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哲學對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

2020-12-14 獨覺者

論儒家道德哲學對當代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

劉道嶺

(滄州師範學院,河北 滄州,061001)

摘要:儒家學說是中華文明之根所自然衍生的正宗一脈,儒家道統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長河的浩浩主流。在幾千年的歷史歲月中,從伏羲到堯、舜、禹、湯,再到文、武、周公,以至於孔子、孟子,宋明和近世諸聖人賢哲,儒學一直是華夏民族行必由之的康莊大道。儘管幾經變遷,歷盡磨難,儒學仍保持著它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感召力。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儒學重新煥發了它的勃勃生機,它的許多經過歷史長河大浪淘沙積澱下來的具有普遍性、永恆性的思想必將對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世界產生重要影響。本文擬就儒家道德哲學對當代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談一下自己的拙見,希望能夠對儒學,對我們的時代和世道人心有所幫助。

關鍵詞:儒學,道德,人格養成

儒家學說是中華文明之根所自然衍生的正宗一脈,儒家道統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長河的浩浩主流。在幾千年的歷史歲月中,從伏羲到堯、舜、禹、湯,再到文、武、周公,以至於孔子、孟子,宋明和近世諸聖人賢哲,儒學一直是華夏民族行必由之的康莊大道。儘管幾經變遷,歷盡磨難,儒學仍保持著它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感召力。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儒學重新煥發了它的勃勃生機,它的許多經過歷史長河大浪淘沙積澱下來的具有普遍性、永恆性的思想必將對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世界產生重要影響。這裡我們所要說的儒家的道德哲學,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講究規則,克己復禮;仁愛天下,唯義所在;積極進取,中和內斂;博學篤行,守經從全。

一、講究規則,克己復禮

儒家認為社會生活是需要規則的,整個社會,大到天下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小到平民百姓的日用之間待人接物、言行舉止,都由一系列紛繁複雜卻又必不可少的規則、規範所制約著。這個規範就是禮。禮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範疇,它的內涵非常廣泛,可以說涵蓋了整個社會生活的禮儀文教、典章制度、行政司法等各個方面。儒家繼承了自人文初創以來禮的傳統,並把它發揚光大。在儒家,禮被看作人之所以為人的依據。孔子就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1]](p174)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不學禮的規範,就無從身體力行去踐履禮,也就不能成為一個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是否學禮,懂禮,按照禮的要求去做,是衡量他是否合格,是否是一個真正的人的標準和尺度。荀子也說:「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2]](p6)

現實生活中,有些大學生特別不喜歡受約束,以遵紀守法為苦,以違規犯紀為樂。看似出於好奇、有趣,不知不覺中降低了自己做人的標準,無形中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其主要表現為遲到、早退、曠課、不認真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不按時休息、酗酒、賭博、泡網吧等一系列自由散漫的情形。這些行為是非常有害的。首先,它不利於大學生自身的發展與進步。當今社會工作、生活、學習等方方面面的競爭日趨激烈,以就業壓力為代表的各種各樣的壓力日益加大。如果一個大學生不能做到全力以赴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練好自己的專業技能,處好自己的社會關係,培養好各種各樣適應社會的能力,那麼他的前途將非常危險,他的前景將非常暗淡。這是無疑的。這就要求同學們把自己放縱的心收斂一下,管好自己心中那匹野馬,從內心深處形成規則觀念,並且以自己的行動認真踐履之。誰都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沒有交通規則,城市裡大街上將是一片混亂,誰也無法順利通行。同樣道理,如果一個學校、一個班級沒有規章制度,就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那麼誰也無法安心地學習,順利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孔子曾說「克己復禮為仁」[1](p131),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各種非分之想,恢復到禮的規範,符合禮的要求,這就是仁。又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p131)就是說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各種非分之想,恢復到禮的規範,符合禮的要求,這遙遠嗎?是不是很困難?孔子是這樣回答的:只要我想要仁,這個仁就來到了我的心中。仁與不仁,完全由我自己的心而定。這就告訴我們,要接受各種各樣必要的規則,形成規則觀念,並不困難,完全由我們自己的心做主。其次,它會危害和破壞班級和學校的良好環境從而影響到其他同學的學習、發展和進步。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對每一個處身其中的人都是有益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與義務維護好這個環境。作為當代大學生,不應該對惡劣環境怨天尤人,而應該有這樣的膽識和魄力: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改變環境,改造世界!而要改變環境,改造世界還必須嚴格要求自己,牢固樹立規則觀念。

