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政是從孝悌開始

2020-12-19 木蟲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

在儒家學說裡,「仁』是核心思想和終極的追求,其核心要義是「仁者愛人」。

要得到這個仁,達到」仁」的境界,應該從孝悌做起。換句話說,就是從孝悌這個根本點出發,一步一步,成為仁人君子。

「仁」是愛的哲學,「孝」也是愛的哲學。在有子看來,一個人如果在家裡懂得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當他走向社會後,就會尊重上級,優待朋友同事,能以自己的行為促進人際的和諧,進而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一個人只有先愛自己的親人,才能將這種愛推及他人,由愛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推廣到愛一切人。

從個人修養來說,無論是真誠博大的情懷的養成,還是自己至愛的光輝人性的培養,都是從「孝悌」起步。

「孝悌」不僅僅是高尚的起點,也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所在。所謂「君子務本」,就是指抓住「孝悌」的根本,從關愛身邊的人做起,培養自己的美德。

孝悌之於社會和人生的雙重意義,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它們最終合二為一,指向人類的福祉。2020.2.11

相關焦點

  • 佛教 孝悌之道是為人的根本,非止儒家,佛門亦重孝道!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孔子有個學生叫有若。但能被稱為「有子」說明他在孔夫子的學生裡,學習成績是非常好的!因為「子」是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有德行,有智慧,甚至有謀略的人的尊稱。
  • 孟子向梁惠王推行仁政。】
    作為戰國時代的標誌開始。梁惠王對孟子說到了,我自己繼承王位以後,東面就被齊國打敗了,連我的大兒子也在戰場上死亡 了,西面喪失的700裡領土給秦國人,南面還被楚國人侮辱,我對此深感恥辱。我願意替那些為國犧牲的為國人試題報仇雪恨,要怎樣才可以做到了?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八德」中,孝悌居於重要位置,孝悌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 「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字形上方是一個略寫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樣子。「孝」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知,「孝」本義即為善於侍奉父母長輩,表示孝順、孝敬。
  • 曾子:孝悌忠信傳家遠,修齊治平德業興
    在曾廟的門樓牌坊上,懸掛著這樣一副楹聯「孝悌忠信傳家遠,修齊治平德業興」,這副楹聯,突出強調了曾子崇尚的忠信、修身齊家、孝悌等思想,是曾氏家風的集中體現,受這一家風的薰陶,曾氏子弟多崇尚自省修身,多秉承孝悌之道,在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書寫了精彩篇章。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 法家為什麼沒有一直傳承下來,反而是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年?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儒家思想為什麼能傳承下來,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春秋時期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懷揣著富國強民的大道,四處奔走、周遊列國,夢想通過說服統治者施仁政,達到天下大治。但當時各諸侯國國君,對孔子的學說根本不「感冒」。
  • 「自古忠孝難兩全」,漢朝是如何將忠誠和孝悌完美並行的?
    ,而這種理論也只能在儒家學派內部慢慢成長和孵化,直到漢朝來臨。  《後漢書》記載,漢明帝下令「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級」,除了金錢的賞賜外,從漢代開始盛行的舉孝廉等制度也成功讓眾多文人士子至少在「表面上」開始對父母極為恭敬,對很多人來說,舉孝廉是一個一步登天的捷徑,這種重德不重才的選舉人才方式讓一些學識一般的人走上了仕途,甚至到後來竟然出現了「舉孝廉,不知書」的笑話。
  • 論《劍來》裡儒家四聖的原型
    周公旦上期論了文聖及其幾位嫡傳弟子,今天一起來論下《劍來》裡儒家四聖他比孔子早生一個朝代,創作儒家十三經中的《周禮》,而孔子推崇嚮往周公的事業才德,讚嘆「周公之才之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後起的孟子首稱周公為「古聖人」,將周公與孔子並論,足見尊崇之甚。
  • 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人倫底蘊:孝悌為仁之本
    它既在於指明務本的價值意義,「本立而道生」;又旨在明確孝悌在為仁中的基本地位,「為仁之本」。知為仁之本在於孝悌,則從孝悌做起,就會取得人倫管理和政治治理等事半功倍的效驗。以孝悌為仁之本,既是知本求本之智,又是把握關鍵之智。有此智慧支撐,就能舉重若輕。本立道生,要在務本。
