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問答:怎樣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2020-12-24 禪意流心

#人文#這句話出自《金剛經》,原話如是說:「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麼我們不由發問,什麼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呢?

01什麼是「我相」?

「我相」其實很好理解,因為人凡事都帶著一個「我」,無論你說什麼,做什麼都離不開「我」這個相,只是對「我」這個相理解的層次不太一樣罷了。

從根本上來說,所有相都是「我」相。只是在這裡主要區分一個小我,肉殼的我,另外就 是一個觀念的「我」而已。可是肉殼的「我」好理解,觀念的「我」卻難以明白。

根據唯識宗理論,「我」相的產生是由第七識以第八識的見分為「我」,以為其為恆常不變的,所以才產生了我法二執。「我相」又有「我貪、我痴、我見、我慢」等煩惱心所。所以識別什麼是「我相」是修行的基礎的基礎。

02什麼是「人相」?

「人相」有兩層含義:

1、是由於分別計較而產生,產生了你我彼此的分別,並在這種分別之中選擇自己所貪愛的,摒棄或者打擊自己所不愛的。但這還是初級層次的理解,更深層次的理解請看第二點。

2、以「他人」「他物」為「我」。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一點?因為許多時候我們也常換位思考,也常從他人他物的立場思考問題。例如,我們有時執著於為自己的愛人考慮,而忽略了大家的感受,或侵害了大家的利益。

我們為他人考慮即使對自己來說純粹是「無私」的,但卻也常迷離痛苦。只是這一層,相對於單純的「我相」來說更為解脫了一點點罷了。

03什麼是眾生相?

知道了「人相」的含義,「眾生相」就更好理解了。他自然也包含兩層含義:

1、是把眾生當作有別個體「我」的異相來看待。

2、是「為眾生」之相。不能真正地看透世間的因果際會,卻盲目地執著於看得見的「眾生之相」。

要知道《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也是佛法先「出世」再「入世」的理念的表現。因為「出世」才能從某種程度上解決煩惱,但「入世」又不被煩惱所憂才可以得到永恆的解脫。

04什麼是「壽者相」?

佛法是要了脫生死的,但不為自己,不為別人,也不為眾生,那麼為了脫生死是不是就是追求長壽呢?

當然不是。壽者相有幾方面意思:

1、以長壽為修行目標;

2、誤以為了脫生死就是「軀殼」的永恆保存不壞;

對於「軀殼」能不能永遠保存在這裡並不議論,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有生必有死」這就是因果輪迴,而佛菩薩是要求「無去也無來」、「無生也無死」的。所以這和「軀殼」的生死變異沒什麼本質關係。