二、仁愛天下,推己及人

仁是儒家最為重要的哲學範疇和道德範疇,在儒家那裡,仁的含義可以從多種角度或者不同視域進行解讀,但概括起來不外三點:一是愛人。孔子的弟子樊遲曾經向孔子請教仁的問題,孔子回答說:「仁者,愛人。」 [1](p139)愛人是仁的最起碼、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一個人如果連一點愛人的概念都沒有,那麼對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去泛愛萬物,兼濟天下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一回孔子的馬廄失火。孔子從外邊回來,只是問人有沒有受到傷害,而不問馬有沒有遭到損失。[1](p122)可見聖人所關心所愛的是人而不是馬。儒家的仁愛是一種差等之愛,從最親近的人出發,由近及遠推擴開去,就像一系列同心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p209)正是這種推擴過程的一種具體體現。二是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孔子曾經講過兩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1](p13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p92)意思是說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把它強行施加於別人;自己想要的也要允許並且幫助別人得到它。這種襟懷是我們現在的某些大學生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所無法比擬的。這兩句話告訴我們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唯一要做的就是推己及人。這要求我們首先承認不同個體之間的共性,然後從自己的需要和動機出發來推知別人的需要和動機,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三是仁政。儒家的仁政思想包含三個方面內容,即以人為本、制民之產、啟民之智。前面提到的馬廄失火,孔子問人不問馬的故事正是以人為本的最好說明。孟子也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開啟了以後民本思想的先河。[1](p367)關於制民之產,孟子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當齊宣王不好意思地向孟子表白:寡人有疾,寡人好貨時孟子因勢利導提出了他的制民之產的觀點: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1](p218-219)國王既然愛財貨,那麼只要國王能夠推己之心以及百姓,讓人們都富裕起來,有什麼困難的呢?儒家是最講究啟民之智,下學而上達的。有一回,孔子來到衛國這個地方,看到人煙稠密市場繁榮的景象,孔子感嘆道:人真多啊。隨從孔子一同前往的子路問:人口已經這麼多了,下一步應該怎麼做呢?孔子說:要使他們富裕起來。子路又問:富裕起來之後,又應該怎麼做呢?孔子回答說:教育他們。[1](p143)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從儒家的仁愛思想學到什麼呢?最重要的,我們應該牢固樹立愛的觀念。要愛自己的親人,愛父母、愛兄弟姐妹和其他的親人。有的大學生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因為自己的父母沒文化,掙錢少,不當官,就覺得父母不夠體面,有損自己的形象,甚至會給自己抹黑。於是不尊重自己的父母,甚至在公開場合都不敢認自己的父母。這是不對的。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給了我們生命,他們是我們最最親愛的人。孔子說:父母惟其疾之憂。他告訴我們,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生病。儘管父母可能沒有多少錢、沒有多高的地位、甚至沒有什麼文化,但是父母對我們的愛卻是從來都不曾有過任何虧欠!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尊敬他們,不熱愛他們呢?我們還要愛自己的朋友,愛同學、同事。人生在世,離開社會交往,離開朋友是行不通的。朋友多了路好走。如果一個人獨來獨往,我行我素,是一個真正的孤家寡人,那麼他肯定處處碰壁,什麼事情也做不好。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的人際關係,需要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多為對方著想。不要自我膨脹,幹什麼事情想什麼問題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只有這樣,你才能贏得大家的信任與支持。在人際交往中,你才能夠如魚得水,左右逢源。最後,我們還要把這種愛向上提升,向外擴展,把它變成一種博大之愛。我們要把對親人之愛擴展成為對家鄉之愛,以至於祖國之愛;還要把對人之愛推擴成為對物之愛。要愛山川河流、花草樹木,要愛給我們衣食,供我們呼吸的大自然。惟其如此,我們才能開闊胸襟,走出小我,成就大我。現時代,地球環境日益惡化,生態問題日益突出,這種博大之愛更凸顯了它獨特的意義。

