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劇電影《拉貝日記》12月13日起將登陸全國院線
……83年前的這些場景,在歌劇電影《拉貝日記》中重現。12月13日下午,歌劇電影《拉貝日記》首映活動在南京舉辦。影片將於2020年12月13日後陸續登陸全國院線。歌劇電影《拉貝日記》取材於有「中國辛德勒」之稱的約翰·拉貝的真實故事,二戰期間,西門子公司駐南京首席代表、德國人約翰·拉貝,以日記形式記錄了日本軍隊攻佔南京後對中國平民的暴行,並利用當時德國與日本的同盟關係,拯救了大批中國人的生命。《拉貝日記》既是中國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歌劇《拉貝日記》: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南京...
這是江蘇省演藝集團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創作的大型原創歌劇《拉貝日記》的舞臺。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攻陷南京,平民慘遭戰火蹂躪,美麗古城變成人間煉獄。時任德國西門子公司在南京的業務代表約翰·拉貝勇敢承擔起安全區委員會主席一職,和眾多國際友人一起,對南京平民進行人道主義救援,拯救了大批中國人的生命,並記錄下南京大屠殺的珍貴資料,成為還原歷史真相的鐵證。
-
在梧桐金黃的季節想起你,一封南京人寫給拉貝的生日信
親愛的拉貝先生:生日快樂!此刻的南京,梧桐落葉遍地金黃。小粉橋1號的院子,有些寥落,但來拜訪您的人,或許更喜歡這隻有簌簌落葉和蕭瑟冷風相伴的寧靜。兩層小樓的木樓梯上,偶爾響起吱吱嘎嘎的腳步聲。照片、文字……因為您,和82年前您守護過的南京人,而被時光摩挲,愈發清晰。
-
點點燭光祭奠逝者,請世界聽這和平之聲
,向世界發出和平之聲。曾經血淋淋的傷痛,遇難者名單牆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我們不要迴避,銘記歷史,才能接好和平的接力棒。拉貝助理陳文書的後人呼喚和平今年燭光祭來了幾名特殊的悼念者——陳聲德和他的家人。△拉貝助理的後代陳聲德「在點點燭光中,我們共同悼念83年前遇難的同胞,共同緬懷國難之時挺身向前的英雄,共同祈願當下與未來的和平。」
-
通訊:拉貝墓前寄哀思
拉貝在災難期間記錄日軍暴行的日記,成為揭露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罪行的鐵證,也是近年來中德兩國歷史題材歌劇、電影、書籍的重要靈感來源和史實依據。 沃爾弗拉姆·維克特的父親是德國前駐華大使埃爾溫·維克特,曾為《拉貝日記》的出版牽線搭橋。沃爾弗拉姆說,拉貝「在那樣艱難的時刻,展現出了那樣的勇氣」,這種精神感染了許多人。 託馬斯·旺格勒12年前入職西門子公司。2009年,他曾觀看中德合拍電影《拉貝日記》。「我為拉貝展現出的人道主義精神所打動,殘酷戰爭中仍有那樣的人性光輝。」
-
緬懷遇難同胞,傳遞和平祈願——「國家公祭日」南京開展群眾性紀念...
誦讀內容包括當年見證者日記、親歷者口述、詩作、新聞報導等,以此緬懷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喚起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公祭日前後,一批反映南京大屠殺和抗戰題材的優秀文藝作品集中推出,包括《述說與訴訟——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傳》《女兵安妮》等新書;展覽《命運與共——約翰·拉貝及家族與中國的友誼》、歌劇電影《拉貝日記》等也將與公眾見面。
-
坐標南京 共繪愛與和平同心圓
2007年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二期擴建完成重新開放,南京大學德語精英班教師尼克隨團前去參觀,「很壓抑,情難自控,在參觀結束後看到那尊潔白的和平女神雕像,那種意象深深刻在我腦海裡,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和平的光芒。」
-
僅4平方公裡,庇護超過20萬人免遭屠戮,拉貝日記中卻感良心有愧
拉貝從1908年來到中國,至今已在中國生活了30年之久。他深深愛上了中國,他的兒子和女兒及孫女都是在中國出生和長大的。拉貝為了在南京辦一所適合德國職員的孩子讀書的小學,在1934年3月加入了納粹。因為只有拉貝成為納粹黨員,德國政府才同意為拉貝籌建的學校撥發經費。拉貝對政治並不熱衷,甚至一竅不通。
-
留住人類苦難記憶,傳播和平發展理念!
