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捨得」。
這句話出自《了凡四訓》,捨得一詞的來歷是《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捨得就是對這句話的一個延伸性的解釋。
我們來看下原文《金剛經》第十品「莊嚴淨土分」:「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是一部佛教經典,記載的是長老須菩提和佛祖釋迦牟尼的對話,須菩提提出問題,佛祖給予的解答,須菩提的問題是在修行過程中,如何控制好這顆心。
因為修行時,心總會起各種各樣的雜念,導致修煉者難以入定,於是須菩提請教佛祖,如何才能降伏其心,就是怎麼做,才能讓這顆心能夠配合人這具身體的修行,使身體達到入定的那種狀態。
於是佛祖釋迦牟尼給了須菩提全方面的解答。
最後歸結到了一句話,就是想要降伏這顆心,就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何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應如是生清淨心。
心不能在放在色聲香味觸法上,什麼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個一定要知道。
一、色 ,指眼睛看到的東西,能染汙眼根,稱為色塵。
二、聲 耳朵聽到的聲音,能染汙耳根,稱為聲塵。
三、香 鼻子聞到的氣味,香臭。能染汙鼻根,稱為香塵。
四、味 舌頭品嘗的滋味,如鹹淡甘辛等。能染汙舌根,被稱為味塵。
五、觸 ,身體接觸感受到的觸覺,如冷暖軟硬等。能染汙身根,被稱為觸塵。
六、法, 內心想到的思想,如善惡的念頭等。能染汙意根,被稱為法塵。
要想有一顆清淨的心,這顆心就不能想著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個包含的東西上,也就是世間所有一切的東西,都不要去想,名利榮辱生死得失金錢美女等等這些不去想,就會有一顆清淨的心,也就是這顆心不放在任何事情東西上,身體在修煉的時候,就會進入那種入定的狀態。
通過如此修煉一步步得到正果,這些正果就是金剛經裡講的:第一步,須陀洹果,第二步,斯陀含果,第三步,阿那含果,第四步,阿羅漢果,最後一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知道了這些基本的佛教理論知識,再來說捨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捨得」。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含義,大家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一顆心不放在任何事情上,什麼都放下了,不去看,不去聽,不去聞,不去碰,不去嗅,不去想,這就是舍,舍就是放下的意思,就這樣放下了所有一切,舍掉了一切,事實是也沒有失去任何東西,這就是實無所舍。
一顆心放下了一切後,自然也沒有得到任何東西,因此說捨得是實無所舍,亦無所得。
當一個人一顆心放下了世上一切,就會獲得一顆清淨心,什麼都不會失去,什麼也都不會得到,在這種狀態下進行修煉,就能夠進入到修煉時入定的狀態,如果一個人不放下世上所有留戀的東西,就不能入定,也就不會得到修煉上的果,這就是捨得的本意。
後來捨得的道理被引申到平常人的生活中,它的意思就是:要想得到些什麼,就需要放下些什麼,一個人想去修煉,並且想得到正果,前提就是放下紅塵一切,否則一切免談。
在擴展一下範圍,想得到錢財,就要付出勞動,想要吃好的穿好的,就要付出金錢,方下了心中的惡念,就會得到一顆善心,放下了善念,就會變成惡,這些也是道家陰陽的互根消長的理論。
什麼都放不下的人,也就什麼都得不到。
所以人這短暫一生,必須活的灑脫,看得開,放得下,除了生死是大事,其餘神馬都是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