三、積極進取,中和內斂

通觀整個中國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儒學是進取之學,是入世之道。儒學的綱領就是內聖外王,即通過內聖開出外王;通過內在道德的修養,建立外在功業;通過改造自我內在主觀世界,達到改造外在客觀世界的目的。古往今來,大凡真正的儒者,都是積極進取、勇猛剛強、奮發有為的。曾子曾經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意思是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宏大剛毅,因為肩上的擔子很重,腳下的路很遠。要身體力行仁德,這個任務不也重嗎;一息尚存,這種志向就不容許有一絲一毫的鬆懈,不也遠嗎?[1](p104)在這方面孔子堪稱後人學習的楷模。春秋末期,周室衰微,大道凌遲,諸侯徵戰,民不聊生。孔子為民生計,周遊列國,遊說諸侯。他不是復古倒退,而是對當時混亂不堪的社會現實深惡痛絕,希望用禮的規範來約束他們。但在諸侯爭霸的春秋末世,這種美好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他仍然孜孜以求,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儒家積極進取,但並不提倡張揚跋扈,而是注重中和內斂。《中庸》有這麼一段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喜怒哀樂未發之時,也就是處於內斂的狀態,這就是中;發而符合標準、規範,這就是和。這裡把中、和提高到宇宙論的高度給與充分肯定。[1](p18)

儒學的這一思想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發呢?首先,我們要積極進取,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現在的大學生,好多在入學之前曾經是優秀學生,勤勤懇懇,刻苦學習。一旦考上大學,就好像變了一個人,完全找不到以往的影子了。有的迷戀上網,有的熱衷於逛街、購物,還有的沉迷於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以至於不知今夕何夕。究其原因不外兩點,一是中學生活學習太累,壓力太大。考上大學,就覺得可以放鬆放鬆了。這個似乎無可厚非,可以理解。更重要的是,好多同學在中學期間,以上大學為唯一目標。一旦考上大學,就覺得目的達到了,喪失了繼續前進的方向和動力。這就要求我們把目光放長遠,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考上大學僅僅是一個開始,而遠不是結束。好比萬裡長徵剛剛走完了第一步。今後的路還很長,我們將面臨就業的壓力、工作的壓力,將要承擔婚姻、家庭的責任與義務,還要服務於社會,爭取為國家、為民族甚至為整個世界作出應有的貢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才是一個社會意義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自然意義的人。其次,我們要謙和待人。好多大學生朋友自我高度膨脹,過分以自我為中心,這是不應該的。因為只有謙和待人,我們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而良好的交際對於我們的工作、生活及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對於這一點,我毋庸贅言。

