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天之篇)雷天大壯易

2020-12-15 雷天大壯易

文/雷天大壯易

據記載,老子為孔子的老師,但其文化思想相去甚遠,本文就講一講你可能並不完全明白的,這兩位聖人之間的「道不同,不相為謀」。

老子、孔子兩位年齡相差不大,相傳老子比孔子大20歲左右。

兩人所在朝代是周代、春秋時期。

當時東亞僅中原區域(河南)人類有文明,周邊其它地方還是蠻荒原始部落。

那個時期的文明人區域,你爭我搶,爾虞我詐,戰火連連。

商滅夏,周滅商,東周、春秋開始天子失位,上百個諸侯國東徵西戰,禮崩樂壞。

老子、孔子在那個大時代背景下,對當時的文明人類社會都有強烈不滿,但思想及表現形式完全不一樣。

先談老子,通過老子書來了解他。

後代人諸多註解老子書(此處先用傳世通行本《道德經》),歪曲甚多。

特別是現代人,本來就已經沒有傳統文化功底,看古文特別容易犯以下幾個毛病:斷章取義;古字今譯;不知道作者歷史背景憑空解釋;強加個人意志、現代理念曲解。

老子說:不笑,不足以為道。

如果對老子書的解釋「不可笑」,就要想想是不是解釋錯了。

比如老子書的思想主線是很「消極保守」的,是想中原文明的人類回到周邊那些原始部落中去。

現代人受西方進步論的影響深重,很多就想不通了,人一定要積極進取,怎麼能消極保守呢?因此就產生很多強加個人意志的曲解。

如果了解了我前面說的背景,可能就能有一點理解了:老子認為人類爾虞我詐,戰火不斷的原因是人類文明的發展。

因為人類只從有了文明,就引起紛爭,所以老子希望人類不要文明,回到原始氏族部落時期,像動物一樣生活。

但是,動物不是比人類更兇猛、沒「人性」嗎?

錯了!

動物群落同類之間劃分領地之後就少有爭端,就算有爭端一般是因為求偶。

這類爭端也一般是個體或少數個人之間的,也一般是點到即止的。

而人類有了文明後,可以為很多事而發生爭端,而且這類爭端是群體性的戰爭,一戰爭就死傷無數,同類之間大體量的殘忍屠殺。

這種戰爭在動物同類群落中看得到嗎?

一戰、二戰在動物群落中會發生嗎?

到底是野獸善良?還是文明的人類善良?

現代高度科技文明,帶來的嚴重生態環境汙染,以及人類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到底是人類之幸?還是不幸?

文/雷天大壯易

老子當時生活的文明區域之外圍就是原始的人類氏族部落,他直觀就能看到他們的生活狀態,羨慕也是自然的。

老子思想「怪」,表現的行為也「怪」。

比如老子帶了很多有名的徒弟,孔子、楊朱、文子、娟子、放倉子等等。

他的教學方式跟孔子及當時其他學者完全不一樣。

他是不允許學生追隨他的,有問題來問,問完就走。

文/雷天大壯易

當時楊朱一定要追隨老子,老子斥其滾蛋。這些下篇再說。

我們來看老子書,看看他到底怎麼表達的。

同時也嘗試闡述下老子所講的道是什麼,德是什麼?

老子是中華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

老子書中所講的道,是他的宇宙觀、自然觀;所講的德是他的人文觀、社會觀。

先講老子之道。

老子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感覺有一種東西在天地產生之前就已經有了,這個東西衍生了天地,老子不知道是什麼,取了個名字叫道。

這是老子對於萬事萬物的終極思考,這個道是取自當時西周早年修建的第一條人工大道:周道。

周道筆直、通暢,老子借比為「天地母」。

老子書全文常用母來代表道,這個後面再說原因。

老子這個思考太牛掰了,我們接著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這句話重點不是一、二、三是什麼,重點是從一到萬這種「生」的發展形式。

這是老子的宇宙衍化觀,他認為宇宙、世界是不斷衍化、發展的。

我們現代人都知道世界是從奇點爆炸,再從粒子、分子、單細胞、多細胞等等一步一步衍化而來的。

達爾文的進化論,也告訴我們萬物是進化而來的。

但這些現代文明知識,老子當時的人是不知的,他們當時的文明就像我們兒童時期。

我們兒童時期怎麼可能想到萬事萬物是衍化而來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但老子思考、感覺到到了一點,這一句話重點在於衍化,老子明顯已經認識到了。

他認為天下萬物是從一個不太清楚的道一步一步開始衍化出來的。

光這一句話老子就可當中華古代哲學第一人。

再來,老子說: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谷通欲,欲望,這裡根據後面玄牝二字可理解為人類最大的欲望,Xing之欲。

