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天」的試驗品 ——董仲舒的哲學思想

2020-12-12 福樂強

董仲舒,生於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元年),死於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廣川人。

「董仲舒把儒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是儒學史上的重要人物,為發展儒學做出巨大貢獻。」確立儒家思想在我國悠久的封建社會歷史中的正統地位,董仲舒功不可沒。但他對儒學的繼承和發展卻是以一種奇怪的方式進行的,「子不語怪、力、亂、神」一直是先秦儒家人文主義的重要傳統,而董仲舒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今天讀來猶如神話傳說,有著強烈的神學色彩。

大一統

經常有人問:從面積來看,歐洲和中國差不多大,為什麼歐洲不能像中國一樣長期保持統一呢?中國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是偶然的,更不是某個人的奇思妙想,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選擇過程,付出了血和生命的代價。期間也曾有過多種嘗試,但都以失敗而告終。秦始皇一統天下,但那個時候,對「統一還是分封?」這個問題仍然有不同的意見。項羽在滅秦之後,就分封天下,自己去做西楚霸王了,他沒有一統天下的興趣和欲望。劉邦晚年四處奔波,不得清閒,則是忙於平叛,同分裂勢力們做鬥爭。而真正完成統一任務、統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從而奠定中國歷史基本框架,是到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時期。

漢初實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經濟發展很快,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但在景帝時代出現了吳楚七國之亂,統一的國家一度面臨分裂的危險。為鞏固集中統一的政權,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支持統一的政治人物和思想家努力尋找出路和方法,董仲舒就到儒學經傳中尋找統一的根據。

《春秋》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的史書,當時注釋《春秋》的書,主要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董仲舒的春秋學屬於公羊派,其特點是特別重視大一統。董仲舒根據《公羊春秋》的記載,提出了「大一統」論,「《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春秋》所主張的大一統,是天地的常理,是適合古今任何時代的道理。

董仲舒把自己的政治主張和迷信思想結合起來,強調皇帝的絕對權威。他對《春秋》中「春王正月」的說法給出了主觀的、神秘的解釋:「春」是天的意志,所以應該放在「王」的前面,「正」是王的作為,所以放在「王」的後面。因為皇帝是「天」的代言人,所以君權是神聖和至高無上的,一切權力集中在皇帝一人身上,其統治萬民的權力不可違抗。

為配合政治上的大一統,董仲舒強調要用孔子儒學統一天下人的思想。他在《天人三策》中說:「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從矣。」只有思想統一才能有統一的法度,而思想應該統一於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上,這樣百姓才有行為的準則,才能維護和鞏固政治的統一。

董仲舒在當時提出了尊儒的主張,班固在為漢武帝做傳記時說了八個字「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後來人們在班固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的說法。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之後,將儒學作為正統思想,產生了中國特有的經學以及經學傳統。漢代立五經博士,明經取士,形成經學思潮,董仲舒被視為「儒者宗」。

董仲舒提出來的尊儒的思想,從正面來看它對我們國家的穩定,對中華民族的統一,貢獻極其之大。中國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始終沒有出現大的分裂,而且多民族能夠凝聚成為一個整體,與儒家思想長期地滲透於中國人的思想之中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天人感應

如何才能讓人民自覺地服從大一統的統治?董仲舒利用先秦以來的天道觀,提出了「天人感應」論,在他看來,「天」是至高無上的神,「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天是有意志的,比如,春夏秋冬四時的運行就是「天志」的表現,「春,愛志也;夏,樂志也;秋,嚴志也;冬,哀志也。故愛而有嚴,樂而有哀,四時之則也」。

天的根本特性就是德,以德為本,而德的根本觀念就是「仁」,「天,仁也」。因為仁慈的德性,所以天才會有目的有意識地產生了萬物和人類。天創造萬物是為了人類,「天地之生萬物也,以養人,故其可食者以養身體,其可威者以為容服」;而創造人類是為了實現天的意志。