  • 他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被人們稱為「亞聖」
    孟子便出生於這種時代背景下,但孟子並未被摧毀,他致力求學,努力刻苦,終成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一代大儒。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桃李滿天下,被尊為「亞聖」。孟子從小家境貧寒,幼年喪父,全靠母親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撫養孟子。孟子的母親是一個勤勞目光深遠的婦女,她希望自孟子認真讀書,可以成才。
  • 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的意思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這句古詩文。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就是「孝悌者也」。這個關鍵詞。「孝悌」,其本意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後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論述。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君子致力於根本的東西,這些東西確立後道就產生了,而孝悌正是人的根本。這句話把孝心和君子以及仁德聯繫在一起。告訴我們君子致力於根本的東西,這些根本的東西是什麼呢?當然就是孝心,因為孝悌才是人的根本。「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這是從其他方面告訴我們孝順的人是不會做出出格的事也不會叛逆上級和造反的。
  • 《劍來》:細數儒家三位聖人的主要學說,三四之爭不可避免
    儒家就是這三教聖人之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學派,儒家學說不同於佛家和道家學說那樣對於自身內容的絕對認可。儒家反倒是多了很多矛盾,舉一個例子,儒家的學說更多是在推翻先前已經有的那一套學說。按照我們現如今的視角看卻也不難發現,隨著儒家學說的進一步發展,各種各樣儒家內部的學說體系也變得矛盾起來。
  •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無論這個整體數量是怎樣,最後形成有影響力流派的不過十多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農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方技家等),其中儒家和法家對後世影響都十分深遠。秦朝曾出現「焚書坑儒」,漢朝又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罷黜不是指儒家之外流派的主張完全消失了,而是儒家被選中為封建王朝思想文化的正統。
  • 儒家道德哲學對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
    論儒家道德哲學對當代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劉道嶺(滄州師範學院,河北 滄州,061001)摘要:儒家學說是中華文明之根所自然衍生的正宗一脈,儒家道統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長河的浩浩主流本文擬就儒家道德哲學對當代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談一下自己的拙見,希望能夠對儒學,對我們的時代和世道人心有所幫助。關鍵詞:儒學,道德,人格養成儒家學說是中華文明之根所自然衍生的正宗一脈,儒家道統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長河的浩浩主流。
  • 儒家孟子說人性善,法家韓非子:別再虛偽了,人性惡永遠無法改變
    在儒家學說內部,有兩種對人性的認識。亞聖孟子對人性持有天真的樂觀主義態度。他認為人性善,而且善不是後天養成的,也不是別人給的,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孟子為了防止別人問他,既然人性是純善的,為何有那麼多壞人做壞事?你孟子本人不也是指出春秋無義戰嗎?於是,孟子用邏輯把人性善的學說嚴密包裝起來。
  • 被孔子尊稱為儒家「元聖」
    周公思想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關於周公對後世的影響,我們看看幾個非常熟悉的成語,就能對他有了初步認識。比如成語「周公之禮」,意思是說夫妻之間要行「周公之禮」,在沒有結婚前不能隨便行房事。這個倫理道德直到今天,也影響非常大,規範了很多人的行為。
  • 李晨陽:儒家「和」的哲學很值得現在撕裂的美國借鑑
    當開始教一些中國哲學的內容之後,我越來越覺得西方人講的中國哲學的哲學性不強。這也難怪,當時在歐美從事中國哲學的學者主要是東亞系、歷史系、或者宗教系的。他們大部分人並沒有進行過正規的哲學訓練,很難跟哲學界進行有意義的交流。他們無疑對海外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有益的貢獻,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他們對中國哲學的表述也加深了海外對中國沒有哲學的偏見。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