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態話語視域下扶貧宣傳片對外傳播文本研究

2020-12-12 光明網

  多模態話語視域下扶貧宣傳片對外傳播文本研究

  ——以中國網Path To Prosperity系列短片為例

  作者:北京工商大學傳媒與設計學院新聞系2016級學生張哲;北京工商大學傳媒與設計學院新聞系副教授、新聞教工黨支部書記羅昶

  2020年,是我國扶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公裡」。消除貧困是世界性的社會議題,中國的扶貧政策和成果也備受國際社會關注在此社會背景下,研究扶貧內容的對外傳播就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擬將我國正在進行的扶貧內容對外宣傳的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選取的案例中國網系列短片Path To Prosperity,中文名為「減貧·尋道」,進行研究。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在扶貧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總結出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出了寶貴的中國經驗與中國智慧。PathToProsperity十期系列視頻主要介紹了這些經典案例。

  本研究擬借鑑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和視覺語法理論,建構一個包含文化、語境、形式、意義四個層面的理論框架,對系列短片中多符號系統要素的使用展開研究,探究研究對象是如何運用包含多種模態在內的語篇資源,構建起語篇的整體意義,並實現其傳播目的。

  一、Path To Prosperity多種模態語篇資源分析

  (一)扶貧宣傳片Path To Prosperity的文化層面分析

  文化層面是使多模態交際成為可能的關鍵層面,該層面決定了交際的傳統、形式和技術。本研究對象在展現中國智慧的同時,背後體現了怎樣的意識形態,下面將從兩個角度分析研究對象是如何體現所包含的意識形態的。

  1. 文本特徵分析

  研究對象的文本特徵主要體現在及物性上,展現了一種物質過程,這一般由動態動詞體現,任何一個物質過程都有一個執行者,還有動作所針對或影響的參與者,即為動作的目標。

  在系列短片中,可以很容易看出執行者,即為「政府」,在短片中選擇不同的詞彙去體現,分別有「localgovernment」、「government」、「county」,再來分析這些與執行者搭配的動詞,有「brainstormed」(集思廣益)、「hasdeterminded」(決定)、「support」(支持)、「diagnosed」(判斷)、「developed」(發展)、「implemented」(貫徹、執行)、「established」(創立)、「explored」(探索)、「incentivize」(激勵)、「funded」(創辦)等,這些詞語都多次出現,尤其是「established」出現了12次,與之相對應的參與者多為「measures」、「projects」、「model」等表明成果和措施的詞彙,這都極大地體現了中國政府的決斷力和執行力,同時該句中動詞的時態多為過去時態或者現在完成時態,表明中國政府在減貧領域已經實現一個又一個成果,發受眾對中國政府的認同感。

  2.話語實踐分析

  研究對象在組織內容時注重案例選取在國際範圍內的可複製性。本研究對象所包含的扶貧案例共十個,涉及企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多個方面,其中3個案例的選取是具有國際引導性的,分別是系列短片裡的第二期、第三期和第四期。

  第二期在視頻最後提到了「It is a good example of a passive income projec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need more electricity」(這對於電力緊缺的發展中國家開闢了一條可以「躺著賺錢」的新模式),這直接明確了傳播受眾「developing countries」(發展中國家),引導相關的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此模式去開展減貧工作;第三期提到「Hebian’s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one of China’s internationally-known poverty alleviation case studies」(河邊村的轉型已經成為中國在國際上的可供其他國家參考的扶貧案例研究)。該案例通過說明「有越來越多的國際人士前來學習借鑑」這一事實性現象,直觀地表明該案例的可借鑑性;第四期提到,「The model can be replicated and applied to livestock farming fruit and vegetable farming, and other areas to creat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impoverished households」(此模式可供其他國家複製應用於畜牧養殖,果蔬養殖等領域,為貧困人口創造更多機會),從案例模式的多領域可複製性切入去體現推介目的。這三個案例使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都實現了有效推介案例的效果。

  (二)扶貧宣傳片Path To Prosperity的語境層面分析

  在具體的語境中,交際要受到包括話語範圍、話語基調、話語方式所決定的語境因素的制約。在本研究對象中,受眾是基於全球層面的,話語範圍框定在扶貧領域,因此下面主要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展開分析。

