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
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老子時代列國分爭,戰亂不息,如何平息戰亂,使天下恢復清靜太平是諸子學術的根本課題。
老子為治平天下提供的方案就是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只要以無為治天下就可以實現天下太平的目標。
經文第三十七章的論述,可以體現這個意義。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無名之樸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這段論述中,侯王若能守無為就能實現無不為。這其中自然包括不欲以靜,天下也將自然而然地歸於太平清靜的狀態中。這個意思分明是只要侯王守無為,天下將自然而然地實現太平清靜。這自然也是通過無為實現了無不為。
天下最難為的事莫過於治平天下,而老子教導我們只要做到無為,就能實現無所不為的目標。這必然包括治平天下這件最難為的事。
可是,什麼是無為呢?實踐了無為果真就能無所不為嗎?
無為,按照老子本人給出的定義是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具體來講是指貢獻於萬民而求回報,功勞於萬民不爭處萬民之上。老子通過水利萬物而不爭來說明這個道理。
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還講「江海所以為百穀王,以其善下,故能王。」水利萬物而不爭,所以能成百穀王。這就體現了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用聖人以其無私能成己私、道衣養萬物反以虛無的形式存在來進一步論證這個道理。
道理講起來雖然成理,但天下卻沒有功而不居的侯王,他們奪取天下就要爭居萬民之上,稱孤道寡,聚斂財富,過著奢靡的生活,而且還貪得無厭,要將別人的土地和人民據為己有。侯王貪得無厭,不能無為,所以天下才紛爭不息。
可是,誰能在取得天下後,能放棄權力、財富與奢侈的生活而甘願與百姓同衣同食呢?所以只能慨嘆:知我者希,則我者貴矣。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