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人類苦難記憶,傳播和平發展理念!

2020-12-14 環球網

本文轉自【新華報業網】;

2014年和2017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兩次出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並參觀紀念館,殷切期望紀念館加強場館建設,服務國家戰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徵程中發揮好愛國主義教育作用。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以建設一流場館為目標,以標準化為載體,紀念館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對標世界一流紀念場館

進一步完善硬體軟體

走進紀念館,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中有一個醒目的「黑匣子」,下方陳列著2006年紀念館三期擴建時發現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遺骸,這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鐵證。「黑匣子」的圍擋上鐫刻了很多名字,他們都是被侵華日軍殘忍殺害的中國平民。2017年展陳改造時,為什麼要設計這麼一個「黑匣子」?首先是為了表達對逝者入土為安的哀悼和尊重,同時將圍擋設計為1.5米高,則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而這種體現人文關懷的細節,紀念館中隨處可見。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參觀紀念館時,指出紀念館硬體軟體需要進一步完善。」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這個『黑匣子』就是紀念館軟硬體提升的一個樣本。」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紀念館硬體軟體的完善都取得了長足進步。2015年,建成以勝利廣場、勝利之路、勝利之火、勝利公園、勝利展廳為主要內容的新館,紀念館集暴行、抗爭、勝利、審判、和平五大主題為一體,面積也由最初的2.5公頃擴大至10.3公頃;2019-2020年,啟動場館環境提升工程,對大面積水池、公祭牆和一些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新建安防(消防)中心,初步實現場館的智慧化管理。

繼1995年、2007年兩次展陳改造後,2016年底紀念館啟動新的展覽改陳,以南京大屠殺史實為核心內容,做好布展的「加減法」。2017年底,紀念館完成第三次改造,增加「人類記憶」主題,吸收史學研究新成果和新展品,並將原展覽的11個部分調整為8個部分,南京大屠殺主題更加突出。

2017年出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並參觀紀念館後,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史料有了新的增加,展覽形式有了新的提升。張建軍說,2017年後,紀念館在史料方面繼續加強南京大屠殺史、日軍暴行史、抗日戰爭史主題藏品的徵集;序廳裡新增1213張倖存者照片,把宏大歷史敘事與個體命運聯繫在一起進行展示,參觀者都表示非常震撼,瞬間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除了基本陳列改造,近5年來紀念館還策劃組織29場館內臨時展覽、36場國內巡展、28場境外展覽(包括海外同步公祭),共計93場,豐富了基本展陳,更廣泛地傳播歷史與和平的理念。

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高質量的管理,而場館的標準化正是高質量運行的一個重要路徑。在貫徹落實「硬體軟體進一步完善」指示精神的背後,是紀念館花了3年時間苦練的「內功」——全國首套大型革命類紀念場館標準化管理體系。這套體系涵蓋一套基礎與通用標準體系,以及運行保障標準體系、文物館藏標準體系、學術研究標準體系、公共宣教標準體系4個子體系,共計5大板塊127項標準,已向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申報江蘇省標準化試點。

2014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舉辦後,紀念館連續5年每年參觀人數都在800萬人次以上,本該莊嚴肅穆的紀念館卻常常「人頭攢動」。引入標準化管理體系之後,2019年底紀念館完成預約系統的研發和準備,今年3月起實施實名免費預約參觀,目前每天控制在8000人以內,徹底改變長期超負荷運轉的問題。

這套標準化體系還要求:員工不能穿大紅大綠的衣服出現在觀眾區;紀念館任何施工作業只要「動火」,身後必須站一名消防員……每件事都有規範,每個規範都有流程,每個流程都有標準,觀眾的體驗感、紀念館教育功能的發揮有了保證。

