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6品《正信希有分》

2020-12-14 超凡博弈

《金剛經》(第6品《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一、佛法流傳的三階段。

經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聽了佛陀開示的無上甚深微妙法後,深信不疑,但是擔心別人聽了不信,他就向佛表示了自己的擔心。

他問老師說:「佛陀啊!有很多的眾生,聽了您在前面說的高深微妙的法義之後,恐怕難以生起真實的信心啊。」!

佛告須菩提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佛對須菩提說,別這樣說,不是這樣子的。因為在「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仍然會有人深信不疑的。

這裡涉及到一個時間概念:「如來滅後,後五百歲。」這在時間上指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

佛陀涅槃之後,到現在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有五個五百歲。佛陀涅槃之後的第一個「五百年」,叫做「初五百歲」;

佛陀涅槃之後的二千年到二千五百年,我們現在所處的這第五個「五百年」,就叫做「後五百歲」。

關於佛陀的教法傳世,向來有三階段的說法。佛陀涅槃之後,佛陀的教法在世間的流傳,分為「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個階段。

正法是佛陀涅槃之後的最初的一千年,佛陀的教法非常的純正,佛陀的教導不走樣地流傳著,很多的眾生聽聞佛法都能夠有所證悟。

在「正法」時期之後,是「像法」的時期,也有一千年。

「像」法的像,有兩重意思。

第一,是造佛像,大家熱衷於造佛像,熱衷於外在的形式了,對佛法的真義和內容,反而不感興趣了。

第二是相像相似,在這個時期流傳的佛法,是相似佛法,似是而非。

在「像法」時期之後,是漫長的「末法」時期,有一萬年,這是佛教的衰落期。

那麼佛陀涅槃後,「正法」時期一千年,「像法」時期一千年,這個「後五百歲」,則是「末法時期」開始的五百年,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時期。

在這樣的一個時期,能夠聽聞到佛陀的純正的教法,並且深信不疑,這個就是正信。有了正信,那福報就是非常的稀有難得。

二,為什麼說正信希有難得?

佛陀講,在末法時期的人,「有持戒修福者」會對他的教法生起正信。持戒,持守五戒,遵守佛的戒律;修福,是修人間的福報,像修橋、補路、放生、布施、做義工,等等。

經文說,這些持戒修福的人,「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對《金剛經》的法義能夠生起信心,把它看作是實實在在的真理,這樣就會獲得無量的功德。

那麼,末法時期持戒修福的人,要對《金剛經》的什麼法義生起信心呢?

對《金剛經》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法義生起信心:要發心普度一切眾生,度了之後,還要覺得自己一個都沒度;要努力地布施,布施了之後,還要覺得自己沒有布施;還要見「諸相非相」。

一旦對這些高深的法義生起了信心,那他的功德就非常的大了。

經文說:「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這樣的人,不只是在一尊佛前、兩尊佛前、三四五尊佛前,種過善根,而是在無量的千萬尊佛的前面,種過了善根。他的功德太大了!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這些眾生聽了《金剛經》的法義,哪怕是在一念之間,在極短的時間裡面生起淨信,佛陀都能夠清清楚楚地感應到,「悉知悉見」,佛陀是完全能了知,完全能夠看見,這些眾生呢就具備了無量無邊的福德了。

三、為什麼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為什麼深信《金剛經》法義的眾生,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呢?

《金剛經》說:「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之所以說深信《金剛經》的法義,就有無量的功德,那是因為大家對《金剛經》法義,產生了信心之後,就遠離了四相,並且不但遠離了四相,還遠離了法相和非法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那麼,什麼是法相和非法相呢?

每個人,對法相、非法相的理解,都不一樣。廣義上說,凡是可以被我們所認識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都稱為法。

如果聯繫下面經文中著重講說的「筏喻」來看,這個法相的法,在這裡是專指佛法。

所以法相,就是執著於佛法的相,法相就是修行人對佛法的執著。

修行人認為有各種方法可以帶他脫離苦海,有的人執著於打坐,有的人執著於念佛,有的人執著於持咒。

他們會強烈地依賴這種方法,會死死地抓住這個方法不放,並且自以為是,自以為大,互相攻擊。

因此,佛陀用「無法相」,來破除眾生對修行種種方法的執著。

在破除了對法相的執著之後,佛陀又加了一句:「亦無非法相」。

麼叫「非法相」?