天要生養萬物,這是陽的作用。陽氣,是天志的積極方面,是天的恩德。殺,是陰的方面,是天刑罰的表現,「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陰陽二氣分而成為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比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間相勝」:金勝木,水勝火,木勝土,火勝金,土勝水。五行相生相勝,終而復始,循環不止,由此而生萬物。所以,萬物統一於五行,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天。

天人同類。馬斯克說:人類可能生活在一個巨大且先進的計算機遊戲中。生活在遊戲中的人們有更多的隨機性,而董仲舒的「天」在創造人和萬物的時候則是嚴密的、一絲不苟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認真分析、論證「天人同類」的觀點,很多地方甚至到了牽強附會的程度。他說「人之為人,本於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類天也」,所以人是天的縮影,是天的複製品,這叫「人副天數」。

「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於身,身猶天也,數與之相參,故命與之相連也。天以終歲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大節十二分,副月數也;內有五藏,副五行數也;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乍視乍暝,副晝夜也;乍剛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樂,副陰陽也;心有計慮,副度數也;行有倫理,副天地也。」身體好像上天一樣,數目上與天相匹配,所以命運和上天相連接。上天用滿一年的數目,成就人的身體,所以小的關節有三百六十六個,與一年的天數相符合;大的關節有十二個,符合一年中的月份數;身體內有五藏,符合上天有五行的數目;軀體以外有四肢,符合四季的數目;人忽而睜眼,忽而閉眼,符合白晝和黑夜;有時剛強有時柔和,符合冬天和夏天;忽而哀痛忽而快樂,符合陰陽二氣;心中有想法,符合上天的思慮安排;行為有倫理,符合天地的仁德。

人與天不但從形體上來看一樣,而且人的感情意識、道德品質也是來源於天。「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樂,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天有暖晴,人有好惡;天有春秋冬夏,人有喜怒哀樂。

天人感應。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特徵,這就證明了人與天是合一的,天與人可以互動。既然天創造人是為了貫徹自己的意志,那麼如果人違反了天的意志,必然引起天的震怒,出現各種災異,以示譴告和懲罰。

這種相動、相應的現象不僅表現在天人之間,更表現在社會政治與國家興亡之中。具體內容有三個方面:符應、祥瑞、災異。所謂「符應」,指的是受天命為王而出現的特殊象徵。受命之符非人力所致,表明君權天授,體現了天命的神聖性和支配性,同時也表明君權的合法性。董仲舒認為「新王必改制」,新王要順承天命而興改制之事。他提出「三統」「三正」的說法,解釋各個朝代的興亡。所謂「三統」就是黑統、白統和赤統。比如,夏王朝是黑統,商王朝是白統,周王朝是赤統,夏以寅月(農曆正月)為正月,商以丑月(農曆十二月)為正月,周以子月(農曆十一月)為正月,三者依次循環,改朝換代。在改朝換代時,必須在曆法制度禮節上有相應的改變,「改正朔,易服色」,以便「順天志」。

「祥瑞」與「災異」明顯帶有濃厚的神學色彩,主要表現在天通過與君主的感應,以祥瑞或災異的形式體現天意對君主的賞善罰惡。董仲舒認為,人君為政應「法天」行「德政」,在《春秋繁露·王道》篇中,他大力論證君主行為與自然災害之間的內在聯繫。「王正,則元氣和順」,君王行為端正則天降祥瑞;「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並見」,君王如果違反天意,天就會出現地震、山崩、洪水等災異現象加以警告,使其覺悟,如果不省悟,就會帶來嚴重的後果。他說:「臣謹按《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者。」

不但天的災異能夠影響人,而且人的行為和精神活動也能感動天。「五行變至,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不救以德,不出三年,天當雨石。」在遇到災難時,要多行善事,就可以免除災難。出現了災異,統治者如果能夠體會上天的意志,主動去減輕人民的徭役賦稅,就可以順利度過災難。

