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認為「內聖外王」是出自儒家經典,其實,很多人都有個誤區

2020-12-18 騰訊網

「內聖外王」這一思想中帶有一個「聖」字,所以,很多人認為它出自儒學理論。實際上,這種思維是有誤區的,「內聖外王」絕非出自儒家思想。「內聖」幾乎是每一位儒生都在追求的精神目標,而「外王」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被儒門視作僭越。

顯然,「內聖外王」的思想另有出處,並非儒家先行提出的理論。

在秦朝以前,儒家子弟的追求是成為匡扶社稷的輔國之才,雖有「內聖」之心,但卻不會有「外王」的意向。隨著時間的推移,東漢末年乃至隋唐年間,越來越多秉持著儒家思想的士大夫加入到爭霸天下的行列之中,王莽、司馬懿等儒生起家的權宦篡權奪位。不過,在儒家看來,這種僭越皇權的儒生是備受鄙視的。文人在編撰史料時,甚至會有意忽略掉王莽的所謂「新朝」。

在儒家子弟眼中,「內聖」是自我修養達到極致的表現,「外王」卻是企圖打破既定秩序的反賊。直到宋代「事功學」興起,「外王」這才被時下的儒學子弟視作建功立業、加官進爵的代稱。從這以後,「內聖外王」便成為一種頗具正能量的詞彙。

實際上,「內聖外王」這種說法始見於《莊子·天下》,是貨真價實的道家思想。

原文如下:

「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了解《莊子》的朋友都知道,《逍遙遊》在莊子哲學中象徵著為人處事的至高境界,也是道家門生所追求的內修極致。《齊物論》則對人類與萬事萬物之間相處的問題展開論述。通過這兩篇文章來理解所謂「外王」,這就是一種人類融入自然界,與其他事物和諧並存的「與物化」表現。

顯然,此處的「外王」與儒家各階段所理解的「外王」截然不同。

其實,何止是「外王」,兩大學派對「內聖」的理解亦不一致。在道家思想中,「聖人」就是達到「物我兩忘」境界的人。達到這一精神層面的人,心中已沒有一己之私,且不會被欲望所幹擾。「獨於天地精神向往來」,天地之間任我逍遙,這才是道家學派的「內聖」。相比之下,儒家的聖人尚有功利心,在保持著較高道德修養的同時,還對全人類發展做出了巨大成就。

如果還不能搞清這兩種「聖」之間的差別,不妨將儒家的聖視作「為他人成聖」,將道家的聖視作「為自己成聖」。顯然,要成為儒家的聖人,就要在塑造個人和發展事業的方向進行努力,為了「成功」這一目的進行拼搏和進取。

然而,在莊子的眼中看來,「努力」本身就是以人力改變自然的表現,違背了順應自然發展的初衷,所以,這種人是無法成為道家的聖人的。在老子、莊子的哲學體系中,儒家的聖人所達到的境界,只是「道德」中「德」的境界,距離真正的大道相距甚遠。

孔子與老子曾就「道德」這一話題展開論述,孔夫子在最後選擇拋開可望而不可即的「道」,側重於更易於實現的「德」。圍繞著「德」來進行發展,最終,開創出了「絕學」。儒學子弟要做的,自然是「為往聖繼絕學」,是以將「德」的部分發揚光大。

莊子提到的「外王」,就是與自然界融會貫通,也就是本身成為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作所為無不順應自然界的發展,既不會被外物所擾,又不會幹涉外物,是為「物我兩忘」。從本質上來說,這種境界是與「內聖」伴生的。

引申到後來的道教體系裡,那些聖人無不是跳脫三界,融於自然的修行者。當然,在我國的神話體系裡,所謂「神」尚受制於天界,只有超脫輪迴的「仙」才算是摸到了「聖人」的門檻。或許正因為道家的「內聖外王」思想玄之又玄,才會被宗教所借用。

那麼,為何世人皆認為「內聖外王」的出處是儒家經典呢?

