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2020-12-14 國學新知堂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

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老子時代列國分爭,戰亂不息,如何平息戰亂,使天下恢復清靜太平是諸子學術的根本課題。

老子為治平天下提供的方案就是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只要以無為治天下就可以實現天下太平的目標。

經文第三十七章的論述,可以體現這個意義。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無名之樸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這段論述中,侯王若能守無為就能實現無不為。這其中自然包括不欲以靜,天下也將自然而然地歸於太平清靜的狀態中。這個意思分明是只要侯王守無為,天下將自然而然地實現太平清靜。這自然也是通過無為實現了無不為。

天下最難為的事莫過於治平天下,而老子教導我們只要做到無為,就能實現無所不為的目標。這必然包括治平天下這件最難為的事。

可是,什麼是無為呢?實踐了無為果真就能無所不為嗎?

無為,按照老子本人給出的定義是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具體來講是指貢獻於萬民而求回報,功勞於萬民不爭處萬民之上。老子通過水利萬物而不爭來說明這個道理。

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還講「江海所以為百穀王,以其善下,故能王。」水利萬物而不爭,所以能成百穀王。這就體現了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用聖人以其無私能成己私、道衣養萬物反以虛無的形式存在來進一步論證這個道理。

道理講起來雖然成理,但天下卻沒有功而不居的侯王,他們奪取天下就要爭居萬民之上,稱孤道寡,聚斂財富,過著奢靡的生活,而且還貪得無厭,要將別人的土地和人民據為己有。侯王貪得無厭,不能無為,所以天下才紛爭不息。

可是,誰能在取得天下後,能放棄權力、財富與奢侈的生活而甘願與百姓同衣同食呢?所以只能慨嘆:知我者希,則我者貴矣。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相關焦點

