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方式不斷創新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

2020-12-17 瀟湘晨報

淮海中路1258號,一幢褐色磚頭裝點的聯排公寓。望向三樓,弧形陽臺兩側配以細長窗戶——典型的上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築風格。寫下《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家聶耳,曾居住於此。

站在樓下的29歲市民餘魏捧著一本《暗夜裡的星星之火》而來,作家孫顒寫的《聶耳、田漢離我們多遠》收錄其中,記錄了兩位音樂家在上海的足跡。「何其有幸,我們身邊一條街、一個弄堂,也許就藏著紅色歷史遺址,承載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這本今年8月出版的新書,是「紅色足跡——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作項目」第二輯,作家們圍繞中共革命鬥爭歷史的軌跡,計劃創作約400篇故事,預計明年7月前推出全部四輯。

從紅色地標的多維保護和開發,到紅色作品創作的蓬勃發展,再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的不斷創新,上海這座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的城市,在過去三年來正積極探索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

「我越來越意識到,紅色文化已經融入上海這座城市的奮鬥歷史與生活日常,觸手可及又蓬勃向上。」餘魏說,在上海紅色文化的激勵下奔湧向前,是青年一代的使命與責任。

點亮紅色地標:融入城市與生活

微信群裡,餘魏最愛向別人推薦的上海旅遊「必到之處」是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在這裡,讀懂上海」。

館內,從石庫門建築到一件件藏品,記錄著百年前的「同齡人」們追求真理的過程;館外,梧桐成蔭,翠湖水清,環繞寫字樓和商廈——既是歷史綿延,又能渾然一體。

「上海不僅是黨的誕生地,也是黨創建過程的中心、黨成立後中國革命的早期指揮中心,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上海市政協委員厲震林一直關注的「老漁陽裡2號」——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已修繕布展完畢,於7月1日開放。

這是近三年來上海保護修繕的15處重要革命史跡之一。同樣被保護修繕的還有陳望道舊居。這座位於楊浦區國福路51號的老洋房,一度木樑、樓板腐蝕,鋼窗生鏽,甚至有牆體長出植物。相關部門修舊如舊,著力復原陳望道當年居住時的歷史原貌,這一工程還入選了首屆「上海市建築遺產保護利用示範項目」。

上海近年深入實施「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落實《關於實施上海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一大批星羅棋布於上海各個角落的紅色地標,越來越為市民遊客熟悉。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帶領「上海紅色歷史紀念地遺址發掘項目」團隊,不久前出版《初心之地——上海紅色革命紀念地全紀錄》,確認了上海1000處紅色紀念地。他說:「上海的『紅色源頭』特點鮮明,這抹紅色是近代上海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城市文化研究必須列入的重要課題。」

市民羅清驪手機裡收藏了一份《上海紅色文化地圖》,這份由上海多個部門共同推出的特殊地圖是最新的2020版,圖文並茂,全方位介紹了多處紅色資源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等信息,「周末帶娃好指引,有建築、有歷史、有故事。」

豐富紅色創作:源於城市紅色基因

演了上百場的上海歌舞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一個細節感動了很多觀眾:主人公訣別之時,蘭芬明知無法勸阻李俠,只得不斷去抻平他衣服上根本不存在的褶皺——一段雙人舞傳遞出的掙扎、不舍和大義,讓經歷疫情的觀眾們更能共情。一位觀眾說:「趕赴前線的醫生,何嘗不是今天的李俠。我們心中都有愛和信仰,回望歷史,就是要點燃內心。」

「共情」同樣貫穿著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上海愛樂樂團委約作曲家呂其明創作隨想曲《白求恩在晉察冀》,計劃明年首演。上世紀60年代,呂其明曾為電影《白求恩大夫》配樂。今年疫情中,當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一批又一批奔赴抗疫一線,呂其明激情滿懷再次回到這個主題創作。

