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學典|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最佳機遇已經到來
中共中央關於十四五規劃建議稿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之所以認為這是一個重要命題,是考慮到以下幾重因素:1、「中華文化」的概念在十八大以來黨的文獻中第一次出現。這裡沒使用「中國文化」,也沒使用在黨的文獻中最流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概念。為什麼?
-
王學典:學者要有使命感-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訪名家】 拜訪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教授的時候,他正忙著準備一個會議。儘管已經64歲,但他依然精神矍鑠,手頭的工作告一段落後,他和記者暢談了近兩個小時。
-
雲對話•兩會大家談|全國政協常委王學典:建立脫貧長效機制 鄉村...
5月23日晚,山東省政協在濟南組織有關新聞媒體記者,視頻連線部分住魯全國政協委員,圍繞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和熱點話題開展「雲訪談」。在談到傳統文化與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工作如何有機結合的問題時,全國政協常委王學典表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就是鄉村文化振興。「人才都脫離了鄉村,鄉村依靠什麼力量來振興鄉村文化?」王學典認為,要建立脫貧的長效機制。
-
讓古老文明智慧照鑑未來之路——著名歷史學家王學典解析第六屆...
「要捍衛文明多樣性,開展多樣性文明之間的對話,而不能以傲慢與偏見的態度詆毀和污衊其他文明。文明的衝突是個死胡同,而文明的對話是個陽光大道。」王學典介紹說,在尼山論壇創立之初,專家學者們就達成了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用人類文明的共同智慧解決當今世界出現的問題的共識。
-
文化自信,需要繼承中華傳統和先秦思想文化,重構現代倫理價值觀
這兩位學者都不約而同地指出,傳統道德是傳統文化的核心與靈魂。中國也素來以道德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著稱。中華文化是一種倫理本位型的德性主義文化,其核心和精華體現為其深厚的倫理精神和價值觀念。這是中華文化的特質,也是對人類文明的突出貢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三個組成部分: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
-
中華文化來自西方?用基因來揭露這場長達百年的騙局
在上個世紀初,歐美大肆鼓吹中華文化西來說,認為中國的文化是四五千年以前從西方傳來的,包括彩陶和冶金等技術。這種奇怪的言論竟然在世界學術界大行其道,就連咱自己都信以為真。西方以此為藉口,大肆鼓吹中華文化包括中國人種都來自西方。早在十九世紀西方學者拉克伯就直接在自己的著作《中國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中提出:中國的黃帝來自於巴比倫,說公元前2282年巴比倫國王率領巴克族翻越中東帕米爾高原,經過崑崙山,沿著黃河建立了華夏文明。拉克伯指出中國的天文曆法、科技發明和語言文字和古巴比倫有相似之處。
-
中日文化的附屬關係在彌生時代就已經確立,中華文化確實讓人自豪
可以看出,從彌生時代,日本就已經與中國有著密切的往來了,在文化上已經有相互借鑑的趨勢。中日文化的交織與差異我們知道,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中國禮儀以周為最,古代推崇周禮。日本在很多時期,都借鑑了中華的禮儀文化,從而改進並創新出自己的禮儀文化。在日本平安時代,由於當時的日本和中國的唐朝保持著很深的聯繫,所以當時在日本最流行的服飾就是仿照中國唐朝的服飾.當時的男子上朝的話一般都穿直衣,而且一般都一紅黑色為主。平安時代的貴族相當注重用餐時間。 隨著食物和用餐程式的制度、形式化,平安貴族對食品的要求漸漸由「美味」向「禮式」方向轉移。
-
折射中華文化的琉璃花
折射中華文化的琉璃花——記曼谷《一花一世界——當代中國琉璃藝術展》光明日報駐曼谷記者 馬勇幼 「中國琉璃花充滿民族情懷,以琉璃特有的『澄澈』特質,塑造源自敦煌的佛像美學作品,表達著藝術家對於生命智慧深刻的反思
-
潘嶽:中華詩詞與中華文化共同體
編者按:12月19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與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詩刊》社、《中華辭賦》雜誌社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40餘位來自中國作家協會、中華詩詞研究院、中華詩詞學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詩詞作者圍繞「中華詩詞的當代性與文化強國建設」主題開展交流。
-
光明日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
在這場疫情大考中,5000多年文明發展孕育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亮出了鮮明的底色,煥發出空前巨大的力量。在全國各地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之際,重溫總書記講話精神,深入闡釋其深刻內涵和重要意義,挖掘和弘揚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有利於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中華文化 潤澤心田
