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說:中華文化的基因所在

2021-01-13 歷史與我們同在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連綿不斷的戰火燒起,迫使著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進行各方面的深度思想,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學術派別,有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兵家學派等,其中以儒家學派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其所主張的學說深深地烙印在了中華文化的基因裡。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春秋魯國人孔子,魯國是周公之子伯禽封地,對周公的禮法進行了大量的繼承。而且,還有大量的殷商遺民聚集在這裡,使得殷商文化也得以在這裡生根發芽。因此漸漸地,魯國就成為了對周禮保留最多的一個諸侯。

孔子從小就在這樣,周禮氛圍濃厚的環境下薰陶長大的。可是,當他稍微長大成人以後,卻發現在世界除了魯國以及少部分地區以外,其他地方都已經禮蹦樂壞了,這種鮮明的對比,不禁讓孔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漸漸地,孔子得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要想解決當時各個諸侯國之間亂戰局面,就必須將周朝的禮制給恢復過來。

為此,孔子不惜踏上了周遊列國的漫漫長途。可惜的是,無論孔子耗費口舌,其學說都無法讓各國諸侯所真心接受。

不過好在,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拆柳柳成蔭。孔子的學說雖然無法得到各國諸侯主的接受,但卻成功地在遊歷期間吸收了大批的追隨者,成功地將自己的思想給傳播出去。

於是乎,在孔子晚年的時候,已經擁有了三千多名弟子,子路、子貢、子夏等七十二人最為有名,被稱為孔門七十二賢。儒家學派也至此創立了。

可問題來了,儒家學派究竟經歷了什麼,才能擁有這麼深遠的影響力?!

一、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期

這段時期是儒家的初生期和發展期,自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以來,興辦私學,門下弟子眾多。除孔子以外,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非孟子和荀子二人不可了。

荀子主張「性惡」,其門人後來投身於法家,

孟子主張「性善」,後來成為了孔子學說的正統繼承人。

二、漢代的「獨尊儒術」時期

這個時期是儒家學派發展的高峰期,漢武帝為了進一步鞏固政權,便接受了董仲舒所提出關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不僅設立了五經博士與太學,還在各地廣開學校。

自此以後,儒學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研學者也越來越多,逐漸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影響至今。

三、唐代的儒釋道並行時期

這段時期是儒家學派的低潮期和式微期。自漢代以後,天下飽經戰亂之苦,士人們紛紛拋棄原有的學說,興起了清談之風,把《老子》、《莊子》、《周易》等書奉為圭臬。

魏晉時期,佛學和道學的興起,也對儒學造成了一定了衝擊,到了隋唐時期,產生了儒釋道三家並行的景象。

四、宋明的理學興起時期

這段時期是儒家學派發展的高峰期。宋代結束了五代十國紛繁複雜的亂戰格局,急需有心的思想來維持統治。

為此,北宋文人們紛紛以儒家思想為根基,將佛教、道家的天命觀合併在一起,提出了「道學」。

隨後,北宋文人們開始疑經、改經,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成為了「宋學」。到了南宋時期,以朱熹為代表人物,逐漸將「道學」給提升至「理學」。

於此同時,陸九淵開闢了理學的另一分支——心學,並在明代被王陽明發揚光大,與程朱理學,一起並稱為陸王學派。

五、明清考據學興起時代

這是理學的式微期以及儒家學派的變革期。

明清時期,由於理學的思想逐漸走向了僵化,以及文字獄的興起,士人們對於義理之間的討論逐漸散失了興趣,轉而考訂經典之名物訓詁。

不過,由於遭受到了時代的挑戰,儒家學說被進一步改良。比如:李贄就十分反感儒家學說那種事事以道德為先的思想,認為如果人的物質條件無法得到滿足的話,那麼這一切只是浮雲罷了!