四、博學篤行,守經從全

《中庸》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就是說人生在世,要廣泛地學習,審慎地思考、探究,清楚地分辨,最後落實到踏實地踐履,實行。經過分析你會發現,這句話是讓我們認真地學習,然後把學習所得的知識和道理落實到行動中去、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去。這反映了儒家一貫的尊德性而又道問學,學思並重,知行合一的治學態度和人生態度。[1](p31)我們不僅要博學篤行,還要守經從全。守經從權就是要在堅持根本原則(經)不能改變的前提下,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也就是與時俱進,不搞教條主義。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儒家的這一思想對我們有非常重要的啟發意義。首先,我們要認真學習各種知識,儘可能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當今社會已是資訊時代,知識膨脹,信息爆炸。一個人如果不積極主動地學習,儘快掌握各種知識,那麼他很快就會落後於時代,被社會所淘汰。只有帶著一定的目標不斷地學習,我們才能夠永遠走在時代前列,做時代的弄潮兒。其次,我們還要培養自己分析、判斷、明辨是非的能力。社會現象是紛繁複雜的,有許多假象、幻象容易給我們造成錯覺,迷惑我們的眼睛和心靈,使我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甚至在實際行動中犯錯誤。好多同學因此產生心理問題。比如有的同學總覺得現實與理想相去太遠。老是抱怨自己懷才不遇,甚至產生悲觀厭世情緒。這是不對的。任何時代的人都會遭遇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如果理想和現實之間沒有距離,人們就不會再去努力奮鬥,社會發展的生機也就被窒息了。正是這種矛盾、這種距離鼓足我們前進的勇氣和奮鬥的力量,也使我們的奮鬥顯得更加崇高和悲壯。對於這樣的大學生朋友,我想說,行動起來吧,只有努力拼搏才能使現實和理想靠得更近。如果有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那麼對於我們,還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呢?

總之,儒家道德哲學不僅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中華民族道德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凝聚起來的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民族心理有著巨大的影響和作用」[[3]](p1),而且,對於當代大學生人格養成,有著不可取代的積極意義。這種積極意義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得到充分的顯現。我們應該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積極響應時代的呼喚,深入開展這方面的發掘與研究,為大學生的德育工作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朱熹(宋),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1983.10。