今年7月1日,上海立項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光榮與夢想》開機,聚焦從建黨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同一天,上海出品的電影《1921》在一大會址前舉辦開機活動。在這些作品中,上海不是一個模糊的背景,而是革命的熱土,隱藏的主角。

由上海雜技團與上海市馬戲學校打造的雜技劇《戰上海》創新性地將紅色題材與雜技劇結合,但主演王懷甫一度進入不了狀態,他走訪上海解放紀念館時,看到解放上海的真實場景——沒過小腿的泥水裡,豎著尖銳的竹籤。再上臺時,他便將自己代入情境,動作表情逐步到位。

「誰說年輕人不愛傳統戲曲?」27歲的市民廖偉看過上海滬劇院滬劇《一號機密》,非常喜歡,原因歸納起來是簡單二字——「好看」。劇一開場,寥寥數語就交代背景:黨的高層領導人叛變,中央機構被迫撤出上海,20箱重要文件交由主人公保管。「是傳統戲劇,卻採用了懸疑片一樣的結構,中途屢次反轉,戲劇張力很強!」廖偉說,層層剝開的故事中,貫穿的是主人公對黨的堅定信仰。

豐富的紅色歷史資源、濃鬱的紅色文化氛圍,正是這座城市孕育出豐富紅色文藝創作精品的強大基因。

創新紅色傳播:全方位感受「初心」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市民秦添嘗試在手機上「參觀」一大會址:打開直播連結,手機變成了一個高清攝像頭,可以從不同方向旋轉觀看展廳的細節。短短半小時,這場直播就吸引了8.47萬人次觀看。評論區裡有人讚嘆:「太喜歡了,黨史還能這麼學!」

這場直播得以實現,靠的是全新「5G+VR」雲直播技術。在上海,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用以講活歷史故事,用活紅色資源。上海人民出版社與相關平臺合作上線了有聲電子書「重溫紅色歷史,書寫時代華章」專輯,讀者可隨時隨地「聽書」。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王為松說:「當下出版不能停留於把書印出來,更要創新融合手段,擴大傳播效果。」

「青年人通過紅色文創感悟背後的故事和意義是件好事。」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宋依璇記得有一年到外地參加文創展會,一些參觀者還沒來過一大會址紀念館,但通過文創產品能將紅色文化傳播得更遠。在她看來,無論是開發紅色文創產品,還是與「網紅」一起直播帶貨,「紅色文化必須避免僵化傳播,最新的形式我們為什麼不用?當年『一大』的代表們都很年輕,他們都是當時擁抱新思想、最『潮』的一批年輕人。」

最近,餘魏和同學聚會,從漁陽裡轉到淮海路,正是開放式新型商場「TX淮海」,中間豎立著碩大的「國貨」娃娃頭雪糕雕像。他們坐在商場開放的階梯上暢談國際形勢與未來——一牆之隔,兩代年輕人同樣胸懷天下,同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相隔百年,他們同頻共振。

