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一毛不拔」的思想學說,為何能抗衡儒家墨家,被世人所尊崇

2020-12-22 洞鑑千秋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派學說紛紛興起。繼老子之後的道家首位大師楊朱也開創了自己的學說,其與弟子所提倡的思想學說被稱為楊朱學派。

提到楊朱,我們可能都會想到一個成語「一毛不拔」,認為楊朱是一個極端自私的利己主義者,《孟子·盡心上》中說:「楊子(楊朱被尊稱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楊朱提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主

從孟子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出楊朱是一個自私、利己主義者,只要拔掉一根頭髮,能讓天下獲利的事情他也不會做。

可是如此「自私」的楊朱學派為何能與儒墨相抗衡,門人子弟眾多,信仰者不計其數。孟子更是稱「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的說法?

墨子

其實這不過是孟子的斷章取義罷了,在《列子》的記載中,楊朱的原話其實是這樣的:「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楊朱說「伯成子高不肯拔一根頭髮而利他人,因此捨棄王位,歸隱耕田。大禹不願為自己牟利,因此勞累過度,損壞了身體。古人拔下一根頭髮讓天下獲利也不肯,而讓天下來奉養自己一人也不同意。人人不損一根頭髮,人人不有利於天下,那麼天下就能治理好了。」

大禹

楊朱的理念是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不損一毫利天下,也不拿天下的一絲一毫,和世界不產生太大的交集,這樣天下就能太平了。與老子的主張「身重物輕,無為而治」類似,楊朱發展了老子的這個思想觀點,形成了"貴己"、"為我"的學術主張。

楊朱的思想與孟子的「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惡」論不同,他認為人性的道德只是外物,人性本是如水,至清至純,無善無惡,土扣之則濁。道德是習慣風俗強加於人身上的習慣。他很悲觀地指出,既然道德是虛無的,那麼該如何選擇方向?

主張性善論的孟子

他的弟子子華子則是從個人身體出發,認為一切有利於生存的都採納,一切違背生存的都要求拋棄。而這也是達爾文演化論的思想。

莊子受其思想的影響,也提出了放自然,絕仁義,回歸自然的主張

所以楊朱後來又提出了,「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從而「樂生」,以"存我為貴",既不能"損一毫而利天下",也不能"悉天下奉一身"。「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等「為我」、「貴己」的思想。

受楊朱思想響的莊子

楊朱的思想理念恰好與墨子的主張"兼愛"正好相反,「以我為貴」的思想更是與儒家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相衝突。所以遭到孟子、韓非子等的激烈批評。將其描繪成完全自私自利的人。被儒家墨家排擠的楊朱學派卻並沒有因此沒落,反而門下弟子眾多,甚至曾一度與墨家分庭抗禮,孟子更是親口說出了「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的言辭

可是為什麼支持者眾多的楊朱學派,卻逐漸沒落了,直到現在,連其學派的思想言論典籍也沒有流傳下來?

楊朱學道於老子

我們先要從楊朱的思想說起,其實楊朱的思想受到現在學者的稱讚良多。例如呂思勉先生認為,將楊朱學說以「簡單的利己主義」概括是淺薄的,楊朱「不利天下,不取天下」真正的含義是:「夫人人不損一毫,則無堯舜,人人不利天下,則無桀紂;無桀紂,則無當時之亂;無堯舜,則無將來之弊矣。故曰天下治也。」

不過楊朱的「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這種思想是一種超脫於現實的浪漫主義,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並非解決現實的問題的方法,如果真將他的思想推廣實施,世界的發展並不一定會變得更好。

楊朱一毛不拔的思想

楊朱顯然也認識到了這點,所以他非常痛苦卻又無可奈何。《荀子·王霸》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楊朱曾走到十字路口,他悲嘆道:「在這個地方要是方向走錯半步,就會導致千裡的差錯呵!」言罷,楊朱痛哭起來。他主張人既要「為我」,又不「侵物」,這就使得面臨歧路時,往往會陷入兩難,難以抉擇

而楊朱的學說既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不利於君王者對國家百姓的統治,試想百姓人人「以己為貴」認為物輕身重,一旦爆發了戰爭,都想著保全性命,誰還會去衝鋒陷陣?面對朝廷的賞賜,人人都「不屑一顧」,面對利國利民之事,人人不肯損一毫,這樣的國家還能維持下去嗎

而經過秦皇焚書,漢武獨尊儒家之後,楊朱學派大量典籍丟失,傳承之人日益減少,所以逐漸沒落了。楊朱的學說始終不被主流思想接納,孟子罵他是「禽獸」,儒家一直將楊朱學派視作「異端」,就連吸收了他思想的道家,也從不敢直接宣傳他。世人只知他是個一毛不拔的吝嗇鬼,這對於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來說,實在是可悲可嘆。

我是浩然,探尋古今經典,分享歷史知識。有關歷史方面的問題,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

