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與神話:董仲舒的天命思想

2020-12-16 挖史人

漢代思想的建樹是多方面的,和神話有關的也是層出不窮。例如在漢代儒家思想體系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天命理論和神權政治;道教思想中的長生不老思想和神道理論;讖諱中和神話有關聯的神學唯心主義思想。

儒家思想與神話

一、董仲舒的天命思想

董仲舒思想是以天人感應為內容和特點的唯心主義目的論。天人關係是其哲學思想探討的基本問題。分析董仲舒的思想,首先要對他的「天論」進行分析。

董仲舒的主要著作中,有一系列的天命鬼神思想。董仲舒所講的天和神靈、道德、和自然有關。董仲舒很想把這三者完美地融合起來,統一在一起,但是他終究沒有很好的完成這一命題,因為本身這三者就各有特性,分屬不同領域。

我們首先來看神靈之天。

天者,百神之君也。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王者必受命而後王。王者必改正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於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仁,通以己受之於天也。這些說法基本上是先秦以來傳統天命觀的沿襲,其範圍主要限於論述君權神授。當然董仲舒對天命思想也有創造與突破,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提出「災異遣告」,另一方面,天命不僅指上帝的旨意也包括道德和衍生萬物的氣。因此,董仲舒「受命」論,不僅指人格神的命令,也指先天的道德的稟賦,還指「氣」的稟受:

先天的道德的稟賦:

人受命於天,有善善惡惡之性。

氣的稟受:

天地之賴所以生物者,莫貴於人。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

萬物都是「受命」的,所謂「天者,萬物之祖,……陰陽與天地參然後生。」這裡「天命」都指氣的稟賦。

董仲舒的自然之天的觀點:

天之道,終而復始。故北方者,天之所終始也,陰陽之所合別也。冬至之後,陰免而西入,陽仰而東出,出入之處常相反也。多少調和之適,常相順也。有多而無溢,有少而無絕。春夏陽多而陰少,秋冬陽少而陰多,多少無常,未嘗不分而相散也。

這裡所講的天道指的是陰陽有規律的運動、並且周而復始,春夏秋冬不斷輪流更迭。這裡的天道好像更接近科學意義上的解釋,但是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中包含著深奧無比的神學體系,因此董仲舒牽強附會把他稱為天意:

天道大數,……是故春俱南,秋俱北,而不同道,夏交於前,冬交於後,而不同理,並行而不相亂,洗滑而各持分,此之謂天之意。

天道何以變為天意?古時候,人們無法真正區分自然知識和宗教之間的區別,他們往往混雜在一起,董仲舒的本意是要消除這種混雜,他的意圖是好的,但是恰恰走反了,他要用神學去消除「自然」,但是秦漢時期自然知識的迅速發展,例如天文學、醫學的發展,使自然知識本身已經具備了強大的影響和力量,是要神學根本無法把它消解。這正是董仲舒的天命思想體系相互混亂和矛盾的重要原因。

接下來,我們看董仲舒的道德之天:

董仲舒的道德之天是指一種道德原則,而且境界很高,是一種「無極之仁」,他不是上帝,也不是物質。正是這種「無極之仁」的存在才有陰陽五行的運行、自然的更迭和人世社會的變化。所以董仲舒認為人物關係,人人關係,物物關係歸納起來無外乎君臣關係、父子關係、夫婦關係等倫理的關係。這種倫理關係有受仁、義、禮、智、信支配。這種道德化、神秘化的道德決定論是董仲舒天命思想的本質特徵。