提升儀式感

打造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升級版

2018年9月18日起,在每個開館日的清晨,紀念館的上空都會傳來13響雄渾的鐘聲,由12名最早進館的觀眾共同撞響,寓意牢記「12·13」,珍愛和平。同時,鐘聲也會在紀念館微博上「響起」。「鐘聲代表緬懷、銘記、警示、祈願。這種重複的力量會產生更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張建軍介紹說。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後,紀念館就始終把「國家站位、世界眼光」作為紀念館規劃工作的定位,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指示後,紀念館加強儀式化教育活動的策劃,以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體驗感,更好地把紀念館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承家國情懷、世界記憶。

今年紀念館推出創新教育服務項目——「花語」儀式化教育展示活動,利用花朵對心靈的治癒作用,結合場館的氛圍,在重要時間節點,以中國傳統花藝技術表達歷史傳播和平的理念。如結合南京大屠殺史實,闡述「辛德貝格黃玫瑰(勇氣)」「魏特琳菊花(友情)」「紫金草(和平)」等富有特殊歷史意義的獨特「花語」,以鮮花寄語,讓社會教育效果更走心。

「在紀念館史料陳列廳負一樓的倖存者照片牆上,有包括我父親在內的100張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照片,2017年布展時,他們都還健在,之後陸續有老人去世,紀念館就會在展廳舉行『熄燈』儀式,如今亮著的燈只剩下73盞。」倖存者後代胡建和說,通過這種儀式化的活動,觀眾在參觀時能夠看到歷史,也能感受到「人」,增強歷史的當下感。

紀念館還以青少年為重點對象舉行一系列活動,尤其是針對即將出國留學的青少年,開展「行前一課」教育。11月18日上午,來自南大附中高三年級的楊曦冉在「行前一課」活動中表示:「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外交官,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不僅需要我們南京人銘記,更需要讓世界各國的人們了解。我很願意成為一個和平使者,將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理念傳播出去,不辜負我們年輕一代的時代使命與責任擔當。」

儀式化教育活動的開展,也吸引更多志願者加入。2017年,在河海大學讀大一的範梓幸加入紫金草志願者隊伍。去年範梓幸前往波蘭奧斯威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交流學習,受邀作了一場關於南京大屠殺歷史的講座。今年7月,奧斯威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進行2019年度人物表彰時,範梓幸成為奧館十大感謝人物之一。「把中國的和平之聲傳遞到遙遠的白鷹之國,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範梓幸說。目前,像她這樣的註冊中外志願者累計超過2萬名。

大眾化的傳播離不開專業化的史學研究,南京大屠殺史實研究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重點關注的。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院長張憲文介紹,2016年3月,紀念館成立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4年來,研究院推動相關國家立法,參與《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課題等。目前紀念館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究項目10餘項,近5年先後出版各類圖書50餘種。

紀念館2016年開始籌建全球首個南京大屠殺研究專業資料庫,打造全面、權威、開放、公益的數據平臺。2018年起,紀念館開始對館藏文物史料進行數位化工作。項目啟動至今,共對專題類、實物類、紀念類、紙質類4大類5萬多件(套)文物和藏品進行數位化集成;明年,網絡版將對外開放。

國家站位世界眼光

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對於國際人士救助南京難民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關心,2014年參觀紀念館時特地問到國際安全區內拉貝、魏特琳等人和後代的情況。2017年參觀紀念館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對為中國抗戰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要「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紀念館與當年國際安全區友人的後代一直保持常態聯繫。2018年12月13日,克裡斯·馬吉在紀念館舉辦《歷史·和平·發展——馬吉祖孫的南京影像》展;2019年夏天,理察·布萊迪醫生的曾孫女梅根·布萊迪參加紀念館組織的紫金草國際和平夏令營,她創作的歌曲在12月13日的和平燭光祭上演唱;今年12月13日,講述拉貝故事的《追求和平

命運與共——約翰·拉貝及家族與中國的友誼》將在紀念館展出。

今年3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在歐洲蔓延。約翰·拉貝的後人託馬斯·拉貝撥來求助電話,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和國內多個部門、機構、企業立即行動起來。4月21日,一批由紀念館、南京當地藥企等單位捐贈的指定藥品、防護服、口罩等醫療物資,由中國駐德大使館從柏林專程驅車700公裡,送到德國海德堡市政府、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和託馬斯·拉貝手上。託馬斯·拉貝收到這批物資時激動地表示,「在這一特殊時刻,來自中國的饋贈讓我再一次深刻地認識到,中國人民從來不會忘記向朋友施以援手!」

