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連綿不斷的戰火燒起,迫使著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進行各方面的深度思想,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學術派別,有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兵家學派等,其中以儒家學派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其所主張的學說深深地烙印在了中華文化的基因裡。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春秋魯國人孔子,魯國是周公之子伯禽封地,對周公的禮法進行了大量的繼承。而且,還有大量的殷商遺民聚集在這裡,使得殷商文化也得以在這裡生根發芽。因此漸漸地,魯國就成為了對周禮保留最多的一個諸侯。
孔子從小就在這樣,周禮氛圍濃厚的環境下薰陶長大的。可是,當他稍微長大成人以後,卻發現在世界除了魯國以及少部分地區以外,其他地方都已經禮蹦樂壞了,這種鮮明的對比,不禁讓孔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漸漸地,孔子得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要想解決當時各個諸侯國之間亂戰局面,就必須將周朝的禮制給恢復過來。
為此,孔子不惜踏上了周遊列國的漫漫長途。可惜的是,無論孔子耗費口舌,其學說都無法讓各國諸侯所真心接受。
不過好在,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拆柳柳成蔭。孔子的學說雖然無法得到各國諸侯主的接受,但卻成功地在遊歷期間吸收了大批的追隨者,成功地將自己的思想給傳播出去。
於是乎,在孔子晚年的時候,已經擁有了三千多名弟子,子路、子貢、子夏等七十二人最為有名,被稱為孔門七十二賢。儒家學派也至此創立了。
可問題來了,儒家學派究竟經歷了什麼,才能擁有這麼深遠的影響力?!
一、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期
這段時期是儒家的初生期和發展期,自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以來,興辦私學,門下弟子眾多。除孔子以外,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非孟子和荀子二人不可了。
荀子主張「性惡」,其門人後來投身於法家,
孟子主張「性善」,後來成為了孔子學說的正統繼承人。
二、漢代的「獨尊儒術」時期
這個時期是儒家學派發展的高峰期,漢武帝為了進一步鞏固政權,便接受了董仲舒所提出關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不僅設立了五經博士與太學,還在各地廣開學校。
自此以後,儒學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研學者也越來越多,逐漸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影響至今。
三、唐代的儒釋道並行時期
這段時期是儒家學派的低潮期和式微期。自漢代以後,天下飽經戰亂之苦,士人們紛紛拋棄原有的學說,興起了清談之風,把《老子》、《莊子》、《周易》等書奉為圭臬。
魏晉時期,佛學和道學的興起,也對儒學造成了一定了衝擊,到了隋唐時期,產生了儒釋道三家並行的景象。
四、宋明的理學興起時期
這段時期是儒家學派發展的高峰期。宋代結束了五代十國紛繁複雜的亂戰格局,急需有心的思想來維持統治。
為此,北宋文人們紛紛以儒家思想為根基,將佛教、道家的天命觀合併在一起,提出了「道學」。
隨後,北宋文人們開始疑經、改經,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成為了「宋學」。到了南宋時期,以朱熹為代表人物,逐漸將「道學」給提升至「理學」。
於此同時,陸九淵開闢了理學的另一分支——心學,並在明代被王陽明發揚光大,與程朱理學,一起並稱為陸王學派。
五、明清考據學興起時代
這是理學的式微期以及儒家學派的變革期。
明清時期,由於理學的思想逐漸走向了僵化,以及文字獄的興起,士人們對於義理之間的討論逐漸散失了興趣,轉而考訂經典之名物訓詁。
不過,由於遭受到了時代的挑戰,儒家學說被進一步改良。比如:李贄就十分反感儒家學說那種事事以道德為先的思想,認為如果人的物質條件無法得到滿足的話,那麼這一切只是浮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