  1.話語基調

  話語基調可以從交際雙方所處的地位是否平等、所採取的情感兩個方面來分析。本研究對象藉助中國網主辦的「中國扶貧在線」網站進行對外傳播,中國網是我國進行國際傳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因此傳播者是站在國家層面的推介,對於觀看者來說,即使並不一定都是國家或者國際組織層面的對象,但也會對其它有貧困情況的國家的政策實施起到促進作用,因此交際雙方在文化社會體系等級中所處的位置是平等的。

  從積極與否的角度來看,情感可大致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本研究對象的情感是一種積極的成就感。在語音方面,本研究對象的英文解說採用了成熟男子的聲音,語速偏快,發音抑揚頓挫,展現出一種自信的姿態;詞彙是表達情感最重要的手段,在詞彙選取方面,研究對象緊扣主題,10期視頻中共63次「poverty」(貧窮),40次「impoverished」(貧窮的),24次「county」,20次「government」,這在情感表達上能使人感受到中國政府在扶貧政策制定和實施上的重要性。

  2.話語方式

  話語方式是指交際過程中人們用來表達思想的形式。本研究對象可以說開創了對外宣傳片的新種類。一般的對外宣傳片,畫面往往是氣勢磅礴,輝煌宏大的,而Path To Prosperity系列視頻則採取動畫這一獨特的表達方式,且每期視頻短小精悍,均控制在4分鐘以內,更加符合新媒體時代廣泛傳播的模式。

  另外,本研究對象為了使受眾把關注點聚焦於具有「中國特色」的成功扶貧經驗上,選取「localgovernment」(當地政府)和「thecountygovernment」(縣政府),以部分呈現去替代整體感知,藉助當地政府來轉喻中國政府,從而實現其價值傳遞。

  (三)扶貧宣傳片Path To Prosperity的形式層面分析

  形式層面是多模態話語選擇過程中,使不同模態相互配合進而獲得最佳交際效果的主要層面。本研究對象的形式層面主要表現為文字模態的詞彙,視覺模態的圖像、影像,聽覺模態的旁白、語言、背景音樂和音效等多種符號。

  1. 文本:傳遞價值觀念

  在對外宣傳片中,解說詞承擔了文字模態的絕大部分功能。文字模態通常用來清晰地表達意圖、傳遞價值。本研究試通過分析文本詞彙的選取,分析系列短片由文字滲透價值觀念的方法與策略。

  經過分析和統計,在本研究對象中,這種策略主要體現在動詞選擇及其與能願動詞和副詞的恰當搭配上。解說詞中多次出現「effectively」、「effective」、「efficient」(有效的/地)等程度特性明顯的詞,共計出現過16次不同的表示增長的詞,如「rise」、「increase」、「improve」(增加/增長/改善),這些動詞與精心選擇的副詞搭配,如「improvesubstantially」(大幅度改善)、「improvesignificantly」(顯著改善)、「improvetheirlives」(改善他們的生活)、「sustainable Path To Prosperity」(可持續的繁榮之路),彰顯了短片中所提及的扶貧案例成就之大。

  2. 圖像:強化語言表達

  圖像模態在信息傳達、充實情節、表露情感和解釋內涵層面補足了語言文字在感性表達上的乏力,是將文字表達具象化的有力手段。因為本研究對象的主要呈現方式為動畫形式,並不存在太多鏡頭的推拉搖移,但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圖像模態仍實現了對文字模態的強化作用。

  (1)扶貧前後真實環境對比印證文字模態所傳達的扶貧成果巨大

  系列短片中共出現過12次真實的環境場景,且多為遠景俯拍視角,僅僅幾個鏡頭畫面,便將解說詞中所表述的扶貧政策實施後地區環境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展現出來。

  (2)真人採訪強化語言的情感傳遞

  在十期系列短片中共有十個真實案例,其中以真人採訪的形式呈現的僅有四個。這種真人採訪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語言內容的情感傳遞。

