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好中國聲音 須將中華文化的話語方式具象化

2021-01-09 1905電影網
傳播好中國聲音 須將中華文化的話語方式具象化
時間:2018.07.27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習近平總書記: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這個新時代要求我們將我國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轉化為話語優勢,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當前,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還面臨許多新問題與新挑戰,必須加強對外宣傳方式創新,注重採用具象的話語方式擴大中華文化影響,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感召力,展示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社會主義大國形象,並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話語具象方式的提出背景


話語,是一種敘事方式,是文化外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同時也是一種權力結構,具有鮮明的主體意識和價值立場。話語具象有別於理論與觀念等話語抽象傳播方式,它是通過圖像符號、影視作品、生動的實踐場景等具體形象的方式來實現視覺的感性衝擊,達到以視覺文化方式構築起話語傳播的效果。


話語具象的提出,主要基於以下三點考慮。


一是問題導向的應對方案。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出現了「說了傳不出去」或者「傳出去了,別人聽不懂」的問題。究其原因,既與各國歷史文化差異和思維方式特性有關,也與我們文化傳播中的抽象敘事和話語晦澀有關。前者導致的個體偏差是一種客觀存在,我們能做的是學會求同存異、增進共識;後者則容易出現「概念漂浮」和「話語空轉」的情況。因此,為提升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效果,必須創新話語表達,更多採取話語具象的傳播方式。


二是視覺文化的當代要求。在信息技術催生下,視覺文化時代已經到來。視覺文化時代,圖像藝術等直觀的具象方式對語言中心論產生了解構作用,人們閱讀和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多傾向於平面直觀、具體形象。聲光電的光影藝術更能使文化傳播產生視覺衝擊、帶來情感認同。因此,在人們視覺素養日益提升的今天,必然會催生接受信息方式的轉變,內在地要求我們必須重視視覺對於話語傳播產生的正向作用。


三是價值傳播的柔性表達。文化的深層是價值觀,中華文化走出去其實也是一種價值觀的國際傳播。因此,中華文化走出去就難免會出現因價值差異而導致的價值衝突甚至價值抵制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考慮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話語表達,必須推進話語方式的創新。要運用各種生動形象的具象話語,說中國話、講中國故事。


話語具象方式的主要類型


話語具象在現實生活中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大類型。一是符號具象類。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製了各種各樣的具象符號,它們承載著不同文化形態和文化意境。因此,中華文化可以通過標誌性的文化符號的國際傳播,以感性直觀的方式為國際社會所感知和領悟。二是文藝具象類。文藝具象是生動的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一部小說,一篇散文,一首詩,一幅畫,一張照片,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一曲音樂,都能給外國人了解中國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京劇、民樂、書法、國畫等都是我國文化瑰寶,都是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要向世界宣傳推介我國優秀文化藝術,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三是實踐具象類。中華文化作為中國人的生活樣式和狀態,流淌在一個個鮮活的中國人身上,展現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中華文化走出去要注重通過具體的實踐生活來進行。一方面可以通過吸引外國人來中國親自了解和體悟,讓他們以自身的所見所聞和親身理解去傳播中國文化;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走出國門的中國人來進行,他們在外的表現就是流動的中華文化符號,言行舉止中釋放的就是中華文化的信號。