相關焦點

  • 人是「天」的試驗品 ——董仲舒的哲學思想
    董仲舒,生於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元年),死於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廣川人。「董仲舒把儒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是儒學史上的重要人物,為發展儒學做出巨大貢獻。」確立儒家思想在我國悠久的封建社會歷史中的正統地位,董仲舒功不可沒。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儒家思想,一個存世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既能使中國走向昌盛,也能帶給中國人痛苦。那麼儒家思想文化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儒家思想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呢?最終的實踐證明道家並不適合治國,因為道家思想太難世俗化。獨尊儒術最終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登上政治舞臺,雖然董仲舒的儒家對比孔子的儒家有一定改變。但是畢竟儒家思想創始人是孔子,所以後世人都尊孔。將孔子奉為聖人,萬世師表!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主流思想,服飾的創作思想
    但各種思想和宗教,都沒有儒家的影響巨大和持久。其中的原因,就是儒家思想善於吸收、融合各家的思想,又加上各代儒家學者的變通,使之成為無所不包的人生百科全書,儒家因此又被稱為「儒教」、「孔教」而被神聖化,在整個封建社會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很顯然,不斷吸收和創新,正是儒家思想的長存之道。
  • 法家為什麼沒有一直傳承下來,反而是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年?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儒家思想為什麼能傳承下來,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春秋時期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懷揣著富國強民的大道,四處奔走、周遊列國,夢想通過說服統治者施仁政,達到天下大治。但當時各諸侯國國君,對孔子的學說根本不「感冒」。
  • 被宋明理學稱為「儒學異端」的董仲舒,為何會受到漢武帝的重用?
    雖然他們的思想很重要,但是創始時代的先知們,其命運還是相對比較悲慘的。他們四處奔走,宣揚儒家之道,遺憾的是,基本上沒有多少君王拿他們當回事。一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儒家才算是真正的走向了「巔峰」。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漢武帝看上的儒學,並不是孔孟的思想,而是循著荀子這一脈絡發展下來的「董仲舒思想」。
  • 儒家思想的「儒」字有何含義?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其實富含深意
    網上一直流傳一個說法:儒家思想害死人,儒家思想讓人變得軟弱,遇到不公也不懂得反擊。對於這樣的結論未免太過於片面,儒家思想最主要是突出一個「儒」字,然而儒的本意也並沒有「軟弱」二字。」如此看來,儒家思想像是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含義,是說一個人有很高尚的品質。「忠誠、信用」的信徒儒者們看重忠誠、信義而非金銀財寶,他們也不貪圖廣袤的家田而是把信任當作自己的家產。
  • 當今中國工農階級默默無聞,有受到儒家思想的消極影響嗎?
    自漢儒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在統治者和他的子民之間更加受到推崇。為鞏固統治階級政權他提出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一直影響至今,深入大眾腦海,成為共識,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所以沒有反抗,偶爾有的委屈也只會忍氣吞聲。
  • 儒家的「文以載道」思想,是如何催生宋代文人畫興起發展的?
    琴棋書畫,最開始只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修身養性的雅趣,但隨著文人地位的不斷提高,以及儒家「文以載道」思想的濫觴,在藝術作品之中寄託作者的情懷,理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文人書畫的追求。在此基礎之上,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在以客觀題材劃分類別的人物畫,山水畫等形式之外,衍生出以創作主體為區分的「文人畫」的概念,並在宋代徹底成型。
  • 抗擊新冠病毒,是用道家思想,還是儒家思想,還是佛教思想?
    假如設置三個"lCV病房"做試驗,一個用道家思想,一個用儒家思想,一個用佛教思想。情況會怎麼樣呢?這次疫情的積極意義就是:讓人重新認識道家思想,重新把道家思想請回來,因為在道家思想面前,病毒只能逐漸消失。儒家病房:行儒家思想,令道家閉嘴,不聽道言,聽思維之言,心裡想什麼就是什麼。心裡想"苦累"是美,就以"苦累"為美。
  • 孔子敬鬼神而遠之,墨子尊天事鬼,為何儒家成後世主流學說
