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有過一番對話,看過之後就知道「道和儒」哪個境界更高

2020-12-24 歷史國學智慧

如果說西方的文藝復興是歐洲走向強盛的搖籃,那麼中國的百家爭鳴便是中華民族走向統一的基石,而歐洲強盛必走的這一步,中國遠在兩千年前就走過了。

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四大家,分別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法家的思想適合亂世,儒墨的思想適合盛世,道家的思想適合前世和來世,道家的思想就是原始的共產主義思想。

眾所周知,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一生博學多才,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前寫成流傳千古的五千言——《道德經》,最後不知所終。這本僅五千言的《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所創立的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同構成了人類東西方哲學的兩座高峰。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闡述了一種深層次的世界觀,他所謂的「道」即是為客觀存在並永恆持久的自然規律,也就是後來牛頓想要用科學的公式定理來計算出來的宇宙法則。

老子和孔子都是聖人,但在世界觀的認識上老子遠高於孔子,老子比孔子大,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老子在傳授禮樂之後,送他至黃河,便有了一段參透宇宙蒼生萬物是非的經典對話,這其中有最令人欣賞的人生態度。

孔子感嘆黃河之水說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聽後說道:

「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孔子解釋說:

「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

老子說: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

之後老子手指黃河,對孔子說出了人生奧義最高的話: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

水是世上至柔之物,一點微弱的阻力就能使之改變方向,但天下利器卻不能摧毀它。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思想可以使人延年益壽,放棄心中的雜念,樂觀地面對生死,超越世俗的心態。如此看來,道家思想比儒家思想境界更高。

後世西方哲學家對老子的思想給予極高的評價,並受此啟發得到了很多科學的見解,而我們學校的課本把它定性為消極遁世,這實在令人感到悲哀。

一位偉大的邏輯辯證法聖人就這樣被學校的課本抹殺了,我們連自己祖先的思想都不能領悟,還談什麼參透宇宙蒼生?

你可能沒讀過《道德經》,但你的為人處世,肯定會不經意間的暗合著它。所以,讀《道德經》,能讓你理解自己。德國電視臺的一項調查表明,每4個德國人家裡就有一本《道德經》。

因為老子《道德經》的厲害之處,是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升自己人生的領導力,任何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一以貫之」,每一個人都應該做自己的領導者。

