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之絲》是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之一,這篇小說以極樂世界的佛祖用一根蜘蛛絲救贖地獄罪人為故事主線,讓讀者深刻體會到,剪斷那根代表「救贖」之蜘蛛絲的,正是人的利己心。基於此,許多人認為《蜘蛛之絲》諷刺的是人的利己心。這種解讀很深刻,但卻總覺有那麼一絲意猶未盡。如果我們細細思量極樂世界「佛世尊」拯救地獄罪人「犍陀多」的經過,我們不難發現,「佛世尊」是在用一根蜘蛛絲考驗一個因「欲望泛濫」而墮入地獄之罪人是否「利己」。這種「考驗」,從一開始,或許就是一個偽命題,顯得頗有些缺乏誠意。
所以,《蜘蛛之絲》這部短篇小說,雖然的確是在批判人的利己心不假,但是,小說中更深刻的諷刺,還是體現在「佛世尊」無誠意之拯救上。也就是說,芥川龍之介可能更多是在諷刺「拯救者」的「利己思維」。
1、一場用「蜘蛛絲」拯救「罪人」的鬧劇:強化「罪人」利己心的「蜘蛛絲」
《蜘蛛之絲》這篇小說的情節並不複雜,大抵是極樂世界「佛世尊」在天界散步的時候,從蓮池中看到地獄血池裡掙扎的罪人「犍陀多」。「犍陀多」生前雖然殺人放火,但是卻因憐憫生命不易而放過一隻小蜘蛛。因為「犍陀多」放過蜘蛛的善行,「佛世尊」從天界蓮池隨手放下一根蛛絲,直垂地獄「犍陀多」眼前。在地獄血池中苦不堪言的「犍陀多」看見蜘蛛絲立馬往上爬,當他懸在半空中的時候,「犍陀多」發現有別的罪人沿著蜘蛛絲向上爬。害怕蜘蛛絲斷掉的「犍陀多」大聲呵斥下面的人,要他們「滾下去」。話音剛落,蜘蛛絲從「犍陀多」上面斷開,「犍陀多」重新落入地獄血池。
如果細細品味小說中極樂世界「佛世尊」對地獄罪人「犍陀多」之拯救的經過,我們是不是可以提出這樣的疑問:既然是要拯救罪人,又何必用那細細的「蜘蛛絲」去激發罪人的「利己心」,難道罪人墮入地獄,不是因為自己無可安放的「利己心」嗎?所以,所謂對「犍陀多」充滿憐憫的「拯救」,一開始就是一場沒有誠意的「鬧劇」。為什麼這麼說?請繼續往下看。
我們知道「犍陀多」墮入地獄的原因看上去是「殺人放火」,但是刺激他做出這樣惡行的原因,大抵是他「利己排他」的利己心。那麼,基於這一點,對「犍陀多」的拯救方式,就不能是用一根細細的蜘蛛絲將他引入「極樂」。要知道,蜘蛛絲的特點在於「細」,而從天堂垂到「地獄」的蜘蛛絲更是「難得」。本是「罪人」的犍陀多,在又「細」又「難得」之代表「脫離苦海道路」的蜘蛛絲面前,能壓抑住讓自己墮入地獄的「利己心」嗎?顯然不能。
所以,「蜘蛛絲」哪裡是救贖,更像是對「犍陀多」的「懲罰」與「嘲弄」。故事中,打著救贖名義的「蜘蛛絲」激發了「犍陀多」的利己之欲,強化了「犍陀多」的利己心。分析到這裡,芥川龍之介在小說中對利己的諷刺意味,撲面而來。
2、佛祖「無誠意」的拯救:拯救者的利己思維
所以,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代表佛祖而身居極樂世界之「佛世尊」的救贖,從一開始,就「沒有誠意」。與其說是「救贖」,更像是「惡作劇」,或者說是「嘲弄」也不為過。
「佛世尊」的救贖舉動無非出於對罪人的憐憫,但是,故事中的「佛世尊」卻沒有設身處地去考慮「罪人」最需要的是什麼?「犍陀多」最需要的是克制「利己心」的「憐憫心」,而來自佛祖的救贖,卻是一根激發「本就因利己獲罪之人」利己心的「細細蜘蛛絲」,這種救贖,豈不諷刺?
