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青 杜佳芸 | 中國春節文化海外傳播的話語方式

2021-01-20 孔院研究

編者按:本期文章運用文本分析法,對比研究了我國主流媒體、國際主流媒體、普通用戶三類傳播主體在推特上關於春節文化的傳播實踐。文章分析指出,在春節文化傳播話題的選擇上,三類用戶並無明顯差異,都以喜慶類主題為主,但在話語方式上存在差異,我國主流媒體呈現出單一話題編碼與低話語量傳播的特徵,國際主流媒體呈現出報導的多元性與延展性,普通用戶則更多表現為對語言模因的跟風複製。文章最後就如何提升我國傳統節日在主流社交媒體上的傳播效果提出相應建議。



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在全球與地方、傳統與現代的多維碰撞中成為問題域,涉及主體性建設、話語策略、價值傳播、現代性等議題。我國政府、跨國公司、民間組織等在傳統文化的全球傳播方面著力頗多,但仍未完全實現中國形象、中國文化由他塑向自塑轉化,尤其社交媒體這一重要渠道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①而社交媒體是當下全球溝通的重要平臺與途徑。中國節日文化的社交媒體傳播,其獨特邏輯是以社交邏輯帶動文化邏輯,以人際交往導向文化的全球融入。


春節文化在中國節日文化對外傳播中具有典型性。總的來講,春節文化在海外有勃興之勢。究其原因,一是中國的和平崛起以及遍布世界的華人華僑推動了春節文化的傳播,②海外許多國家在政府和民間層面重視春節,中國政府積極引導,春節在海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③二是網際網路壓縮了全球空間,全世界通過網絡聯結在一起,比如社交媒體越來越成為人們進行春節文化表達的渠道。


本文運用文本分析法,分析我國主流媒體、國際主流媒體、普通用戶三類傳播主體在推特上對春節文化的傳播實踐。其中,在春節主題傾向中,偏好團聚和喜慶主題;在傳播話語上,我國主流媒體呈現單一話題編碼與低話語量;國際主流媒體呈現多元話題與議題延展;用戶對語言模因的跟風複製。因此,要提升我國傳統節日文化在主流社交媒體上的傳播效果,一要著重擴展春節文化議題鏈,引導春節話題,改善話語方式。二是國內主流媒體要加強互動,首先與國際主流媒體進行互動,以它們的影響力提升春節文化在全球的關注度,其次加強與普通用戶的互動,帶動數量龐大的用戶參與全球文化敘事。


推特是目前全球網際網路訪問量最大的十個網站之一,也是全球各國用戶使用頻率最高的社交媒體之一,為專業媒體和自媒體進行國際傳播提供了重要平臺。因此我們選擇國際主流社交媒體推特研究春節文化的傳播情況。


具體步驟,首先,利用Python編程抓取數據,以「中國新年」(Chinese NewYear)和「春節」(Spring Festival)為關鍵詞,所選取的檢索時段為2017年至2019年三年春節的大年初一及其前後四天,共9天,得到超過25萬條數據。其次,對部分推文進行文本分析。利用推特自帶的搜索功能篩選出有效文本,以樣本帳號的推文數、粉絲數、成立時間、轉發點讚評論等為參考,篩選傳播效果較好的推文進行文本分析,通過對其議題的呈現、話語風格和內在動因的挖掘,考察中國主流媒體、國外主流媒體和普通用戶三類傳播主體在推特上的傳播與影響力現狀。



如圖1可知,春節期間每天的推文數據分布不一。除夕前一周開始出現大量關於年俗、回家經歷、回憶孩童生活等內容;推文數量在除夕這天達到峰值,內容大多涉及守夜、家人團聚、美食、願景等;隨後一周推文數量呈下降態勢,內容主要有走親訪友、美食、返程體驗等。對比長達一個月的相關討論,春節在推特的熱度大多集中在除夕和農曆初一兩天,其餘時間除了中國主流媒體主動的對外傳播以及線下華人區的慶祝活動,普通用戶很少主動參與春節的討論。