馬雲行商數十載,工作包裡總是放著幾本書,這幾本書總會不斷更換,但是唯獨一本《道德經》,一直都在。

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

閱盡世間萬本書,不如讀懂一本《道德經》。

只可惜,這麼一部好書,卻讓很多人望而生畏,因為文言晦澀難懂,多數人選擇迴避,但是今天老張這本《道德經》有全篇的注釋和翻譯,還有對於一些難理解地方的析評。

不論男女,不論在什麼年齡階段,身處什麼角色,為學,為商,為政,還是為人父母,都能從其中汲取到所需要的「處世智慧」。

這套《道德經》,有原文,有注釋,有賞析,閒時靜下心來,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沉澱自己的心靈,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您想購買這套注釋版道德經,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孔子3見老子,老子說了3段話道出傳承千年的智慧,值得後世學習
    孔子和老子,我們都知道,在我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兩位具有代表性和開創性的人物。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大師,對中國文化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作為儒家與道家學說創始人,雖然老子和孔子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但他們都生活在春秋晚期,基本同處一個時代,諸多文獻和考古資料都證實孔子曾多次向老子問禮。第一次會面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見老子,孔子不批評老子,老子卻批評孔子。我們很容易相信,批評人的一定是老師,不但資格老,年紀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邏輯先後,有個規律,我們不要忘記,「反對」不能無的放矢,「被反對」一般都在「反對」前。學習,要有學習的榜樣,批判也要有批判的靶子。比如《論語》批墨子嗎?不批。《墨子》批孔子嗎?批。為什麼?
  • 再讀曾仕強:孔子、老子和《易經》,可用這三句話概括
    今天,我想跟您聊聊的,是已逝國學大師曾仕強:曾仕強教授曾說過:孔子、老子和《易經》,其實都可分別用這三句話來概括!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其創立的儒家在我們的中華文化中,2000年來都佔據著主導地位,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了。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老子,也是春秋時期人,他和孔子還遇到過,據說孔子曾向老子請教「禮」的問題。
  • 從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分析儒墨道法家流派的治世之道?天下一統
    導語: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從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分析儒墨道法家流派的治世之道?儒墨道法家,學術態度儒家學術態度,孔子排他性,孟子獨斷性在學術態度上,儒家思想表現出來強烈的排他性和非批判性,孔子認為,自己的學說就是真理,無論在哪個時代,自己的學說都是可行的、有效的。
  • 被後人誤會解讀孔子和魯哀公的對話,導致復聖顏回被低估
    二、對話還原兩千五百年前,一次載入經典的問對,發生在魯哀公和孔子之間。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怒是一種負面情緒,普通人發怒之後,他的怒氣會延續、升高,不能制止。這個就是遷怒,而顏回好學,是指學道而言,任何煩惱都是學道的障礙,顏回動怒的時候,馬上就能知道。怒是一種煩惱,就能以忍辱的功夫來制止它,把怒氣克服下去,不再繼續了。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天之篇)雷天大壯易
    文/雷天大壯易據記載,老子為孔子的老師,但其文化思想相去甚遠,本文就講一講你可能並不完全明白的,這兩位聖人之間的「道不同,不相為謀」。老子、孔子兩位年齡相差不大,相傳老子比孔子大20歲左右。兩人所在朝代是周代、春秋時期。
  • 《尼爾:機械紀元》孔子和老子機器人打法攻略
    導 讀 《尼爾:機械紀元》中孔子和老子機器人怎麼打?
  • 孔子讓你利人,老子讓你體己
    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孔子讓人克制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2】恭寬信敏惠行於天下孔子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能在天下實行五種品德就可以說是仁了。孔子提倡:恭寬信敏惠,說的是恭敬,寬厚,信任,勤敏,惠人。這也是孔子實行仁的方法,其核心無非就是要善待他人。
  • 《中國方術正考》|數術、方技中儒、道思想的並行
    其中的「神仙」,是和求仙有關的丹藥服食、行氣導引。第四類叫「房中」,就是與房事有關的養生術。在本書中,李零用大量的筆墨寫了第四類「房中」,相信仔細品讀,會有大量關於儒道思想的分別體現,李零對於「醫經」這塊描寫較少,今天,我們就以「中國古代醫術」為例,來細細琢磨一下這其中儒、道的並行。
  • 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基本同時在世,這是蹊蹺嗎?三人誰貢獻大?
    蘇格拉底,柏拉圖奠定了西方研究人與物(科學)關係的傳統,釋迦牟尼系統地發揚了人與神(宗教)關係的傳統,而東方的孔子老子則系統地開創了研究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傳統。思想與文明,和氣候、經濟、自然、環境一樣,有周期性。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
  • 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兩者名稱相近實則區別巨大