2013年3月,我走進中華文化殿堂。開始學習後,我慢慢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強大力量,它改變著我,讓我不斷成長。2014年,一年多時間的學習後,我來到北京,4個月獨立學習歷程,我的生命一次次煥然一新。今天,在中華文化潤澤下,我開始逐漸成長,我感覺自己可以幫助更多人。上天聽到了我的召喚,2015年,我成為四合院第一位志願者,到今天已經是5年零8個月的時間。5年時間裡,我的生命再次煥然一新。無比無比幸運,這種幸運無法用語言表達,也無法用感恩表達——數年當中,我見證著四合院的成長。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色在戰疫中閃亮
1100餘張照片、1000餘件實物展品、45個視頻、33處大型場景……把人們的思緒重新拉回到那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全國一盤棋,同心來抗疫。…………民本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諸如「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等思想傳承弘揚至今。數千年來,這一民本思想內化為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經過代代相傳,成為具有時代氣息的中國精神的重要特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
傳統文化綻放新活力,廣東國香文化研究中心展開國香文化人才培訓
(原標題:傳統文化綻放新活力,廣東國香文化研究中心展開國香文化人才培訓)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加快建設文化強國
因為,在傳統文化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必須有所甄別,有揚棄地予以繼承。今天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復古懷舊,不是厚古薄今,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要把我們祖祖輩輩創造和傳承下來的精神和智慧,融入和指導我們今天鮮活的社會生活,用當今時代的豐富實踐和不懈創造來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使它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
弘揚孝道文化 傳承中華美德
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孝德素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孝道文化校園,2020年12月15日,我校在新改造的大會議室開展了「弘揚孝道文化,傳承中華美德」經典誦讀展演。學校各位領導精心策劃,各部門積極響應、相互配合。
-
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究竟包含哪些內容?
另外,從文化的表裡來看,也有人宏觀的認為:中華文化從公元前500年左右老子和孔子時代一直到公元後350年左右葛洪這一階段,陽面上是儒家文化,陰面上是道家文化;從公元400年左右鳩摩羅什公元後1500年王陽明這一隊段,陽面上是中華東方文化,陰面上印度佛家文化;清朝時期的樸學文化盛行,另一方面文化也受到了禁錮;在公元1919年五四運動至今,屬於全球文化,這期間再次西學東漸
-
《成龍歷險記》熱衷「玩梗」的背後,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很多劇情到現在還印象深刻,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部作品上映於2000年,至今已經過去20年了。《成龍歷險記》裡很多梗還有老爹的那句「妖魔鬼怪快離開」至今歷歷在目,在各種視頻彈幕裡也能看到「烏鴉坐飛機」的調侃,這部典型的美式動漫因為包含了大量中國元素,以及頗具本土味道的配音在國內頗受歡迎。
-
保護傳承敦煌文化 增強中華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是我們做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針,激勵我們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敦煌文化是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晶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深刻指出:敦煌文化是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晶。我國自漢代以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敦煌始終以中華傳統文明為根基,不斷吸納著來自其他地域和民族的文明成果。
-
《與古為友》:在對話中探索文化傳承
傳統文化如何在當代傳承,一直是近年來中國紀錄片創作的重要議題。近日,由五洲傳播中心、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騰訊視頻聯合出品的紀錄片《與古為友》上線。該片以對話的形式展開,每集邀請一名流行文化人和一名傳統文化研究者,展開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對話。
-
西方文化表面信神卻充滿私慾,中華文明看似無宗教信仰卻崇尚德性
因為中華文化以儒家為主導,以德性修養和天人合一為理論依據,充分尊重和發揚人性的力量,從不匍匐於任何宗教的腳下。雖然佛教是中華文化三大源頭之一,但佛教倡導眾生平等,明言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而且宗教始終沒有成為中國政治、經濟生活的主流。佛性論令人不再心生畏懼,不再沉淪沮喪,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最終到達光輝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