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解道德43—老子為何認為「無為」才是正道?無為核心是什麼?

2021-01-11 小索之啟明星

老子為何會認為無為才是正道?無為的核心是什麼?

人要有所悟,往往是被某件事或者某個東西觸動了。

那促使老子明白無為之益的事件是什麼?

第四十三章將給我們答案,我們來看一下: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沒有到達不了的地方。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這裡最關鍵的就在於前兩句:老子因為看到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進而明白了無為的益處。

那我們來一點點分析一下,這之間的聯繫和核心到底是什麼?

就像牛頓看到蘋果落下能想到萬有引力一樣,那老子到底看到什麼?

首先,老子說天下之至柔的東西是什麼?至堅的又是什麼?

在第七十八章,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至堅之物,在《道德經》中,未有明確答案。只在第七十六章有寫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我們這樣劃分一下:

水和嬰兒,劃分為柔弱的事物;

石頭和死人,劃分為堅強的事物;

這裡我個人推測,老子看到的是水滋潤萬物無所不到的景象。

那他明白的「無為」到底是什麼呢?

在第四十八章中,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現在我們從收集到的這些材料中,我們來推斷一下,老子無為的核心。

大家都可以有自己觀點,這裡我直接說我推出來的三大核心:

1.無我:

不管是水,還是嬰兒,都是沒有堅定的個人意志的。

水你用什麼容器裝,它就什麼樣子。嬰兒就像一張白紙,你教他什麼,他就學什麼。

而但凡我們所學,都是前人提出的觀點,當你損到極致,那就是無。

也就是到時候,你將不再有你認同或不認同的觀點。

無所不用,比如:你在中國要說服一個人,你借用孔子的話,而非上帝。你到了西方,就借用上帝而非孔子。說通俗點,就是你到哪裡都能混的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君子不器。

2.變:

我曾經一直思考,到底什麼是活,什麼是死?

後來,我得出的答案是:活的東西是可以自我改變的,死的東西是恆定不變的。

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那生與死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生者可以不斷改變。

而水完全符合這個特性,它沒有顏色,你給它加入紅色顏料,它就變紅色,加入綠色顏料就變綠色。它不管流到什麼地方,縫隙是什麼樣,它就是什麼樣。

嬰兒亦是,他有無限成長的可能。環境什麼樣,他就會隨之發生對應的改變。

而石頭不行,死人不行,你所學的所有知識也不行。

因為,凡你所學的,都是確定下來,不再變的觀點。包括,我現在說的這些,因為在我說出來這一刻,它就定格了。不會再改變了,但是,在我沒說之前,它是沒有明確的。

給我們啟示:保持自己不斷更新,不要將自己定義死了。

你是可以不斷改變的,你的定義是可以不斷更新的。

你不是你的模樣,你不是你的身份,你不是你的思想,你是可以不斷改變的活著的人。

3.順:為何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天下論柔弱沒有什麼能比的上水了,而攻克堅強沒有什麼能超過她,因為沒有什麼可以替代她了。

為什麼?

因為,水至柔至順,她沒有自己的意志,以萬物本身的意志為意志。這個體現,在第四十九章,老子說: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水如何對待萬物?順物之性,善利萬物而不爭。所以,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給我們的啟示:天助自助者,順勢而為。

天不與萬物爭,與萬物爭的是萬物自身。

好了,今天解讀就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這裡註明一下,老子的無為,意思萬千。我只是將自己解讀的三點與大家分享。這並不代表老子的「無為」就等於這三點。