總體來說,春節是以喜慶為基調的節日。通過對所抓取的推特內容進行情感分析,發現情感偏正向,多是愉快、開心、激動等積極性情感。人們傾向於在春節辭舊迎新,不管過去一年有多少不愉快的事情,都要坦然面對,去迎接新年的好運與福氣。人們普遍認為,春節期間要快快樂樂的,這也預示著來年好豐收、好兆頭。所以,推特文本的春節表徵也延續了這種積極情感,傳播主體的無意識選擇和話語策略,體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表達了積極進取、營造一團和氣的節日氛圍。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社交媒體的推特早已成為多方話語的操練場。儘管這個大眾底色的媒介平臺一直頗顯粗糙,但在全球注意力爭奪與意識形態流轉中不可或缺。中國節日文化的推特傳播,其獨特邏輯在於:以社交邏輯帶動文化邏輯,以人際交往導向文化的全球融入。


有研究指出,春節故事在中國幾千年漫長的演化中形成四個主題:充滿農耕色彩的歲時主題、極富儀式感的祭祀主題、世俗性的團聚和喜慶主題。④結合具體的推文內容,推特上主要表現了以下春節文化主題和故事母題(如表1)。春節文化的不同傳播主體在推特上的故事類型選取與敘事既有共同點,也存在差異。

(一)國內主媒體


國內主流媒體自2009年以來就陸續在推特上開設官方認證帳號。根據其粉絲數和發文數量,選取了影響力前五的帳號,對其在2017年到2019年三年內的文本進行了抽樣和分析。

通過推文內容的分析發現,我國主流媒體每年發布的春節文化類信息在33至90條,四類主題均有涉及,但數量分布有所側重。祭祀類和時歲類等包含了文化儀式和理念的推文比例很小,而團聚類和喜慶類主題則佔據較大比例,達69%,其中貼春聯、年畫,以及各地的春節慶祝與遊行活動成為主要描繪內容,大部分文本以圖片+文字的形式進行編碼。


我國主流媒體春節期間的報導還包括相當比例的政治新聞,並且隨著時間的推進,政治新聞與春節主題的交織愈加頻繁。2017年,除了各國領導人的春節祝福,基本是以常規的春節或者中國文化傳播為主的文本;而2018、2019兩年,政治議題佔據了相當的比重,西藏如何度過春節、領導人的講話、港珠澳大橋通車等政治話題通過帶話題或者與春節故事製造關聯,參與春節文化敘事。


具體到微觀層面,具有中國特色的符號也以各種方式參與對外傳播。目前,中國文化符號的國外接受秩序中,認知程度較高的文化符號主要集中在象徵類符號(如長城、熊貓、功夫等)、生活類符號(如烹飪、絲綢、瓷器等)。⑤其中,中國美食、功夫、龍、大熊貓等符號大量運用並廣為接受,儘管這類符號與春節文化並沒有直接關聯,但作為中國文化海外認知度最高的象徵性符號之一,熊貓和功夫等符號以各種編碼形式參與春節的海外傳播話語體系。


(二)國際主媒體


以《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國際主流媒體為例,它們的相關報導主要出現在除夕、農曆初一這兩天,內容來源包括轉載和原創,轉載來源一般是我國主流媒體的報導。


區別於中國文化圈豐富的敘事對象,國際主流媒體對中國春節的關注集中在喜慶與團聚類文化內容的符號表徵。唐裝、春聯、紅包、盛大的舞龍舞獅活動,成為描述中國春節最常使用的文化符號。在抽取的44篇文本中,兩類議題佔56.8%。以其中發推最活躍的CNN為例,其中互動量最高的一條介紹舞獅文化的推文獲得超過300條的轉發。三年間,春節報導主題也基本都是以介紹春節慶祝活動與團聚類習俗為主。除此,涉及春節的一些社會熱點、社會問題等成為關注點。比如過年期間逼婚、煙花燃放的安全和環境汙染問題、中國的經濟發展等話題。


