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金剛經》的全稱、作者
(1)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如果分段講此經名字:① 金剛 ② 般若 ③ 波羅蜜 ④ 經
(2)作者:鳩摩羅什(過去七佛的譯經師)
有些人覺得「鳩摩羅什」學識淵博,翻譯的經典文字優美,所以廣為流傳;
但是,我更喜歡這樣的說法:鳩摩羅什的自身修行功德和佛的功德促使這部經廣為流傳,為大眾喜歡。
以這樣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成佛時,因為過去罪業,吃了3天馬麥;阿難和佛同時到一個村落,阿難沒有說法就受到了禮遇,釋迦牟尼都沒有這個待遇,佛說:「過去世阿難幫助過他們,我曾經傷害過這裡的人的緣故」。(這些人前世好像是蜜蜂)《楞嚴經》中的故事。
我想鳩摩羅什翻譯經典的緣故,為什麼廣受大家喜歡,也是有這樣的「因果」吧。
02《金剛經》名字的含義
(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經名的正確分段:① 金剛 ② 般若 ③ 波羅蜜 ④ 經
(2)佛教公認:《金剛經》名字屬於「以法喻為名」(佛經名字有7種命名方式)
(3)以下是我在以前聽經法會時,簡要記錄與各位師兄分享。
① 金剛:
佛教對這兩字最普遍的解釋有這樣三種:
【1】代表三個含義: 其一是堅固;其二是光明;其三是銳利。
【2】以「金剛」二字比喻「般若」
【3】宣化上人的理解更偏向:金剛心、金剛性、金剛般若。認為不存在比喻,喻就是法,法就是比喻。
用這樣一句話一個故事的話,我覺得可能能夠從另一個方面解釋「金剛」(無堅不摧):
《維摩經·菩薩行品》:「以智慧劍,破煩惱賊」 。
簡單地說:智慧猶如一把利劍,可以砍斷一切執著,一切煩惱。「金剛」也可以這樣子比喻,所以才有很多人把「金剛」比喻般若(智慧)。
② 般若 :
【1】宣化上人的說法: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2】以天台宗的「一心三觀」來說:空觀→假觀→中觀
舉個例子:《金剛經》:如來有所說法否,如來無所說。
僅僅從文字層面理解,因為這世間的「因果道理」、「因果法則」不是由如來創造的,也不是如來說的;如來只是把他明白以後看到的,用語言表達出來,然後由阿難變成文字記錄下來。
【3】如果用大乘經典證明的話《大智度論》有這樣一句話:「一心中得一切智、道中智、一切種智」。
③ 波羅蜜 :解釋為「到彼岸」。
《華嚴經》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眾生,無有休息」。
較簡單的一種解釋是:
[此岸] → 生死流轉(六道輪迴)
[中流] → 修行過程 (以各種我們區分的修行方式法門,就是已經有些明白,但還是在「煩惱」中的修行者)
萬行法師有這樣一句話:「任何法門都只是一個工具,目的是為了降服我們的心(分別心)」。
[彼岸] → 涅槃(本來想用極樂世界,因為比較好理解,但是想想覺得不合適,可能對於理解方面好解釋了,但是如果那樣說確實是錯誤的,就想想還是用宣化上人說的「涅槃」)
舉個例子,或許比較好理解:
其實就像客觀一點看:「夏蟲不可以語冰」,不要理解為諷刺,客觀一點看「因為生命長短」,沒有辦法活到冬季已經死亡,因為生命長短局限了認知,這不是它本身的錯誤,也不是講述者的錯誤。
所以每個講解佛經的法師都非常了不起,竭盡一切語言文字向我們(修行路上的人)傳達各種便於理解的修行方式(如念佛法門等等),解釋大乘經典的不可思議。
④ 經:如果簡單說也許《金剛經》中那句:「如筏喻者」,可以清晰說明,經書不過是載道之舟。也許根本還是那句「修一切善,離一切法」,菩提不離世間覺。為利益眾生,利益社會是根本。
南無阿彌陀佛。願各位師兄六時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