話語具象方式的功能限度及應對


毫無疑問,話語具象可以提供抽象話語無法比擬的感官體驗,易於為國際社會接受和產生情感共鳴。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話語具象能夠直接解決國際上對中國文化的價值認同,相反,還有可能出現價值偏離、價值解構和價值碎片化等問題,需要我們警惕。一是價值偏離。由於受眾的認知方式、實踐經歷、價值觀念的差異,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的話語具象方式,有可能帶來公眾對信息的誤讀,出現價值解讀偏差。比方說,中國美食文化背後的包容多元、人文情懷等價值,在對外傳播過程中就出現過解讀的變異,被誤讀為飲食不衛生、用餐環境差等。二是價值解構。中華文化在話語具象化的過程中,既存在話語具象化環節的價值解構,也存在話語具象之受眾解碼環節的價值解構。前者最為典型的就是「抗日神劇」,它們在歷史的傷疤上縱情娛樂,看似光鮮炫目、吸引眼球卻缺乏靈魂,在醜化英雄人物、汙名化歷史中起著解構英雄形象和消解革命精神的負面影響。後者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有的對外宣傳片,本意是向世界傳遞中國的繁榮發展、民主進步、文明開放、和平和諧,卻被國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進行扭曲解讀、對中國進行詆毀。三是價值碎片化。中華文化以一個個具體的形象呈現出來後,容易導致國外受眾理解的不完整,產生盲人摸象的偏差。比方說,伴隨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無論是國外朋友對中國的訪問還是國人走出國門、走向全世界的人數和頻次都大幅提升。他們在以實踐具象的方式傳遞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時候,只是單個的、局部的呈現,難以使國際社會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豐富多樣的中國形象有整體的理解和把握,容易出現因個別遊客不文明行為而對中國產生偏見等情況。因此,在強調話語具象傳播方式的優勢時,絕不可一味地將其功能放大。


針對可能出現的這些深層的價值問題,必須加強文化的交流,以交流促理解,減少價值偏離,增進價值共識;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去價值化」「去歷史化」等錯誤做法,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文化價值觀;加大頂層設計,使中華文化走出去既有點上的具象展示,也有面上的價值傳播,在二者結合上克服價值碎片化的局限。同時,中華文化走出去應將具象的話語與抽象的理念、意象的接受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形神兼備、潤澤人心,在知、情、意、行的統一中讓話語具象的功能有效展示出來,形成中華文化走得出去、中國價值傳得開來的生動局面。

