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的「紅色翻譯」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翻譯也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馬列主義引進、軍事學術思想探討、對敵宣傳、軍事情報收集、軍事外交等方面,翻譯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軍隊和其他進步力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對內翻譯引進馬列主義及其軍事思想

抗戰時期,解放區存在著三個編譯出版機構:馬列學院編譯部、八路軍抗日戰爭研究會編譯處以及中宣部編譯局。這些機構翻譯出版了大量馬克思主義和軍事著作,1941年、1942年出版數量最多,以俄譯漢為主。

第一個重要的紅色編譯機構是馬列學院編譯部。1935年紅軍到達延安以後,更加迫切需要馬列主義來指導抗日戰爭。5月,延安馬列學院成立,後設立編譯部,由院長張聞天兼任主任,編譯部配置專職翻譯5人:柯柏年、何錫麟、王石魏(王實味)、景林和龔澎(女)。另外有王學文、吳亮平、成仿吾等為兼職譯校。編譯部翻譯出版大量馬列主義著作,包括軍事論著、《史達林選集》5卷本、《馬恩叢書》10卷本以及《列寧選集》18卷本。其中有些書籍可以用來指導戰爭。

第二個重要的編譯機構是軍委編譯處和其後的八路軍抗日戰爭研究會編譯處。軍委編譯處於1938年成立,由曾湧泉領導,葉劍英指導。翻譯人員有曾湧泉、何思敬、曹汀、焦敏之、常彥卿等。這是第一個由中央軍委建立的專門翻譯馬列軍事著作的機構,擔負著翻譯馬列軍事論著、蘇聯軍事科學著作、戰鬥勤務教科書和紅軍條例供我軍學習參考的重要職責。1939年1月,八路軍軍政雜誌社成立後,設立了八路軍抗日戰爭研究會編譯處,它與軍委編譯處實際上是兩個牌子,一套班子。

八路軍軍政雜誌社出版了一套《抗日戰爭參考叢書》,有十餘本,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論戰爭與軍隊》《恩格斯軍事論文選集》《列寧讀戰爭論的筆記》等。此外,《八路軍軍政雜誌》還設有「譯叢」一欄,刊載軍事譯文16篇。例如,焦敏之所譯恩格斯《衝鋒》,介紹了兩軍對峙準備會戰時使用的幾種攻擊方法。

第三個編譯機構是中央宣傳部編譯局。1941年5月,延安馬列學院改組為中央研究院,設立中央宣傳部編譯局,柯柏年、張仲實、何錫麟、曹葆華等為譯校人員,完成了《列寧選集》20卷和《史達林選集》5卷的出版。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翻譯工作。1942年9月,毛澤東在給何凱豐的信中指出,「整風完後,中央須設一個大的編譯部,把軍委編譯局併入,有二三十人工作,大批翻譯馬、恩、列、斯及蘇聯書籍,如再有力,則翻譯英、法、德古典書籍」。毛澤東建議由吳亮平主持編譯部,「做翻譯工作,學個唐三藏及魯迅,實是功德無量的」。

1943年5月,《中共中央關於一九四三年翻譯工作的決定》得以發布,這很可能是中共中央歷史上第一份此類決定。決定指出:「翻譯工作尤其是馬列主義古典著作的翻譯工作,是黨的重要任務之一。延安過去一般翻譯工作的質量,極端不能令人滿意。為提高高級幹部理論學習,許多馬恩列斯的著作必須重新校閱。」 

對外譯介革命理念和軍事思想

解放區雖然地處內地,但中共突破重重封鎖,積極向外翻譯、傳播中共的革命理念和軍事戰略思想,告知全世界中國的抗戰勢態,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鞏固抗日統一戰線。

為了向世界人民宣傳中共歷史、抗戰形勢及現行政策,在任弼時的組織下,師哲等人將中共領導人的重要著作譯為俄文,例如毛澤東的《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及《新民主主義論》等。1939年,周恩來赴蘇聯治病期間,給共產國際起草一份報告《中國備忘錄》,由師哲等譯為俄文,交共產國際的執委們閱讀。周恩來向共產國際匯報時,師哲參與了口譯。後來周恩來的報告譯成俄文,發表在1940年的《共產國際》雜誌上。

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了長達5萬字的《論持久戰》,有力地駁斥了當時盛行的「亡國論」及「速勝論」,在全國引發強烈反響。中共中央決定對《論持久戰》等毛澤東著作進行英譯,擴大影響範圍。抗戰時期《論持久戰》出現了4種英譯稿,除許孟雄和楊剛的譯稿外,還有刊登在《譯叢周刊》的英譯稿及伊斯雷爾·愛潑斯坦的英譯稿。