(三)普通用戶


雖說普通用戶的推文數量較多,但大部分篇幅短小、內容簡單、重複率較高。本文按照熱度排序和最新排序,每年篩選50個文本,三年共計150條文本推文作為分析對象。僅從故事類型來看,普通用戶與主流媒體差別不大,均以團聚類和喜慶類故事為主。一部分用戶製作了一些普及春節風俗的祭祀類或者時歲類的短視頻,而大多數以文字祝福+圖片的形式出現,並用短句表達簡短祝福。儘管華人華僑的線下活動偏愛舞龍舞獅這樣的大型遊行活動,但從推文的熱度和趨勢來看,春節文化中輸出最成功的是生肖,網友熱衷於討論生肖紀年以及這一動物符號所代表的含義(例如豬代表勤勞和聰明),配圖以及視頻也多與生肖相關。

荷蘭符號學家、阿姆斯特丹大學話語研究教授託伊恩·A.梵·迪克(Teun A. van Dijk)指出,話語分析具有文本視角和語境視角兩種視角。其中,文本視角是對各個層次上的話語結構進行描述,語境視角則是把對這些結構的描述與語境的各種特徵等聯繫起來加以考察。⑥筆者從全球春節這一特定情境分析社交媒體上具體的文化傳播景觀,對國內主流媒體、國際主流媒體、普通用戶三類傳播主體在話題選擇、話語量的大小、語言修辭、話語策略等方面分析春節文化社交媒體傳播的話語。


(一)我國主流媒體:單一話編與低話語的碎片化傳播


以2019年為例,推特在中國農曆初一這一天的全球話題參與趨勢顯示,排名前十的話題中三個與中國春節相關,分別是「恭賀新禧(Happy Chinese NewYear)」「農曆新年快樂(Happy Lunar NewYear)」「豬年(The Year of Pig)」,推文累計40多萬條,春節文化現象受到全球較高關注。但是正如前文所探討的,我國主流媒體雖然在議題選擇上對四大敘事類型均有涉及,但在話題選擇與傳播話語上不盡如人意。


比如大量使用話題標籤「Chinese New Year」和「Spring Festival」,而忽略國際上接受度較廣的生肖標籤,實際上「Spring Festival」一詞幾乎不被國際主流媒體以及海外用戶提及和參與。儘管各大主流媒體主動製造話題,例如發起春節倒計時(#Countdown Spring Festival)以及2019年春節(#Spring Festival 2019)等話題,但參與度和談論度較低。


在話語量方面,與春節相關的推文持續一個月左右,每天呈現碎片化的傳播態勢。除新華社推特帳號「China Xinhua News」有時在推文後附完整的新聞連結外,我國主流媒體基本以短小精悍的推文+圖片為主,且推文字符多控制在60個詞之內,單條推文的話語量較低。


在語用層面,推文的句式趨於精緻。2017年,描述春節時多採用短句和簡單句,句子結構為「主語(人)+慶祝+CNY+地點狀語/CNY+被慶祝+地點狀語」,極少使用第一、第二人稱的指示代詞,在情感上與讀者保持了一定距離,陳述句成為主要的敘事方式,缺乏互動與參與感。而後兩年的推文長度顯著增加,除了必要的CNY被慶祝+地點狀語,往往會增加目的狀語,如享受快樂時光(to enjoy the happy time)或者是必要的形容詞來豐富文本細節,第二人稱和疑問句也用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總的來講,儘管從文本層面看,狀語和形容詞的加入使得文本信息量和話語量有所增加,但推文從標題式改為導語式,以及自上而下的描述視角和某些政治話題的加入,仍然很難獲得海外受眾的歡迎,在語境層面仍然沒有完成跨語境傳播的轉變。


(二)國際主流媒體:多元話題與議題延展


國際主流媒體的議題選擇雖然與中國主流媒體差別不大,但在話語風格上差異明顯。以《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為例,在推文議題的選擇上延續報紙風格,注重社會價值與文化價值在文化傳播上表現出很好的效果,除了運用春節的熱點話題外,還在春節話題中引入其他社會話題的討論,表現出議題的延展性、顯著性。


例如《慶祝中國春節與世界日曆的多樣性》《「為什麼不結婚?」中國的同性戀群體春節期間面臨的父母輩的壓力》,前者從世界日曆計時方式的多樣性角度,對春節文化的起源作了有趣而不失深刻的知識普及;後者則把話題延伸到當代中國社會的邊緣群體的困境。