今年紀念館推出創新教育服務項目——「花語」儀式化教育展示活動,利用花朵對心靈的治癒作用,結合場館的氛圍,在重要時間節點,以中國傳統花藝技術表達歷史傳播和平的理念。如結合南京大屠殺史實,闡述「辛德貝格黃玫瑰(勇氣)」「魏特琳菊花(友情)」「紫金草(和平)」等富有特殊歷史意義的獨特「花語」,以鮮花寄語,讓社會教育效果更走心。
-
留住人類苦難記憶,傳播和平發展理念
今年紀念館推出創新教育服務項目——「花語」儀式化教育展示活動,利用花朵對心靈的治癒作用,結合場館的氛圍,在重要時間節點,以中國傳統花藝技術表達歷史傳播和平的理念。如結合南京大屠殺史實,闡述「辛德貝格黃玫瑰(勇氣)」「魏特琳菊花(友情)」「紫金草(和平)」等富有特殊歷史意義的獨特「花語」,以鮮花寄語,讓社會教育效果更走心。
-
一絲千米《錦繡和平》
她擅長做以少勝多的虛實亂針繡肖像,因此決定選取拉貝、魏特琳、辛德貝格等國際友人,用與他們相關的事物或者直接用肖像來展現、謳歌他們的義舉。 觀眾對《拉貝》刺繡肖像評價很高。創作時,梁雪芳沒有在拉貝的具象上投入精力,而是抓住了神韻,勾勒出其代表性輪廓,傳遞出了拉貝堅毅的神情,使得人物形神兼備。繡像用線極簡,採用大量留白,頗具中國畫神韻。 如何表現百折不撓的中華民族精神?
-
無論拉貝後人提或不提,中國人的知恩圖報之情定會經久不絕、永無止...
他被允許保留他的日記,但是他必須籤字保證,之後不能再發表任何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演講,或者參與任何相關活動。二戰結束後不久,因為拉貝曾經的身份,無法領取就業許可證,為了生存,他變賣了珍愛的中國文物,以及所有的家當,到最後全家只能靠喝湯度日。1947年3月,拉貝的處境傳到了中國。當南京市民得知拉貝需要幫助時,反響強烈。
-
天使在人間——我國首部戰疫題材民族歌劇《天使日記》首演
急促的音樂、緊張的搶救場景、此起彼伏的救護車鳴笛……一下子把人們拉回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武漢的危難時刻……今晚,我國第一部用歌劇形式再現戰疫故事的作品《天使日記》在武漢琴臺大劇院首演,《天使日記》以小視角展現大情懷,真實反映了白衣天使的感人事跡,弘揚了偉大戰疫精神。
-
中國首部抗疫題材民族歌劇《天使日記》將亮相武漢
大型民族歌劇《天使日記》將於10月17日、18日在武漢市琴臺大劇院首演。講述白衣天使的熱血戰"疫"歌劇《天使日記》以小視角展現大情懷,塑造了以"蘭之念""方醫生""黃鶴"等為代表的曾為湖北抗疫捨生忘死、拼搏奉獻的醫護人員光輝形象,濃墨重彩地謳歌了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堪當重任的90後、00後醫護群體,真實反映了白衣天使向死而生,逆行出徵,
-
一絲千米《錦繡和平》_新聞中心_中國網
「生生不息」以長明火、六朝松、紫金草為創作靈感,讓觀眾直觀了解南京這座城市對和平的理解與傳承。「和平永存」將蘇繡技藝與繪畫藝術相融合,以寓意和平的鴿子、荷花等為內容。以南京大屠殺史實為題材的「命題作文」,對梁雪芳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傳統手工藝誕生於生活,刺繡也不例外。柔軟的刺繡,慣常於表現江南生活的情趣,如何藝術地再現這段悲壯的歷史?
-
拉貝:南京大屠殺的「活菩薩」,在他的帶領下救下了南京25萬人
而拉貝先生彷佛就是這絕境之中的天使、菩薩。南京大屠殺間,他因為是德國納粹的黨員,被派遣到中國作部長。因此,日軍對他是十分的尊重,也正是由於這層關係,拉貝成功的保護了600多為難民。後來,他更是同其他的國際友人,憑藉著德國的納粹旗在一個不到四平米的安全區內,拯救了二十五萬的中國人。這期間,拉貝先生大量的採購醫藥、食物以及其他所需要的生活必須品。
-
羅克的答案是非常爽
英軍在前線的失利的消息傳到開普敦後,原本就躁動不安的開普敦發生動蕩,羅克是開普敦的警察,一個星期前羅克在巡邏中遭到襲擊,雖然同伴及時增援,羅克得以倖存,但是羅克卻因為腦部受創一直昏迷不醒,再醒來,十九世紀的羅克就變成了二十一世紀的羅克。這不是惡作劇,就是傳說中的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