繁衍是所有生物最根本的群體使命。

玄,甲骨文中是臍帶畫法,連接著看不見的子宮深處,代表黑、悠遠。

牝,甲骨文中代表母牛生Z器,代表母牛,後代表一切雌性動物。

這一句是老子比喻道像嬰兒從生Z器裡出來,還連著臍帶,臍帶的那一頭延伸進去悠遠、深長,道就是這個感覺。

天地根就是道,也就是上面說的天地母。

需要注意,首先這裡用語是非常「粗鄙」的,如果老子跟孔子是同時代,當時孔子已經開始講「男女大防」,不應該有此類「粗鄙」之詞。

這會讓我們對老子書的成書年代產生疑惑,是不是更久遠?

但也可能是老子想表達對原始人類狀態的追求。這是叉題,暫且不講。

文/雷天大壯易

從以上兩句,我們可以看到老子是「重女輕男」的,類似的還有很多: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萬物負陰而抱陽。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等等,都是女先男後,把母直接比喻成道。

這也是我們後世說陰陽,陰在前,陽在後的原因。

同時這些信息讓我們感覺他推崇的是母系氏族社會。

文/雷天大壯易

再往下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裡法是效法之意,但自然常常被人解釋錯。

這個自然是指自然而然,不是大自然、自然界,這些是我們後世西方流入的詞彙。

道是自然而然,這是什麼意義?

到這裡我還是沒說清楚,別急,接著來。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什麼叫無為?什麼叫無不為?

常看到這麼幾種解釋:

有所為,有所不為;表面看起來無為,實際上(內部)是有為的;什麼都不做就是什麼都做了。前面兩種解釋是後人、現代人無法理解而強加所謂的成功觀、進步論。

很多現代人想不通,人怎麼可能真的無為?

第三種解釋,就是簡單直譯,解釋了還是看不懂。

其實老子講的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是同一個意思。

老子是批評當時的文明人,欲求不滿,要了還要,貪得無厭。

我們看動物吃東西是不是吃飽了就可以,它難道一定要滿漢全席嗎?

我們看動物它要穿奢侈品、開豪車嗎?

動物不需要,但文明的人類一直需要,並為此爾虞我詐。

拿吃飯來說,老子講的無為是不需要滿漢全席,無不為是吃飽就行。

道自然而然,也是說人穿暖和就行,不要奢侈品大牌。

老子反對文明人一切多餘的訴求與行為,告誡人類只需要最基本、最原始的就行。

老子對當時的文明人類極其批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衍化了萬物,但我們看不到道有什麼動作。水就像道一樣,滋潤了萬物看不到它有什麼爭搶。但是水是向下流的,水一定是積蓄在最低洼的地方,這是文明人類不喜歡的,文明人類是只喜歡不斷上位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五光十色讓人類眼花繚亂,對人類產生了嚴重傷害;開跑車瘋狂飆車、穿奢侈品大牌,這些都讓人迷失了自我。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大道何其寬敞,但文明人類就喜歡抄捷徑。

再來看一段: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這一段老子是說:

不要推崇成為賢人能人,這樣人類就不會為此而爭搶;

東西的價值都是一樣的,鑽石不比白菜貴,這樣人類的心就不會為此陰謀詭計。

常使民無知無欲。

為無為,則無不治。

讓人類回沒有文明狀態,這樣大家就會無為,不會有現在這種爾虞我詐,生靈塗炭的亂世;這些人類的內部紛爭不用治理,自然而然就好的。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這裡「虛心」不是今天人講的虛心學習,而是說減少人類的心機與訴求,只需要填飽肚腹,增強筋骨體魄。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這裡同樣是告誡人類,不要有多餘的想法、行為。

接下來說幾句讓很多人困惑的話: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老子說做學問是每天都有精進增益的,但如果是修道就應該每天做減法,直到無為。

看了上面論述後,就應該很明白為什麼老子說道要損之又損了,就是去掉文明人類多餘的想法與行為。

最後再引用幾句老子書道篇,他之所以是中華古代哲學第一人的話: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也就是物極必反,這是哲學的辯證法。

後一句是最牛掰的,如果只是僅僅解釋為道是柔弱的,柔弱勝剛強這樣顯而易見的意思,稍顯淺薄,就不是老子的道了。(這樣的解釋並不是錯)

這是老子在說明萬物是由道這個原點衍化發展的情形之後,再說明,衍化發展的過程是弱化的、殘化的這樣一種深刻的哲學思想。

同時也說明了道是驅動支配我們的,我們驅動支配的只是術。

篇幅問題,這裡暫時不展開說明,

老子深知他的道很難被文明人類所理解與接收,所以他說:

不笑,不足以為道。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普通人如果不覺得可笑,那就不是道了。

懂我的人很稀少,選擇道的人是高貴的,聖人懷中有玉但外面只是披一件粗布衣服。

本文為天、地、人三篇。

以上為多位學者所研,我僅做整理、搬運、傳播之功。

文/雷天大壯易

相關焦點

  • 知與悟,福報與功德 雷天大壯易
    文/雷天大壯易知≠悟,福報≠功德,別搞錯了。六祖壇經說,達摩祖師想度化梁武帝,梁武帝問祖師,我建了這麼多的寺廟,有功德嗎?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文/雷天大壯易福報,我們是通過「知」就能實現,「知」是通過頭腦來實現,「知」有所得。比如,我知道善有善報,所以我去做善事,這種就是通過頭腦知道有這樣的道理,我就去做,最後得的是福報。
  • 紫微星對人類種族延續有偉大作用 雷天大壯易
    文/雷天大壯易北極星對人類種族延續有偉大作用!遠古人類的延續,從狩獵生存到農耕文明,對空間與時間需要有高超的掌握。同一顆星星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會出現在不同的天空位置中。文/雷天大壯易古人極需要尋找一顆相對固定的星星作為參考。這顆星就是北極星,在中國古代也叫紫微星。
  • 《五術基礎,什麼是無極太極兩儀,舉例簡單說清楚》雷天大壯易
    文/雷天大壯易大家好,現在我們開始五術基礎的第一堂課。中華玄學,說簡單易懂比說複雜要難。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陽是一長橫、陰是兩短橫,我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分四個方面給大家講述什麼是陰陽。
  • 史記人物:孔子向老子問禮故事的一點思考
    泰山河東逆行貢羊,函谷關西順化蝴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戰國時代楚地苦縣的厲鄉曲仁裡(裡,今天的鄉鎮)人,擔任過周王藏書室官員。關於孔子向老子問禮的事,野史流傳多次。老子研究道德學問,他的學說以隱匿聲跡為宗旨,不求聞達諸侯,在周地居住很長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周王室日趨衰敗,中央權力分散,朝綱不振,遂決定離開。他騎青牛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是他的超級粉絲,喜悅地勸說先生:「先生來此地又要隱居了,那就請您為我寫篇文章吧!」
  • 老子莊子怎麼看儒家?莊子:據統計,魯國只有一個儒家
    少年孔子站在泰山之巔,望著大周的方向,讚嘆道:「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當年孔子正值風華正茂,他所讚嘆的周文化當然有很多方面,包括文王、武王、周公等以降傳承下來的周制、周禮、周易等。
  •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是什麼意思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是什麼意思?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本意是:人生理念和志向不同的人,不能跟他一起相互謀劃,也不能成為朋友。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意思差不多,只不過是更具體一些。放到戀愛婚姻家庭情感經營方面來說,就是所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一致,戀愛結婚成家過日子的目標誌向不一樣的人,不能搞到一起,也不能做朋友,包括做哥們和做閨蜜。
  • 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只找到與自己同頻的人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孔子說:「可以和他一同學習的人,未必可以和他走共同的道路;可以和他走共同的道路,未必可以和他事事依禮而行;可以和他事事依禮而行,未必可以和他一起變通靈活處事。」
  • 孔子3見老子,老子說了3段話道出傳承千年的智慧,值得後世學習
    孔子和老子,我們都知道,在我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兩位具有代表性和開創性的人物。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大師,對中國文化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作為儒家與道家學說創始人,雖然老子和孔子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但他們都生活在春秋晚期,基本同處一個時代,諸多文獻和考古資料都證實孔子曾多次向老子問禮。第一次會面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
  • 「道不同,不相為謀」:劃清界限,你做管寧,我做華歆,完美之道
    ,不相為謀」斷交事件發生,然後是,你的鼻子我的眼睛大鬧一場斷絕來往,有的相互不服氣從友人變成仇敵。這是兩種沒得對與錯的做法,只是道不同而語,大家選擇哪一種只要在道德、法制內,都是您的自由。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道不同,不相為謀」出自《論語.衛靈公》。志向不同,就不可能在一起共事。
  • 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在軸心時代裡,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後世的人類社會。偉大的精神導師孔子和老子,這是西方哲學界對中國思想巨人的承認。
  • 道不同不相為謀VS道不同也能相謀:如何與利益不同的人合作