相關焦點

  • 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一個字總結中華文化,精闢
    在西方人看來,不同的學說,不同的宗教由於立場不同,其關係往往對立,不可調和,甚至是水火不容。在中國,這種情況是不存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讓華夏大地既誕生了儒家、道家這種土生土長的哲學宗教流派,也吸納改進了佛教這樣外來宗教。
  • 明明是我先來的:儒家學說在南北朝為什麼被稱為「白學」?
    但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在《白色相簿2》及同名電視動畫出現前幾千年的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真正的「白學」,這便是中華文化的主流——儒家學說。那麼儒家學說在南北朝為什麼一度被稱為「白學」呢?眾所周知,發源於南亞地區的佛教在東漢傳入中國。
  • 仁:中華法系的重要文化基因
    自近代以來,雖然中華法系外顯的形式載體已逝,但其內含的文化基因猶存。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等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忠孝信義等價值觀,在傳統社會既是婦孺皆知的道德概念,又是身體力行的法律準則,依法律演進史的眼光觀之,則是中華法系的文化基因。它不因朝代更迭便訇然斷裂,亦不因制度變革就戛然而止,而如春雨潤物般化入民眾心靈深處,代代相傳。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 《劍來》:細數儒家三位聖人的主要學說,三四之爭不可避免
    儒家就是這三教聖人之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學派,儒家學說不同於佛家和道家學說那樣對於自身內容的絕對認可。儒家反倒是多了很多矛盾,舉一個例子,儒家的學說更多是在推翻先前已經有的那一套學說。按照我們現如今的視角看卻也不難發現,隨著儒家學說的進一步發展,各種各樣儒家內部的學說體系也變得矛盾起來。
  • 中華文化來自西方?用基因來揭露這場長達百年的騙局
    在上個世紀初,歐美大肆鼓吹中華文化西來說,認為中國的文化是四五千年以前從西方傳來的,包括彩陶和冶金等技術。這種奇怪的言論竟然在世界學術界大行其道,就連咱自己都信以為真。西方以此為藉口,大肆鼓吹中華文化包括中國人種都來自西方。早在十九世紀西方學者拉克伯就直接在自己的著作《中國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中提出:中國的黃帝來自於巴比倫,說公元前2282年巴比倫國王率領巴克族翻越中東帕米爾高原,經過崑崙山,沿著黃河建立了華夏文明。拉克伯指出中國的天文曆法、科技發明和語言文字和古巴比倫有相似之處。
  • 儒家體系下宋朝為何尊奉道教?若非如此,中華正統便在遼、金兩國
    古代中國文化中,孔子擁有至高地位宗教信奉至高神,儒家信奉孔子,神和孔子說的話都是不可更改的真理。二、合法性自漢朝以來,儒家在歷朝歷代都是至高無上絕不可動搖的學說。既如此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皇帝都要遵從,至少表面上要遵從儒家學說來行事。那麼對於皇權更替儒家理論又是怎樣解釋的呢?
  • 兼性思維與文化基因
    可見「兼性思維」作為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到了莊子那個時代發生蛻變。《天下篇》的作者要找回「兼性」,要返回「道術」也就是「兼性思維」。為什麼說兼性思維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作為文化基因的兼性思維,其特徵何在?探究兼性思維與文化基因之關聯有何現實意義?回答這些問題,依然要藉助對文化關鍵詞的詮解與闡釋。
  • 孔子敬鬼神而遠之,墨子尊天事鬼,為何儒家成後世主流學說
    墨子學說屬於一個整體,不會自相矛盾,他除了「尊天事鬼」理論,還有「兼愛」、「非攻」等等思想,所以「尊天事鬼」和「兼愛」、「非攻」等往往屬於相互補充的關係。也就是說,「尊天事鬼」之下,有墨子「兼愛」等理論,就「兼愛」思想,就決定墨家不可能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學說。因為墨子所維護的,不是統治者,而是社會底層勞動人民。
  • 儒家文化之陳蔡絕糧
    提到儒家文化,實際上永遠繞不開這件事情,因為這事反應出了孔子的思想理念的模樣和真正的君子、聖人的標準是怎樣。我就姑且以故事的口吻來大概敘述一下,這一著名的「陳蔡絕糧」事件。聲明:當然以下內容和正史相出入甚遠,屬於個人改編,不喜勿看。
  • 光明日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
    本報曲阜11月26日電(記者趙秋麗、李志臣、馮帆)11月26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暨「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座談會在山東省曲阜市舉行,座談會由光明日報社、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共濟寧市委聯合主辦。
  • 楊朱「一毛不拔」的思想學說,為何能抗衡儒家墨家,被世人所尊崇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派學說紛紛興起。繼老子之後的道家首位大師楊朱也開創了自己的學說,其與弟子所提倡的思想學說被稱為楊朱學派。提到楊朱,我們可能都會想到一個成語「一毛不拔」,認為楊朱是一個極端自私的利己主義者,《孟子·盡心上》中說:「楊子(楊朱被尊稱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 潘嶽:中華詩詞與中華文化共同體
