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哲學
設計哲學,就是研究設計的本質、規律等問題的一門學問,一般來說,設計哲學指導設計。
設計有如下部分
工業產品設計建築設計平面設計珠寶設計茶具設計家具設計陶瓷設計其它設計汽車設計每位出色的設計人員,都擅長聯想。他們能設計出美觀又實用的東西。當他進行哲學思考,就會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
出色的設計從何而來?設計遵循規則,還是自己的幻想呢?希望,下面10種設計哲學思想,能夠幫助你找到更好的答案。
第一種思想:功能大於形式
對功能與形式的思考,是設計人員要關心的。一派認為功能大於形式,另外一派認為形式大於功能。無關對錯,只有立場不同罷了。但毫無疑問,設計出的東西功能要有。
著名設計師迪特·拉姆斯認為設計要忽視一切多餘的東西,讓基本元素成為設計的最大優勢。
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以產品實用為首的理念,啟發了包括喬恩·伊夫(Jon Ive)在內的一代設計師。也催生了現代簡約設計運動。
第二種思想:以人為本
一切設計都是為人服務的,任何設計都要為用戶考慮。這才是體現人文主義的理念。
以人為本意味著設計時,要專注。著名蘋果公司的營銷大師邁克·馬克庫拉雖然不是設計師,但他知道
直到今天,這已經成為蘋果設計的核心理念。對用戶負責。才是一切。這才成就了MacBook。
蘋果一直專注,讓少數幾件事變得完美。這可以說是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哲學之一。
第三種思想:要驚喜和創意
創意是設計的靈魂,沒有創意的設計將會是死水。要讓你的用戶發出「哇」的吶喊。
傳奇平面設計師米爾頓·格拉瑟(Milton Glaser)曾製作過一些世界上最知名的徽標和圖形藝術,他曾說過對於一個設計,用戶有三種態度回應。要麼是肯定,要麼是否定,要麼是超級肯定。設計人員要追求第三種境界。讓用戶發出驚嘆的吶喊。
平面設計的核心就是一種視覺藝術。
第四種思想:形式與功能為一體
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曾經說過這句話,他的核心思想便是有機建築。
有機建築便是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其實是一種後現代的設計方法。賴特並非專注於形式,而是專注於集成設計。
賴特要把建築融於周邊環境。要讓它融於大地之中。
第五種思想:解構主義
著名代表人物為弗蘭克·蓋裡等人。解構主義起源於結構主義,結構主義認為萬事萬物都有某種內在的結構。而解構主義則是要摧毀一切結構,從中體現出反本質主義,反中心主義思想。
蓋裡曾說過:
生活很混亂,建築物應該體現出來
這是他的設計理念,他的建築作品,就是這種理念的最好論證。
第六種思想:簡單主義
也可以說是極簡主義,這種設計哲學思想認為一切設計要回歸純粹的形式。設計要簡單,不要多餘的元素。
正如喬納森·艾夫(Jonathan Ive)一樣,現代設計中最著名的簡單性倡導者說:
「簡單性並非沒有混亂,而是簡單性的結果。簡單性本質上是描述物體和產品的目的和位置」
第七種思想:文化主義
任何有思想的設計師,都會想方設法把自己的作品設計成有文化的作品。因為一旦有文化屬性,那就具有紀念和永恆的價值,甚至可能成為歷史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是一種深層次的內涵的東西,讓設計作品具有文化價值,也是值得追求的。
最有影響力的工業設計師伊夫·比哈爾認為設計師的作品處於商業和文化的交匯處。
只有當設計作品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商業的一部分時,設計才是最好的。
只有文化,才能夠讓作品永恆。
第八種思想:細節主義
出色的設計必將引領美學潮流,出色的設計必將令人賞心悅目。當然,實用也很重要。
著名的家具設計師查爾斯·伊姆斯就曾說道:
細節不是細節,他們進行設計
這就是他設計的任何標準的椅子都令人賞心悅目的原因。
第九種:建構主義
建築主義設計哲學認為好的設計可以快速定義自己,設計是會受到時代,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制約的。
最好的設計師可以快速迭代他們的設計,以適應社會的需求。蘋果的系統設計就是很好的案例。
用戶界面的親和力,是隨著用戶的喜好而調整的。
羅德琴科是建構主義運動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張對同一主題進行多種改動以體現其「本質」。正如他曾經說過的:
「一個人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情況下對一個主題拍攝幾張不同的照片,就好像一個人對它進行了全面檢查,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從同一個鑰匙孔中看到一樣。」
第十種思想:極少主義
好的設計就是儘可能少的設計,好的設計關鍵就是做減法。
拋棄不必要的,多餘的。正所謂「少即是多」。
代表人物有喬納森·艾夫(Jonathan Ive),斯特凡·薩奇邁斯特(Stefan Sagemeister),迭戈·阿瑪尼(Diego Armani),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等人。
好的,以上就是10種設計哲學思想,希望能幫助到你。你還知道哪些設計思想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