紀念館還推出國際傳播期刊《南京國際和平通訊》,通過電子郵件定期點對點向近千名日本友人、500多名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外籍友人,以及全球400多個海外華人華僑社團發放。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做好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對外傳播」,紀念館不斷推動傳播能力的提升和交流的國際化。紀念館建立紫金草融媒體中心,形成學習強國號、多語種官網以及微博、微信、頭條、抖音號等傳播矩陣,其中有著180萬用戶的微信公號和80萬粉絲的官方微博,傳播能力和傳播效果在全國文博場館中名列前茅。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長張生介紹,2018年,《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正式創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填補了國內外專門研究南京大屠殺史和日本侵華史的史學類學術期刊空白,英文刊、日文刊的多語種傳播,也加大了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國際傳播力度。

近5年來,紀念館每年都會組織境外展覽,先後在聯合國總部以及法國、美國、丹麥、日本等國辦展。海外展注重從第三方的角度表達,引起外國友人的共鳴。2018年6月,《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走進捷克時,以利迪策大屠殺為引子,形成情感聯繫,展覽以歐美人士的視角為切入點,通過國際和平人士的歷史照片、文字記錄以及電影膠片資料,讓觀眾感受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及其給南京人民帶來的傷害,引起歐洲社會各界的共鳴。

每年12月13日前後,紀念館還和僑聯一起聯絡全球400多個華僑組織舉辦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海外公祭儀式,並提供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覽配套素材,增進華僑華人愛國情的同時,也增進國際社會的共同歷史認知,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近年來,紀念館不斷推動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國際傳播,推動這段歷史上升為人類記憶,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發布的《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展覽)海外影響力評估報告》,在「紀念類博物館綜合影響力」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海外關注度最高,位列全國所有紀念館第一位。