   3. 聲音:襯託情緒表達

  「聲音有極具價值的編輯作用,比起電視畫面本身,聲音能更好地辨別出畫面中那些精彩的部分。」在本研究對象中,聲音模態分為背景音樂和音效。

  背景音樂和音效的使用對語言意義的傳遞起到了強化和輔助的作用。通過歡快的背景音樂,表明扶貧成果,從而印證這些經驗的可借鑑性之高;動畫圖像出現或者轉換時使用大量音效,使得短片內容的展開更具有節奏感,尤其是在涉及到扶貧成果中收入提高時,美元樣式的錢幣掉落的音效,對凸顯短片的意義和強化表達方面起到較大功效。

  (四)扶貧宣傳片Path To Prosperity的意義層面分析

  本研究在意義層面主要藉助 Kress&van Leeuwen提出的「視覺語法」理論,該理論將包含圖像意義的多模式話語的意義分為再現、 互動和構圖等相互交織的三種意義。受選取的研究對象的動畫展現形式限制,本研究只從再現意義和互動意義角度對研究對象進行圖像分析,並對多模態語篇的整體意義做出總結。

  1.再現意義

  再現意義說明「視覺圖像像語言一樣,能夠如實地再現客觀世界中的人、地點和事物以及人類內心世界的活動」[5]。本研究對象的再現意義是通過選取不同的符號來實現的。

  首先是十期系列短片在對地理位置這一概念意義進行再現時存在共性,如表2:

  經統計發現,在進行地理位置的展現時,全球地圖的符號出現頻率較高,且具有重合現象,這種地理位置的展現及切換都實現了展現傳播主體開放共享的姿態以及拉近心理距離的意義。

  其次是人物脫貧過程的再現。研究對象選取了一個很形象直觀的符號來區分「正在貧困中的人」和「已經脫貧的人」,即衣服上的「補丁」如圖3所示,與此同時,還有其他符號再現貧窮的家庭環境,比如蜘蛛網,茅草屋等。

   2. 互動意義

  互動意義與系統功能語法中的人際功能相對應,指的是圖像表徵參與者與圖像觀看者的關係,可以歸納為接觸、社會距離、情態三個研究層次。

  (1)接觸

  本研究對象中的接觸主要是提供類的,而非索取類的,因為圖像參與者與圖像觀看者目光接觸較少。系列短片中僅有四期有真人採訪,90%的圖像參與者均為動畫形式,與觀看者之間無法進行目光接觸,為提供類圖像,作用主要為向觀看者提供關於扶貧內容的所有已知信息。這種接觸構建起一種觀看者和圖像中世界之間特定的關係,並以此與觀看者互動,提示觀看者對所再現的場景及內容應持接受性的態度。

  (2)社會距離

  社會距離是在本研究對象中主要通過取景距離來體現。因為主題是展現扶貧經驗,更多的是讓觀看者感受到一種可親近、可信任的關係,因此在取景及畫面構圖上主要為中景和近景,另外在需要突出強調時,會有特寫的動畫效果出現,比如飛入和縮放效果。

  (3)情態

  情態指強調的是圖像世界反映現實的程度,分為高情態、中情態、低情態,可由色彩、語境化等來體現。

  從色彩選擇上來看,本研究對象使用的色彩基調是比較鮮明和清晰的,主色調為藍色,兼有綠色、黃色和紅色互相搭配,所有顏色組合在一起象徵了生機、活力,也向觀看者展示了中國卓有成效的扶貧成果,主要是高情態的體現。

  語境化是指「比例尺從無背景到最明確詳細表現的背景」[12]。通過分析本研究對象的圖像構成,可以發現,在進行政策介紹時,圖像包含符號豐富詳盡,圖像構成均為高語境化的;而在進行成果介紹時,圖像中所包含的符號則儘可能的減少,並且有通過動畫特效凸顯的過程,為低語境化的。在本研究對象中,高語境化是為了有效全面的展示主題內容,而低語境化的圖像則是為了突出重點,有利於加深觀看者對重點內容的印象。

