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此幻相虛而不實,所以執著取捨,處處為虛妄相所惑。妄境時時燻妄心,真性為外塵相所遮蔽,終日為環境所轉,因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苦,長劫輪迴,無有休息。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凡夫迷佛性,六道輪迴便有種種相,例如黃金,根本沒有一切相,但經過錘鍊可以做成任何形狀的飾品,也可以造出佛菩薩羅漢相。若著了佛菩薩相飾品的形狀相,便迷失了黃金的本來面目,離佛相,離菩薩相、離飾品相,便認識黃金的非相——黃金不是一切相,但黃金能造種種相。
真如隨緣有六度萬行,若著六道萬行之相,便迷失真如佛性,離六度萬行之相,即六度萬行便見真如佛性,因此世尊說:一切相即是非相。也就是一切相都不可著。
我相亦是非相,四大和合才成我,四大未和合以前,哪裡有一個我,所以如來說一切相都是非相。一切相在什麼地方呢?就在眼前,眼前的一切相都可以空掉、可以非,覺一切和合相即是空相,即名為無上覺。
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眾生只是一個假名,無有實體,有妄想有生,無妄想無生,若離妄想即無眾生可得。眾生就是貪嗔痴,貪何曾有實體,對物說貪,離物何來有貪,是故貪也是一個假名,猶如水泡一樣,起了又滅,只不過滅了又起,如是生生滅滅,相續無間斷,這就是眾生的名。
離了貪的妄心,無妄想生起,即是無生,無生無滅也就無眾生,那裡有一個眾生可得,因此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眾生無生,實相現前;諸相非相,法身現前;只要離相,即見法身,修行就是要人離了。
眾生無生便是佛,諸相非相見如來
比方說我們念佛,也是諸相非相,也是無實無虛的,開始時有念而念,後來是無念而念,無念而念比有念而念更好,有念而念是有心去念佛,是有實,念得馬馬虎虎,是有虛。無念而念是無實,念起來很相應,不覺得辛苦,是無虛;無實就是無為,不覺得有所作為,無為法功德廣大,就是無虛。
「應無所住」是無實,只有這樣才能生出慈悲喜舍的清淨心,也就是無虛。修行中所做的一切事,若能與無實無虛相應,不久便得般若妙用。
無實,即不可得心,無虛,就是做事恰當。其實一切法都是無實無虛,性空緣起是無虛,緣起性空是無實,例如滴水成冰,冰是無實,但冰有作用,所以又是無虛。
平常心學道
知道了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我們修行的時候也不要落在這句話上,要是落在上面又成了著相了。
那麼怎樣修行呢?保持一顆平常心。
從前,有一個學僧就是無法開悟,他去法堂請師父開示說:「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晚睡,心無雜念。我想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可為什麼我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塊鹽,交給這個僧人說:「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放進去,使它融化,你就會開悟了!」
這個徒弟遵照禪師的吩咐把鹽放進葫蘆裡,可是鹽卻好久不化,他跑回來說:我把鹽放進去可鹽老是不化!禪師拿過葫蘆往外倒掉一些水,然後搖晃了一會,鹽很快就融化了。
禪師慈祥地說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怎麼能開悟?」
小和尚不解地問:「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
禪師耐心地解釋得:「修行如彈琴,弦太緊會崩斷,弦太松不成聲音。時刻保持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學佛修行,僅憑用功還是不能正確理解佛法的本義。如果把心執著在佛法的相上還是不能成就。所以世尊說:「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著相就會起迷惑,有了迷惑就會生起煩惱;離開相就能見到本性,菩提就會現前。因為這個原因,在娑婆世界的修行者欲想發菩提心,應離一切相,這是修行的要素。
何為無所住心?
譬如日月行空不住空,照山河大地而不著山河大地,我們的心也應該像是這樣,於六塵之境不住,不住有,亦不住空,是為無所住心。
若能離相,不為相所惑,則無執著取捨,我們在這個世界的六塵之相就會空!內心不出,不生愚痴煩惱迷惑,外塵的一切諸相則不入,動靜不會產生!
只有佛法才能令人解脫生死,不受輪迴之報,雖然這樣,我們學佛修行也不能著於這個法相之上,佛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信心清淨,不見有一法可當情,就是心清淨,因為心清淨,則生實相,這樣修行就成就了第一稀有的功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