董仲舒對《春秋》記載的大量天象變化和自然災害,都用天人感應的理論進行了全面的解釋。他說《春秋》的用意就在於「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董仲舒可謂用心良苦,期望利用「天人感應說」來建立良好的政治秩序。一方面,告訴百姓,是上天給了人們一個最高權力的「君主」——皇帝,可以代天實行人間的賞罰。

「王者承天意而行事」,君權神授,所以百姓應該服從。另一方面,告訴皇帝,天是為了人民而立的皇帝,如果皇帝能使人民安樂,那麼天就讓他當皇帝,做自己在人間的形象代言人和執行者;倘若危害到了老百姓的身家性命,損害了天的尊嚴和形象,就要收回「代理權」,企圖以此制約王權的無限膨脹。

客觀地說,董仲舒的「災異說」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君權,為整個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意義是深遠的。但是,這套「天人感應」的政治哲學不可能起到完全限制皇權的作用,碰到「二青」皇帝有時還很危險,董仲舒晚年,位於遼東的高祖廟和長陵高園殿發生火災,他以災異附會,幾乎被漢武帝下死獄,「仲舒遂不敢復言災異」。

德主刑輔

每一個獨裁皇帝其實內心都是喜歡法家那一套東西的,即便在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也是如此,所謂「陽儒陰法」就是這個意思。

西漢王朝初期雖然奉行黃老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實質上仍因襲秦制,以嚴刑峻法統治人民。特別是漢武帝,更是好法術、刑名,重用酷吏,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

為了緩和統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為了社會秩序的穩定,董仲舒主張德治,以儒家的禮義仁德來限制對人民剝削,革除秦時的弊政。他說,這猶如壞的很厲害的琴瑟,必須解弦更張,重新製作,然後才可以彈,這種政治上的變革叫做「更化」。

作為一個國家政權,強調德治、強調仁政的同時肯定還要運用刑法,所以如何處理「刑」與「德」的關係一直是一個問題。孟子主張「仁政」,韓非偏重「法治」,董仲舒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陽德陰刑」說。他說,「陽,天之德;陰,天之刑也。陽氣暖而陰氣寒,陽氣予而陰氣奪,陽氣仁而陰氣戾,陽氣寬而陰氣急,陽氣愛而陰氣惡,陽氣生而陰氣殺……天之好仁而近,惡戾之變而遠,大德而小刑之意也。」

在政治上,董仲舒提出要實行禮義,重視「教化」,多行德政而少用刑罰,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

在經濟上,董仲舒提出「調均」的主張,限制私人佔有土地的數額的主張,限制豪強兼併土地,不允許官吏與百姓爭搶利益,鹽業、金屬業都由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斬殺的威嚴,降低賦稅,減少徭役,讓人民休養生息,減少民力消耗,力圖縮小貧富差別,協調社會矛盾。

人們從失敗的教訓中獲得的東西往往更多。秦二世而亡,給董仲舒他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記憶,他認為,嚴刑峻法,不能給統治階級帶來穩定的統治秩序,夏、殷、秦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就是「無道」,也就是實行暴政。董仲舒說:「且天之生民也,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故夏無道而殷伐之,殷無道而周伐之,秦無道而漢伐之。有道伐無道,此天理也。所從來久矣!」因此,明君治理天下就應該「法天而立道,亦溥愛而亡私」,遵循天道,實行仁義德治,使人民更好的安居樂業。

漢初統治者在思想上奉行黃老之學,對於學術思想採取寬容開發的政策。漢初的百家爭鳴使得社會上各種學術思潮極其活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而到漢武帝之時,漢朝已然具備了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基礎,最高統治者迫切需要在思想文化上摒棄主張清靜、無為、保守的黃老之學,轉而找到一個更符合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積極有為的官方哲學。

