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典|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最佳機遇已經到來

2020-12-22 瀟湘晨報

中共中央關於十四五規劃建議稿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之所以認為這是一個重要命題,是考慮到以下幾重因素:1、「中華文化」的概念在十八大以來黨的文獻中第一次出現。這裡沒使用「中國文化」,也沒使用在黨的文獻中最流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概念。為什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對內的概念,顯示這個文化內部有精華和糟粕之分,而「中華文化」則主要是一個強調整體性的概念。2、我個人認為,中華文化包含的地域更廣,而且主要是一個和西方文化相對應的概念。所謂提升影響力主要指的是和西方文化的比重問題、比例問題。這裡指的是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的問題,如何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問題。3、提升影響力的途徑多種多樣,比如提高綜合國力的問題,一般說來,中華文化的國際地位取決於中國綜合國力的國際地位,但現在的問題是,目前中華文化的國際地位與中國綜合國力的國際地位並不匹配,譬如說,美式文化的國際地位是與美國綜合國力的國際地位就是匹配的,所以,中國上層和民間各方都對此比較憂慮,這也可能是此次建議稿突出此一問題的主要考慮。4、如何改變這種不匹配的狀況?加大與西方文化的對話力度是途徑之一,而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自由主義,當前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化是自由主義。對話當然需要時機,需要機會,西方在繁榮時期可能不大情願對話,而新冠疫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因為西方疫情失控的本質是以個人權利至上為核心理念的自由主義的一個必然結果。

眼下,中國之外世界疫情的蔓延仍未出現拐點。不僅沒出現拐點,反而在加速惡化,甚至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截至2020年12月13日晚,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72600000例,死亡1620000例,美國累計確診16700000例,死亡306000例。而與此同時,中國已全面復工、全面開學,整個社會秩序已完全恢復。而且整個東亞地區也均已控制住了疫情,不僅如此,處在西方的華人的染病率均比較低。這就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文化在防疫中、在應對公共衛生危機中的作用問題。

本人認為,這次新冠疫情極大地凸現了「文化」的作用,其中疫情對自由主義提出的質疑可能最為深刻。

1、個人權利至上與公共衛生危機的尖銳衝突

自由主義的許多原則在這次疫情中均受到了嚴重挑戰,其中,最受挑戰的是個人權利至上這一自由主義的核心原則。這一原則可以說遭遇到了自它誕生以來最致命最嚴峻的威脅、乃至毀滅性的威脅。

個人權利至上在一般社會治理上儘管也有問題,但並不致命,但在公共衛生危機特別是重大疫情、烈性傳染病發生時,尤其是在沒有特效藥物、防控仍是唯一有效手段背景下,問題就來了。在這樣的時刻,是個人權利至上還是公共利益、群體利益至上?本應該是不言而喻的。譬如:應不應戴口罩的問題?能不能隨意上街的問題?是否必須禁足在家的問題?要不要保持社交距離的問題?等等。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勿須討論的問題。而在奉行個人權利至上原則的人看來,我有不戴口罩的自由、隨意出門上街的自由、參加各種群體聚會的自由、周末去海邊放鬆的自由等等,其背後的邏輯是:我有得病的自由、有被感染的自由,乃至我有死的自由。是的,你可以有這些自由包括死的自由,但問題在於:當你選擇死而不連累別人的時候,這純粹是你的個人權利,但現在面對的是一傳十、十傳百的烈性傳染病,烈性瘟疫,有可能在你死之前你已成為一個傳染源了!所以,你死的自由也必須受到限制。個人至上與公共衛生危機的防控就這樣產生了嚴重衝突。在個人權利至上原則與人類生存發生尖銳衝突時,乃至二者必居其一時,究竟要放棄什麼,答案應該是不言而喻的。

與個人權利至上的原則相反,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是一種「克己」的文化、「自律」的文化、「慎獨」的文化、「自我管控」的文化,不要說在非常時期,即使在平時,中國文化環境中的個人,佔主流地位的價值觀也是奉行他人優先、共同體第一,無論這個共同體是家庭、家族、集體、社會、國家,還是所謂的「天下」。這種佔主流地位的「先集體後個人」的文化,固然也有很多深刻的弊端與缺陷,譬如公權力泛濫而得不到有效制約等等,但它在防控公共衛生危機時,卻有不容抹煞的巨大積極意義。

2、老年人的生存權利與中青年人的生存權利的衝突與平衡問題

本次疫情還在西方蔓延之初,有些國家就提出了所謂「群體免疫」的主張,而從結果上看,「群體免疫」的實質是放棄防控,是讓人們自生自滅,鑑於這次疫情的特點,特別是鑑於本次抗疫對人自身免疫力的依賴,這一主張實際上是讓老人們先死,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請看美國9月16日的數據:死亡:18.3萬;65-74歲:39129;74-84歲:48136;85歲及以上:56525;總計65歲以上死亡:143790。所以,「群體免疫」的直接後果,就是對老年人、殘疾人、病人乃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無情拋棄。

與西方相反,中國是一種重老文化、敬老文化,在重大災難重大危機來臨時,讓中國人放棄老人自己逃生,這是無法接受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中國人最重要的處世哲學。

群體免疫主張可以說最深刻的暴露了自由主義的本質。自由主義是以社會達爾文主義為哲學基礎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它的信條。這是一種強者哲學,叢林法則。中國人奉行的是弱者哲學,弱者優先。在中國人看來,所有的生命都是等價的,如果說不等價的話,也是兒童的生命和老人的生命是同等重要的,而成年人的生命則認為相對較輕。所以,中國人的戰疫主張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兩個至上背後的預設是,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等價的。兩相比較,哪一種更人道?更值得提倡?更能成為普遍價值?難道還應該再討論嗎?