相關焦點

  • 晏青 杜佳芸 | 中國春節文化海外傳播的話語方式
    其中,在春節主題傾向中,偏好團聚和喜慶主題;在傳播話語上,我國主流媒體呈現單一話題編碼與低話語量;國際主流媒體呈現多元話題與議題延展;用戶對語言模因的跟風複製。因此,要提升我國傳統節日文化在主流社交媒體上的傳播效果,一要著重擴展春節文化議題鏈,引導春節話題,改善話語方式。
  • 中國武術在大運河「揚帆起航」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2月22日,「大運河武術文化聯盟」在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揭牌。該聯盟由武術界專家、學者、武術愛好者、社團組織及企事業單位自願發起成立,旨在推進運河兩岸武術文化繁榮發展。當日還舉辦了浙江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會活動基地鞏式通臂拳傳承學校授牌儀式。承載著探索和使命的中國武術在大運河揚帆起航,將開啟中華武術與世界文化的交融新篇章。
  •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文化評析】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中國主流電視媒體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立足於本土文化,堅守文化自信,爭取國際話語權,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範式,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近年來,國內原創電視文化類節目熱度上升,《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朗讀者》《國家寶藏》《衣尚中國》等「現象級」原創電視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屏幕上,這正是文化自覺的表現。這些節目充分調動舞臺藝術元素,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中國文化,彰顯了中國氣派。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傳播的全球化仍然要面對諸多文化審美困境。
  • 做好文化傳播 提升文化自信
    作者:哈爾濱師範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副教授 於虹  跨文化傳播學者愛德華·霍爾說過,文化即傳播,傳播即文化。跨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契機和基礎,跨文化傳播更是國家間交流的有效方式。
  • 多模態話語視域下扶貧宣傳片對外傳播文本研究
    2.話語方式  話語方式是指交際過程中人們用來表達思想的形式。本研究對象可以說開創了對外宣傳片的新種類。一般的對外宣傳片,畫面往往是氣勢磅礴,輝煌宏大的,而Path To Prosperity系列視頻則採取動畫這一獨特的表達方式,且每期視頻短小精悍,均控制在4分鐘以內,更加符合新媒體時代廣泛傳播的模式。
  •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_娛樂頻道_中國青年網
    【文化評析】   作者:王桂亭、劉丹(分別系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僑大學海峽兩岸傳播創新研究中心教師)   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中國主流電視媒體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立足於本土文化,堅守文化自信,爭取國際話語權,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範式,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 加強外譯與傳播平臺建設 講好河南故事
    「翻譯河南」工程是我辦2018年以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外宣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河南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有關工作安排,進一步提升河南開放軟實力和對外形象的具體舉措,旨在通過打造融通中外,帶有中國印記、河南元素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生動講好河南故事,為構建國家對外話語體系、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貢獻河南力量。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五個一」為代表的對外宣介成果。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讓太極拳承載的中華文化廣泛傳播
    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中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主流文化的萌態話語景觀解析
    這個曾屬於亞文化的現象,已然從虛擬世界擴展到日常文化,不僅在娛樂傳播中風生水起,也逐漸被嚴肅題材傳播所接受和採納,得到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等主流媒體首肯後,迅速出現在大量政府微博和官方宣傳信息中。  我國主流文化長期以重大事件、嚴肅報導和正統公信力為主打,話語權建構方式較為單一,側重話語權威性,與娛樂化、年輕態表達缺乏交集。
  • 《幸福的味道》開機 面向國際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美食,凝結著人們的記憶,寄託著濃濃的情懷,也蘊含著中國博大的文化精髓。酸甜苦辣鹹,每道菜都有它獨特的味道和屬於你我各自的故事。《幸福的味道》就是這樣一部以「中國美食」為主題,用「味道」展現當下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電影。
  • 每日一詞∣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build up international...
    讀者在中國外文局展臺翻閱圖書。(圖片來源:中國外文局官網)【知識點】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
  • 搭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雲平臺」 拓展海外華文教育事業發展新空間
    中國江蘇網12月23日南京訊 為深入貫徹中央關於「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中央統戰部、江蘇省委省政府支援海外僑胞抗疫的決策部署,省委統戰部依託網際網路+文化教育大省的優勢,主動創新,堅持在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搭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雲平臺」,通過「
  • 搭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雲平臺」拓展海外華文教育事業發展新空間
    中國江蘇網12月23日南京訊 為深入貫徹中央關於「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中央統戰部、江蘇省委省政府支援海外僑胞抗疫的決策部署,省委統戰部依託網際網路+文化教育大省的優勢,主動創新,堅持在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搭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雲平臺」,通過「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雲平臺」開設「中華文化雲課堂」、「中國書畫培養工程」、「大運河文化線上體驗活動」、「海外華裔青少年創意作文大賽
  • 中華少年說點燃川蜀大地,中華少年用英語傳播中國故事
    懷著「傳承、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感,讓更多的『後浪』擁有國際視野,有能力對話世界」的信念,2020年8月2日, 「中華少年說·戰『疫』好榜樣」複選活動成都站在匯融創客廣場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一場東西方文化的驚豔邂逅也就此展開。
  • 「翻譯河南」工程入選「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
    大河網訊(記者 何心悅)12月16日,大河網記者從省委外辦獲悉,在日前召開的2020年全國外宣工作協作會上,我省報送的《構建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的「河南實踐」——「翻譯河南」工程對外傳播案例》成功入選「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
  • 從手遊《陰陽師》看日本妖怪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就階段性而言,日本妖怪文化以多種形式在中國傳播發展,其在中國的發展前景還是很有潛力的。 (二)途徑、方式 文化傳播媒介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首先,資訊時代使人類文化交流方式產生巨大變革。
  • 被忽視的夢想:國產青春片中的女性話語_文化_中國西藏網
    作者:羅小媛  近日,打著「冬天的第一場愛情電影」旗號的《如果聲音不記得》上映,結合抑鬱症、家暴、性騷擾等社會熱點大肆包裝,上映六天突破兩億票房,似乎又把電影帶回青春的疼痛中。青春片到底是什麼模樣,其中的女性話語又是如何表現?
  • 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在經濟全球化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深化的背景下,提高文化開放水平,更加廣泛地與世界對話,增強國際話語權,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可以使中國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今天的中國正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需要世界理解。而要實現真正的跨文化交流,消除語言的隔閡是第一個關口。
  • 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近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如今,隨著中國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如何更好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長期以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最大障礙在於中西方話語語境的差異和民眾的參與度不高。
  • 臺灣「昇恆昌」協手大陸民間機構推動傳播中華文化
    臺灣「昇恆昌」協手大陸民間機構推動傳播中華文化 2015-05-13 18:00:2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