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翻譯」的對外傳播

2020-12-24 澎湃新聞

「紅色翻譯」的對外傳播

2020-09-13 10: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發軔於五四時期具有「紅色」基因的翻譯活動,已有百年歷史,不但推動了中國歷史前進的車輪,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而且也日益引起國外民眾的關注,增強了他們對中國的認知和認同。「紅色」翻譯通過國內外媒介的主動傳播,其特殊意義和功能逐漸凸顯,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示。

具有「紅色」基因的翻譯活動在國外的傳播,受到廣泛關注,影響較大。這裡以《毛澤東選集》(以下簡稱《毛選》)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外譯本在國外的傳播為例進行論述。

《毛澤東選集》外譯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

國外出版的毛澤東著作,不僅有《毛澤東選集》整書以及單行本,還有各種文集、選集。西方最早翻譯介紹毛澤東著作的是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1928年寫的《中國大眾》一書,介紹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主要內容,此書的出版讓西方對毛澤東思想有了初步認識。1934年,共產國際翻譯出版了第一本毛澤東文集,從此毛澤東思想開始在共產國際內部傳播。1935年以後,中國共產黨在法國巴黎創辦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刊物《救國時報》(初名《救國報》),先後登載了13 篇毛澤東的文章,報紙發行遍及40 多個國家和地區。1945 年,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香港設立宣傳據點,兩年多時間裡,出版10 多種《毛選》,總發行量超過了百萬冊以上,影響遍及東南亞和歐美地區。日本是翻譯《毛選》最多的國家,早在 1946 年就出版了一套《毛選》。1948年第一套《毛選》俄文版出版,在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廣為流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朝鮮、蒙古國、阿爾巴尼亞、古巴等社會主義國家也大量翻譯出版毛澤東著作,學習借鑑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經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最早於1945年12月在朝鮮出版了朝鮮文版。1950年美國國際出版社出版了《講話》英文本。民主德國柏林漢塞爾父子出版社在1950年出版、1952年再版德譯本。《講話》還在東南亞、南亞地區流傳,僅在印度就以英文、孟加拉文、印地文、馬拉提文、泰米爾文等多種文字進行了翻譯出版。國外出版機構如美聯社1970年代翻譯了日本學者竹內實主編的《毛澤東集》,哈佛大學推出了10冊毛澤東著作。親歷《毛選》英譯的美國學者李敦白(2006)記述了《毛選》的英譯活動。《毛選》曾被翻譯成英、日、法、西、俄、越、緬、印尼、印地、泰、阿拉伯、德等35種語言,在40多個國家發行。據方厚樞的統計,除了中國,全世界有54個國家與地區也翻譯出版了毛澤東著作;有20個國家以20種文字翻譯出版《毛澤東語錄》,共有35種版本,其中影響最大的地區當屬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

《毛選》走出國門,廣為流傳。由此,研究毛澤東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毛選》不同語種的海外傳播,不僅極大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世界價值,而且有力助推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和交流,「為中國共產黨開展革命活動贏得了廣泛的國際理解和支持,為第三世界國家取得民族獨立提供了實踐經驗和理論指導,為海外中國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為中國文化再次大規模走向世界打下了良好的智識基礎,為世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譯為思想對話、文明交流搭建橋梁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中文版於2014年9月28日公開發行,自2014年10月8日在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舉辦首發式以來,受到外媒和國際觀察人士的高度關注,陸續被譯為英、法、俄、阿、西等20多個語種,發行超過660多萬冊;第二卷自2018年4月11日在英國倫敦推出中文繁體、英、法、西、德、俄、日、阿、葡文9種語言版本後,海內外同步推出28個語種、30個版本,發行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今已經累計發行1300多萬冊,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在海外最受關注、最具影響力的政治文獻。美國《赫芬頓郵報》、英國《每日電訊報》、法國《世界報》、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新加坡《海峽時報》以及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俄新社等海外主流媒體刊發了400 多篇報導進行推介或評論。藉助世界上最大的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新資料庫搜索出海外收藏該書英文版的圖書館達153家。從語種來看,收藏英文版本的圖書館最多;從國別來說,主要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等。

從受眾關注內容看,第三世界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關注的重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以民為本。以歐美日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以及以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為代表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民本思想、中國夢等較為關注。根據學者侯敏的研究,《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在海外的傳播,呈現出以歐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代表的總體形勢穩中向好的局面。