3、「看不見的手」的自發調節與國家民族的重大需求的矛盾。當重大公共衛生危機發生時,國家意志當然要貫徹,甚至連計劃經濟的手段也有可能被使用

水往低處流,利往高處走,資本的邏輯則是逃離危機,逃離疫區,逃離災難,資本絕對不鍾情於危機,鍾情於災難,鍾情於疫區。這說明用看不見的手來抗疫也是有較大問題的。頻繁出現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正在呼喚有為政府的出現。

這次中國很快控制住了疫情,實際上為有為政府提供了範例。而中國這個有為政府的背後,凸顯的也同樣是文化的作用:中國國民政治文化中歷來存在的「信任中央政府」的心理。據2020年7月25日電,美國知名公關公司愛德曼發布信任度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本國政府信任度達95%,而且,多年來,國內外有關機構的相關調查,中國民眾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從來沒有低於90%。這樣一種心理,是中國政府強大的危機處置動員能力的文化心理基礎。

中國這次對疫情的迅速成功的處置,更是極大地擴大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命題的內涵。人們一般對「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的,比如取得某項建設成就、完成某種特殊重大工程等等。事實上,大的危機也同樣是「大事」,處理這種「大事」的能力也從另一個角度凸顯了中國治理體系的優勢,在某種意義上,處理這種「大事」即大危機的能力比積極的建設能力來得還要重要。這種能力的文化基礎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觀念,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觀念,在「多方有難」的情況下,這種觀念就會轉化為全民「共克時艱」的呼聲,此次武漢抗疫保衛戰就是如此!

總之,就像新冠疫情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局限和短處一樣,新冠疫情也使中華文化、中國制度的長項和優勢顯露無遺,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一機遇,深度開展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深度對話,在整個世界上彰顯中華文化和中國價值的巨大優勢和意義,從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範式!