那麼佛法追求的永生又該是什麼?其實佛法的永生是指:煩惱的永遠不生和生命本來就無生無滅,對錯是非都是人腦海的幻覺罷了,佛陀就是要揭示這個主題。

相關焦點

  • 《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一)「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您怎麼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金剛經》中一直提到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網絡上,這四相的解釋不少,各有不同。佛經中,佛陀告訴我們很多內容,但需要將之運用,則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去觀察與運用,畢竟法是每個人各自去實踐的,這樣才能變成智慧,學佛學智慧。
  • 《金剛經》裡面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指什麼?
    《金剛經》裡面多次出現,「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該如何理解這四相呢?從字面意義上看,相即形狀,四相即我的形狀、人的形狀、眾生的形狀、壽者的形狀。
  • 《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金剛經我相度眾生時,見有能度的我,則有我相,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則無我相
  • 為什麼所有人讀了金剛經都會著相
    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若有人說,佛陀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你意下如何,這樣的人理解我今天所說的含義不?不理解,佛陀。這樣的人不理解佛陀你所說經文的含義。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云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什麼是我相?我相就是眾生的心所證的境界,即是心所了別的境界。譬如有人,百骸調適,不知有身,或因攝養不好,導致四肢軟弱麻木,忘了有身,若微加針刺或艾灸,則因痛覺而知有我,因為認知分別才感覺有我的身體,。
  • 《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指為何?如何斷滅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金剛經》處處提出四相,作為《金剛經》中極為重要的概念,四相究竟所指為何?下面,我們一一來加以說明。菩薩有我相,煩惱因而生起,亦因此增長,因為有「我」而生起無量煩惱。云何:「我」度煩惱?煩惱反會增加,為什麼呢?若見有眾生滅度,見有滅便有生,不見有滅,無滅則無生,那時才可稱為實實在在度眾生,而不見有眾生滅度。有些人埋怨煩惱破不盡,皆因見有煩惱可滅,見有滅則見有生,不久,煩惱又生起來,因為有能滅的我相在。
  • 《金剛經素解》:如何不住我相,人相,壽者相和眾生相,如何無我
    佛陀把眾生進行分類,按照出生方法;按照色和無色來區分,有形無形區分,如此可見雖然無量無邊眾生,但是並不多。菩薩感覺到到眾生太多了,度都度不盡,越度越心慌,如何安心呢?色即色相。《心經》中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謂色,這是外界所看,所聽,所感受到的外相。人的靈魂是無法看見的,但是確實存在。對於打坐修定的人就會有這個體驗,包括有些專家專門研究瀕死的許多人,都會有靈魂出體的體驗。
  • 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成就羅漢四果
    《金剛經》反覆強調修行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一般人的會愛自己,愛自己就愛自己的樣子——我相,內心不斷重複對自己的念頭,可是念頭是剎那生滅的,所以我相就不斷在變化,直到我們老了以後,發現沒有一個不變的我。「我相」根本不存在,「我相」是我們想出來的一個東西。
  • 《金剛經》:破四相,破六塵,方可證悟心靈空境!
    《金剛經》中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意思是說若修行者心中有了我相就不能成就波若智慧。而這四相又是以我相為核心的,所以要破除四相,首先要在心中破除我相。人因為執著於我相,常常以自我為中心,過分在乎自己的利益,若有人侵害他的利益,就會心生怨念。
  • 《金剛經》的精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通過學習經文來對佛理的掌握,正確的認識生命,從而理解生命的意義,參悟佛道之中的道理,通過學習《金剛經》理解佛所指的「眾生愚痴妄想」,實質上就是一個「相」字。這是一切學佛人的根本著力點。我們久讀《金剛經》,心中就有這樣一個感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恰如一條束縛眾生的鎖鏈。
  • 佛教中,四相是什麼?為何說還有四相的人,並非菩薩呢?
    在佛教之中,有一個概念非常重要,為什麼說它這麼重要呢?因為它是判斷修行之人是否有所成就的標準。這個概念就是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共四相。那麼,如何理解這四相呢?第三相是眾生相,因為有了對待他人之相,而他人並不只是一人,而是多人,因而也稱為眾生相。
  •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領悟到什麼是我相,可能是一剎那的,也可能用了很長時間,但沒關係,那個是真相,隨時在等著我們,也許是通過閱讀經論,也許是別人的言教,也許你什麼都沒做,忽然間看到花開花落,你就明白了。誰知道呢?人相、眾生相,也是如此,通過緣起性空,通過對六塵、六識、六根的深入思維,也許忽然間有一天就明白了。人相,就是我們認識的那個「認識」,比如,我認識的一個人,這個就是一個相。他(他)作為一個被執取的、被誤解為不變的「相」,存在於我們的認知中。事實上,這個「相」是虛妄的。
  • 佛教問答:什麼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中的現實生活中的「相」?
    於是又出現另外一種解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也是「相」,可是這種否定再否定的辯詞實在讓我們更加迷惑,讓我們在生活中更是左右為難,不知如何下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實際上是說每個人都不必執著於「相」的,或者說要想保持某個「相」的樣子,或者擁有某個「相」這都是徒勞的。
  •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我相亦是非相,四大和合才成我,四大未和合以前,哪裡有一個我,所以如來說一切相都是非相。一切相在什麼地方呢?就在眼前,眼前的一切相都可以空掉、可以非,覺一切和合相即是空相,即名為無上覺。眾生就是貪嗔痴,貪何曾有實體,對物說貪,離物何來有貪,是故貪也是一個假名,猶如水泡一樣,起了又滅,只不過滅了又起,如是生生滅滅,相續無間斷,這就是眾生的名。離了貪的妄心,無妄想生起,即是無生,無生無滅也就無眾生,那裡有一個眾生可得,因此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 《金剛經》:為什麼要不住相布施?
    我們從《金剛經》裡的這個問答中,不難發現,佛陀真是個好老師,循循善誘,所謂佛教,教就是一種教學,你看佛陀的教育方式簡直比現在的教授不知高明多少,有理論有方法,還告訴你將來可能會得到什麼結果。《金剛經》用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來涵蓋一切世間現象乃至整個虛空,佛陀教我們不能執著一切相行於布施,連一點相都不能著,就可以降伏其心了。不執著於相,不是把相消滅掉,而是離,離開心裡就不執著了。
  • 《天道》:淺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
    擺一道茶,我們一起聊聊關於《天道》中的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維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眼界去解讀《天道》,至於看到什麼,知道什麼,都是你自己的極限。能否剝離那雙眾生之見的眼睛和執念,才是解讀《天道》最根本的。我認為的認為,是我的認為,非是《天道》裡的本來。即便是呼之欲出,也是不能說一個所以然。
  • 《金剛經》裡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為何會被曲解?
    如有一本講解金剛經的古書叫做《金剛心總持論》,那上面對「無四相」的解釋是:菩薩之人,知身是幻,悟世無常,不惜身命,何況資財,但學大乘佛之教法,名無我相。等觀眾生,皆如赤子,不擇冤親,平等濟度,名無人相。於世間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續,名無眾生相。
  • 佛教:「相由心生」是什麼意思?
    學佛的人都知道,覺悟並非是修行的終極目的,但覺悟仍然是修行者共同的目標之一,甚至可以說,修行不能覺悟,那就是還沒入門,至少還在眾生之中打轉,還沒超過凡聖有別的臨界點。那麼,怎麼樣的狀態才能算是覺悟呢?也就是說,覺悟的人,他們悟到了什麼?
  • 《金剛經》: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直譯--「若是執取一切法的法相,就是執著有真實的我、真實的人、真實的眾生,以及真實的壽者。」眼根既然不是真實的法,當然也不會有真實的法相;若是執取眼根這個法有真實之法相,那和執取真實的我又有何差別呢?我是指覺知心,一般眾生都執著以為能分別了知的意識覺知心為真實、不壞,以這個覺知心為我,就這樣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