不同於我國主流媒體碎片化的傳播方式,國際主流媒體在推特上有一套固定的傳播圖式,即概述/細節+新聞詳細連結,媒體通常會將新聞的概述或者是細節放在推文正文,最後附上帶有圖片和導語的詳細新聞連結,直接導向媒體自建的新聞網站。雖然國際主流媒體對於中國春節的報導並不多,但多以深度解讀為主。在語用策略上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紙媒類的推特帳號雖然不會全部將導語作為推文的文案,但隨文附加的新聞連結與圖片可以呈現主要的新聞圖片與標題導語,擴大推文的信息量。區別於中國概述性的導語描述,西方主流媒體更傾向於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以細節描述為主呈現春節。在這類時效性並不強的稿件處理上,他們更多使用描述性導語。而BBC和CNN之類的媒體,推文均以文字+圖片/連結/視頻的方式呈現,文字的使用則更加口語化,貼近日常,大量第二人稱的使用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詞彙的選擇上更偏好能夠描述春節價值的詞語,或者突出能代表春節文化的符號,如「快樂/團聚/幸運/舞獅表演(happy/reunion/fortune/liondance)」等,例如在描述春節的習俗和禁忌時,區別於中國主流媒體的「忌諱(taboo)」和「儀式(ritual)」,CNN則會以「你需要知道的11件事(11 things youn eed to knowa bout…)」或者「春節小常識(Do&Don’t…)」等更符合西方社交媒體語境和會話合作原則的方式進行表述。


大多數用戶對於春節的表達多是簡短的祝福,「恭賀新禧(Happy Chinese New Year)」作為語言模因被廣泛複製,成為春節期間的熱門表述;多以分享美食、聚會等生活主題為主。而普通用戶對於春節文化傳播的參與往往只是跟風複製,缺乏對春節更深層次的了解與認同,因此話語量較小,通常只是一句話的簡單祝福,缺乏深層次的文化理解性表述。普通用戶對於春節文化的傳播更多的是一種無意識的儀式化傳播,沒有特定的話語策略和修辭選擇,沒有深入的解讀參與,只停留在祝福與「打卡」的層面,缺乏深層次的文化認同與交流。

從推特2017年至2019年三年的春節文化傳播可知,中國主流媒體、國際主流媒體、普通用戶三類主體在主題選擇、話語風格存在的差異。在春節文化傳播話題的選擇上,三類用戶並無明顯差異,都以喜慶類主題為主。但在話語方式上存在差異,我國主流媒體除了常規的春節慶祝報導,也會將政治議題通過製造與春節的關聯進入春節的傳播話語;而國際主流媒體除了關注團聚和歡慶類議題,還關注春節期間中國的社會問題。在話語風格上,國際主流媒體更多地以西方普通民眾的視角對春節文化進行解讀,而在詞語和句法的選擇上,多採用細節描寫。從點讚、轉發量來看,國際主流媒體的傳播效果更佳,其中與這些媒體本身的國際影響力有關,也關乎表達技巧和編碼策略選擇。而普通用戶更多聚焦於祝福表達、美食分享等,缺乏深層次的文化體驗分享。

儘管從推特實時趨勢和發推數量上看,中國春節在推特上的影響力逐年擴大,但仍存在不足:一是作為推文數量最多的普通用戶的聲音嘈雜無力,對春節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快樂和喜慶層面,缺乏傳播春節文化價值和深層內涵的意識。二是中國主流媒體近幾年的春節報導,儘管在話語風格上有一定調整,表達策略上有了細微變化,但總的來說,議題仍然較為單一,表達方式缺乏吸引力,且幾個帳號之間差異性不大。因此,筆者建議:一是要提升國內主流媒體在國際主流社交媒體上的傳播效果,擴展春節文化議題生產,引導春節話題,改善話語方式。二是國內主流媒體應加強互動,首先與國際主流媒體進行互動,以它們的影響力提升春節文化在全球的關注度,其次要加強與普通用戶的互動,帶動數量龐大用戶的主觀能動性,在主流媒體和網民互動傳播格局中重逆節日文化的全球融入。