看似是救贖,實則從垂下「蜘蛛絲」的那一刻,這場沒有誠意的救贖就已經結束,那麼佛祖為何會進行一場如此「沒有誠意」的救贖呢?因為佛祖救贖罪人的思維方式就帶有濃鬱的「利己意味」,即「佛世尊」救贖罪人「犍陀多」的思維方式,一開始就是從自己出發的。「佛世尊」的救贖邏輯為不難推理,即「我認為該這麼做」,而非「犍陀多最需要什麼」。
那麼問題來了,對一個人的救贖,難道不應該是從「被救贖人最需要什麼才能變好」出發嗎?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佛世尊」作為「拯救者」的利己思維。與其說是「佛世尊」在拯救罪人,不如說「佛世尊」在強化「自己」心裡的「善」之標準,一切都是從佛世尊「自我」出發。說白了,即便是極樂世界代表至善的「佛世尊」,也是一個從「我」出發,極端強調「我」的存在,這不是利己又是什麼?只是打著「善」的名義「利己」罷了,由此,芥川龍之介對「利己」的諷刺,可謂深刻而又辛辣。
三、芥川龍之介對拯救者「利己思維」的諷刺
所以,《蜘蛛絲》這部短篇小說在諷刺人的利己心不假,但是如若深究,作者芥川龍之介更多是在諷刺「拯救者」的「利己思維」,即從「自我」出發,打著拯救他人的名義,成就「我」的想法。這種拯救,從來不會考慮「被拯救者需要什麼」,而僅僅只是強調「拯救者如何想」。這是一種帶有一定迷惑性之類似「偽善」的利己思維。
故事中,「佛世尊」作為極樂世界裡的佛祖,無疑代表著世人眼中存粹的「善」,既然「善」是存粹,那麼「惡」應當也「純粹」,可是地獄血池裡面代表惡的「犍陀多」卻並非「惡」的絕對代表,他也有過善的舉動,故事是這樣描述的:
「犍陀多」行走在密林,看到一隻蜘蛛,抬腳差點將其踩死,卻停住了,想到:「不可,不可,蜘蛛雖小,到底也是一條性命。無端害死,無論如何總怪可憐的。」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一個矛盾,「犍陀多」因為惜命,而不願無端踩死一隻蜘蛛,那麼,有這樣念頭的人,怎會無端「殺人放火」嗎?「殺人放火」當然是不對的,但是「犍陀多」去「殺人放火」多半不是無端的,多半是受到「利己心」的驅使,可能是因為活不下去,也可能是利益衝突等等。所以,「犍陀多」墮入地獄的癥結所在,不是「殺人放火」,而是「有端」傷害他人的「利己心」。拯救「犍陀多」的方式,更不是將他從地獄血池拉入極樂世界,而是化解他心中的「利己之欲」。但是作為至善的「佛世尊」卻是如何做的呢?
因為「犍陀多」放過一隻小蜘蛛,所以「佛世尊」十分直接地放下一根「蜘蛛絲」讓「犍陀多」攀爬到極樂世界,這對熄滅抑制那讓「犍陀多」落入地獄的「利己心」有絲毫幫助嗎?沒有,反而能激化「犍陀多」的「利己心」,並且還讓其生前唯一的善行,都染上「可悲色彩」,這難道不是「佛世尊」披上「善意外衣」之對「犍陀多」的「嘲諷」嗎?芥川龍之介對「利己拯救者」批判,顯得尤為激烈了。
更令人感到的「諷刺」的是,小說中將「佛世尊」形容得「十分高高在上」,他以悲憫的目光看待「犍陀多」再次墜入地獄的結果,這種「悲憫」反而體現了芥川龍之介對「拯救者」利己思維的深刻諷刺。
既然「悲憫」,那麼「佛世尊」大抵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拯救方案」有什麼問題的,或者是不想去「意識到」。無論「佛世尊」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拯救方案」有問題,都深刻顯露其「利己思維」,「佛世尊」是在從「我」出發,去對他人進行所謂「拯救」,這種「拯救」的結果,往往不會改變「被拯救者」的悲慘境況。因為拯救者的思維,往往是突出「我」之「我認為應該這樣做」,而非設身處地去考慮「被拯救者」最需要什麼。既然不是「對症下藥」,又何來「拯救」一說?
由此,芥川龍之介通過《蜘蛛之絲》這個故事,對「拯救者」之「利己思維」的諷刺,就顯得尤為深刻了,值得我們深思。同時也能時刻提醒我們,給予他人幫助,或者是救贖他人時,應當設身處地考慮「被幫助者」的需求,而非「一廂情願」給予「不必要」甚至「弄巧成拙」的幫助。在幫助他人時,太過於突出「自我」,而忽略「他人需求」,也是一種不自覺之「利己」體現,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