既然佛陀說的法,只是方便法門,並沒有一個實在的法門,不能執著於成佛的方法,那麼這些法門就沒有用啦,就可以不用修行了啦?就既不去念佛,也不去持戒,也不去坐禪,也不去持咒啦?這個,就是執著了非法相,就掉到了一潭死水的斷滅空的裡面了。

所以,我們固然不能執著「法相」,也同樣不能執著於「非法相」,對這個「非法相」,也要堅決地予以破除。

在「勝義諦」上,我們要明白,佛說的法,只不過是對症下藥,只不過是引導著我們走向解脫的方便法門,所以,不可執著於「法相」,不能夠把佛說的法死死地抱住不放,這個就叫「無法相」。

可很多人一聽既然「無法相」,沒有「法相」,要超越「法相」,就馬上又死死地抱住了這個「無法相」不放手了,這就掉到了「非法相」的泥潭裡裡去了。

所以,《金剛經》講「亦無非法相」,這就是對「非法相」又進行了否定。

在「勝義諦」上,我們固然不能執著於佛說的法,但是,在「世俗諦」上呢,佛陀的教法一定要去遵循、去實踐。

佛陀的說法,固然只是一隻筏子,我們上了岸,就不能夠把它背在身上,可是大家想一想,如果沒這些方法,沒這些筏子,我們凡夫眾生,又怎麼能渡過生死輪迴的河流呢?

所以,不能執著於「非法相」。這就是《金剛經》裡面講的「無非法相」。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這段是對前面經文的進一步說明。有三個要點:

第一,不能「取相」,不能執著於一切相。

第二,不能執著於「法相」。

第三,不能執著於「非法相」。

「取相」,這個「相」,將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都包括在裡面,取相就是執著一切相,對此我們可以稱之為「我執」;

「取法相」,就是執著於有各色各樣的佛法,對此我們可以稱之為「法執」。

「取非法相」,就是執著於非法相,對此我們可以稱之為「空執」。

對法相和非法相,都不能執著,所以佛陀又強調說「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金剛經》不遺餘力地破執解縛,在佛經的裡面是最為徹底的,它層層深入,一破到底。

一層是要破除「取相」,破除了對世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執著;

第二層是破除「法相」,破除了對佛法本身的執著;

第三層是破除「非法相」,破除了對「空」的執著。

佛陀對「相」、「法相」、「非法相」的破除,顯示了金剛般若層層破除的特色,將我執、法執、空執這三執,齊齊地破除,乾脆利落。

四、為什麼要捨去那隻筏子?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因為這個緣故,如來常說:你們這些比丘們啊,你們知道不知道我講的佛經,就像是河裡的那隻木筏子?木筏子呢是比喻是我所說的法。你們過了河之後,就要把它捨去,把它留在河裡面。

所以你們對我所說的法,尚且要捨去,更不要說那些不是我說的法了,更要徹徹底底地捨去才對啊!

人的一生有各種各樣的煩惱,佛有各種各種的對治方法。「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需一切法?」

說的一切法門,就是為了除掉各種妄想。現在這些妄想沒了,那這些方法呢,也就用不上了。

這些方法,就是讓我們度過生死之河的船筏子。我們到了彼岸之後,要棄船登岸,不能再繼續背著這個筏子了。

過去有些禪宗的大和尚,讀了《金剛經》之後,就開始燒經,認為這些東西沒用了,這就是破除了「法相」,就是「筏尚應舍」的境界。

「何況非法」,一切的佛法到了最後,都像筏子一樣,都要丟掉,那更何況一切不是正法的東西呢,我們更不能著相了,更要舍掉了。

《金剛經》第6段講在末法時期,能夠生起正信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這些人那是有著很大的福報的。