  •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真正理解了這句話,人生會一帆風順
    這實際上就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這一思想,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實踐中一以貫之,那麼它就能夠幫助我們的人生走向一帆風順。「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在《道德經》中重點闡述的一種觀念,它蘊含的道理,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可是,對於老子的這一思想,很多人斷章取義,曲解了老子的本意,也誤導了自己和他人。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子《道德經》核心思想概括起來就六個字:無為而無不為。你只需要記住「無為而無不為」就是懂老子的人,其他的諸如「順其自然、上善若水、為道日損」等等這些真理都是用來闡述和揭示「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也就是說,你只要明白了這幾個字,無論是個人成長、企業管理、國家治理都可以應用。
  • 根據道德經,如何理解「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本意原來是這樣
    「無為而無不為」這話一聽就知道是道家思想。因為只有道家經常提到「無為」這個概念。然而世人對老子常有誤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深刻涵義。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何為無為?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比如說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縱橫捭闔,遊刃有餘,就必須發揮好自已的特色和優勢,而不能面面俱到,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想要。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道德經》是老子在春秋戰國時期所著,雖然歷史時代久遠,但是對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卻依然可以起到指導意義,可以說老子的智慧貫穿古今。紀曉嵐對《道德經》是讚不絕口,有詩為證:「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章,第三章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裡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 大...
    無為是一種心境,這種心境很難做到,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無為」,這裡損的就是我們的主觀意願。我們的經驗決定我們的主觀判斷,經驗越多主觀判斷能力越強,所以人越老判斷能力越強,同時也越頑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我們常說人老成精、老頑固,其實是在說這人很「有為」。
  • 老子講:「治人事天莫若嗇。」這句經文的意義是什麼?
    【名家解讀】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老子提出了治人、敬天的原則就是一個「嗇」字。總的方針是愛養精神,積蓄力量,不該做的事儘量不做。小到個人養生,大到管理國家,都離不開「嗇」這條原則。後來的莊子講「養生」,《呂氏春秋》講貴生,就是沿老子這條路發展下去的。道教的一些長生措施、理論,也是由此引申出來的。
  • 初解道德43—老子為何認為「無為」才是正道?無為核心是什麼?
    老子為何會認為無為才是正道?無為的核心是什麼?人要有所悟,往往是被某件事或者某個東西觸動了。那促使老子明白無為之益的事件是什麼?第四十三章將給我們答案,我們來看一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闢支佛:生—死,陰—陽,無為—無不為!佛學精舍
    無為無不為,也可以這樣理解,地球先天並未出手種過一棵樹,此是無為;雖是無為卻又生出無數種類的樹,既從無為變成無不為! 佛陀其實也有相同思想,佛陀心中無所住,又無所不住!自性自悟,自悟便是悟他,本都是人,本都一體(物/相),所以說無所住又無所不住, 無所見,又無所不見。 再舉例來說,此刻我一動不動躺在床上,是無為,同時也是無所不為!因為我大腦(有為)控制了我身體的不為。 所以,不為既無不為! 想生相剋,對立,又統一,又合於一,一又生二,二又生三。
  • 老子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原來大家都沒想到
    兩位觀點的理論皆與老子的「無為」同出一轍。東嶽先生認為:在背後左右人的就是「道」;人用來左右事物的就是「術」。老子認為:削弱左右事物的功能(術)就可以增強左右人(道)的力量強度,關閉左右事物的功能就是「無為」,也就是不用「術」。只有不用「術」「道」的威力才得以顯現。道和術是此消彼長的,不能共存雙用。
  • 「無為」還是「無不為」?我們都是說夢痴人,用今生去完成修行
    與人論及道教思想的時候,大多是以「無為」「清靜」作為修行的主旨。再深入追問,則回答曰,「無為」意指萬事萬物都順其自然發展,不要強行去作為,由此就不會受到欲望的染著,這也正是道教強調「清靜」的意義。但在許多現代思維的影響下,人們難免會對古人的言辭產生一些誤讀。
  • 無為,用老子來解釋老子,就是道德了!道是無為,無所不為才有德
    提起老子,其實人人都會想到一個詞語:無為,若要給無為下一個定義,個人認為,這個定義可以是這樣的。無為就是道德!比較麻煩一點,無為的定義,就要去理解道德。其實呢,一旦理解道德了,無為也就理解了。一個道有啥特徵呢,老子還是花了相當的功夫去談道的特徵,談道的特徵,就是在談「有」了。通過老子描述道的各個特徵去認知道。當然你要知道,老子只是描述了道的一些重要的特徵,但道的特徵並不是道。但道的特徵可以幫助你去理解「道」。對道來說。是不是一定會有一些特徵會比其它特徵更重要呢,如果有的話,個人認為是「反者之動」,反者之動這個特徵就比其實特徵更重要。
  • 人無所求品自高,為無為則無不治
    在對待領導這層關係上,如同長輩真心願意幫你的少之又少,還是考量你是不是可造之才,被其所用進而創造價值。要麼短期價值也行,來得直接爽快。世上本沒有救世主,想要有所作為,就必要靠自己,這才是真正的生存與成長的法寶。
  • 老子的生平、及其思想精義
    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之典籍被王子朝攜至楚國,而被免去守藏室史之職,回到自己的故鄉居住。公元前501年,51歲的孔子來到老子故裡,向老子問道。老子便留住了幾天,寫下了5000餘言的《道德經》一書。二,老子思想精義不同的人對人生和社會的理解,處於不同的階段。有的人處於初級或中級階段,而老子處於對人生和社會規律理解的最高階段,他的理解深刻而且徹底。所以,很多處於初級或中級階段的人,對老子的哲理難以理解。
  • 讀懂《老子》|老子的自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他也會為自己的思想不被理解,不能見用於世而感慨。在經文第七十章中,他向人們這樣訴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我所講的道理非常容易理解,我制定的法則也特別容易實施。
  • 什麼是無為?(國學)
    梁言相勸:語言的終極本質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喚醒,喚醒的生命才具有溫度和意義。《道德經》第三章,是後人對老子產生誤解的一個重要來源,主要和這一章中「無知」和「無為」的提出有關。「常使民無知無欲」,有的人評論為老子這是在為統治階級服務,是「愚民政策」。「無為」,則讓人認為老子思想消極,且認為是老子本人懷才不遇,所以才提出「無為」的不積極進取的思想主張。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天之篇)雷天大壯易
    老子書中所講的道,是他的宇宙觀、自然觀;所講的德是他的人文觀、社會觀。先講老子之道。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是自然而然,這是什麼意義?到這裡我還是沒說清楚,別急,接著來。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什麼叫無為?什麼叫無不為?
  • 「常名」的道、「自為」的自然、「功利」的無為/哲普
    (《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老子》第三十七章) 以上,我們知道老子是提倡「無名」的,而無論是周代的禮制還是諸侯的變法,恰恰是一種「有名」。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道德經》以此句完結,既解釋了什麼是道,也解釋了什麼是無為!
    《道德經》是最難理解的先秦經典之一,被尊為群經之首,老子洋洋灑灑五千言包羅天地大千,涵蓋宇宙萬象,讀懂了《道德經》也就理解了迷惘浮蕩的人生,也就理解了廣袤無垠的宇宙,也就理解了人與宇宙的複雜關係。什麼是「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