塵之相就會空!內心不出,不生愚痴煩惱迷惑,外塵的一切諸相則不入,動靜不會產生!

只有佛法才能令人解脫生死,不受輪迴之報,雖然這樣,我們學佛修行也不能著於這個法相之上,佛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信心清淨,不見有一法可當情,就是心清淨,因為心清淨,則生實相,這樣修行就成就了第一稀有的功德了。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就是一切現象,一切形象,一切存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裡的虛妄並不是沒有,有人說佛經就是在講一個「空」字,萬法皆空,四大皆空,空就是不存在,一無所有。這樣的理解並不正確說空不能執著空,否則無異於掩耳盜鈴,一葉障目,所謂虛妄並不是一無所有,不是空,而是假象,不真實,總在變來變去,因為無常,所以根本不需要執著。
  •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取非法相」,就是修行的覺知心執著認取有一個空無所有、斷滅之相,就是取斷滅空。然而「斷滅空」是不正確的觀念,有違背於世尊在經典上之教導,因為世尊說:一切眾生身中都有一真實不壞的如來藏,一切的法都是由這個如來藏所出生。
  • 佛學:金剛經的即見如來,就是我們平凡的道心
    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不可以通過這三十二莊嚴相見到如來的法身實相。那是什麼緣故不能見到這真實的如來呢?如來所說的這個相,是累世修來的報身相,是有生不滅的外在形相,也是一種虛幻的假象,所以說這不是如來所說的法身實相。佛陀這時語重心長地對須菩提說,世間一切的外在形相,只要是能感受的都是虛妄不實的幻相,如果能用這般若智慧證悟到所有相都是虛幻的假象,並不執著這有生滅的假象,那才是真正見到了如來。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在《金剛經》裡,經常有這樣的話: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例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佛說某某的「說」字,即是佛教講的「言說相」,如果不說而是寫出來,則是一種「文字相」,如果不寫不說,而是以那種世智辯聰在心裡亂想,未證言證,則又是「心緣相」了,須知無上妙法是不思議的。故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因而,說出來的般若波羅蜜,決非實際的境界。
  • 《金剛經》裡面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指什麼?
    《金剛經》裡面多次出現,「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該如何理解這四相呢?從字面意義上看,相即形狀,四相即我的形狀、人的形狀、眾生的形狀、壽者的形狀。
  • 金剛經|真身非身,實相無相,是名轉處覺菩提
    金剛經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讀《金剛經》,最困惑的地方:就是凡如來所言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
  • 《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一)「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金剛經素解》:如何不住我相,人相,壽者相和眾生相,如何無我
    第三章 大乘正宗分1.無餘涅盤【原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解釋】佛陀給須菩提開示說道:「諸位菩薩,如果已經發大菩提心,就需要如此來降伏自己的心!」 摩訶薩是菩薩的尊稱。
  • 眾生從無始來,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大乘的另一部佛經《圓覺經》,圓即是圓滿,覺即是菩提,圓覺即是了知世間一切事理的真相。本經主要是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講述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以及菩薩在大乘修行中怎樣發清淨心,遠離諸種惡業,以使未來末世的眾生在追求大乘教法的過程中,不至於墮於不正確的見解。」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云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圓覺經》第九章,佛對淨諸業障菩薩說: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什麼是我相?
  • 《金剛經》: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身相」究竟是什麼意思?
    「身相」就是色身之法相。色身是一個法,每一個法都有它的法相。一切有相的法都是有為法,是無常的法。色身也是如此,是無常的法,是虛幻不實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死,身體也會壞滅。一切會壞滅的法,都沒有永遠不變的真實法相,所以才說:「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 怎麼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和見諸相非相?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入定的時候,就說一切妄念都沒有了,那個時候才能入定。所以這句話講的就是當時這個菩薩開悟的經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們不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這樣是不可以的。那麼如果想把這句話應用在生活之中呢,只能是怎麼樣去看待。
  • 《金剛經》: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就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在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之內,這是每一個人必須了解的。只要執某一個法真實,就是執取那個法的法相,誤以為那個法有真實的法相。可是事實上除了如來藏心外,沒有任何一個法有真實的法相,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法是真實的。
  • 為什麼不能以諸相見如來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為什麼佛說,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呢?
  • 《金剛經》裡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為何會被曲解?
    金剛經也有多個譯本,這裡我們看看玄奘譯本的《金剛經》(玄奘所譯的經題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中,這個「無四相」的譯法——【鳩摩羅什譯本】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 金剛經中句式,如來說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怎麼理解呢?
    問:常常讀誦金剛經,有些句子讀著很美,但卻不是特別理解,請師父教導,例如: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怎麼理解?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些句子都很美,但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懇請師父教導。
  • 「佛門觀察」為何眾生看不見佛陀相好光明的「三十二相」?
    稍有佛教基礎知識者皆知,佛陀有法報化三身,法身等虛空,廣遍法界無邊;佛陀報身是受用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隨行莊嚴,六十四圓音等,身居報身佛土;佛陀化身無量,即無具體數量之意,應眾生之法緣而化顯,非為法身,亦非為報身。但又常有人將佛陀報化二身所顯混淆一談。
  • 《天道》:淺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
    能否剝離那雙眾生之見的眼睛和執念,才是解讀《天道》最根本的。我認為的認為,是我的認為,非是《天道》裡的本來。即便是呼之欲出,也是不能說一個所以然。說覺說悟說進步說慈悲還是賴著痞性,強詞奪理而已。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槃。覺行圓滿,在自性圓滿。眾生平等,乃覺性平等。
  • 從《金剛經》、《圓覺經》、《涅槃經》中看「無我」與「我相」
    而本篇所說的,主要是人無我,即是指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內,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是相對的,暫時的,沒有恆常自在的主體。而凡夫所說的這個「我」只不過是五蘊假合而成,並無恆常一體及自我主宰的能力。《俱舍論記》說:「非自在故非我。」
  • 《金剛經》要義:掃一切相,破一切執(二)
    《金剛經》中所說的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見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相,即相狀、現象,廣義上是指認識中的表象或概念(名)。簡單地說,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直覺的對象稱為相。《金剛經》否定一切相,認為一切相皆非真實,一切相皆虛妄不實。諸法實相(真如)離一切相,即實相無相。反過來說,離一切相才能體證諸法實相。  《金剛經》是佛陀為最上乘的大乘菩薩說的,所以,佛陀一開始就單刀直入,開宗明義地教導菩薩:要降伏虛妄之心,持守心念,首先就要掃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的分別執著。「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