關於《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傳播熱潮的原因,學者黃友義認為,世界各國存在實實在在的需求,發展中國家讀者對中國文化為什麼能夠保持長期的高效發展充滿好奇,並被中國創造出的經濟奇蹟深深吸引。溫建平、竇衛霖認為該書多語種譯本傳播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是基於立足本來、面向未來的翻譯立場;二是提倡吸收外來的兼容理念;三是堅持中外專家聯合審稿定稿的翻譯流程;四是做到時翻時新的翻譯策略。夏江義提出,該書打破了傳統傳播模式,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了傳播需求海外化、主體多元化、策略跨文化、媒介立體化、信息綜合化的特點。嚴文斌認為,媒體報導作為一種新形式助力了該書的國際傳播。

以毛澤東、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的著作為主的中國紅色文化傳播,與中國國情密切相關,也與國家形象的對外傳播和國際交往密不可分。在譯者看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部著作不但為世界讀懂新時代的中國開啟了一扇新窗,也為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思想對話、文明交流搭建了一座橋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譯本用受眾喜歡的方式和語言進行國際表達,在海外民眾心目中建構並傳播了中國親仁善鄰、民主法治以及和平發展的國家形象。所以,要有效傳播「紅色」翻譯體系的話語,一定要熟悉國情,了解國策,用國外受眾聽得懂的方式,調整翻譯策略,在充分體現國家意志、塑造好國家形象的前提下,弱化意識形態衝突,強調文化協調、語言地道,爭取精準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通過翻譯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同時,我們要對傳播方式進行更新,注重將紙媒、手機客戶端和PC端全面應用,從而達到受眾及時、主動傳播新思想的目的,潛移默化地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外文學院)