    《論語》中有句話叫「道不同,不相為謀。」意思是,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事。縱觀歷史,我們能找到很多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事例。有的是政治觀念不同,不能合作共處,比如伯夷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有的是學術主張不同,針鋒相對,比如儒家和道家的地位之變;有些則是因為宗教信仰等不同,衝突不斷……小到個人,大到種族,都會尋求三觀一致、利益一致的人合作前行。那麼,道不同真的不能同謀嗎?近期看的一本書給了我明確的答案。
  • 再讀曾仕強:孔子、老子和《易經》,可用這三句話概括
    今天,我想跟您聊聊的,是已逝國學大師曾仕強:曾仕強教授曾說過:孔子、老子和《易經》,其實都可分別用這三句話來概括!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其創立的儒家在我們的中華文化中,2000年來都佔據著主導地位,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了。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老子,也是春秋時期人,他和孔子還遇到過,據說孔子曾向老子請教「禮」的問題。
  • 西方學者評論「東方三大聖人」,老子第一孔子,第二
    與神秀對慧能和佛法的理解方法不同,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稱為「逐步實現」,然而與慧能則不同的是,由于慧能對佛法的獨特見解,頓悟被發展到了極致。也正是由于慧能對佛法的獨特見解,使禪宗在惠能發展到頂峰。孔子提出的「仁」理論,可以從感受到全世界正義人士認可和倡導的人道主義精神中看出;「儀式」理論銘刻在人類文明的骨頭上,雖然不同國家的「禮」不同,但沒有「禮」的人或國家很難立足。孔子提出的「仁」、「禮」、「大同」思想,激發了無數現代人的品行、品行和理想追求。
  • 他是孔子的伯樂,生前一句話成就聖賢,死後卻無人提及
    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孔子的確有不少老師,且不恥於向等級地位較低的人稱師。孔子師有師襄、郯子,《三字經》裡還記載著一則孔子向一個叫相橐的小孩子請教的故事。師襄只是一個樂師,郯子就是「鹿乳奉親」的主人公,是一個普通學者。這些人當然不能算是孔子的伯樂,孔子以他們為師時,早已是名揚天下的先師。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聖人老子歸隱前途徑函谷關時,為守將尹喜所留。《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37章,下篇為《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道德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古人說,孔子到洛陽問禮老子,老子是老頭子,似乎老在孔先,毫無問題。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是兩碼事。我不認為,老子年紀大,《老子》就在《論語》前。孔子見老子,孔子不批評老子,老子卻批評孔子。我們很容易相信,批評人的一定是老師,不但資格老,年紀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邏輯先後,有個規律,我們不要忘記,「反對」不能無的放矢,「被反對」一般都在「反對」前。學習,要有學習的榜樣,批判也要有批判的靶子。比如《論語》批墨子嗎?不批。《墨子》批孔子嗎?批。為什麼?
  • 老子和孔子有過一番對話,看過之後就知道「道和儒」哪個境界更高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闡述了一種深層次的世界觀,他所謂的「道」即是為客觀存在並永恆持久的自然規律,也就是後來牛頓想要用科學的公式定理來計算出來的宇宙法則。老子和孔子都是聖人,但在世界觀的認識上老子遠高於孔子,老子比孔子大,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老子在傳授禮樂之後,送他至黃河,便有了一段參透宇宙蒼生萬物是非的經典對話,這其中有最令人欣賞的人生態度。
  • 「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與溫故知新」,老子與孔子默契度很高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其實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老子與孔子師徒二人,默契程度超人想像。老子:「為師倒不覺的辛苦,『道』非常抽象,不好理解,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道,老師講的很多內容你也理解不了,道是關鍵中的關鍵,也是難點中的難點。」老子:「孔丘這個學生,在很多方面就理解的很到位。孔丘對我教他的很多知識,常常學而時習之,並做到了溫故知新,現在也當了別人的老師。」
  • 做人要懂得:這三個人和我們「道不同不相為謀」,別靠太近
    作者:南山大叔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都說「圈子不同,不必強融」,這句話,不同的圈子,聚合著不同層次的人,也聚合著和我們不同喜好的人,如果我們強行融入這樣的圈子,必然會和圈子中的這些人,造成「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尷尬,我們還是別靠太近了,及時遠離吧。那麼,究竟哪些人的圈子,我們不能靠得太近呢?第一個人:高高在上的人。
  • 孔子讓你利人,老子讓你體己
    所以,孔子向人們講仁義,讓人克己復禮;老子向人們講道德,讓人自知而明。儒學也好,道家也罷,終極命題無非是世道人心。世事恆常,常的是永遠無常。人心多變,不變的是永遠在變。世道還是世道,人心也還是人心。聖人願意換位思考,考慮對方感受;哲人願意挖掘自性,考慮自身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