雖然正信是希有難得,但是,我們切切不可執著在佛法的法相上面,更不可以陷入了「非法相」的裡面。

最後,佛陀又打了個比方說:過了河就要舍掉筏子,開了悟就要捨棄曾經用過的方法。

這些曾經用過的正法都要捨棄,更何況不符合正法的「非法」呢!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又說了什麼?
    於是,便有了袁守誠妙算無私曲,涇河龍王違背旨意降雨,得了死罪,求救於唐王,拉唐王下水之事。《西遊記》故事裡,唐太宗李世民遊覽了一趟幽冥地界,全靠判官引路,臨走之前,判官復吩咐道:「這些金銀,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爺爺過去,他的陽壽還早哩。
  • 亓效亮:和南懷瑾先生《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敬步原韻
    1945年)於四川峨眉山大坪寺掩關專修時,研讀《金剛經》一夕之作,於每品經文後題七言偈頌一首,提綱醒目,叮嚀後學,確甚有功。第六品,正信希有分東風滿地蟄雷鳴,柳綠花紅照眼明。捨得江南春色富,徵鴻萬裡一身輕。
  • 敦煌早期金剛經變的形成與樣式演變
    內容:無餘涅槃(大乘正宗分第三)  6.畫面5右側。一條河中,一人坐在河中的竹筏上,其前一方黑色榜題,存有題記。內容:筏喻(正信希有分第六)。  榜題題記: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7.畫面6右側。左側佛坐於須彌座上,右側一比丘坐地墊上與佛對話。
  • 金剛經 · 第二品 · 善現啟請分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 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 金剛經中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究竟是哪四句
    我理解的金剛經中的四句偈應該是下面這四句,分別代表了離四相,去三心,生正信,破有為,都有著非常高深的智慧,咱們一起來看看,也相當於做一次複習。01離四相這一句出自於第五品,如理實見分,全文如下。02去三心這一句來自於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全文如下:
  • 《金剛經》名句20條
    03.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第三品《大乘正宗分》)眾生之所以是眾生,就是因為執著於四相: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我,處處以我為中心,這是我相。(第十品《莊嚴淨土分》)出家人天天都在念誦《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莊嚴佛土這件事,世俗偙中、在名言中,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 正信的佛教是什麼?|引經據典
    欄目內容由主持人來勁負責編輯,並撰寫簡單評介,個人觀點如果有錯謬之處,歡迎指正。問正信的佛教是什麼?答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處如此,未來必將如此。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經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
  • 金剛經 · 第四品 · 妙行無住分
    布施心應無所住分妙行無住分第四【原典】 「複次,須菩提!經文中指的「應無所住分」又有什麼特別含意呢? 一、布施不住六塵《金剛經》於文字義理上,一再申論布施是不住相、不住心為主題,但是真正的不住相、無所住的深意,是要我們不廢事相的善業資糧,於不住心,大作空花佛事。
  • 佛學:金剛經的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之根本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昨天我們了解了《金剛經》的第一品,提到《金剛經》與佛教其它經典經書不同,開篇並沒有強調佛或者菩薩的神通示顯,只是記錄了佛陀弘法的日常生活。今天我們接著第一品繼續來解讀《金剛經》第二品的內容,第二品的小標題叫「善現啟請分」,從字面來理解就是請佛陀開示法義的意思,這裡的「善現」指的是「須菩提」。在《金剛經》第一篇我們詳細地談到過須菩提,這裡再簡短的補充一下,須菩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號稱「解空第一」,須菩提是梵語音譯,華語的意思是「善現、善吉、空生」等等。
  • 《金剛經》離相寂滅分第十四品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訴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般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 希羅本賽季薪水排名聯盟第240位,熱火隊內排名第6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希羅本賽季薪水排名聯盟第240位,熱火隊內排名第6 希羅本賽季薪水排名聯盟第240位,熱火隊內排名第6 後仰上籃 09-24 11:19 【希羅本賽季薪水排名聯盟第240位,熱火隊內排名第6】熱火對陣綠軍的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金剛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南懷瑾大師對此解讀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人的一生也是如此。」這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就是自己主動去覺悟,進而在生活裡潛心修行。看到這裡你就明白,命運裡的福祉和苦難都是自己修來的。你多自助,然後人就會助你,老天也會助你,佛陀也會助你,有此你的福氣就多了。如果遇到一點困難就怕得要死,坐在那裡等著天上掉餡餅,佛陀看你那麼沒出息也懶得幫助你。
  • 佛學:金剛經開篇,說明了佛陀是人不是神
    從這期開始我們一起來品讀《金剛經》的經文內容,由於《金剛經》的宗旨是闡述空性成道的境界,也就是修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實相般若」,所以在佛教中有著「不可說」的意境。經文中強調的「真理」在沒有修行基礎的人看來,是有些不合邏輯的成分,故前面說到《金剛經》是為菩薩所說的修行法門。菩薩以修行實踐得般若妙慧,所以說《金剛經》必須要躬行實踐才會有更好的感悟,單從文字去理解是無法領會其真正的法意。
  • 《金剛經》裡的這3句精華,值得反覆品讀,功德無量
    《金剛經》作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智慧精華,一直在佛學領域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它裡面所包含的理論,是佛教理論的基礎也是最高的境界。經文中有很多佛教經典名句,直到今天也廣為流傳。其中有三句,一直以來被奉為《金剛經》中的精華,反覆品讀這三句話,功德無量。
  •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云何降伏其心?讀完醍醐灌頂!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一個人起了妄念時,如何降伏這顆妄心?讀完醍醐灌頂!先看以下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誦讀「金剛經」有大福報,如何快速背下金剛經和誦讀金剛經的好處
    想快速背誦下金剛經可以每天專誦一兩品,這樣一品品誦讀同樣具有加持力,尤其在美國這邊生活的道友不要有太大的壓力,我們可以分段背誦。背誦下來金剛經之後,你再來一句一句無聲振動三十二品金剛語就是獲得一次又一次金剛咒語的加持而得到不可思議的各種境界,您的肉身就是一座殊勝的佛塔!
  • 《金剛經》全文完整版 | 宏渡法師唱誦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
  •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經:「無為福勝分第十一至持經功德分第十五」轉
    南無阿彌陀佛(接20182.9轉慧律法師講解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至莊嚴淨土分第十)【無為福勝分第十一】經文:【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似水成波,還是不二,水不離波,波不離水,有波浪的地方,你就知道有水;有水的地方,一定會起波浪)。【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如法受持分第十三】經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
  • 《金剛經》:讀金剛經的忌諱有什麼
    讀金剛經是需要注意其中禁忌的,而且在誦讀金剛經時,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能虔誠的去誦讀,這樣才能讓自己從金剛經中得到很多的感受,自己堅持的去誦讀的時候,從中感受到的好處也會更多。讀金剛經時是有很多需要自己去了解的,這樣才能從金剛經中了解到更多。
  • 金剛經全文、譯文、釋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原文第二品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