相關閱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紅色翻譯」的對外傳播》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翻譯河南」工程入選「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
    大河網訊(記者 何心悅)12月16日,大河網記者從省委外辦獲悉,在日前召開的2020年全國外宣工作協作會上,我省報送的《構建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的「河南實踐」——「翻譯河南」工程對外傳播案例》成功入選「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
  • 「紅色翻譯」百年回眸
    在近代中國,五四時期發軔的「紅色翻譯」推動了中國歷史前進的車輪,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使中國邁向了現代化的偉大徵程。銘記歷史,才能把握現在;不忘初心,方可開創未來。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百年來的「紅色翻譯」進行鉤沉,以傳承「紅色翻譯」基因,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推動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翻譯中國》精品在線課程發布
    紅網時刻11月23日訊 (通訊員 肖志欽)《翻譯中國》精品在線課程由湖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精英教師團隊傾力打造,以服務「中國文化走出去」國家戰略為宗旨。該課程以中國語言文化為經,以漢英語言文化差異和漢英翻譯技巧為緯,在深化學生中國文化認知與認同的同時傳授漢譯英技巧,培養中國文化英譯能力,實現中國文化對內傳承,推動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增強中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在人才培養中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中國情懷、專業素養與國際視野的有機融合。網友可登錄智慧樹和愛課程觀看學習。
  • 抗日戰爭中的「紅色翻譯」
    對外譯介革命理念和軍事思想解放區雖然地處內地,但中共突破重重封鎖,積極向外翻譯、傳播中共的革命理念和軍事戰略思想,告知全世界中國的抗戰勢態,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鞏固抗日統一戰線。 翻譯服務於解放區對外交流翻譯也參與了解放區對外交流。從1936年開始,一些外國新聞記者,如埃德加·斯諾、史沫特萊、詹姆斯·貝特蘭等陸續深入延安採訪,他們對解放區軍事政治的新聞報導,向世界宣傳了堅持抗戰的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擔任口譯任務的有黃華、吳亮平等人。隨後,這些記者的著作也大多被翻譯成漢語,在國內出版發行,如《西行漫記》等。
  • 《人民日報》推特(Twitter)對外傳播的策略分析
    為了探討國內媒體對外傳播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法,我們選取《人民日報》的推特(Twitter)帳號,考察其在十九大期間的表現,對相關內容進行了整理與深入分析,希望能夠為國內媒體突破對外傳播困境提供參考,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1.
  • 任天堂疑似對外招聘中文翻譯
    【265G原創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伴隨著任天堂越來越關注國內市場,任天堂無中文這種梗可能在以後就真的消失了,最近一則關於任天堂對外招聘中文翻譯的事情更加敲定了任天堂將會重返國內市場!
  • 多模態話語視域下扶貧宣傳片對外傳播文本研究
    本研究對象可以說開創了對外宣傳片的新種類。一般的對外宣傳片,畫面往往是氣勢磅礴,輝煌宏大的,而Path To Prosperity系列視頻則採取動畫這一獨特的表達方式,且每期視頻短小精悍,均控制在4分鐘以內,更加符合新媒體時代廣泛傳播的模式。
  • 加強外譯與傳播平臺建設 講好河南故事
    會議發布「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並舉行頒獎表彰活動。省委外辦報送的《構建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的「河南實踐」——「翻譯河南」工程對外傳播案例》在眾多案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中宣部部務會成員、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郭衛民,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等領導為獲獎單位頒發了證書。來自中央國家機關、全國各省(區、市)外宣部門、高校、企業、智庫與科研機構代表和專家學者共300餘人參加了會議。
  • 對外處積極組織教師參加雲南省外事系統首期翻譯在線培訓
    5月7日至8日,對外合作交流處組織學校相關學院教師參加雲南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省外辦)通過網絡平臺舉辦的2020年度第1期全省外事系統翻譯培訓。全校教師積極報名,但因培訓人數限制,對外處組織了部分教師在機關黨委活動室參加集中培訓。
  • 剛剛,來自三星堆神秘文化摘得「2020中國對外傳播十大案例」提名獎
    會上,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對外傳播》雜誌發布了「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並舉行頒獎表彰活動。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文投集團報送的案例《中國傳統文化實現國際化表達——<金色面具英雄>榮登世界動畫業權威雜誌Animation Magazine封面》從眾多參評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2020中國對外傳播十大案例」提名獎。
  • 做好文化傳播 提升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明交流與互鑑,「一帶一路」倡議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議題的提出,不但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歷史機遇,而且對推動跨文化交流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不斷活躍,跨國界、跨地區的學術交流、商業往來、訪問旅行等日益頻繁。
  • 第二屆中日新聞詞彙翻譯研討會舉行
    新華網北京12月23日電(葛培媛)由中國翻譯協會對外傳播翻譯委員會主辦、新華社日本專線承辦的第二屆中日新聞詞彙翻譯研討會23日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交流分享對外翻譯傳播經驗,深入探討中日新聞詞彙譯法,就一批新詞彙、新概念的規範譯法達成一致意見。
  • 不會外語怎麼對外交流?訊飛輸入法文本和語音翻譯來幫忙
    不會外語怎麼對外交流?「Translate」的翻譯軟體,支持文本翻譯和實時語音翻譯。有了此項翻譯功能,讓「地球村」中不會外語的著民對外溝通表達更高效準確。近期,訊飛輸入法新版升級支持9種外語與中文互譯,並支持文本和語音的實時翻譯,整個過程不需跳出當前應用界面,即輸即譯,非常方便。
  • 國家翻譯隊伍裡的外國學者們
    艾培一生致力於傳播中國,培養中國對外翻譯專業人才,贏得了同事的高度尊重,也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在他80周歲時,江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他;他90歲那年已經坐上了輪椅,胡總書記親自到他家看望他。這兩次都由我在場翻譯。記得胡總書記一落座,就談起閱讀艾培回憶錄的感想,也一下子把艾培帶回到了在延安的日子。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新聞專欄 > 2020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 北京外國語大學「跨學科視域下翻譯與傳播模式研究」國際研討會
    「跨學科視域下翻譯與傳播模式研究」國際研討會(一號通知)北京外國語大學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承辦2020年4月10-12日進入21世紀,有關媒介傳播方式的研究在數量、種類和深度方面進展顯著,從語際翻譯到電影改編,從表情符號語言到社交媒體交流中的語碼轉換,從新聞編譯到協作起草國際組織和泛國家組織多語言文件,均是如此。
  • 要促進傳統翻譯學科向「新翻譯」學科轉變
    他指出,在當前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將我國翻譯事業發展與國家發展相合,對於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中國對外的文化傳播意義重大。  《中國翻譯》主編、中國翻譯協會副秘書長楊平作了題為「新文科背景下的翻譯學研究與學科建設」的主旨發言。
  • 傳播方式不斷創新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
    從紅色地標的多維保護和開發,到紅色作品創作的蓬勃發展,再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的不斷創新,上海這座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的城市,在過去三年來正積極探索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我越來越意識到,紅色文化已經融入上海這座城市的奮鬥歷史與生活日常,觸手可及又蓬勃向上。」
  • 中國書籍出版社「十三五」期間紮實推進翻譯資助項目落地
    「十三五」期間,中國書籍出版社(以下簡稱書籍社)高度重視出版走出去工作,紮實推進翻譯資助項目實施落地,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也在項目實施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  自2016年開始,書籍社連年獲得走出去項目資助,其精品專業圖書的對外翻譯出版得到有力支持。
  •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翻譯的「無為而為」
    歷史和事實證明,翻譯是中國文學走進世界不同國家的主要媒介和載體,是推動中華文化潤濡世界的堅實路基,是加速中外文化交流的助推器,是保證中國文學文化國際傳播質地的「壓艙石」。正因如此,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非常重視翻譯在中國文學走出去中的積極有為,通過「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工程重點翻譯資助項目」「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項目」等國家「走出去」出版扶持基金,兼及政府、作協和中外高校合作推出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等措施,並且推動實現了作者、譯者、編輯、代理人、出版商、讀者、學者等多向影響因子互動關係的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