前文我們提到,這一思想早期並不被儒生認同,甚至,宋代以前的儒生會對其抱有嗤之以鼻的態度。不過,隨著宋朝「心學」的流行,「外王」得到了另一種解讀,這種解讀使其含義更貼合儒家「建功立業」的思想。所以,儒家便將「內聖外王」作為內在的道德修養和外在的事業上努力的最終目標。

參考資料:

【《莊子》、《齊物論》】

相關焦點

  • 「內聖外王」是什麼意思
    「內聖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學術思想之一。「內聖」指的是君主對國家內部的治理調和,同時也被認為是儒家學子對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據;「外王」是指君主對其他國家和國內人民的政策戰略,而在個人修行方面,也是儒家學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思想指導。「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雜篇天下》。
  • 古人的「內聖外王」之道到底是什麼樣的?
    「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天下篇》:「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 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 。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 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
  • 成語典故:內聖外王
    「內聖外王」意思是指內具有聖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這一成語最早出現於《莊子·天下篇》。該篇說,天下搞學術的人很多,都認為自己的學問達到了頂峰。古代所謂的道術,究意在哪裡?回答是:「無所不在。」問:「神由何而降?明從何而生?」
  • 今天為何要讀經典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貢獻主要是在「傳」上面,他們通過闡發經典,創造了新的經典。對於經典,我們要有自己創造性的工作,不能把「經」看成是靜止的東西,應該有發展、補充。出土文獻裡面有很多很精彩的東西,像《五行》篇、《孔子詩論》《六德》等,都可以視為「經」的補充。
  • 學者談當代經典閱讀與體系構建
    儒家思想的第二根源是重視倫理與現實。倫理是指怎樣先建立個人身心和諧的秩序,然後協助社會、國家、世界也建立一個和諧互助的秩序。如過從儒家經典中的「五倫」來講,夫婦、父子是指家庭中的倫理,朋友指的是社會上的倫理。從心理學的意義上來講,它可以讓人有歸屬感、安全感,進而尋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我認為這就是儒家的根、經典的根。主持人:中華文化的根、魂、源都在儒家經典。
  • 從「知行合一」與「人我合一」的融合,看《大學》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原則同時也包括了知行合一的原則。對於《大學》,歷史上有人片面地強調其知識性,認為格物是根本,也有人片面地強調其行為性,認為誠意是根本。其實,在《大學》這裡,知識和行為是統一的。這在於,知識是知道,行為是行道。
  • 講座|中山大學教授陳立勝:《大學》是如何成為儒家經典的?
    第二,明確標明格物無傳可補,把《大學章句》朱子創造性地補傳貢獻一筆勾銷,稱朱子是亂改、亂補,他也不買陽明《古本大學》的帳,認為《古本大學》(實則是《禮記》中的《大學》)也有錯簡,先後順序有問題,所以他作了重新調整。第三,他又擅自增加了「顏淵問仁」等22字,並刪掉了「此謂知本」等18個字,經這一增一刪,給人耳目一新又順暢貫通的感覺。這把很多人都唬住了,王文祿馬上把《大學石經古本》收入《百陵學山》中。
  • 什麼是內聖外王之道?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 今天為何要讀經典-光明日報-光明網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貢獻主要是在「傳」上面,他們通過闡發經典,創造了新的經典。對於經典,我們要有自己創造性的工作,不能把「經」看成是靜止的東西,應該有發展、補充。出土文獻裡面有很多很精彩的東西,像《五行》篇、《孔子詩論》《六德》等,都可以視為「經」的補充。
  • 世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才是重點
    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蘊含勸人向善的意味在裡面,語出自《三字經》,雖然時至今日,《三字經》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應麟還存在爭論,但絲毫不影響它是一部被世人公認的經典傳統啟蒙讀物。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其實探究王守仁的為官生涯,他在地方上平亂的功績都大於在政治中央為官的政績。或許他更適合當一個軍事家。如果只是這樣,那王守仁的名氣也不至於像今天那麼大了,或許也就是被貶地方讓他有了專心做學問的時間。王守仁對於儒學或者說理學始終是有著獨到的見解的。之前也說過理學是包含了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兩種思想。
