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阮海峰 實習生 杜淑慧 文/圖)2020年12月11日,由中宣部指導、中國外文局主辦的2020年全國外宣工作協作會在海口召開。會議發布「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並舉行頒獎表彰活動。省委外辦報送的《構建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的「河南實踐」——「翻譯河南」工程對外傳播案例》在眾多案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中宣部部務會成員、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郭衛民,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等領導為獲獎單位頒發了證書。來自中央國家機關、全國各省(區、市)外宣部門、高校、企業、智庫與科研機構代表和專家學者共300餘人參加了會議。本年度參評的110餘個案例涵蓋地方、企業、媒體、高校等領域。中宣部、中國外文局根據對外傳播效果、創新性、影響力、代表性等指標,最終評選出10個獲獎案例及5個提名獎。
「翻譯河南」工程對外傳播案例成功入選是在省委外事委的有力領導下,在相關部門大力支持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下,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河南的實踐」專題宣介會後,我省再次獲得該獎項,也是全國唯一獲獎的地方外事部門。評審認為,首創實施「翻譯河南」工程,是河南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講好黃河故事」的指示精神,深挖中原歷史文化沃土,精細盤點黃河文化資源,以延續歷史文脈為己任,不斷創新文化載體,向世界講述「黃河文明故事」的生動實踐。
「翻譯河南」工程是我辦2018年以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外宣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河南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有關工作安排,進一步提升河南開放軟實力和對外形象的具體舉措,旨在通過打造融通中外,帶有中國印記、河南元素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生動講好河南故事,為構建國家對外話語體系、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貢獻河南力量。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五個一」為代表的對外宣介成果。
匯聚各省轄市、18所高校和300餘位中外文專家團隊,組織編譯「中華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叢書,把黃河文化、中醫、漢字、老子、莊子、文物、紅旗渠、焦裕祿等一大批「中國符號」納入選題,向世界呈現一個多彩、立體、全面的河南。今年6月首發《中醫》《少林功夫》《太極拳》《漢字》《紅旗渠》《焦裕祿》等10個分卷,後續20多個分卷將於今明兩年陸續出版發行。叢書是全國首個集成本地文化符號講述中國故事的外宣產品,中國外文局將其列為「中國思想文化術語多語種對外翻譯標準化建設」重要項目成果。省委書記王國生等省領導對此作出批示予以肯定。
統籌指導全省公務服務領域外語標識規範建設,有力提升河南國際化環境。制定實施方案,牽頭研製外語標識翻譯參考,成立「1+9」省級工作協調機制和專家指導委員會,指導各省轄市全部建立對應機制。目前,正在依託鄭州大學專家組,研究制定覆蓋全省各地和相關窗口行業,滿足各領域對外開放實際需要的外語規範標準並推廣使用。在我辦的積極推動下,規範公共服務領域外語標識列入全省A級景區考核指標體系,《河南省國際語言環境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條例》納入我省2021年度地方立法調研項目。50餘所高校外院及廣大志願者普遍參與,在全省掀起了規範外語標識的行動熱潮。
推動焦裕祿幹部學院發展成為中聯部國外政黨培訓基地、我省對外宣講中國共產黨故事基地。推動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係學院與焦裕祿幹部學院、焦裕祿紀念園「結對子」,培養焦裕祿精神講解和對外傳播隊伍。編譯《焦裕祿》英語版、法語版。組織召開焦裕祿精神海外傳播專題研討會,制定海外傳播方案,對外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
與鄭州大學等11所高校共建河南省黃河生態文明外譯與傳播研究中心、中華武術文化外譯與傳播研究中心等13個智庫平臺,努力打造一批適應國際傳播需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翻譯和對外傳播研究機構,搶佔國際話語制高點。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鄭州大學籤署三方合作協議,積極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和我省對外形象構建。依託鄭州大學中國外交話語研究院舉辦兩屆「全國外交話語及外事外交翻譯研討會」。
通過開展「翻譯河南」工程,引導、培育、凝聚了一大批致力於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人才隊伍,形成了上下聯動、廣泛參與講好河南故事的良好輿論氛圍。建立「河南省高級翻譯人才培養基地」「高級翻譯人才庫」「非通用語種人才庫」等,鍛造了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過硬、紀律嚴明的高素質複合型對外傳播隊伍。會同有關單位研究出臺翻譯專業優秀人才職稱評聘和崗位設置「綠色通道」,促進優秀語言服務和國際傳播人才脫穎而出;推動改革創新完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將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納入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省軟科學項目等申報指南。
下一步省委外辦將持續編印「中華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叢書,長效推進全省公共服務領域外文標識語建設,加強外譯與傳播平臺的內涵建設,持續講好河南故事,傳播好河南聲音,以豐富多彩的地方形象展示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