更多的歷史知識請關注我,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點個讚或者分享給朋友吧!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我們要怎麼去理解楊朱 「一毛不拔」理論
    歇後語「鐵公雞」戲稱人小氣吝嗇「一毛不拔」。追溯這話的語源出處,可以回溯到那個思想奔放、學說競放的戰國時代。東周戰國時代思想家、政治家們各自展現卓偉的治世主張、宏肆的思想和綺詭的辯術,打開了「九流十家」的盛世,楊朱也是其中之一。
  • 一毛不拔的楊朱,為何成了諸子百家之一?
    比如荀子的《非十二子》,十二個流派被荀子一罵,「名垂千古 」了,乃至於被儒家批判一下,也會「流芳百世」,比如楊朱。當然了,中國有句俗話,叫做「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諸子百家流派眾多,加上當時的人思想上特別的特立獨行,因此產生了許多很有爭議性的思想。比如,韓非子的思想就很受現代人的爭議,他有一句名言叫做「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 「一毛不拔」的楊朱,真是一個極端利己主義者嗎?
    大家知道,人們用「一毛不拔」來形容一個人對他人十分小氣,這種人通常被稱為「鐵公雞」,這個成語來自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楊朱。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思想極為活躍的年代,各種學說百家爭鳴,層出不窮 。在眾多的思想家中,楊朱是一個另類。
  • 世人皆知老莊,卻忽視了楊朱,淺析楊朱思想對道家的貢獻
    ,其實這三者並沒有什麼直接的繼承發展之處,而且各有重點各有突破,老莊所重為何,楊朱又為什麼在成為顯學以後銷聲匿跡呢?(3)楊朱於道教楊朱學派在沒有道教之前就成為了一門顯學,春秋戰國時期也是風靡一時,有了道教以後楊朱的學說卻逐漸的銷聲匿跡,楊朱這個人也只能在別人的生平中找出來一些相關聯的蛛絲馬跡,楊朱成也學說敗也學說。
  • 孔子敬鬼神而遠之,墨子尊天事鬼,為何儒家成後世主流學說
    墨子學說屬於一個整體,不會自相矛盾,他除了「尊天事鬼」理論,還有「兼愛」、「非攻」等等思想,所以「尊天事鬼」和「兼愛」、「非攻」等往往屬於相互補充的關係。也就是說,「尊天事鬼」之下,有墨子「兼愛」等理論,就「兼愛」思想,就決定墨家不可能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學說。因為墨子所維護的,不是統治者,而是社會底層勞動人民。
  •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此言有什麼目的?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語出《孟子·滕文公》。孟子將這兩個學派提出來,其實是為了加以反對,藉以提出自己的主張。所以,如果想要了解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就需要知道孟子、楊朱、墨子三方是在何種領域有了什麼樣的分歧,三人所持的觀點分別是什麼。
  • 諸子百家中,為何只有儒家傳承了兩千多年?墨家、法家去了哪裡?
    先秦諸子百家,各先進思想層出不窮,為何唯獨儒家傳承下來,貫穿了中國歷史中長達兩千年的「中世紀」呢?為了寫好這篇文章,筆者特地重讀了《資治通鑑》,重點梳理了諸子百家衰落及儒家崛起的過程。在諸子百家發展的過程中,各學派逐漸分裂成支脈,這種現象尤以儒家及墨家最為明顯。
  • 戰國時期,曾盛極一時的墨家思想,為何最後神秘消失?
    墨家是最早的成建制的結社,比起其他學術家族依靠理論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墨家反而依靠制度連建立一個結社,這樣會帶來更好的執行能力,能貫徹墨家理念,但是卻會導致權利階級的猜忌,所以墨家才會被打壓。其實,儒墨都是顯學。只不過儒家創始人孔子主張復西周之古,且尊天信命遠鬼神,天子得祭天,庶人只許祭戶神或灶神,祭鬼只許只祭父母。
  • 墨家社會政治思想的現代意義
    但是,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多限於對儒家文化傳統及其意義的研究,而忽視研究曾與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文化以及它對儒家文化的影響,這不能不說是傳統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缺欠。實際上,不論從歷史上或是從現實上說,借鑑墨家學說的意義不僅不比借鑑儒家學說的意義遜色,而且要比借鑑儒家學說更能貼近當代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要求。
  • 儒家學說:中華文化的基因所在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連綿不斷的戰火燒起,迫使著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進行各方面的深度思想,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學術派別,有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兵家學派等,其中以儒家學派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其所主張的學說深深地烙印在了中華文化的基因裡。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春秋魯國人孔子,魯國是周公之子伯禽封地,對周公的禮法進行了大量的繼承。