楊剛的譯文名為Prolonged War,從1938年11月開始,分4期連載於上海英文刊物Candid Comment(《公正評論》)。此外,《論持久戰》英譯稿還被編成單行本發行,毛澤東為此寫了序言《抗戰與外援的關係》,並譯成英文一同印發。毛澤東寫道: 「上海的朋友在將我的《論持久戰》翻成英文本,我聽了當然是高興的,因為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引起世界上熱愛和平人士的廣泛關注,得到了國際上的高度評價。

翻譯服務於戰場上的對敵鬥爭

在戰場上,翻譯至少在兩個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首先,重要軍事情報的獲得,離不開翻譯。一方面,繳獲的日軍機密資料會被翻譯出來,成為作戰參考。1939年,八路軍在大龍華戰鬥中繳獲大量日軍文件,其中就有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部3月頒發的《關於剿匪與警備的指針》,被譯為《華北方面的日寇戰術》。這些譯件為中共制定一些對敵作戰方針、原則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另一方面,地下工作者還利用翻譯身份,打入日軍內部,參與重大的軍事決策活動,獲取軍事機密。

其次,八路軍對日偽開展戰地宣傳戰時,翻譯也必不可少。八路軍建立了各級敵軍工作組織,運用貼標語、散傳單、火線喊話、唱日文歌曲等方法,開展對敵宣傳工作,瓦解敵軍。1944年5月,由浙東遊擊縱隊敵工部與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浙東支部合辦日文《解放周報》,由吉永久壽秀、慄原、田中等翻譯,讀者對象主要為日本士兵。

 翻譯服務於解放區對外交流

翻譯也參與了解放區對外交流。從1936年開始,一些外國新聞記者,如埃德加·斯諾、史沫特萊、詹姆斯·貝特蘭等陸續深入延安採訪,他們對解放區軍事政治的新聞報導,向世界宣傳了堅持抗戰的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擔任口譯任務的有黃華、吳亮平等人。隨後,這些記者的著作也大多被翻譯成漢語,在國內出版發行,如《西行漫記》等。1944年5—10月,21人的「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訪問延安,陳家康、徐克立、柯柏年、秦邦憲等參加了翻譯接待工作。記者團的訪問著作也被翻譯成中文,在國統區出版發行,如斯坦因的《紅色中國的挑戰》、福爾曼的《北行漫記》和《西行漫影》等。此類英譯漢著作多達30餘本。1944年7月至1945年4月, 30多人的美國軍事觀察組訪問延安、陝甘寧邊區時,柯柏年、陳家康、凌青、黃華、馬振武等承擔了翻譯工作。

抗戰時期,湧現了一批傑出的翻譯家,包括劉伯承、左權、伍修權、師哲等。劉伯承在漫長的戎馬生涯中,翻譯、校譯和編譯了近百萬字的外國軍事論著,是我國現代軍事翻譯的奠基者。他在抗戰時期的譯著有《現在我軍要遂行的衛生勤務》《蘇軍步兵戰鬥條令》(與左權合譯)、《軍隊指揮法》、蘇軍《合同戰術(上部)》等。所有這些著名的翻譯家以及隱姓埋名的譯者為抗戰勝利所作出的紅色翻譯貢獻,將永遠銘記在共和國的史冊上。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馬漢《海權論》在我國百年翻譯與接受研究」(17BYY200)、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一般項目「跨學科視角的抗戰時期軍事翻譯研究」(16YJA74002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重慶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羅天

精彩推薦:

嘔心瀝血的翻譯家

中國影視作品在海外的翻譯與傳播

翻譯傳播研究促知識轉化效果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紅色翻譯」百年回眸
    在近代中國,五四時期發軔的「紅色翻譯」推動了中國歷史前進的車輪,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使中國邁向了現代化的偉大徵程。銘記歷史,才能把握現在;不忘初心,方可開創未來。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百年來的「紅色翻譯」進行鉤沉,以傳承「紅色翻譯」基因,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抗日戰爭中的「八嘎呀路」是什麼意思?翻譯成中文,原來這麼傷人
    抗日戰爭中的「八嘎呀路」是什麼意思?翻譯成中文,原來這麼傷人在我國近代史上,發生過一段非常屈辱的歷史,就是抗日戰爭,日本人在我國殘忍殺害我們的同胞,即便是已經過去了很多年,我們依然不會忘記。而抗日戰爭時候,因為語言不同,日本人經常罵八嘎呀路,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中文,很傷人。在歷史上,我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日本只不過是我國的附屬國,所以很多文化,都是從我國學習了。唐朝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日本也融入了很多漢文化,雖然語言不通,但是有些日語還是和中文有一些關聯的。
  • 「紅色翻譯」的對外傳播
    發軔於五四時期具有「紅色」基因的翻譯活動,已有百年歷史,不但推動了中國歷史前進的車輪,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而且也日益引起國外民眾的關注,增強了他們對中國的認知和認同。
  • 解讀這本日記,亟需日文翻譯
    「我們博物館有一本關於抗日戰爭期間臺兒莊戰役的日軍日記,裡面記錄了戰事的一些訊息,因為記錄有漢字也有日文,我們對裡面的內容一知半解,現在誠邀一名日文翻譯,幫助我們詳細翻譯一下這本日記的內容,讓我們能更好地掌握日本侵略中國的罪證。」8月11日,在膠州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趙方賢誠懇地說。據了解,趙方賢收藏這件藏品約三年,一直未完全破譯其中內容。
  • 【盂縣紅色文化系列】盂縣西南關抗日戰爭戰鬥遺址
    南婁鎮西南關村古稱西南管村,是明代內長城中通行於東、西方向的一處古關口,後演變為西南關村。村紅色革命紀念館內保存有晚清、民國時期茶馬古道歷史文化和「永昌店」及近代革命歷史故事等店鋪銘文書籍。
  • 朱生豪病中翻譯莎士比亞
    1924年,田漢首次用白話劇本的形式翻譯了《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在翻譯過程中,田漢力圖尊重原文,《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一經典譯名也沿用至今。從譯名可以看出田漢在翻譯劇中兩位主人公的名字時既尊重原文又試圖照顧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努力將兩人的姓氏以更加中國化的方式表達,用中國的姓冠以主人公姓氏的首字,更容易被中國讀者接受。
  • 抗日戰爭中,有著這麼一種漢奸,日本軍官看了都要敬禮
    20世紀初期,我國遭到了日本侵略,抗日戰爭也就此爆發,在抗日戰爭當中我國湧現出了大量能人志士,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完整,自發的組織起來與日本人抗爭,即便在雙方實力懸殊之下,依舊沒有畏懼,用自己的所有力量為抗日戰爭做出了一份貢獻。
  • 《紅色警戒》裡根本沒有磁暴步兵?這竟然是臺灣人的翻譯錯誤!
    我點名一個我認為極其傳神的翻譯:即時戰略遊戲《紅色警戒》系列中的「磁暴」科技。即使你沒玩過紅色警戒,你起碼聽說過磁暴步兵楊永信(笑),這個翻譯已經隨梗永遠的留在我們的語庫中了。那麼,原文是啥?其在遊戲中的形象也一直是:底座上的若干線圈上面頂著一個球形放電裝置,攻擊時從放電球上射出電弧攻擊敵人。「Tesla Coil」直譯過來就是「特斯拉線圈」。很明顯,它在現實中的原型就是高頻電弧放電裝置特斯拉線圈,得名於其創造者,交流電之父尼古拉·特斯拉。紅色警戒2種的磁暴步兵英文原文是Tesla Trooper(遊戲中部分代碼寫的是Shock Trooper)。
  • 打死個翻譯官:抗日戰爭時期的鬼子翻譯官都是從哪來的?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的身邊往往有個翻譯官,絕大部分翻譯官還都是中國人。日本鬼子的翻譯官成為很多抗戰題材影視劇中的常見人物,比如《小兵張嘎》裡的「胖翻譯」和《地下交通站》裡的白翻譯。那麼日本鬼子在抗日戰爭時期使用的大量翻譯官都是從哪來的呢?為了準備全面侵略中國,日本有些人很早就開始學習中文,甚至專門在中國建立學校來培養熟悉中文的日本人。不過這種日本人的數量很少,而且大部分會中文的日本人都要幹別的勾當,不會幹專職翻譯。
  • 泗洪紅色文化在黨性教育中「活」起來
    紅色基因,薪火相傳。12月20日,泗洪縣半城鎮組織黨員來到紅色文化公園開展「黨員活動日」相關活動。當地政府積極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讓其在開展黨性教育活動中真正「活」起來,從而充分發揮凝心聚魂的作用。泗洪縣半城鎮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是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境內有大王莊黨性教育基地和雪楓墓園,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建成的紅色文化公園坐落在半城鎮陳圩居委會,總投資450萬元,佔地72畝,公園內建有紅旗和火炬雕塑、毛主席詩詞紀念牆、紅色教育宣傳長廊、紅色健身廣場以及封閉式籃球場等設施。