    1、董仲舒改造後的儒家思想能更好服務封建社會統治者「子不語怪力亂神」和「敬鬼神而遠之」,屬於孔子對「鬼神」的態度,他對鬼神屬於「迴避態度」。但是孔子雖然迴避它,卻承認保留了「天」對世界萬事萬物絕對主宰的權威性。
  • 打破鬼神迷信思想,需要重塑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會貫通,其中又以儒家思想最為根本,鑑於文章篇幅和筆者的能力有限,又因為儒家思想於傳統文化有主導決定力量,因此本文著重探討儒家思想中關於「鬼神」和「天命」的基本態度,通過宏觀上的一個大體梳理,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對於鬼神迷信往往在背後有著實際的支撐,提出這樣一個觀念,即:要反對鬼神迷信思想,就要對中國文化有一根本的現代化發展,在傳統中注入現代性的因素
  • 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兩者名稱相近實則區別巨大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三策,其中第三策便是影響最深遠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為這項建議滿足了漢武帝的統治需求,所以從這一時期開始,儒家的社會地位空間高漲,最終登堂入室,取代了在漢初風靡六十餘年的道家思想。
  • 以物理學看國學:熵增定律佐證儒家思想
    基於人體的物質性,如果用熵增定律理解人生,我們發現它竟然能讓我們茅塞頓開,大徹大悟,更為神奇的是它還與兩千多年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不謀而合!它們都認為人生應當去積極的作為,用力的活。在人的一生中為什麼總會生病,並在老年時因多種疾病纏身而死去?為什麼如果消極懶散地對待生活,人生必然荒蕪?為什麼無節制縱慾的人生必將走上自我毀滅的歧路?
  • 儒家與道家相輔相成,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思想
    儒家文化倡導我們仁、義、禮、智、信各個方面的教義。而道家似與其相反追求的是養生之道,遂有曾經的長生不老之說。但實際上兩者各有其宗旨,各有其精華。這二者似乎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互相輔佐使得人們有種相對平衡的做人做事的原則。儒家思想,自古以來也是中國的主導思想。以孔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更是影響了千秋萬代的華夏子孫。
  • 基督教與儒家思想的勝利(局部與偏見)
    在幾乎所有文明的起源中,都有大洪水的神話傳說,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祈求風調雨順,也是這一時期人類祭祀活動的主要目的。二、外族入侵的威脅。當時大多數的文明都面臨著長期存在的外族入侵。這種入侵不定期、頻繁的發生,對於人們的生命、財產經常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因此這一時期各地區的領導階層主要是軍人階層也就不足為奇了。三、即使在一個國家、城邦、文明的內部,人與人之間也充滿了不安全感。
  • 《二十四孝》只是神話故事,不能用來宣揚孝道文化
    它是一個神話故事,裡面有因果報應、感通上天等思想在。就這樣一個迷信的故事,後來被一個弱智元人郭居敬收錄到《二十四孝》裡去,同時收錄進去的還有許多這樣靈異的故事。偏偏這本神話書還成了啟蒙讀物,用來宣傳孝道,以至於現在還有人以為《二十四孝》就能代表傳統孝道文化。孔夫子知道後,恐怕要從孔廟裡跳出來罵人。
  • 《三字經》詳解六:三才思想不僅是華夏的根源還深刻影響了世界
    遠古神話中的三才思想 雖然最早出現明確的三才思想是在《周易》之中,但早在華夏文明的起源神話故事裡就深刻體現了三才思想。
  • 尊王攘夷,實現一統,淺談《天人三問》的第二思想
    一、 董仲舒從《春秋》中找到一統概念春秋一統,尊王攘夷是《天人三問》的第二思想,也是對華夏文明有著極其深遠影響的思想之一。"一統"概念的目的是樹立一種國家唯一的統治思想,用思想上的統一來為政治上的大一統服務。
  • 諸子百家的思想與現實意義
    其中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法家: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它的思想也是著眼於法律的實際效用。法家思想包括倫理思想、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諸多方面。
  • 儒家學說:中華文化的基因所在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連綿不斷的戰火燒起,迫使著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進行各方面的深度思想,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學術派別,有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兵家學派等,其中以儒家學派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其所主張的學說深深地烙印在了中華文化的基因裡。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春秋魯國人孔子,魯國是周公之子伯禽封地,對周公的禮法進行了大量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