董仲舒哲學體系的基本線索是「奉天而法古」,一方面在「奉天」,即法於天道,天道是人道的根據。另一方面在「法古」,即法於春秋之道。「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董仲舒建構的龐大的新儒學體系,解決了漢武帝關心的一系列理論和現實問題,為統一的皇權專制統治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論,適應了封建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符合大一統的歷史潮流趨勢,其為中央政府所採納、成為官方哲學是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

相關焦點

  • 儒家思想與神話:董仲舒的天命思想
    漢代思想的建樹是多方面的,和神話有關的也是層出不窮。例如在漢代儒家思想體系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天命理論和神權政治;道教思想中的長生不老思想和神道理論;讖諱中和神話有關聯的神學唯心主義思想。儒家思想與神話一、董仲舒的天命思想董仲舒思想是以天人感應為內容和特點的唯心主義目的論。天人關係是其哲學思想探討的基本問題。分析董仲舒的思想,首先要對他的「天論」進行分析。董仲舒的主要著作中,有一系列的天命鬼神思想。
  • 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兩者名稱相近實則區別巨大
    上圖——孔子周遊列國在孔子看來,想要達到這種目的其實並不難,只要各個階級嚴格遵守本階級的規章制度,克制自己的欲望,那麼所有人都會滿足於當前的生活,繼而彼此和諧相處下去。上圖——董仲舒雕像然而在概念之外,三綱五常的意義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董仲舒將儒家思想中的一種普通理念,或者說是聖人期待達到的社會面貌,強行升華為一種必然的普世價值觀念
  • 成忠臣:論中國繪畫中的「天人」、「心物」哲學思想
    天人統一觀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周易》。主要思想是對人和自然關係的看法。《周易》認為:人和自然的關係不是對立的,而是親密無間、相統一的關係。藝術家作為人的一員,應將自己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感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詩情畫意。藝術創作也應該像自然一樣不斷變化,自由自在。
  • 被宋明理學稱為「儒學異端」的董仲舒,為何會受到漢武帝的重用?
    雖然他們的思想很重要,但是創始時代的先知們,其命運還是相對比較悲慘的。他們四處奔走,宣揚儒家之道,遺憾的是,基本上沒有多少君王拿他們當回事。一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儒家才算是真正的走向了「巔峰」。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漢武帝看上的儒學,並不是孔孟的思想,而是循著荀子這一脈絡發展下來的「董仲舒思想」。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主流思想,服飾的創作思想
    其中,雖然道家、陰陽家、五行家的種種觀念被他很自然地融匯到儒家的思想體系之中,從而得到發揚,但董仲舒並沒有忘記禮的根本目的。他在對答漢武帝的冊問時說:臣聞制度文採玄黃之飾,所以明尊卑、異貴賤,而勸有德也。
  • 論中國生命哲學思想的內涵與意義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其哲學思想源遠流長,並經過了歷史沉澱和時間檢驗。中國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了孔孟精髓、民族智慧,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是對諸多生命智慧的充分展現。如今,人們對生命有了更多新的認識,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自然的主導和社會的主體被人代替。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所有文章特地還做成了語音版的,可在喜馬拉雅FM搜索浪兄筆記或哲學筆記收聽。 來源:哲學漫步集 老子之後,道家思想大體沿兩個方向展開:一是以個人生命為中心,關切的是自我、自由與本真(楊朱、莊周);一是以社會政治為中心,最終落實到為君人南面之術(稷下學派)。
  • 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究竟包含哪些內容?
    從公元前150年董仲舒獨尊儒術至1919年五四運動共約2000年左右。這期間中華思想文化經歷了六次變革:以董仲舒影響最大的兩漢經學、魏晉玄學(代表人物有公元200年左右的王弼、公元350年左右的葛洪、公元400年左右的鳩摩羅什)、隋唐佛學(代表人物有公元650年的玄奘、公元700年左右的慧能、神秀)、宋明理學(其中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有公元1050年的程顥程頤、公元1150年左右的朱熹)、陸王心學(代表人物有公元1150年左右的陸九淵、公元1500年左右王守仁)、清代樸學