參考文獻:略


原文載於《對外傳播》2020年第3期。作者晏青,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作者杜佳芸,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文章版權歸原作者,限於版式,對文章部分內容進行了調整。如有異議或侵權,請與公眾號後臺聯繫。




編輯/徐媛媛

排版、校對/趙玉潔


相關焦點

  • 傳播好中國聲音 須將中華文化的話語方式具象化
    這個新時代要求我們將我國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轉化為話語優勢,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 海外傳播需要「共情」!淺談國產電視劇30年的跨文化傳播
    導讀:國產電視劇在滿足中國觀眾審美趣味和觀賞習慣的同時,也是全球了解中國的一扇重要窗口,從這個窗口中,可以了解中國的意識形態和文化思想。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很多優秀的作品走出國門,通過海外傳播和推動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這不僅是傳播中國故事,中國聲音的機會,也是展現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窗口。
  • 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與時代、世界和文化趨勢合拍
    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攜帶跨文化傳播基因,藉助網際網路優勢,從國內走向國外,得到全球各地讀者更多的關注。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不僅是文學,不止於文學。網絡文學用獨特的中國表達、中國風格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國聲音,孕育了共有的價值追求,實現「讓世界擁有中國,讓中國擁有世界」的美好願望。
  • 更新海外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使中國故事、中國聲音進入海外讀者的日常生活,不僅更新了海外讀者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認知,影響他們的閱讀和審美習慣,而且建構起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想像共同體,啟發他們開始本土化的網絡文學創作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
  • 主流文化的萌態話語景觀解析
    這個曾屬於亞文化的現象,已然從虛擬世界擴展到日常文化,不僅在娛樂傳播中風生水起,也逐漸被嚴肅題材傳播所接受和採納,得到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等主流媒體首肯後,迅速出現在大量政府微博和官方宣傳信息中。  我國主流文化長期以重大事件、嚴肅報導和正統公信力為主打,話語權建構方式較為單一,側重話語權威性,與娛樂化、年輕態表達缺乏交集。
  • 搭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雲平臺」 拓展海外華文教育事業發展新空間
    中國江蘇網12月23日南京訊 為深入貫徹中央關於「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中央統戰部、江蘇省委省政府支援海外僑胞抗疫的決策部署,省委統戰部依託網際網路+文化教育大省的優勢,主動創新,堅持在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搭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雲平臺」,通過「
  • 搭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雲平臺」拓展海外華文教育事業發展新空間
    中國江蘇網12月23日南京訊 為深入貫徹中央關於「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中央統戰部、江蘇省委省政府支援海外僑胞抗疫的決策部署,省委統戰部依託網際網路+文化教育大省的優勢,主動創新,堅持在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搭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雲平臺」,通過「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雲平臺」開設「中華文化雲課堂」、「中國書畫培養工程」、「大運河文化線上體驗活動」、「海外華裔青少年創意作文大賽
  • 多模態話語視域下扶貧宣傳片對外傳播文本研究
    這三個案例使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都實現了有效推介案例的效果。  (二)扶貧宣傳片Path To Prosperity的語境層面分析  在具體的語境中,交際要受到包括話語範圍、話語基調、話語方式所決定的語境因素的制約。在本研究對象中,受眾是基於全球層面的,話語範圍框定在扶貧領域,因此下面主要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展開分析。
  • 人民日報海外網發布《中國城市形象宣傳片海外傳播影響力指數報告...
    來源:海外網城市形象宣傳片作為城市文化「視覺名片」,是對外展現「城市氣質」的最直觀方式。在當前全球疫情形勢整體較為複雜的背景下,積極修復提升城市形象,是各城市面臨的重要議題。近日,海外網數據研究中心發布《中國城市形象宣傳片海外傳播影響力指數報告(2020)》,《報告》選取了全球城市實驗室(Global City Lab) 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中31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大陸城市,抽取其在十九大後發布的275條城市形象宣傳片作為樣本,以精準的傳播大數據和指標為依託,對各城市形象宣傳片的海外傳播效果進行分析和案例解剖。
  • 中國武術在大運河「揚帆起航」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2月22日,「大運河武術文化聯盟」在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揭牌。該聯盟由武術界專家、學者、武術愛好者、社團組織及企事業單位自願發起成立,旨在推進運河兩岸武術文化繁榮發展。當日還舉辦了浙江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會活動基地鞏式通臂拳傳承學校授牌儀式。承載著探索和使命的中國武術在大運河揚帆起航,將開啟中華武術與世界文化的交融新篇章。
