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莊子怎麼看儒家?莊子:據統計,魯國只有一個儒家

2021-01-17 騰訊網

少年孔子站在泰山之巔,望著大周的方向,讚嘆道:「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當年孔子正值風華正茂,他所讚嘆的周文化當然有很多方面,包括文王、武王、周公等以降傳承下來的周制、周禮、周易等。

因此,大周的圖書館負責人老子一定是要拜會求教的,何況老子是「見首不見尾」的神龍般存在

孔子一生多次問道於老子。其中第一次問道孔子年僅17歲老子37歲

此時大周地位江河日下,禮樂崩壞周文化還有多少人信?禮樂還有多少作用?

但是孔子堅信,即使到了晚年,孔子仍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只是他已將禮樂視為道德的橋梁。

作為周文化的真正繼承者,道脈的守護人和傳承人老子當然知道禮樂是道德的橋梁,因此孔子問禮,老子教;而孔子問道,老子重點教!

但是老子對禮樂教化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因此提示孔子:「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也就是說舊事物已腐朽,歷史上的形制文化,如果沒有道德的靈魂,已然走向僵化。

從根本上來說,形制文化並不是道德本性。

老子重點點化孔子,重外在而不知內在,推行禮樂而不知本性,倡導仁義而不知無為而治,其實離道很遠。

其時,儒家、儒學並未誕生,但是老子對孔子的指導可視為對儒家的基本看法。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列傳》云:「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

以至後人也常說,儒家和道家觀點相反,甚至水火不容

歷史上儒道之間互相貶低常見,但真的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嗎?

莊子對儒家有褒有貶,有揚有抑,比如其筆下的孔子有「好學敏悟」也有「狼狽不堪」,而他對儒家的諸多批判,也不是一概而論,他反對的是後世世俗化、末節化、虛偽化甚至是歪曲化的所謂儒家而已,批判的是偽善,批判的是假仁假義,批判的是假儒家、假道學!

比如,他講了一個「儒以詩禮發冢」(兩個儒生的「盜墓筆記」)的寓言故事:

兩個儒生盜了一晚上墓,把風的大儒在上頭著急了:天快亮了,發現了什麼?

小儒說,還沒有解開裙襦,但口中有珠

大儒高興地朗誦了一句詩經:「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你小心些,不要把珠子弄壞了。

你看,兩個儒生東方未明、青青之麥的滿口詩書,背地裡卻幹著偷竊死人墓的勾當,莊子的這個故事對滿口仁義道德,行為卑劣齷齪的儒生給予辛辣的揭露和諷刺

莊子還有一個故事寫得也非常精彩——

莊子見魯哀公,魯哀公說:"魯國有很多儒士,像先生這樣的卻很少。"

莊子卻唱反調:「魯國儒士很少」。

哀公納悶:「全魯國都穿著儒服,怎麼能說少呢」?

莊子正言道:「我聽說,儒者戴圓冠而知天時,穿方鞋而知地形,配良玉而果斷處事。

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穿著儒服;穿著儒服的,未必知其道

您如果不以為然,為什麼不號令全國:不懂儒道而服而穿著儒服的,死罪!

哀公便如此下令,魯國就沒人敢穿儒服了,除了一位大丈夫,穿著儒服而立於公門之下。公召見他問以國事,那人對答如流,應接無窮。

莊子就說了:「魯國就一個儒者罷了,怎麼能說多呢?」

可見,莊子批判的是表面的儒家,認可的內在的儒家;批判的是偽裝的儒家,認可的是真正的儒家;批判的是將儒家和道家割裂開來的儒家,認可的是儒家和道家大道相通的儒家。

其背後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真正的儒道同根同源,殊途同歸,都是內在深厚的道德。

——————————

生命本悟,快樂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光未央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