  3. 多模態語篇意義的整體構建過程分析

  上述對圖像的象徵符號、色彩、情態以及距離遠近等進行了分析,但是筆者認為如果缺乏文本、聲音等其他符號,單一的圖像模態並不能充分表達傳播者的目的。

  在進行文化和形式層面的分析時,可以看出視覺圖像的選擇與文字符號有一定的關聯性,尤其是在傳達意識形態時,通過不同的詞彙選擇,來實現隱晦的意義構建,而在進行成果展現或者表現變化這種敘事意義的再現時,多通過不同圖像的對比這種更加直觀的模態來實現。

  系列短片傳播過程中,在播放視頻畫面時,必須同時播放旁白,因此必須要有與動畫畫面相匹配的解說的聲音,調動視覺與聽覺共同去呈現意義,否則交際將難以理解,這是一種典型的相互協調模式。因此可以看出,在本研究對象中,不同模態之間是採取一種協調的關係來共同表達交際者的整體意義,缺乏任何一者都將不完整。

  二、Path To Prosperity話語表達服務於對外傳播的表現分析

  對外傳播的話語文本是一個國家向外傳遞信息、構建形象的重要載體,是國際受眾對該國產生認知、建立情感、激發行為的重要介質。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Path To Prosperity系列短片的話語表達在對外傳播文本的構建過程的表現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評價:

  (一)Path To Prosperity的話語表達在對外傳播時取得的成效

  1.短片呈現模式可有效偏向國外受眾

  首先,「中國扶貧在線」是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中國網及中國發展門戶網,旨在作為最具權威性、影響力和專業化的扶貧外宣平臺;因此,受其傳播平臺的影響,並結合本研究上述分析,短片在呈現模式上及語篇構建過程中,注重拉近與國外受眾的心理距離,有意識地增加文本的親近性和對話性,在思維模式和觀看習慣上都偏向於國外受眾。

  其次,這種呈現模式的接近性,使得觀看者對於所傳播的內容的理解程度可以更高,從而較大程度上實現了傳播者的交際意圖。

  2. 動畫形式的視覺模態更加生動直觀

  短片選擇的視覺模態展現主體形式為動畫,突破了以往扶貧宣傳片藉助人來介紹扶貧內容的傳統形式,這使得短片表現形式更加生動直觀,能更加靈活地填充細節。同時,這種形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國外受眾對我國扶貧成果展現的刻板印象。

  (二)Path To Prosperity的話語表達在對外傳播時存在的問題

  1.案例故事呈現缺乏情感性

  短片十期都涉及到個體案例的展現,僅有4期是真人採訪,這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動畫形式所缺乏的情感共鳴,但是多為受訪者直視鏡頭講述扶貧政策對自己的幫助,沒能展現出扶貧對象有血有肉的真實故事。

  另外,在短片整體的構成上,也未能將動畫形式和真實鏡頭有機地結合起來,動畫鏡頭佔主體,雖說生動直觀,但是容易使觀看者沒有心理上的共鳴,缺乏情感性。

  2.短片的內容構成模式較為單一

  這種單一主要體現在每期視頻的時長分配和內容選取上。每期時長4分鐘,第一部分為扶貧政策內容及操作情況介紹,佔1分30s左右;第二部分為在扶貧政策實施後受益個案介紹,佔30秒-1分鐘左右;第三部分則是對扶貧成果的總結和展現,時長為1分30秒-2分鐘左右。這形成了一種基本固定的模式,比較符合短片的系列性;但是每期短片所展現的案例是不同的,在話語表達上應該各具特色,有所區別,各部分的時長不一。

  三、我國扶貧宣傳片對外傳播的啟示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決勝的「最後一公裡」,這意味著我國將提前十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減貧目標,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精準扶貧」故事,在當今這個階段更應該成為對外傳播亟需解決的問題。我國在製作扶貧對外宣傳片時,利用多模態話語的手段,在文化傳遞、語境、內容設置、意義傳達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仍有改進空間,尤其是在文化層面需要有進一步的提升;同時在進行傳播內容的意義構建時,要努力地去傳遞更深層次的意義,才能進一步提升對外宣傳片的質量。