[[1]] 荀況,荀子,[M],華夏出版社,2001.1

[[1]] 羅國傑,中國傳統道德(簡編本),[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12

相關焦點

  • 為何說儒家進取而道家無為?一文看懂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
    人需要追問的問題太多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人如何處理與宇宙與人與自我的關係?人是否自由?人能否突破命運的限制?如何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人是否可以不朽?哲學史家將中國哲學的這些追問,歸納成四種關係,即天人關係、物我關係、人己關係和身心關係,這四種關係其實也可以分成五個方面的問題。
  • 【學科前瞻三十年】妥建清:中國眼光,世界意義——中國哲學「主體...
    中國崛起的事實以及文化自覺意識的顯現,致使探尋中國哲學文化的歷史不僅是為了理解中國哲學的發展理路、彙編思想清單以期認識自身,而且更是以「中國的眼光,為人類目的」,藉由對中國哲學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來獲得方向感,尤其是在此不斷籲求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反思宰制中國傳統哲學主流的儒家「道德主體」觀,以此特殊性的中國哲學思想的闡釋來澄明時代精神,超克現時代的困境與危機,意義自然重大
  • 儒家思想扭曲的正人君子是偽君子|性的啟蒙是一種人格培育
    儒家文化的本質是一種皇權體制和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家文化,其目的是維護皇權體制的穩定性和家庭的穩定性,並且按照這個目標建立了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的道德與倫理體系。這一套道德與倫理體系在維護了皇權體制和家庭穩定性的同時,卻嚴重扭曲了人的本性,導致了家庭關係和兩性關係的畸形發展。孔老二一家是中華文化當中如何處理家庭關係和兩性關係的標杆和模範。
  • 李晨陽:儒家「和」的哲學很值得現在撕裂的美國借鑑
    李晨陽: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在國外講授哲學,尤其是在英文語境裡講授哲學,是一種平等地跟學生講道理的過程。我在闡述儒家觀點時從來不說儒學可以拯救天下。我主張儒家哲學的很多思想對現代社會仍然有重要意義,仍然值得堅持和推廣。比如,儒家關於「愛有差等」的思想有沒有道理?
  • 避免內卷鬚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原標題:避免內卷鬚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最近媒體和社會熱議的高等教育「內卷」現象,形象地勾勒出以「五唯」為基本特徵的評價體系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傷害。例如,唯分數、唯升學(就業)、唯文憑的評價導向直接衍生出大學校園裡「績點為王、高薪為王」的功利主義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
  • 繪本《童年》:詮釋成功的定義和成長的意義,激發哲學思維的養成
    書中匯集知名偉人、具有卓越成就的人、神話人物以及普通人等共計56個人的童年故事,並配以風格各異的插圖,展現世間的人生百態,詮釋成功的不同定義和成長的真正意義,彰顯深度的人文情懷,激發哲學思維的養成。安徒生的童年經歷,讓我們看到在逆境中成就自我的決心和勇氣,也讓我們看到童年對未來的成就和意義。發展心理學證實,人在6歲左右時候,人格就完成了基礎的構建,之後整個人生的發展不過是在這個人格模式上的重複和調整。這印證了我國的一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 儒家思想與神話:董仲舒的天命思想
    例如在漢代儒家思想體系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天命理論和神權政治;道教思想中的長生不老思想和神道理論;讖諱中和神話有關聯的神學唯心主義思想。儒家思想與神話一、董仲舒的天命思想董仲舒思想是以天人感應為內容和特點的唯心主義目的論。天人關係是其哲學思想探討的基本問題。
  • 若墨家取代儒家主導中國,中國就會比西方更早進入現代社會了嗎?
    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門楣上供奉著三座雕像,摩西、孔子索倫,他們分別象徵著宗教、道德和哲學。宗教、道德和哲學這三者本身在人類史上原本是不存在的,可以說他是我們人為去製造的。再來看道德。從奴隸制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這個過程中,道德和法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這或許就是孔子對人類做出的偉大貢獻了,道德規範賦予了人類社會比神話尊卑等級制度更多的平等。由此帶來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與物質的大繁榮。
  • 《中國哲學三千年的思想腳步》:五個歷史時期,哲學精神一以貫之
    ,為儒家之開山3、墨家「非儒」與孟子闢楊墨之文化意義4、道家之玄理與名家之名理(離堅白、合同異)5、荀子與韓非、法家與秦政(二)兩漢魏晉——儒家轉形而趨衰與道家玄理之再現1、兩漢救秦火,形成經生之學,而義理之學趨於衰微2、董生之復古更化:革秦政之苛暴,復三代之禮樂3、哲學以外的「經學、史學、文學」各有所成
  • 方東美先生《中國人生哲學》導讀