【來源: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視頻|王學典: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展開對話的最佳時機已經到來
    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並在孔子研究院發表重要講話七周年之際,11月26日上午,光明日報社、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共濟寧市委共同在曲阜舉辦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暨「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座談會,重溫深悟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聚焦
  • 王學典:學者要有使命感-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訪名家】    拜訪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教授的時候,他正忙著準備一個會議。儘管已經64歲,但他依然精神矍鑠,手頭的工作告一段落後,他和記者暢談了近兩個小時。
  • 光明日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
    在這場疫情大考中,5000多年文明發展孕育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亮出了鮮明的底色,煥發出空前巨大的力量。在全國各地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之際,重溫總書記講話精神,深入闡釋其深刻內涵和重要意義,挖掘和弘揚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有利於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王學典:進退有據的中國智慧
    【王學典:進退有據的中國智慧】  山東大學高等儒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王學典表示,「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是中國古代許多治平之世的原則,實際也是對中國智慧的一種概括。儒、道兩家所代表的中華文明進取和內斂的兩種取向,相互補充,在面對不同的社會情境時提供了靈活的應對之道。
  • 弘揚中華文化,縱看馬雲龍的砥礪奮鬥之路
    三、遠古文明,伏羲肇始;中華文化,淵源流長。據很多古文獻記載,伏羲姓風,史稱風伏羲,這是中國歷史的第一個姓氏:風。風,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獨特的文字圖騰,為人們歷代喜愛而承傳。 公元2011年以來,在新的發展形勢與市場要求下,馬雲龍成功註冊了【中外英雄武林風】品牌,成功創立了【鄭州武林寶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讓古老文明智慧照鑑未來之路——著名歷史學家王學典解析第六屆...
    中新網山東曲阜9月27日電 題:讓古老文明智慧照鑑未來之路——著名歷史學家王學典解析第六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核心議題作者 趙曉「如何從古老文明智慧中發掘出對當今時代依然有效的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未來的參照和指導,是第六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鎖定的核心議題。」
  • 中華文藝復興代表人物——復興中國傳統文化
    尤其北歐4國由「海盜文化」進化成今天類似社會主義的形態,確實有很多成份值得其他地區學習借鑑。勤勞的中華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漢語和書畫藝術都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之一。近年來,在社會各界及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文化藝術事業呈現出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局面。
  • 雲對話•兩會大家談|全國政協常委王學典:建立脫貧長效機制 鄉村...
    在談到傳統文化與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工作如何有機結合的問題時,全國政協常委王學典表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就是鄉村文化振興。「人才都脫離了鄉村,鄉村依靠什麼力量來振興鄉村文化?」王學典認為,要建立脫貧的長效機制。「根據對鄉村的調研、了解,我認為必須從鄉村教育抓起,必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在貧困鄉村,如何把貧困地區兒童的教育,提高到振興鄉村的戰略地位來考慮,現在看來很重要。
  • 融入巴蜀文化旅遊走廊 為自貢大安創成天府旅遊名縣創造了歷史機遇
    「文化+」「旅遊+」 使城市生態形態與旅遊文態業態深度融合 「大安文旅產業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面對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進程中的各種挑戰,必須依託資源優勢,明確戰略定位,搶抓發展機遇,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推動旅遊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才能優化經濟結構、建設生態城市、提升綜合競爭力。」
  • 傳播好中國聲音 須將中華文化的話語方式具象化
    當前,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還面臨許多新問題與新挑戰,必須加強對外宣傳方式創新,注重採用具象的話語方式擴大中華文化影響,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感召力,展示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社會主義大國形象,並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 留住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與魂
    作為國家文化建設重要主題活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近年來更加著意使公眾成為活動的主人,將國家行動轉化為每一個國民的文化自覺。以營造出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升國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眾所共知,中國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
  • 做好文化傳播 提升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明交流與互鑑,「一帶一路」倡議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議題的提出,不但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歷史機遇,而且對推動跨文化交流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不斷活躍,跨國界、跨地區的學術交流、商業往來、訪問旅行等日益頻繁。
  • 折射中華文化的琉璃花
    折射中華文化的琉璃花——記曼谷《一花一世界——當代中國琉璃藝術展》光明日報駐曼谷記者 馬勇幼  「中國琉璃花充滿民族情懷,以琉璃特有的『澄澈』特質,塑造源自敦煌的佛像美學作品,表達著藝術家對於生命智慧深刻的反思
  • 實況丨中華文化促進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成立發布會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著名作家王石,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駐會諮詢委員、原中央電視臺常務副臺長於廣華,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原中央電視臺副臺長高峰出席大會。人民日報社副社長張建星,中國文聯副主席、原中央電視臺臺長趙化勇作為特邀嘉賓也出席了本次盛會。著名播音藝術家葛蘭、著名節目主持人韓喬生、田歌、金龜子、李靜、黃健翔、許戈輝、陳偉鴻等60多位知名主持人悉數到場。
  •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之成語文化
    所LM群島政府應當抓住歷史機遇,作出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的選擇,在一個……基礎上早日融入……合作大家庭。中方願與所方共同努力,開啟……新時代。至於所LM群島何時……建交,中國有句古語,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關於經濟援助方面的問題,島內個別人的上述言論充分暴露了他們以已之心度人之腹的心態……」。閱讀這段話不禁讓我們感嘆發言人用詞精準犀利,恰如其分。
  • 孔子故裡「老鍾官」:30年見證傳統文化回歸
    20世紀80年代中期,曲阜在禮制廟堂——孔廟,恢復祭孔活動,規格和影響力逐年擴大,喚起人們對聖賢、對儒家文化的敬意,此後帶動更多人走進曲阜,近距離接受傳統文化薰陶。楊永軍每天的職責是晨鐘開城、暮鼓關城,可在他心目中,這卻是一項啟發人們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儀式,更是一種使命。
  • 潘嶽:中華詩詞與中華文化共同體
    編者按:12月19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與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詩刊》社、《中華辭賦》雜誌社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40餘位來自中國作家協會、中華詩詞研究院、中華詩詞學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詩詞作者圍繞「中華詩詞的當代性與文化強國建設」主題開展交流。
  • 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典禮暨成果展長沙舉行
    12月19日上午,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典禮暨成果展在長沙舉行。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右一),湖南省副省長何報翔(左一)共同揭曉祭典Logo類最佳設計獎結果。成果展現場。紅網時刻12月19日訊(記者 何超)12月19日上午,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典禮暨成果展在長沙舉行。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湖南省副省長何報翔共同揭曉祭典Logo類最佳設計獎結果。
  • 決勝中原|讓漯河符號寫滿全球——建設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增強文化...
    □郭海方王麗麗王愛紅新時代漯河之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站位為擴大中華文化影響添濃彩,建設中華漢字文化名城,使之成為漯河的符號。深入研究挖掘漢字文化資源,加大存量漢字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力度,加快發展漢字文化產業,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不斷創新漢字文化傳承弘揚載體,持續強化中華漢字文化名城特色定位,把漯河市建設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華漢字文化傳承創新區、漢字文化產業發展先行區、漢字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和國內外知名的許慎文化研究教育傳播中心。
  • 愛店家品牌影響力提升要多久?愛店家解析品牌影響力不足的原因
    愛店家品牌影響力提升要多久?這是大多商家都在問愛店家的問題,品牌影響力通常是指品牌開拓市場、佔領市場、並獲得利潤的能力。簡單地說就是指企業的口碑在市場上好不好,而入駐天貓的產品的好壞是會直接影響到的天貓的自身口碑的。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分析一下入駐天貓品牌影響力不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