  • 中國抗日戰爭中的國防地理教育
    中國抗日戰爭中的國防地理教育 2020-09-03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2年國考常識積累:抗日戰爭中的重要人物
    2022年國考常識積累:抗日戰爭中的重要人物由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2022國考,常識積累,抗日戰爭,重要人物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國家公務員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抗日戰爭故事:紅色救護英雄劉景瀛,奮不顧身,堅持戰鬥!
    我軍清原陣地前沿有一位年輕的衛生員在搶救傷員過程中,左腿被炸傷了,鮮血順褲腿流到大地上,但他不下火線,咬緊牙關,堅持戰鬥。突然他發現一班長身負重傷,便奮不顧身的衝上去,給他包紮。這時,一排子彈向他射來,穿進了他的胸膛,他倒下了,他的血和傷員的血流在一起……他,就是東北民主聯軍(東北人民解放軍前稱)第三縱隊七師十九團一營班長,曾7次當選為模範工作者,並榮獲「紅色救護英雄」光榮稱號的劉景瀛同志。
  • 在抗日戰爭中,川軍團的戰鬥力怎麼樣?
    這一仗打出了四川袍哥的氣勢,打出了我川中男兒的狠勁,也打出了我中國軍人的氣勢。日軍對於,川軍頑強的對手,也作出了極高的評價,認為這隻中國的草鞋軍非常的厲害。川軍其實在內戰時戰鬥力非常的不給力,在與紅軍作戰時,多次被吊打,甚至有梭鏢隊,直接就把川軍的防禦陣地給破了這樣的事情。
  • 抗戰主題紅色旅遊景區是神聖的精神殿堂
    四川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紅色文化積澱深厚,是鄧小平、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張思德、黃繼光、趙一曼等革命先烈的故裡;是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歷時最久、行程最長、發生重要事件最多的省份;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地區。抗日戰爭爆發後,四川成為全國抗戰大本營。
  •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學術討論會暨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2020年...
    12月12日,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主辦、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並就今後的抗日戰爭史研究展開了熱烈討論。蘇智良教授針對慰安婦遺址等抗戰遺址的保存問題,以「抗戰史書寫中的記憶與遺忘」為主題做了發言。朱漢國教授論述了從社會史視角深化抗戰史研究的必要性、重點研究領域,包括日軍侵略對中國社會結構的衝擊、對民眾生活的衝擊等等。程兆奇教授以「抗日戰爭的特點與抗日戰爭研究」為中心探討了戰爭的基本形態、戰爭狀態、國土淪陷等研究問題,著重探討了偽軍的複雜性及其存在的特殊意義。
  • ...安葬 烈士陵園 花崗巖 抗日戰爭 2009年 臺兒莊大戰 陰平 日月...
    峨山軍魂園坐落在嶧城東部山區蓮花山下,圓形墓地前立著一塊紅色花崗巖做成的軍魂園墓碑,後面是花崗巖雕成的石書,上寫:「生逢戰爭,死為和平」。每個無名烈士墓前,都有一本由花崗巖雕刻的書,上寫:「莫問姓甚名誰,永與日月同輝」。
  • 抗日戰爭中,川軍團厲害嗎?
    該軍是川軍中最窮的部隊,裝備也最差,然而卻是淞滬會戰戰績最好的五個師之一,全師四千餘官兵,到撤離戰場時僅存六百多人,傷亡85%以上。川軍第20、30集團軍是三次長沙會戰的骨幹兵團,曾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珠影山戰鬥中全殲日軍獨立混成第九旅團山崎大隊。川軍第二十二集團軍後被編入李宗仁的第五戰區,參加了臺兒莊戰役,在滕縣保衛戰中浴血殺敵,打出了川軍的聲威。
  • 真實的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的實力到底跟日軍相差多大?
    在大火的美劇《權力的遊戲》中,曾出現過一個穿幫鏡頭,一個星巴克杯子亂入畫面,出現在「龍母」丹妮莉絲·坦格利安的面前。而這種類似的穿幫鏡頭在其他影視劇中也多有出現,而在「抗日神劇」中,穿幫鏡頭就更多,褲襠藏雷、手撕日本鬼子、步槍打飛機等誇張的鏡頭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 國新辦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
    為幫助讀者閱讀,每個戰犯筆供中的重要罪行都做了摘要,並翻譯成英文。全書達100餘冊,從今年8月開始陸續出版。其中部分筆供將於8月1日至31日在國家檔案局網站公布。在此過程中,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及其領導的黨政軍組織為美軍觀察組開展工作給予了極大支持、提供了種種方便。本彙編就是公布與此有關的檔案,絕大多數為首次公布。這些檔案顯示了二次大戰中,中美兩國在打擊共同的敵人日本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多方面合作,也顯示了美軍觀察組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堅持抗日、堅持民主的欽佩與讚賞。本書擬於抗戰勝利紀念日前後影印出版,並將檔案內容排印成中文、翻譯為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