  因此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完成本研究的分析和思考後,對於如何改進我國扶貧宣傳片的對外傳播,有以下幾方面的建議一下:

  1.文化層面要轉換思維模式

  目前我國扶貧對外宣傳片已表達了較為深刻的價值理念,但是要想達到更好地傳播效果,還需要轉換思維模式,了解國外受眾的觀看習慣。

  西方國家最為關注人的權利,因此在媒體報導中也傾向於關注人的生存、發展以及命運。他們常常從自身的體驗和視角出發,去了解其他國家的類似事件以及國際社會中的人道主義。因此,在對外介紹中國扶貧工作的指導理論、政策和實踐時,要要在一定程度上展現我們所面臨的困境和遇見的問題,直面質疑,要注重採用「心理接近」的方式,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可以通過選取一個與主題相關的人物故事為切入口,展開扶貧故事,最後回歸人物,用小人物的命運貫穿始末,以小見大,適應國外的文化傳統,這樣更容易被海外受眾認同。

  2.語境層面要努力進行話語方式的革新

  我國的扶貧宣傳片在話語方式上已經有所改變,並且採用動畫這一較為新穎的展現形式,但是整體上,仍然是一種以單向灌輸觀點為主的話語方式,這與其傳播平臺在發布時也有很大關係。未來,我國的扶貧對外宣傳片要逐漸藉助所搭建的平臺,構建起我國政府與外國普通受眾「溝通對話」的範式,要學會拋出問題,引導受眾思考,實現一種從「告知」到「對話」的轉向。

  3. 意義構建時要突出中國扶貧工作在全球範圍內的示範意義

  目前我國扶貧內容宣傳片的再現意義可以比較好的傳遞,能夠基本實現語言的概念功能,將我國在扶貧領域所做的工作展示出來;在互動意義的構建上,通過使用大量提供類圖像,設置較近的社會距離,採用高情態的畫面,實現其人際功能,但從整體上看,目前只是說明了我國在扶貧領域有很大成就,這僅是最基本的意義傳遞,在深層次的意義傳遞上有所缺失,即並沒有展現這些成就在全球範圍的示範意義。因此,以後對外宣傳片在進行意義構建時要突出中國扶貧工作在全球範圍內的示範意義,尤其是涉及到生態減貧、教育減貧的成果展現等世界性的社會議題時,可以把這些成果放到國際社會上,這有助於提高我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實現示範意義的傳遞,突出我國扶貧工作的國際價值。

[ 責編:康慧珍 ]