  • 其實這些經典海報,皆出自他之手!
    《龍貓》中國版海報治癒溫馨的經典動畫!當這款海報火了以後,大家紛紛開始好奇,如此溫暖人心的一款海報,到底出自何人之手?其實這款海報的設計師名叫黃海,被譽為「中國海報設計師第一人」!即便名號如此響亮,大家是不是也沒有聽說過?不僅如此,當你在百度上搜索「黃海」,關鍵詞會顯示「黃海波」、「黃海飯店」!
  • 關於直升機的誤區 很多人都不知道
    不過,對於直升機常識,不少人依然存在認識誤區。本期,我們邀請空軍某軍工廠直升機研究室主任謝錫海為大家解讀。   誤區一   把直升機叫作「直升飛機」   不少人習慣把直升機叫作「直升飛機」。雖然直升機會飛,但把它叫作「直升飛機」是不對的。謝主任解釋說,飛機通常指固定翼飛機,依靠向前運動讓機翼獲得升力,從而使機身離開地面。
  • 千古名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出自哪本書?
    看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聰明的你一定會聯想到「熙熙攘攘」這個成語,沒錯!成語「熙熙攘攘」的確和這那小師想考考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出自哪本書?今天的題目也和這句話有關,來一起看看。
  • 為何說儒家進取而道家無為?一文看懂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
    哲學上有三個著名的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追問,構成了人生哲學的總框架。相較於西方追問宇宙起源和物的問題,中國哲學更重視人的問題,無論儒家道家還是墨家,無不把人的價值的問題放在首位,所以,一部中國哲學史其實就是關於人生的哲學史。
  • 王陽明:上馬安天下,下馬著文章,創立心學,被譽為「內聖外王」
    「傳習」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王陽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聖人,他上馬安天下,下馬著文章,創立心學,被譽為「內聖外王」一、王陽明傳奇的一生王陽明,又名王守仁,集「儒釋道」之大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更是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位儒家大師。
  • 楊朱「一毛不拔」的思想學說,為何能抗衡儒家墨家,被世人所尊崇
    主張性善論的孟子他的弟子子華子則是從個人身體出發,認為一切有利於生存的都採納,一切違背生存的都要求拋棄。而這也是達爾文演化論的思想。他主張人既要「為我」,又不「侵物」,這就使得面臨歧路時,往往會陷入兩難,難以抉擇。而楊朱的學說既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不利於君王者對國家百姓的統治,試想百姓人人「以己為貴」認為物輕身重,一旦爆發了戰爭,都想著保全性命,誰還會去衝鋒陷陣?
  • 內聖外王丨中國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現代管理應該借鑑的傳統方法
    古代的中國,有許多擁有者先進思想的仁人賢者,他們通過的思想和理論的探索,以及在社會上的不斷實踐,在國家管理的道路上有著不俗的表現,為現代企業管理提供了參考和依據。而最成功的實踐就是——「內聖外王」。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四 世人都說神仙好 唯有功名忘不了
    世上的人沒有不希望長生不老的。但可惜的是世人往往不得其法,不得其門。一個原因就是為名利所累。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名往。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一生蠅營狗苟,追名逐利,為誰辛苦為誰忙。或者要麼就是躲在深山老林中,支起個架子,安裝個鼎爐,又是煉鉛又是燒汞的,以為這樣能練出個仙丹來。魏晉名士自風流。我看一點也不風流。整天吃五行散,把自己整得人不人鬼不鬼的。那麼,這世上真有長生不死的仙藥麼。如果有,在哪裡呢?
  •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希望我們別再誤傳了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在影視劇中通常會有心狠手辣的反派人物和野心家,他們在做極端的損人利己的事情的時候,有時就會狠狠的來一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把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說得那麼的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真讓人匪夷所思,但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把這句話的意思給誤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