    也因為這些著作,他飲譽海內外,夏威夷大學哲學系主任查理.摩爾教授曾認為方先生是當代「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日本的著名禪學大師鈴木大拙也稱讚方先生的哲學著述「冠絕一時,允稱獨步」,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方東美先生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哲學的偏見,引起了西方學界對中國哲學的重視。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首先,仁愛在孔子看來具有一般的人類之愛的意義。仁愛思想體系的產生,是對完全非人性的奴隸制宗法等級秩序的合理性的否定。孔子一方面擁護宗法等級制,另一方面也認為應以仁愛的形式來修飾社會等級秩序的內容。其次,仁愛在孔子看來也是一種道德義務。
  • 儒家的仁政是從孝悌開始
    ——《論語》在儒家學說裡,「仁』是核心思想和終極的追求,其核心要義是「仁者愛人」。要得到這個仁,達到」仁」的境界,應該從孝悌做起。換句話說,就是從孝悌這個根本點出發,一步一步,成為仁人君子。「仁」是愛的哲學,「孝」也是愛的哲學。在有子看來,一個人如果在家裡懂得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當他走向社會後,就會尊重上級,優待朋友同事,能以自己的行為促進人際的和諧,進而有利於社會的穩定。一個人只有先愛自己的親人,才能將這種愛推及他人,由愛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推廣到愛一切人。
  • 「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治理現代...
    他通過反思佛教中國化和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闡釋實踐哲學。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以後,中國人並非全盤接受,而是選擇性接受,這恰是佛教滿足或者符合中國同時代的精神需求的一種哲學思考,這個選擇性本身體現了中國人不斷滿足自身精神需求的一種實踐哲學。中國古代德性與德行是統一的,中華民族的精神沉澱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如何賦予其現代性的內涵、使其能得到創新性的發展,都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
  • 墨家社會政治思想的現代意義
    他把這種義利一致、愛利統一的兼愛相利的社會倫理上升到治理國家、佐治社稷的高度,作為他奔走救世的政治理論和政治綱領,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在中國哲學中,義利之辨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先秦,儒、墨、法這三大學派都倡導義利原則。從孔孟談論義利之辨始,主張見利思義,至漢代董仲舒也是片面強烈重義而輕利,他們只看到了義的價值,而忽視了利的價值。到宋朝之際,後期儒家的義利之辨,則走向超功利的空洞道德說教。
  • 儒家孟子說人性善,法家韓非子:別再虛偽了,人性惡永遠無法改變
    一個哲學學派持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和政治觀,是建立在對人性認識的基礎上的。在儒家學說內部,有兩種對人性的認識。亞聖孟子對人性持有天真的樂觀主義態度。他認為人性善,而且善不是後天養成的,也不是別人給的,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孟子為了防止別人問他,既然人性是純善的,為何有那麼多壞人做壞事?你孟子本人不也是指出春秋無義戰嗎?
  • 肖群忠 | 現代中國應並重公共道德和個體私德——對陳來、蔡祥元...
    作為一個合成詞,「道德」最早出現在《莊子》《荀子》《禮記》等文本中,我們這裡不分析道與德的哲學意義,僅從倫理學意義上,「道」是指規範,在倫理學意義上要解決的就是人在人際或者群際交往中「如何正確的行動」這個問題,這在西方倫理學中被稱為規範倫理學,而「德」是指「德性」「品質」「人格」,這種德性主體顯然必須落實為一定的個體,「德」的問題是要回答「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在西方倫理學中被稱為「美德倫理學」
  • 墨子搞哲學,就是信鬼神,懟儒家,司馬遷都不給他寫傳記
    後世多說諸子哲學,其實諸子最初都不是搞哲學的,百家都有同一個目的——那就是尋找怎麼解決當時亂糟糟的社會問題辦法。提出解決辦法,類似於提出觀點。有觀點就要說服別人,讓別人同意自己的主張,這就得不斷地解說觀點,各有一套邏輯方法,漸傳漸遠,便形成了各自的「哲學」。但總而言之都是「社會哲學」,或者「政治哲學」。比如孔子講禮樂,實際上就是周制——封建制度。
  • 儒家文化之陳蔡絕糧
    提到儒家文化,實際上永遠繞不開這件事情,因為這事反應出了孔子的思想理念的模樣和真正的君子、聖人的標準是怎樣。我就姑且以故事的口吻來大概敘述一下,這一著名的「陳蔡絕糧」事件。聲明:當然以下內容和正史相出入甚遠,屬於個人改編,不喜勿看。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結合《道德經》的原文上下文來考察,如何看也不是單純的道德勸誡,更無神秘主義色彩的元素在其中。在這裡,結合下文關於人之道的語境,損和補是可以置換成懲罰和補償相關意義的。天道對於老子來說,就是超越性的自然,而不是人格化的神。因此,把老子關於自然的描述,解讀成懲罰和補償的相關涵義,不免顯得和老子的自然理念有悖。以此為軸點,我們就間接消解了《道德經》裡這句話是關於道德勸誡解讀的視點。
  • 中國哲學之道
    中國哲學對天與人、客體與主體的關係的精微與獨到的詮釋,是黑格爾及後來的西方哲學家所未領悟的。譬如新康德主義者文德爾班,在其名著《哲學史教程》中,用一種非理智的話說:「在中國人中,早期的道德哲學就超出了道德說教……但是這些都遠離了自成完整體系的歐洲哲學的路線,因而本教科書無須著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