    編者按:12月19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與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詩刊》社、《中華辭賦》雜誌社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40餘位來自中國作家協會、中華詩詞研究院、中華詩詞學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詩詞作者圍繞「中華詩詞的當代性與文化強國建設」主題開展交流。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儒家思想,一個存世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既能使中國走向昌盛,也能帶給中國人痛苦。那麼儒家思想文化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儒家思想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呢?獨尊儒術最終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登上政治舞臺,雖然董仲舒的儒家對比孔子的儒家有一定改變。但是畢竟儒家思想創始人是孔子,所以後世人都尊孔。將孔子奉為聖人,萬世師表!
  • 丹道是道家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文化的根源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文‖橐龠先生 郝山指論丹道對於中華文化的巨大意義在我國,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四大宗教之中道教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明區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根本所在,而道教產生的根源及其思想的核心卻全在於丹道修煉。上古時候修煉丹道有成的真人把修煉過程中對人體生命的認識以及對天地宇宙和人生社會的領悟進行總結並傳播推廣,從而成就了燦爛的道家文化。可以說沒有丹道的修煉,就不會有道家思想的產生。
  • 君子如玉怎麼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精神
    人類從新石器時代向奴隸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玉做為統治階級的專權所有,不僅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玉在中華文化中,也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上至祭祀天地,分官任職,享國傳家。下至驅魔闢邪,驗明身份,裝飾美容,玉都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 儒家文化「經史子集」
    這些經典文獻最終在中國儒家的傳統文化裡面歸納起來,就是「經史子集」四個類型,也就是通常說的「四部」。這種分類法在唐朝形成,一直延續到近代,算是傳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分類方法。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四庫全書》,就是按照這四個部分的結構完成的。 為什麼叫作「經」呢?「經」,從絲,織布時貫穿始終的經線,與交織其間的「緯」相對,引申為恆常不變。所以經者,常也。
  • 視頻|王學典: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展開對話的最佳時機已經到來
    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並在孔子研究院發表重要講話七周年之際,11月26日上午,光明日報社、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共濟寧市委共同在曲阜舉辦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暨「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座談會,重溫深悟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聚焦
  • 儒家與道家相輔相成,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思想
    前言我們中國的歷史文化基本上可以說是是在儒,道兩家文化的共同影響下發展的。儒家文化倡導我們仁、義、禮、智、信各個方面的教義。而道家似與其相反追求的是養生之道,遂有曾經的長生不老之說。但實際上兩者各有其宗旨,各有其精華。這二者似乎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互相輔佐使得人們有種相對平衡的做人做事的原則。
  • 儒家道德哲學對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
    論儒家道德哲學對當代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劉道嶺(滄州師範學院,河北 滄州,061001)摘要:儒家學說是中華文明之根所自然衍生的正宗一脈,儒家道統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長河的浩浩主流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儒學重新煥發了它的勃勃生機,它的許多經過歷史長河大浪淘沙積澱下來的具有普遍性、永恆性的思想必將對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世界產生重要影響。本文擬就儒家道德哲學對當代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談一下自己的拙見,希望能夠對儒學,對我們的時代和世道人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