交匯點記者 付巖巖 孫慶

視頻 高鑫 譚倩文

部分影像資料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提供

相關焦點

  • 留住人類苦難記憶,傳播和平發展理念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以建設一流場館為目標,以標準化為載體,紀念館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除了基本陳列改造,近5年來紀念館還策劃組織29場館內臨時展覽、36場國內巡展、28場境外展覽(包括海外同步公祭),共計93場,豐富了基本展陳,更廣泛地傳播歷史與和平的理念。 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高質量的管理,而場館的標準化正是高質量運行的一個重要路徑。
  • 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
    新華社南京12月12日電 題: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蔣芳、邱冰清又是一年「12·13」。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國行公祭,祀我殤胞。
  • 為什麼說和平美神巨型雕塑 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形象載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面對當今世界存在的現實問題而提出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是中國對歷來秉持的和平外交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把握人類進步大勢、增進世界各國福祉的綱領性理念,受到世界多國的熱烈擁護,多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件。
  • 「國家公祭日」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
    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又是一年「12·13」。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國行公祭,祀我殤胞。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的深刻反思,正成為國人傳承歷史記憶的自覺追求,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牢記民族苦難冬天的「哭牆」前,有無盡的哀思。
  • 匯聚傳向世界的「和平之聲」
    這段歷史是南京城市永久的沉痛記憶,是每個南京人刻骨銘心的傷痕。經歷過苦難的南京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在推動和平理念傳播方面不遺餘力。2014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首次舉行;2015年,《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2017年,南京成為全球第169座、中國唯一一座國際和平城市;今年,南京和平論壇在南京舉行。
  • 外國政要稱讚習主席新年賀詞:中國發展成就得益於和平發展理念
    白伊塔爾表示,習主席在新年賀詞中強調,我們願同世界各國人民攜起手來,積極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創造人類美好未來而不懈努力,這句話令他感觸最為深刻。他表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是富有前瞻性的,在當前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大背景下,將普惠世界發展。阿聯前駐華大使 歐麥爾·白伊塔爾:當今世界不是各國獨立封閉的孤島時代,而是各國人民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有助於凝聚各國共識,應對挑戰風險,更能讓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普惠共贏。
  • 劉成:創建和平是對創傷歷史的最好記憶和修復
    和平學在中國生根發芽 英國歸來,在劉成推動下,2004年和平學第一課在南大開講。同學們的反應超出了劉成預料。 「哲學系一個學生,聽了課以後,組建了一個和平社團,希望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作為理念傳給更多的人。」
  • 牢記民族共同記憶,讓「和平之光」代代相傳
    在緬懷歷史中凝聚起和平發展的磅礴力量。公祭,是為了死難同胞,為了人類生命。生命珍貴,至高無上。但是,83年前,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30萬同胞慘遭殺戮,舉國為之悲憤,世界為之震驚。以國家的名義,祭奠30萬死難同胞,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 2020年9月時政熱點分析:留住城市記憶 記住鄉愁
    當代中國正經歷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在多個重要場合,習近平都強調要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鄉愁,是一種文化延亙,一種歷史傳承,也是一種精神依託。
  • 匯聚傳向世界的「和平之聲」——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
    這段歷史是南京城市永久的沉痛記憶,是每個南京人刻骨銘心的傷痕。經歷過苦難的南京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在推動和平理念傳播方面不遺餘力。2014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首次舉行;2015年,《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2017年,南京成為全球第169座、中國唯一一座國際和平城市;今年,南京和平論壇在南京舉行。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摘要】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站在人類整體發展的歷史高度思考人類的前途命運,是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重大問題的理性思考,體現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理論邏輯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邏輯之辯證統一,展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深邃的世界眼光與高尚的時代情懷。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新聞專欄 > 2020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 歷史的苦難不能忘記 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息
    他表示,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集會,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緬懷同中國人民攜手抗擊日本侵略者獻出生命的國際戰士和國際友人,宣示中國人民銘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莊嚴立場,表達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願望。陳希指出,歷史的苦難不能忘記,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息。
  • 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維護人類生命安全與共同利益
    中方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願向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貢獻。」在這場應對全人類共同敵人的鬥爭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從理念向實踐推進,也促使我們深刻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全球治理觀念的重大意義。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大國領袖的深邃思考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習近平總書記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關乎人類前途命運重大課題過程中,提出的重要新理念,構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 順應時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
    這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霸權政治、冷戰思維沉渣泛起,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橫行,人類發展面臨空前風險挑戰,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同時,國際格局的演進正在提速換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愈加深入人心,人類社會對健康安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命運與共的認知更加深刻。
  • 古田鳳埔蘇墩村:留住記憶 記住鄉愁
    近日,古田縣鳳埔鄉蘇墩村移民記憶館已完成館內布置。據悉,該項目是為了記住鄉愁、留住鄉情、啟迪後人,使鄉村文化振興擁有更加豐富的精神內涵。蘇墩村是整村搬遷形成的庫區移民村。蘇墩村移民記憶館總投資65萬元,通過修繕俱樂部,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現蘇墩閩劇的變革,打造傳承閩劇文化的新陣地。同時,在保留其原有移民遺蹟的基礎上,以留住鄉愁為總基調,結合「晨巡晚議」這一特色,通過舊錶冊、老物件、沙畫和圖片等形式,還原和記述了蘇墩村的移民發展歷程。
  • 油漆塗料總匯:數位化升級,傳播行業發展理念
    塗料行業經過多年發展,各種問題日益暴露,不少塗料企業開始思考未來發展新方向。對於塗料企業發展而言,如果脫離了產品和品牌的打造,就猶如失去水源的魚,終將走向死亡。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如今,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經獲得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讚賞、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逐漸成為一種國際共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事業是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事業。
  • 圖說: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非凡歷程
    本文轉自【求是網】;「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是人類社會永恆的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從中國與世界的共同利益出發,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回應了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普遍訴求,充分展現了大國領袖的世界情懷和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