    不過董仲舒之儒和孔子之儒雖然同屬儒家,名稱相似且其中大部分內容也有接近之處(董仲舒在前人基礎上做加入了自我見解),然而二者實際上差別巨大,董仲舒之儒已然偏離了聖人的初衷,成為了服務統治者的工具。一、孔子之儒的內核是什麼毋庸置疑,孔子在儒家中的歷史地位之偉大,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點向來沒有異議。
  • 老子的生平、及其思想精義
    1,修身老子《道德經》講:「致虛極,守靜篤」。老子很注重身心的清靜。老子還講過,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內外兩除」。外面要除去對名利的追求,內心除去對知識的追求。做到毫無追求,身心象嬰兒那樣的純淨,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 都知道孔子的「君子」,但你知道老子的「士」嗎?道德經第十五章
    在孔子學說出現之前,老子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群體——士,什麼是士,他們有什麼特點呢?老子說古代善於作為士的人,微弱奧妙,幽深通達,深到無法辨識,正因為無法辨識,所以我勉強為他描述一些輪廓。在接下來的第二十五章,老子也是同樣的「強為之」為道進行了定位描輪廓。這說明老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士遵循了道所以和道一樣無法具體描述他的模樣,只能強為之容、為之名。那麼到底這個「士」什麼樣呢?
  • 古代一名師雖目不識丁,但與孔子、老子齊名,被譽為東方三聖!
    古代一名師雖目不識丁,但與孔子、老子齊名,被譽為東方三聖!古代的名師,我們最熟悉、最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就當屬孔子、老子了。據說孔子的學生有三千多人,其中有七十二位成為賢達。三千名弟子的數額有些誇大,但從孔子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直到晚年還沒停止來看,孔子的確有許多學生。另外的一層意思是,大家都在繼承和發揚孔子的精神。孔子的學生有顏路、子貢、子路、顏淵、曾點、冉有、伯牛等人。他們都在孔子的點撥下,成為生動的教材,通過對話的方式,將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融入生活,陶冶學生們的情操、訓練他們在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基本技能。
  • 史記人物:孔子向老子問禮故事的一點思考
    孔子回去後對弟子們說:「我知道鳥兒善於飛行,知道魚兒關於遊水,知道野獸善於奔跑。奔跑的東西,人能夠撒網捕捉;遊水的東西,人能夠用鉤子垂金釣,飛行的東西,人能夠彈出帶繩子的箭矢射擊。可是,龍如何能騰雲駕霧馳騁天空,我卻是不得其解。今日我見到老子,感覺他就如龍一般超越了人類智力。」
  • 孔子很少主動去談什麼?儒釋道和古希臘哲學家有一個什麼共通點?
    孔子很少主動去談利益、命運、仁。罕不代表沒有,但一定是很少的。 後世儒家分出來好多名聲不太好的叫法,如「偽道學家」。這個道學不是道家的道學,而是儒家的道學,「道」在我國文化史上不只屬於道家,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大部分都會推崇「道」,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包含廣闊,每家學說解釋自己的「道」也會存在差別。
  • 孔子很少主動去提什麼?儒釋道和古希臘哲學家有一個什麼共通點?
    孔子很少主動去談利益、命運、仁。罕不代表沒有,但一定是很少的。後世儒家分出來好多名聲不太好的叫法,如「偽道學家」。這個道學不是道家的道學,而是儒家的道學,「道」在我國文化史上不只屬於道家,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大部分都會推崇「道」,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包含廣闊,每家學說解釋自己的「道」也會存在差別。
  • 老子莊子怎麼看儒家?莊子:據統計,魯國只有一個儒家
    少年孔子站在泰山之巔,望著大周的方向,讚嘆道:「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當年孔子正值風華正茂,他所讚嘆的周文化當然有很多方面,包括文王、武王、周公等以降傳承下來的周制、周禮、周易等。
  • 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係,從紀錄片《中國》看道儒之辨別
    道儒在《中國》紀錄片《中國》之前,還沒有哪一部影片能將老子與孔子之間的關係以及論道描述得如此生動傳神。該片目前正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第一季,受到了廣大關注和一致好評。紀錄片第一集從周王朝末期開始講起,這個時期也是中國道家和儒家思想開始的年代。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之所以叫老子因為古代李字同老字,再加上一些神乎其神的傳說,以及他對世人的貢獻,後人一點點就將李耳尊稱為孔子。孔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公認為是道家始祖。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儒家始祖。
  • 世人皆知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但你聽說過「張子」嗎?
    這裡提到的「張子」,就是堪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等那些聞名天下的經學大師媲美的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張載。張載,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鳳翔郿縣(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人。張載一生博覽群書,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著名的儒學「關學」學派,其學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