相關焦點

  • 北京外國語大學「跨學科視域下翻譯與傳播模式研究」國際研討會
    「跨學科視域下翻譯與傳播模式研究」國際研討會(一號通知)北京外國語大學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承辦2020年4月10-12日進入21世紀,有關媒介傳播方式的研究在數量、種類和深度方面進展顯著,從語際翻譯到電影改編,從表情符號語言到社交媒體交流中的語碼轉換,從新聞編譯到協作起草國際組織和泛國家組織多語言文件,均是如此。
  • 晏青 杜佳芸 | 中國春節文化海外傳播的話語方式
    編者按:本期文章運用文本分析法,對比研究了我國主流媒體、國際主流媒體、普通用戶三類傳播主體在推特上關於春節文化的傳播實踐。其次,對部分推文進行文本分析。利用推特自帶的搜索功能篩選出有效文本,以樣本帳號的推文數、粉絲數、成立時間、轉發點讚評論等為參考,篩選傳播效果較好的推文進行文本分析,通過對其議題的呈現、話語風格和內在動因的挖掘,考察中國主流媒體、國外主流媒體和普通用戶三類傳播主體在推特上的傳播與影響力現狀。
  • 廖七一教授:翻譯研究的哲學思考、研究範式與批評話語
    我注意到您本人曾經對「翻譯批評」下過一個定義:「以翻譯或翻譯活動為中心的分析、評估和研究。」,很顯然,您更傾向於從廣義的視角來理解它。那麼,我想請教的是,您是出於什麼考量而這樣定義「翻譯批評」的呢?相對於狹義的視角,您認為這樣界定是否體現了翻譯研究從文本到語境再到文化建構的轉變呢?
  • 多模態學習,帶來AI全新應用場景?
    而像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的「拍照購」、「拍立淘」的搜索技術背後也都是在計算機視覺技術下,使用了圖像、文本和高層語義屬性等多模態下的信息融合,才實現高精度的「以圖搜圖」功能。百度提出的「多模態深度語義理解」,則讓AI實現從「看清聽清」到「看懂聽懂」的進化。可以說,人工智慧在通向人的智能的道路上,多模態學習就是一個繞不開的發展方向。
  • 西方修辭學視域下的修辭能力構建及其當代意義
    筆者在界定古典修辭學與新修辭學視域下修辭能力概念的基礎上,歸納出修辭能力的基本概念,認為把握修辭能力的概念對促進外語能力以及國家修辭能力研究都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因此,古典修辭學與新修辭學視域下的修辭更接地氣,探索這兩個時期的修辭能力對西方修辭學的實際應用價值更明顯。Sproule(1991:17)也曾論及修辭能力的主要根基在於長達2500年的古典修辭學傳統與20世紀交際領域的社會科學研究。本文將基於古典修辭學與新修辭學對修辭概念的界定,探究修辭能力的內涵,並闡釋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把握修辭能力的概念對促進外語能力研究以及國家修辭能力研究的重要啟示意義。
  • 傳播好中國聲音 須將中華文化的話語方式具象化
    這個新時代要求我們將我國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轉化為話語優勢,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 《人民日報》推特(Twitter)對外傳播的策略分析
    中國媒體在進行國際傳播時缺乏敏銳的機遇意識,面對突發性地重大事件時,還不善於進行危機傳播,變危機為契機。」[ 吳立斌. 中國媒體的國際傳播及影響力研究[D]. 中共中央黨校, 2011.] 面對中國媒體在對外傳播方面存在的不足,國內學者多從平臺建設、傳播理念、傳播內容和傳播技巧四個方面對我國主流媒體在海外社交平臺的運營提出了實施建議。
  • 期刊信息 | 《英語研究》(CSSCI來源集刊)2020年第十二輯目錄與摘要
    關鍵詞:傅修延;西方敘事學;中國敘事學;生態敘事多模態認知詩學視域下的後現代繪本敘事——以《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為例趙秀鳳中國石油大學 外國語學院>摘要:本文採用多模態認知詩學視角,以《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為例,分析後現代繪本後現代性特徵的認知生成機制。
  • 社交媒體時代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邏輯
    內容提要:全球互聯技術和多向溝通機制,正在型構著新的國家傳播圖景和語言交換經濟,並在社交媒體話語的生產-消費循環結構鏈條中,獲得表徵性和實踐性的雙重賦權。一方面,傳統主流媒體單一化、統合式的支配性敘事,正在被虛擬化、離散化的多模態敘事所融合;另一方面,傳-受雙方互動模式的變異,必然強化話語方式、修辭發明的對話性和策略化。
  • 「紅色翻譯」的對外傳播
    由此,研究毛澤東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毛選》不同語種的海外傳播,不僅極大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世界價值,而且有力助推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和交流,「為中國共產黨開展革命活動贏得了廣泛的國際理解和支持,為第三世界國家取得民族獨立提供了實踐經驗和理論指導,為海外中國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為中國文化再次大規模走向世界打下了良好的智識基礎,為世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積極的話語同樣是一劑良藥-光明日報-光明網
