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人們用「一毛不拔」來形容一個人對他人十分小氣,這種人通常被稱為「鐵公雞」,這個成語來自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楊朱。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思想極為活躍的年代,各種學說百家爭鳴,層出不窮 。在眾多的思想家中,楊朱是一個另類。
楊朱思想的後世評價
楊朱生平不詳,生於老子之後,莊子之前,據說是趙國人,曾一度熱衷於政治,有人認為他是道家學派,也有人認為他不屬於道家。
楊朱並沒有專門的學術著作,他的思想在《列子》、《呂氏春秋》、《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中都有講述,其中在《列子》中講述最全面,單獨作為一章闡述了他的思想。
《列子·楊朱》篇中,有楊朱與禽子的一段對話。楊朱說:「古人損失一根毫毛利益 的事情都不會去做。」禽子問楊朱:「取你身上的一根毫毛去接濟天下,你願意嗎?」楊朱回答說:「天下不是一根毫毛就能接濟的。」
因此,楊朱也被後人扣上了極端利己主義的帽子,比如《孟子》就評價說:「楊朱為我,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將楊朱和墨子與禽獸等同,可見其非常不受儒家待見。在《莊子》、《荀子》中,對楊朱的思想也是持否定態度。
那麼,楊朱真的是一個極端的利己主義者嗎?
楊朱思想是對生命的重視
楊朱所處的時代,群雄紛爭,天下大亂,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發動戰爭,人命如草芥。如何在這個亂世求得生存,是要解決的頭等大事。
因此,楊朱就提出了「重生」的思想。在楊朱看來,人最可貴的東西就是生命,一個人只有珍惜自己的生命,他才會珍惜別人的生命,這樣的人才可以託付天下。
這一點與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道德經》中說: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
儒家倡導禮樂教化、仁義道德,但是,在那個社會動蕩、生靈塗炭的時代,老百姓的基本生存都得不到保障,如何教化他人?
顯然,生命的價值是高於其他價值的。如果沒有個體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物質保障,談仁義、談利他,不免會落入虛偽。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不過是招搖撞騙,為了自己一己之私的虛偽之徒。
因此,在楊朱看來,「一毛不拔」絕不是損人利己的自私行為,而是說每個人都重視自己的生命,同時又不侵害他人,這樣社會就會安定,天下就會太平。
楊朱思想是有節制的欲望
如上所述,孟子之後,楊朱思想就成了自私自利的典型;而到了魏晉之後,楊朱思想又被人們認為是縱慾主義。
楊朱認為,人生看似很長,實際上很短,真正快樂的時光沒有多少。
他說,假設一個人能活100歲,除去幼年和老年的時光,那麼就只剩下50年,再除去吃喝拉撒睡,也就只有25年了,再除去生病、憂慮的時間,就只剩下十幾年了。
如何珍惜這白駒過隙一般的生命呢?
在楊朱看來,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去拼命追逐虛無的名利,讓有限的人生能夠多一點快樂。
楊朱說:「憂苦,犯性者也。逸樂,順性者也。」人活著,就應該遵循上天賜予的自然本能,不應該為了身外之物去壓抑人的本性。
他又說:「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於外?」
因此,楊朱又被人們認為是一個極端的享樂主義者。在一些教材上,甚至也將楊朱列為「享樂主義」的代表。
然而,實際上,楊朱是反對縱慾的。
楊朱深刻地認識到,對物慾的無休止的追求,恰恰是對生命的一種損害。
在現實中,我們看到很多人,為了財富、地位、名譽,不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對自己的性命都毫不憐惜,最後把自己的身體也搞垮了。身家億萬,英年早逝者不大有人在嗎?就像小品《不差錢》所說:「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錢還沒有花完。」
楊朱對這種人是持批判態度的。他認為,老百姓不能好好休息的原因有四個,一是長壽,二是名聲,三是地位,四是財富。為了這些東西,他們怕人、怕鬼、怕刑罰,逃避自然本性。
在楊朱看來,人生苦短,人活著就應該順應自然,好好去愛惜自己的身體,不去過度地追逐名譽、地位、財富等身外之物,也不要過度壓制自己的本能,快快樂樂地度過此生。
綜述
總而言之,楊朱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提出以人為本的思想家,「重生輕物」是對楊朱思想最好的概括。
享受你應該享受的事物,接受你不能改變的事實,這就是楊朱的人生幸福原則。
但是,楊朱並沒有將自己的思想講透徹,以至於後世僅通過「一毛不拔」的典故,將楊朱的思想全部否定掉,並將其作為極端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加以批判。
這個時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如何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中求得幸福?楊朱的思想,越來越有值得學習借鑑之處。所以,我們要客觀地評價楊朱學說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