  • 墨家為何在歷史上徹底消失?
    墨家作為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與儒家齊名的科學幫派,其潛在實力以及技術儲備是遠遠超過當時其他學派的。墨家在春秋戰國時期,多次依靠自身實力,以及墨子的出眾口才,制止了多次殺無謂的殺伐。墨子提出的諸多觀點,也更加貼近於底層人民,所以墨家學說,很容易就在春秋戰國時期那紛亂的社會上,招收到死心塌地的以墨家觀念為人生格言的人才。
  • 可愛而又迂腐,先秦時期的墨家,是否是俠義精神的代表?
    「幫會組織」or「學術派別」——墨家(1)墨家哲學思想體系墨家與儒家之所以並稱為兩大顯學,首要體現在其哲學思想上與儒家對立的情況,我們比較熟悉的墨家哲學思想,一共有八條「兼愛、非公、尚同、尚賢、天志、明鬼、節用、節葬」,處處體現與儒家對立的思想
  • 法家起源為何?百家思想之融匯大成
    在那個人類為了生存還主張以戰爭解決問題的年代,只有熱愛戰爭的民族,才有自己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主導權,能自己說了算。華夏文明當中的法家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體現而已。世界範圍內的亞述文明,埃及文明,羅馬文明,波斯文明,伊斯蘭文明。文明在快速發展期的時候都與我們的大秦帝國驚人相似。而這些文明現在全都不存在了,但是這種文明特質依然被自己的少部分民族和繼承,帝國的其他民族所保留。
  • 被誤解的楊朱:拔一毛能利天下,他為何不拔?
    楊朱是戰國時期一個非常另類的思想家。他的著說流傳下來的很少,也就是在《列子》一書及其他文獻裡面有一些少量的記載。他的「不拔一毛以利天下」的觀點,歷來被主張立功立言立說的後人嚴厲批評,比如韓愈在《圬者王承福傳》裡面就譏諷過它。譏諷的主要對象自然是「不肯利天下」的自私自利思想。
  •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無論這個整體數量是怎樣,最後形成有影響力流派的不過十多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農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方技家等),其中儒家和法家對後世影響都十分深遠。秦朝曾出現「焚書坑儒」,漢朝又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罷黜不是指儒家之外流派的主張完全消失了,而是儒家被選中為封建王朝思想文化的正統。
  • 《劍來》:細數儒家三位聖人的主要學說,三四之爭不可避免
    他們自身的學問以及思想境界等都十分高超。這些學問並非是一般的人所能夠比擬的。與此同時,他們的戰鬥力也不低,大多數都是十四境的高階修士。儒家就是這三教聖人之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學派,儒家學說不同於佛家和道家學說那樣對於自身內容的絕對認可。儒家反倒是多了很多矛盾,舉一個例子,儒家的學說更多是在推翻先前已經有的那一套學說。
  • 被儒家批判了千年的先秦大v楊朱的「禽獸」言論
    他還說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孟子很憤怒,他說楊朱這個傢伙非常自私,他的主張就是為我,這是無君目無尊長是反社會。而墨翟這個傢伙是講兼愛,他跟楊朱正好是反過來類似於今天所說的那種愛心泛濫式的博愛。墨翟主張愛別人的父親就要像愛自己的父親一樣,要愛無差等,所以這叫無父。
  • 若墨家取代儒家主導中國,中國就會比西方更早進入現代社會了嗎?
    有人說:儒家思想既造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又拖延了中國近代的科學技術進步。又有很多人說:如果是墨家思想代替儒家主導中國的話,說不定中國會比西方早進入現代社會。那我們這裡先不發表意見,而是直接假設墨家思想已經替代了儒家思想主導了中國。一談到墨子,我們就會想到《墨子救宋》,墨子用腰帶模擬城牆,以木片表示各種器械,同魯班演習各種攻守戰陣。魯班組織了多次進攻,結果多次被墨子擊破。
  • 儒家如果被墨家取代,中國會不會發展更快,在西方之前進入現代
    自儒家文化出現以來,歷朝歷代的很多帝王都將儒家思想定為主導,有著數千年的時間了,在帶動社會繁榮的同時,卻阻礙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利也有弊,如果儒家被墨家取代佔據主導,會不會變得不一樣。不過墨子的學說並不具有科學性,要想讓社會科學技術更好的發展,需要多個層面的努力,而不只看表面和單一。美國的最高法院在門楣上只有三個人的雕像,其中有一個就是孔子,除此之外還有摩西、索倫。一個是道德的代表,一個是宗教的象徵,一個捍衛著哲學,這些都是本身不存在,由人們發明出的。
  • 中國哲學簡史(四)楊朱的為我
    一、楊朱簡介楊朱的年代有很多說法,有人說他見過老子,有人說法見過梁王。從老子辭世,到魏惠王稱帝,中間有兩百多年的跨度。孟子說,楊朱學派在戰國時期可以和墨家平分秋色,當時楊朱大概已經去世了。關於楊朱的事跡跨度,大於是BC630-BC440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