歡迎大家評論區留下自己想法!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二、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老子的《道德經》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道經》論述的是「道」的本質,即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萬物運行的規律;下半部《德經》論述的是人類當如何過符合「道」的生活,即人類只有尊崇道的規律,在一切事務上作出有「德」的行為,國家才能達到天下太平,個人才能真正實現幸福圓滿的人生。
  • 無為,用老子來解釋老子,就是道德了!道是無為,無所不為才有德
    提起老子,其實人人都會想到一個詞語:無為,若要給無為下一個定義,個人認為,這個定義可以是這樣的。無為就是道德!比較麻煩一點,無為的定義,就要去理解道德。其實呢,一旦理解道德了,無為也就理解了。談起「道與德」這個議題,就大了,道德經這本書就是是道與德,這本書概括出來就是道德二字,也夠簡了。一個道字一個德字,可折騰人了。道實在是太抽象了,都抽到啥樣的程度了,都快抽成無了,都快抽成空了,道快抽成空無才能包容一切。要談這樣抽象的一個「道」,也只能從道的特徵去認識「道」了。
  •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裡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 大...
    無為是一種心境,這種心境很難做到,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無為」,這裡損的就是我們的主觀意願。我們的經驗決定我們的主觀判斷,經驗越多主觀判斷能力越強,所以人越老判斷能力越強,同時也越頑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我們常說人老成精、老頑固,其實是在說這人很「有為」。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無為不爭不是無為也不是不爭。沒有奮鬥的動力屬於焦慮,知與行,智與慧的不相適應,你在乎的只是一個結果。學習的結果是學歷,還是通過考試,可惜你會錯意,以為學《老子》可以解脫。可以通過掌握客觀規律更好的學習。
  • 《道德經》中的「無為」,到底什麼意思?大部分人都誤解了
    比如《道德經》,看似是在講「道」為何物,好像顯得虛無縹緲,不知所言為何物,可你認真讀下去,認真思考,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就會在方方面面得到極大的啟發。01《道德經》第五章寫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是個自然的存在,對世間的萬物一視同仁,並沒有特別的偏愛或討厭某物,自然間的一切遵照自然的法則自在運行。這短短一句話背後,反映了老子哲學體系中的核心觀念——無為。
  • 根據道德經,如何理解「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本意原來是這樣
    「無為而無不為」這話一聽就知道是道家思想。因為只有道家經常提到「無為」這個概念。然而世人對老子常有誤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深刻涵義。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何為無為?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三 正確讀無為之有益這五個字才好理解本章
    和道德經一樣的。只不過道德經得語言是哲理性的。西遊記的語言是故事性的。實際上,若深入讀明白西遊記,則知西遊記的很多描寫都是從易經而來的。既然物物都有個太極,則可知太極能馳騁於天下任何物之中。物之變遷演化都是由這個太極主導的。
  • 什麼才是無為跑法?終於懂了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說: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老子提倡的無為而治,無為行事,並非無所作為,而是要遵從自然規律來有所創造,依照客觀規律行事才是聖人之道。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道德經》是老子在春秋戰國時期所著,雖然歷史時代久遠,但是對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卻依然可以起到指導意義,可以說老子的智慧貫穿古今。紀曉嵐對《道德經》是讚不絕口,有詩為證:「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在所有的困惑中,我們在心中總有一種渴望亂中有序的規律,能解和這一切的方法是靜下心來閱讀《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你能領略老子的自然之道。讀懂了《道德經》後,你便能在喧囂的塵世中,明白天地萬物運行之道,進而有通達人生的德,成為開啟自己幸福快樂之門的智慧鑰匙。
  • 什麼是無知?什麼是無為?(國學)
    梁言相勸:語言的終極本質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喚醒,喚醒的生命才具有溫度和意義。《道德經》第三章,是後人對老子產生誤解的一個重要來源,主要和這一章中「無知」和「無為」的提出有關。「常使民無知無欲」,有的人評論為老子這是在為統治階級服務,是「愚民政策」。「無為」,則讓人認為老子思想消極,且認為是老子本人懷才不遇,所以才提出「無為」的不積極進取的思想主張。
  •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真正理解了這句話,人生會一帆風順
    當然不是,正因為此,我們才更因該對未來充滿希望,以為有希望才會有動力,有希望,希望之光才能夠幫助我們走出黑暗,奔向黎明。這實際上就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這一思想,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實踐中一以貫之,那麼它就能夠幫助我們的人生走向一帆風順。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文言文。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 老子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原來大家都沒想到
    兩位觀點的理論皆與老子的「無為」同出一轍。東嶽先生認為:在背後左右人的就是「道」;人用來左右事物的就是「術」。老子認為:削弱左右事物的功能(術)就可以增強左右人(道)的力量強度,關閉左右事物的功能就是「無為」,也就是不用「術」。只有不用「術」「道」的威力才得以顯現。道和術是此消彼長的,不能共存雙用。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 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道德經》以此句完結,既解釋了什麼是道,也解釋了什麼是無為!
    《道德經》是最難理解的先秦經典之一,被尊為群經之首,老子洋洋灑灑五千言包羅天地大千,涵蓋宇宙萬象,讀懂了《道德經》也就理解了迷惘浮蕩的人生,也就理解了廣袤無垠的宇宙,也就理解了人與宇宙的複雜關係。什麼是「道」呢?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
  • 《道德經》裡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無為」是《道德經》裡邊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道家講的無為是什麼?第一條就是不妄為,不瞎折騰。大家要不信的話,你看一下第七十五章開頭這句話,就說我們要了解他的無為,可千萬不要理解為什麼事都不做,什麼事都不做,那就跟他這個裡邊的意思就相差太遠了。大家看一下七十五章第二句話,「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所以它這個裡面講的有為指的是什麼?就是妄為。「無為」就是針對它的,百姓為什麼難以治理?
  • 道德經第43章:學校與家長矛盾的根源在哪裡?探尋家長退群的原因
    在前兩章,老子分別對反者道之動和道生萬物展開了論述,並且在42章的結尾引出了「強梁者不得其死」的施教宗旨,在老子眼中,強則滅,弱則生,這既是物極必反價值觀的確切體現,又是以柔克剛方法論的實際運用;因此,在第43章,老子論述的重點就是弱者道之用。我們看一下原文: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 無為是一種人生態度
    他什麼也不做,他只是「觀照」,他會讓自己的心遠遠地看著那些讓自己不安的情緒,看著它們佔據自己的心,折磨自己的心,盡興之後它們又慢慢地離開。這個例子就是最淺顯的對「有為」和「無為」的解釋了。(在我們一般人的意識裡,無為代表的是一種消極的、無可奈何的人生態度,而有為才是積極解決事情的方法。)所以失戀後,我們的第一情緒往往就是憤怒,要去問個明白,通過各種行為去破壞或者去挽回。————然而只有在自己真正平靜的時候,才是真正放下,真正釋然的時候。
  • 易經解道德經之三十六 微明二字才是本章的核心
    道德經中所言的矛盾也是這樣,無論第二章所言有無相生,高下相盈還是本章的翕張強弱興廢取與都是矛盾。都處在互相的轉換中。這是絕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本章的意思。這也是很多人視道德經為陰謀論的一個證據所在。實質上,本章的核心在於微明二字。微明就是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