  •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構建了思想與世界的真實聯繫
    顯而易見,馬克思通過唯心主義哲學批判,消除了形上學的玄想和唯心主義的迷誤,恢復了哲學、思想與世界的真實聯繫,為真正的哲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全新思維方式,使哲學成為一種認識世界的科學理論和思想方法,為改變世界提供了理論保障。這種哲學的變革是一場偉大的思想革命。
  • 中國思想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學三問的?
    西方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西方人說,中國沒有哲學,但是有思想。在中國文化中並沒有類似西方的哲學概念,因為中國文化一直是在關注自己,研究自己的,因此誕生燦爛的百家爭鳴。古代先賢對人生的態度儒家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滕威| 「在大西洋的這一邊,哲學思想也有著長長的海岸線...
    與「拉美無思想/思想家」的常識性偏見恰恰相反,「在大西洋的這一邊,哲學思想也有著長長的海岸線」,這是當代著名拉美哲學史家愛德華多·門迭塔(Eduardo Mendieta)在《拉丁美洲哲學》(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Currents, Issues, Debate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3)一書導論中的描述。
  • 中國哲學之道
    如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孫子、荀子、韓非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王夫之等偉大的哲學思想名家。中國哲學是「為道屢遷」「探賾索隱」的哲學,為世界哲學增添了光彩奪目的《周易》《道德經》《論語》《墨子》《孫子兵法》《四書章句》《傳習錄》《正蒙注》等一大批經典名著。中國的經典名家都是智能的創造者,智慧的化身。
  • 《三字經》詳解六:三才思想不僅是華夏的根源還深刻影響了世界
    三才是指:「天、地、人」,是華夏文明的根源文化特徵之一,其深刻影響著所有華夏大地上奔走和遠航的人們,是華夏文明的瑰寶和內涵所在。 遠古神話中的三才思想
  • 10種設計哲學思想,你知道有哪些?
    設計哲學設計哲學,就是研究設計的本質、規律等問題的一門學問,一般來說,設計哲學指導設計。當他進行哲學思考,就會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出色的設計從何而來?設計遵循規則,還是自己的幻想呢?希望,下面10種設計哲學思想,能夠幫助你找到更好的答案。第一種思想:功能大於形式對功能與形式的思考,是設計人員要關心的。
  • 諸子百家的思想與現實意義
    墨家: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 哲學初學者如何入門,做好兩個方面,就能抓住根本
    哲學思想高深玄虛,哲學書籍汗牛充棟,而且大多晦澀難懂。對於盲目闖進哲學領地的人來說,如果學不得法,的確會感到無所適從。 哲學該從哪裡學起?提出這個問題的,往往是喜歡哲學的人。有趣的是,許多喜歡哲學的,屬於非專業的人士。專業研究哲學的人,卻未必以哲學為樂。
  • 自我意識思想:黑格爾哲學的理論精髓
    【摘要】自我意識思想是黑格爾哲學思想的理論精髓。在黑格爾看來,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發展中的一個環節。通過這一關鍵性的環節,意識進入真理世界,走向下一個環節理性階段。
  • 古人的哲學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
    不過,無論哪種解釋,都表明了古人的哲學思想與邏輯認知。「道」這個字最早是道路的意思,根據這個意思衍生出思想學說、道理的意思。想要了解古人的哲學思想,可以嘗試從「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入手。《易經》就是《周易》,傳說這本書的作者是周文王姬昌。需要特別強調一點,《易經》雖然出現了陰陽,但是沒有將其概念化。
  •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備考:中外思想家
    外國思想家   1.希臘三賢(與中國春秋戰國同期)   (1)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與孔子一樣,述而不作。名言:認識你自己;知識就是美德。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如何讓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