  •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文化評析】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中國主流電視媒體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立足於本土文化,堅守文化自信,爭取國際話語權,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範式,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近年來,國內原創電視文化類節目熱度上升,《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朗讀者》《國家寶藏》《衣尚中國》等「現象級」原創電視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屏幕上,這正是文化自覺的表現。這些節目充分調動舞臺藝術元素,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中國文化,彰顯了中國氣派。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傳播的全球化仍然要面對諸多文化審美困境。
  • 春節時間 日本颳起「中國風」
    光明日報駐東京記者 張冠楠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早已蜚聲海外,並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加快著傳播速度。春節日益成為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精彩舞臺,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要及民眾紛紛開啟各自的「春節時間」,在日本也同樣如此。
  • 30年發展,揭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之路
    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不僅是文學,不止於文學。 網絡文學用獨特的中國表達、中國風格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國聲音,孕育了共有的價值追求,實現「讓世界擁有中國,讓中國擁有世界」的美好願望。
  • 八單位獲「2018年春節文化走出去」優秀項目稱號
    會上同時表彰了「2018年春節文化走出去」優秀項目單位,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中國鐵路文工團、中國歌劇舞劇院、河南歌舞演藝集團、中央民族歌舞團、北京演藝集團、湖南廣播電視臺以及北京舞蹈學院獲此殊榮。  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委員、副臺長、湖南廣播影視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楊壯代表湖南衛視獲獎項目《「四海同春」2019全球華僑華人春節大聯歡》做了總結性匯報。
  • 做好文化傳播 提升文化自信
    作者:哈爾濱師範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副教授 於虹  跨文化傳播學者愛德華·霍爾說過,文化即傳播,傳播即文化。跨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契機和基礎,跨文化傳播更是國家間交流的有效方式。
  • 中國城市形象宣傳片海外傳播影響力榜單出爐
    隨著遊客們表現出更多地想要了解這座城市和中國的興趣,夜經濟也因此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元素。觀看本vlog來探索長沙的夜生活,包括諸如臭豆腐、麻辣小龍蝦等當地美食,還有這座城市充滿活力的文化氛圍等等!Changsha skyline at night.
  • 「動漫迎新春 歡樂春節閱讀中國」搭建中外動漫交流平臺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中國文化譯研網國家平臺負責人徐寶鋒說:「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如今已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更成為全球歡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中國文化譯研網是國際化、開放的平臺。我們希望通過這一平臺,建立最大範圍的外國友人『朋友圈』,匯聚中國最優秀的文化作品,讓這些作品被發現、翻譯、傳播,好作品讓全世界一起看。
  • 從手遊《陰陽師》看日本妖怪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就階段性而言,日本妖怪文化以多種形式在中國傳播發展,其在中國的發展前景還是很有潛力的。 (二)途徑、方式 文化傳播媒介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首先,資訊時代使人類文化交流方式產生巨大變革。
  •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_娛樂頻道_中國青年網
    【文化評析】   作者:王桂亭、劉丹(分別系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僑大學海峽兩岸傳播創新研究中心教師)   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中國主流電視媒體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立足於本土文化,堅守文化自信,爭取國際話語權,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範式,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 【戲·聞】說說漢劇,在海外傳播的那六十五年~~
    從1953年漢劇赴朝鮮演出至今,漢劇的海外傳播之旅已歷經了六十五載春。20世紀50年代漢劇第一次走出國門1953年11月,陳伯華等漢劇藝術家隨賀龍、梅蘭芳等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歷時三個月。因其鼓舞士氣的出色演出,志願軍總部授予陳伯華「一級功臣」 。這也是有據可查的漢劇第一次走出國門的海外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