【來源:上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
    原標題:紅色地標多維保護開發,紅色作品創作蓬勃發展,傳播方式不斷創新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  淮海中路1258號,一幢褐色磚頭裝點的聯排公寓。望向三樓,弧形陽臺兩側配以細長窗戶——典型的上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築風格。
  • ...多維保護開發紅色作品創作蓬勃發展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
    這本今年8月出版的新書,是「紅色足跡——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作項目」第二輯,作家們圍繞中共革命鬥爭歷史的軌跡,計劃創作約400篇故事,預計明年7月前推出全部四輯。  從紅色地標的多維保護和開發,到紅色作品創作的蓬勃發展,再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的不斷創新,上海這座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的城市,在過去三年來正積極探索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
  • 用微影視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7月26日,「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王國平導演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微影視作品研討會」在上海社聯召開。作為出生於上海的本土導演王國平尤其鍾情和專注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題材的探索和研究,他是目前上海拍攝三大文化題材作品最多和最全的影視導演,他創作的MV《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又見茉莉花》等一系列作品,為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作出了積極貢獻。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丨鼎立世界再創輝煌 上海博物館挖掘建設文化品牌...
    這一順應國際流行前沿的撞色搭配,體現了上海博物館的國際化審美,又彰顯了中國元素和上海特色。圖說:上博館標設計的衍生品絲巾《上海博物館視覺形象手冊》(中英文版)在補充了博物館特有的輔助色後,也隨之製作完成。《手冊》規範了上博的整體視覺形象設計,更好地傳播博物館理念,進一步增強上海博物館品牌的標識度和影響力。
  • 東方快評丨烈士紀念館變「大型劇場」 紅色文化探索傳播新路徑
    (東方網5月18日)  紅色文化是上海文化的重要內容。博物館日到來之際,運用革命史料詮釋紅色文化,聽革命烈士之言,聞革命烈士之聲,更能感動大眾人心。  和平年代,如何講述革命故事,檢驗上海紅色文化場所的創造力和用心用情努力。誠如龍華紀念館館長所言,這些革命故事發生時間久了,怎麼讓當下的觀眾更好理解,採用無劇場形式,帶著觀眾入戲,回到20世紀30年代激蕩的上海,看革命英烈們如何選擇,如何抗爭。正因為他們作出的選擇,才成就了今天我們幸福的生活,力爭讓大家能觸手可及「活」的歷史。
  • 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上海四大品牌建設正在加速跑
    全力打響「四大品牌」,也就是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品牌。將於2018年6月27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將審議並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於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意見》,全力打響「四大品牌」作為不斷增強城市核心功能和服務能級的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品牌戰略加速。
  • 以弘揚紅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另一方面,要將紅色文化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教育體系之中,不斷豐富德育體驗模式,增加社會實踐類課程,強化紅色資源的情感體驗。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紅色文化價值認同基礎,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紅色基因傳承為支點,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 打響上海「購物品牌」,讓「后街經濟」亮起來,靚起來
    閒坐屋頂的歐式露臺,喝著茶,吹著江風,看黃浦江江水滔滔,老碼頭的磚牆倉庫和浦江對岸的標誌性建築群盡收眼底…… 逛夜市是認識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對於上海而言,夜市是上海的另一張面孔,在夜色的襯託下,它透著神秘,透著生動。不管吳江路怎麼變遷,它永遠是在南京西路的寫字樓裡勞累了一天的白領們的「深夜食堂」。
  • 韶關南雄 擦亮紅色文化品牌,助推打造紅色文化高地
    南雄,韶關紅色文化研究的一塊瑰寶,歷史底蘊深厚,紅色教育一脈相承,水口戰役勝利88周年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將進一步擦亮南雄作為中央蘇區縣的紅色文化品牌,助推韶關打造紅色文化高地,讓革命精神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 楊超越落戶上海、持股文化傳播公司入駐臨港
    今天下午,臨港新片區「文化產業孵化中心」揭牌頒證儀式暨文旅沙龍活動在新落成的滴水湖南島綜合場館順利舉行。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宣傳推廣處處長陳平在致辭中指出,上海正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步伐,致力於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擦亮「上海文化」金招牌。
