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派學說紛紛興起。繼老子之後的道家首位大師楊朱也開創了自己的學說,其與弟子所提倡的思想學說被稱為楊朱學派。
提到楊朱,我們可能都會想到一個成語「一毛不拔」,認為楊朱是一個極端自私的利己主義者,《孟子·盡心上》中說:「楊子(楊朱被尊稱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從孟子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出楊朱是一個自私、利己主義者,只要拔掉一根頭髮,能讓天下獲利的事情他也不會做。
可是如此「自私」的楊朱學派為何能與儒墨相抗衡,門人子弟眾多,信仰者不計其數。孟子更是稱「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的說法?
其實這不過是孟子的斷章取義罷了,在《列子》的記載中,楊朱的原話其實是這樣的:「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楊朱說「伯成子高不肯拔一根頭髮而利他人,因此捨棄王位,歸隱耕田。大禹不願為自己牟利,因此勞累過度,損壞了身體。古人拔下一根頭髮讓天下獲利也不肯,而讓天下來奉養自己一人也不同意。人人不損一根頭髮,人人不有利於天下,那麼天下就能治理好了。」
楊朱的理念是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不損一毫利天下,也不拿天下的一絲一毫,和世界不產生太大的交集,這樣天下就能太平了。與老子的主張「身重物輕,無為而治」類似,楊朱發展了老子的這個思想觀點,形成了"貴己"、"為我"的學術主張。
楊朱的思想與孟子的「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惡」論不同,他認為人性的道德只是外物,人性本是如水,至清至純,無善無惡,土扣之則濁。道德是習慣風俗強加於人身上的習慣。他很悲觀地指出,既然道德是虛無的,那麼該如何選擇方向?
他的弟子子華子則是從個人身體出發,認為一切有利於生存的都採納,一切違背生存的都要求拋棄。而這也是達爾文演化論的思想。
莊子受其思想的影響,也提出了放自然,絕仁義,回歸自然的主張。
所以楊朱後來又提出了,「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從而「樂生」,以"存我為貴",既不能"損一毫而利天下",也不能"悉天下奉一身"。「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等「為我」、「貴己」的思想。
可楊朱的思想理念恰好與墨子的主張"兼愛"正好相反,「以我為貴」的思想更是與儒家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相衝突。所以遭到孟子、韓非子等的激烈批評。將其描繪成完全自私自利的人。被儒家墨家排擠的楊朱學派卻並沒有因此沒落,反而門下弟子眾多,甚至曾一度與墨家分庭抗禮,孟子更是親口說出了「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的言辭。
可是為什麼支持者眾多的楊朱學派,卻逐漸沒落了,直到現在,連其學派的思想言論典籍也沒有流傳下來?
我們先要從楊朱的思想說起,其實楊朱的思想受到現在學者的稱讚良多。例如呂思勉先生認為,將楊朱學說以「簡單的利己主義」概括是淺薄的,楊朱「不利天下,不取天下」真正的含義是:「夫人人不損一毫,則無堯舜,人人不利天下,則無桀紂;無桀紂,則無當時之亂;無堯舜,則無將來之弊矣。故曰天下治也。」
不過楊朱的「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這種思想是一種超脫於現實的浪漫主義,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並非解決現實的問題的方法,如果真將他的思想推廣實施,世界的發展並不一定會變得更好。
楊朱顯然也認識到了這點,所以他非常痛苦卻又無可奈何。《荀子·王霸》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楊朱曾走到十字路口,他悲嘆道:「在這個地方要是方向走錯半步,就會導致千裡的差錯呵!」言罷,楊朱痛哭起來。他主張人既要「為我」,又不「侵物」,這就使得面臨歧路時,往往會陷入兩難,難以抉擇。
而楊朱的學說既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不利於君王者對國家百姓的統治,試想百姓人人「以己為貴」認為物輕身重,一旦爆發了戰爭,都想著保全性命,誰還會去衝鋒陷陣?面對朝廷的賞賜,人人都「不屑一顧」,面對利國利民之事,人人不肯損一毫,這樣的國家還能維持下去嗎?
而經過秦皇焚書,漢武獨尊儒家之後,楊朱學派大量典籍丟失,傳承之人日益減少,所以逐漸沒落了。楊朱的學說始終不被主流思想接納,孟子罵他是「禽獸」,儒家一直將楊朱學派視作「異端」,就連吸收了他思想的道家,也從不敢直接宣傳他。世人只知他是個一毛不拔的吝嗇鬼,這對於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來說,實在是可悲可嘆。
我是浩然,探尋古今經典,分享歷史知識。有關歷史方面的問題,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
更多的歷史知識請關注我,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點個讚或者分享給朋友吧!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