    【語言論壇】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新媒體平臺的碎片化內容、裂變式傳播和即時性互動,給輿情傳播帶來了新的影響。我們有必要分析新媒體話語的應對策略,增強信心,溫暖人心,萬眾一心抗擊疫情。
  • 人工智慧在醫學影像中的應用研究——超聲跨模態影像分析
    此後,多模態學習算法不斷發展,並逐漸細分為幾個研究方向,分別是多模態表示學習、模態轉換、模態對齊、多模態融合以及協同學習等。 多模態醫療影像分析技術的最新進展 醫療影像中有著豐富的多模態信息。多模態醫療影像分析可以大致分為幾個方向:缺失多模態影像生成、多模態影像融合與配準以及基於多模態影像的自動診斷等。 缺失多模態影像生成是醫療影像分析的一大重點。
  • 人民日報海外網發布《中國城市形象宣傳片海外傳播影響力指數報告...
    來源:海外網城市形象宣傳片作為城市文化「視覺名片」,是對外展現「城市氣質」的最直觀方式。在當前全球疫情形勢整體較為複雜的背景下,積極修復提升城市形象,是各城市面臨的重要議題。近日,海外網數據研究中心發布《中國城市形象宣傳片海外傳播影響力指數報告(2020)》,《報告》選取了全球城市實驗室(Global City Lab) 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中31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大陸城市,抽取其在十九大後發布的275條城市形象宣傳片作為樣本,以精準的傳播大數據和指標為依託,對各城市形象宣傳片的海外傳播效果進行分析和案例解剖。
  • 翻譯界知名學者線上匯聚,共話「當下翻譯研究的熱點問題與理論探索」
    8月15日,以「當下翻譯研究的熱點問題與理論探索」為主題的第四屆《外國語》翻譯研究高層論壇線上舉行。此次會議在線聚集了國內翻譯界知名學者,與會專家圍繞對外話語能力提升、譯學理論建構、應用翻譯研究、翻譯教育發展等議題展開精彩研討,新說頻現、銳見迭出。
  • 中國城市形象宣傳片海外傳播影響力榜單出爐
    湖南日報 辜鵬博 攝城市形象宣傳片作為城市文化「視覺名片」,是對外展現「城市氣質」的最直觀方式。在當前全球疫情形勢整體較為複雜的背景下,積極修復提升城市形象,是各城市面臨的重要議題。近日,人民日報海外網數據研究中心發布《中國城市形象宣傳片海外傳播影響力指數報告(2020)》,《報告》選取了全球城市實驗室(Global City Lab) 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中31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大陸城市,抽取其在十九大後發布的275條城市形象宣傳片作為樣本,以精準的傳播大數據和指標為依託,對各城市形象宣傳片的海外傳播效果進行分析和案例解剖。
  • 史學學人日記視域下的近代史學研究
    內容提要:史學學人日記猶如個人的「百科全書」,以生動細膩的筆觸記錄下近代史學轉型視域下史學的新變。學人日記所揭示的近代學派之間的派別分合、學派之間的衝突和融合,對於疏解中國近代學術發展的內在理路和總結近代學術的特質具有重要價值。
  • 會議︱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新問題、新視域與新方法
    2020年10月24—27日,華東師範大學ECNU-UBC現代中國與世界聯合研究中心舉辦了第二屆中國知識分子研究高級研修班,來自海內外二十多所高校的一百多位青年教師和博士研究生報名參加,最終入選研修班的正式學員為二十八名。為期四天的研修班議程,一共舉行了五場導師授課講座,兩場學員論文討論以及一場圓桌對話活動。
  • 「翻譯河南」工程入選「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
    大河網訊(記者 何心悅)12月16日,大河網記者從省委外辦獲悉,在日前召開的2020年全國外宣工作協作會上,我省報送的《構建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的「河南實踐」——「翻譯河南」工程對外傳播案例》成功入選「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
  • 加強外譯與傳播平臺建設 講好河南故事
    會議發布「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並舉行頒獎表彰活動。省委外辦報送的《構建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的「河南實踐」——「翻譯河南」工程對外傳播案例》在眾多案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中宣部部務會成員、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郭衛民,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等領導為獲獎單位頒發了證書。來自中央國家機關、全國各省(區、市)外宣部門、高校、企業、智庫與科研機構代表和專家學者共300餘人參加了會議。
  •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千與千尋》
    摘 要:宮崎駿最負盛名的作品2001年上映的《千與千尋》,這部作品獲得了第七十五屆奧斯卡最佳長片動畫獎和第52屆柏林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熊獎」,宮崎駿的動畫能從日本本土走向了世界,無疑是跨文化傳播的一個成功的典範。他的作品具有極強的想像力,為人們展現的是一個個魔幻而又美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