  • 敲響《晨鐘》——上海「紅色經典」涵養不斷向前精神力量|紅色之聲...
    >《敲響<晨鐘>——上海「紅色經典」涵養不斷向前精神力量》《晨鐘》是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幾經修改之後在上海大劇院舞臺與觀眾見面該劇將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喻為《晨鐘》可以說是上海文藝院團眾多「紅色文藝」作品的一個縮影。藉助上海這座城市深厚的紅色底蘊,文藝工作者們一直在「紅色文化」的沃土上深耕厚植,培育出的一朵朵藝術奇葩,不但正在逐漸形成品牌效應,還在不斷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激勵民眾不斷前行。
  • 《2019年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發布
    ,完善政策保障,壯大市場主體,提升產業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新型業態,轉變文化發展方式,進一步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為全面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
  • 廣特播報報導上海電視臺播出—上海藝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近期,頗受矚目的長三角國際創新挑戰賽數字經濟區塊鏈專場賽進行了決賽,上海藝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丹翰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項目《加密藝術交易平臺》榮獲一等獎。上海藝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秦建新介紹道:「我們藝九文化打造的CryptoArt平臺,是國內較早的一個基於以太坊區塊鏈ERC721技術的數字藝術交易平臺。我們使用這個NFT技術,通過區塊鏈的方式來解決數字資產可被無限複製的問題,從而保證了每樣數字資產的稀缺性和獨特性。」
  • 2019浙江文化和旅遊品牌推廣創新優秀案例
    活動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事件營銷、沉浸式體驗、新媒體傳播、實體活動等一系列組合渠道,借力遊客大眾對杭州文化旅遊的關注,將杭州文化旅遊的魅力傳達給日本遊客。三是活動內容新穎。活動充分體現了「文旅融合」的特點。
  • 全國首家24小時「鐵軍紅色」電臺上線 用「最強音」激活紅色文化
    8月1日上午,紅色電波發新聲,鐵軍精神永傳承——「鐵軍紅色電臺」上線暨「紅色故事聯盟」啟動儀式在鹽城舉行。活動由上海、延安、銅川、鹽城四地電臺攜手阿基米德傳媒聯合發起,與各地紀念館合作,共同打造「紅色故事聯盟」,成立全國首家24小時播出的「鐵軍紅色電臺」,用聲音力量激活紅色文化資源,傳承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之精神。
  • 完美世界蕭泓榮膺第三屆「上海文化企業十大創新人物」
    完美世界CEO、完美世界電競與平臺業務CEO蕭泓榮獲第三屆「上海文化企業十大創新人物」,2019 DOTA2國際邀請賽(TI9)也眾望所歸、一舉摘得第三屆「上海文化企業十大特色活動」。蕭泓出席頒獎活動並作為獲獎企業代表現場發言。
  • 當文化遇到買買買,上海將用一場七日消費盛宴釋放城市文化力
    當文化浸潤到人們的日常消費中,生活就會被印上「品質」的底色。5月30日至6月5日,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等單位聯合主辦「五五購物節·品質生活直播周」,338場不同主題的直播、探店、促銷活動將陸續登場。以文化促消費,以消費提信心,正在大力發展在線新經濟的上海,卯足了勁,「五五購物節」被注入更多文化元素,「上海文化」品牌不斷突破邊界,「美與生活」,融合創新。
  • 做好文化傳播 提升文化自信
    作者:哈爾濱師範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副教授 於虹  跨文化傳播學者愛德華·霍爾說過,文化即傳播,傳播即文化。跨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契機和基礎,跨文化傳播更是國家間交流的有效方式。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丨這裡是全球藝術愛好者的嘉年華!世界藝術市場...
    青年打通藝術服務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已經進行到了第六屆,這裡的藝術品價格顯然要更親民一些,從幾千到幾萬元不等之外,銷售方式也更直接和年輕化。「主要是給青年藝術家搭建一個直面藏家和畫廊的平臺。」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總監王芳觀察,參加青藝博的藝術家和藏家的年齡普遍在25歲至35歲之間。圖說: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現場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對於藏家和藝術家的服務更為看重。
  • 以不斷創新的傳播服務,架起行業溝通與交流的平臺!聚焦《紡織服裝...
    此外,試水網絡直播、網紅直播、抖音短視頻等新傳播方式,直播觀看量超千萬,話題瀏覽量達數百萬,把握專業性和行業性的同時,實現了傳播量級的增長。」用戶最滿意面料產品調查項目,引導行業企業創新升級,推動產業鏈有效對接;此外,周刊還先後舉辦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500強發布會、「鏈動品牌」中國服裝產業鏈創新峰會、天虹·中國紡織市場論壇,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舉辦「首屆絲路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