相關焦點

  • 儒門教外別傳:《莊子》才是儒家大乘「修真指南」
    及至後來,對儒學和莊子的理解愈加深入,才愈加確定,莊子之學實為儒門教外別傳。後來讀易讀中庸,方知儒家在君子之上,確有「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的大人修證系統。
  •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以道家思想影響中國千年的奇人——莊子
    道家學派中,首推的就是老子和莊子,莊子是後出生的,但卻與老子齊名,稱為老莊。莊子,姓莊名周,原名莊周,戰國時期宋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子創立了中國最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這應該是後人稱謂的。他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的一生莊子的一生其實乏善可陳,主要原因就是道家思想。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莊氏,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傳承和發揚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
  • 儒家學說:中華文化的基因所在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連綿不斷的戰火燒起,迫使著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進行各方面的深度思想,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學術派別,有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兵家學派等,其中以儒家學派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其所主張的學說深深地烙印在了中華文化的基因裡。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春秋魯國人孔子,魯國是周公之子伯禽封地,對周公的禮法進行了大量的繼承。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道家哲學 | 中國哲學史筆記 導言 提到莊子,時下火爆的手遊《王者榮耀》中也有一位遊戲人物——莊周,是一個騎在魚鯤上的男子。 前者無疑是屬內在精神生命追求,後者則屬於外在事物建設,故在形式上類似儒家所講的「內聖」「外王」之學,不過內容極不相同罷了。 按老子思想,其實還包括一個宇宙論的架構,這種宇宙論架構對兩漢思想亦甚有影響並直接導出了道教的神仙追求。
  • 美術研究|論莊子與中國人文之源的淵源!
    即使我們不從道教徒的眼光看《莊子》,[1]它依然會是部引發眾聲喧譁的經典,至少在魏晉時期,《莊子》一書已是當日士人共同關懷的重要典籍,名列三玄之一。再怎麼看,《莊子》一書都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重要的精神修煉傳統的著作,所以後世如有人將《莊子》與佛教、存在主義、馬克思、海德格等等相比,我們不會太感意外。而在儒家價值體系主導的年代,如果《莊子》曾被拿來與儒家相比,也是可以預期的。
  • 莊子:一個人既能看到分別,又能抱樸守一,就是悟了道
    《莊子.齊物論》中有一個經典故事,莊周夢蝶。很多人知道這個故事,卻不知故事背後的「道」。今天,我們通過解析「莊周夢蝶」,來讀懂《齊物論》。莊子的《齊物論》告訴我們:一個人既能看到分別,又能抱樸守一,就是悟了道。
  • 世人皆認為「內聖外王」是出自儒家經典,其實,很多人都有個誤區
    「內聖外王」這一思想中帶有一個「聖」字,所以,很多人認為它出自儒學理論。實際上,這種思維是有誤區的,「內聖外王」絕非出自儒家思想。「內聖」幾乎是每一位儒生都在追求的精神目標,而「外王」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被儒門視作僭越。
  • 「垂衣裳而天下治」,從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看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觀
    在他看來,沒有合乎禮儀規範的服飾形式美,那麼就和底層鄉野之人沒有差別;如果只有合於禮的外在形式美,而缺乏高尚的人格修養,那麼這種徒有虛表的華麗服飾,就如同誇誇其談的史官,經不起推敲。總之,只有將「文」和「質「相統一,才是和諧的,才是符合審美需要的。所有這些都是孔子認為符合」文質彬彬「的標準著裝。
  • 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這話是否有道理?
    莊子,那可是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呀,和老子並稱「老莊」。那叫一個絕對厲害。而莊子在哲學上的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才使道家真正的成為一種思想流派。而他本人也成為道教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老子一樣都被尊稱為道家的鼻祖。但莊子的知識到底是來源於老子的,這是無法更改的。所以他的作品大多是寓言。他把一切都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而《莊子》是莊子所寫的經典,也是道教的精髓。這部巨作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可以說是不亞於《論語》等經典著作。
  • 《莊子》:「真人」的「逍遙」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它反映了莊子的人生觀。他把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當作最高的境界來追求,認為只有忘絕現實,超脫於物,才是真正的逍遙。本篇宗旨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功」「無名」也就是「無己」,「無己」也就是《齊物論》所說的「喪我」,《天地》所說的「忘己」。
  • 諸子百家中除了儒家,你還知道幾個?
    首先要介紹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儒家。儒家文化的創建者孔子,同時儒家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孔子之外,主要人物還有孟子、荀子等。儒家文化經過不斷的發展,又發展出「理學」和「心學」。理學的代表人物是程頤和朱熹,又稱「程朱學派」。心學的代表人物是陸九淵和王陽明,又稱「陸王學派」。
  • 劍來,揭秘莊子五夢。陸沉是否能得逍遙?朱斂能否得自由?
    劍來道家三掌教陸沉的原型是莊子。莊子是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在道家中地位極高,僅次於老子。在劍來中,陸沉是三弟子。道祖三位弟子中,大弟子目前只有一個分身李希聖四處晃悠,只知道走的是三教合一的路子,還沒有到十五境。
  • 一套書,讀懂莊子的「潮」
    「莊學三書」初版名為《莊子奧義》《莊子復原本註譯》《莊子傳:戰國縱橫百年紀》,最初由江蘇文藝出版社於2008年、2010年、2013年出版,本次修訂再版,《莊子傳:戰國縱橫百年紀》更名為《相忘於江湖:莊子與戰國時代》,《莊子奧義》更名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奧義》。
  • 為什麼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自己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
  • 孔子、老子和莊子如何看待生死問題?莊子:死亡是生命另一種形式
    莊子快要死了,他的弟子們商量後,決心一人出點錢,好好厚葬自己的老師。莊子制止了他們:別別別,我以天地做棺槨,日月做連璧,星辰做珠玉,萬物當作我的殉葬品,給我陪葬的東西難道還不夠珍貴豐厚嗎?何必要再破費錢財去添置其它的殉葬品!
  • 老子的上善若水,莊子的無用之用,王陽明的心即理:成就了郭子儀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則把道家思想進一步發揚傳承,王陽明是後來新儒家心學學派的集大成者。老子用水喻道揭示人生當用水的精神經營,莊子用一棵樹說明無用之大用,王陽明用巖中花樹說明心即是理。悟透其中道理的人,就打開了幸福人生的大門。
  • 為何說儒家進取而道家無為?一文看懂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
    因此,他們更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統一,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莊子更是提出了「齊物我」、「齊萬物」的齊物論,試圖擺脫儒家關於人的傲慢和與自然的對立,將人放在更遼闊的天地境界中去。
  • 儒家與道家相輔相成,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思想
    孔子是與老子同時代的思想家,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集中為「入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勉勵讀書人靜修儉行,為實現人類「仁愛和平」的理想社會而勤奮努力。與道家的養生之道相得益彰。道,追其身形,儒溯其心形。儒家對於道德文化,人們的內在修養,倫理思想的建設有很深的影響。在早期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
  • 天馬行空的憤青「莊子」,怎麼會和神神秘秘的「老子」混在了一塊
    莊子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又是一個極度聰明的人,兩千年來,迷倒在莊子魅力下的人不計其數,而作為中國影響力最為廣泛的宗教之一「道家」更是將莊子作為開山祖師,和老子並列,是為「老莊」。不得已就去找一個做監河侯的朋友借米,結果還碰了一鼻子灰,氣的幾十年都難以忘懷,後來還寫進了《莊子·外物·涸轍之鮒》。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知道莊周同志是怎麼熬過那段日子的,但帥氣灑脫的年輕人大概是不能再玉樹臨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